“大汶口文化的影響範圍,肯定達到了這裏,甚至這裏也屬於大汶口文化的一部分。”唐寶寶道。

“我們就這麽辦吧!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走,繼續留在這裏隻能是自找麻煩。”有了辦法,於山當機立斷,直接離開這裏。

其實於山的想法還是不少的,發現了一種未知的文字,自然是先要找人翻譯一下,看看價值怎麽樣。

如果沒有任何價值,他直接雇傭一些挖掘機,把那個土丘挖開,拯救一下那幾隻小鬼就好了。

當然,如果有價值,就不能粗暴的進行挖掘了,而是需要慢慢的考古。

想要找人翻譯文字,最簡單的還是去大學之中,尋找曆史、考古方麵的專家教授,而泰山學院雖然弱了點,但是這方麵的人才也是有的。

給那位副院長打了個電話,於山立即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而且從李副院長那興奮地言語之中,於山知道,他這次是找對人了。

等到他拉著兩位小美女到達學校的時候,學校已經安排人在等他,當然,李副院長也在。

看著四五個人在等著,於山笑著道:“沒必要這麽興師動眾的。”

李副院長笑嗬嗬的道:“我們學校的老師,不就是為你們學生服務的嗎?那些石刻呢?”

李副院長這麽說,於山竟然無言以對,不過,這位像官僚更多過學著的院長,能夠認識夏篆?

“東西都在後車廂,我這就搬下樓。”於山早有準備,打開了後車廂,裏麵堆滿了一些碎石塊。

“咦?還真的像是夏篆,在我們附近找到的?”李副院長還真是有點本事,他拿起一塊石頭,立即認出了上麵的文字。

“這是水字,確實要比甲骨文更加優美,也更加容易辨認。”李副院長有點驚喜的道。

“能認出來?”於山也充滿了驚喜,沒想到這麽容易就認出來了,看來這位能夠當上副院長,絕對不是僥幸。

“哈哈,如果真是夏篆,可不是那麽容易認出來,隻不過這個水字更加容易認識,這個是愛,也很容易認識。”李副院長小心的拿出一塊塊碎石,很多他隻是看一眼就交給身邊的人,而看了十幾塊,他就認出來了兩個字。

李副院長的小心翼翼,還有認出一個字之後的欣喜若狂,立即逗笑了唐寶寶和秋芙蓉。

李副院長看了一眼兩個美麗的小姑娘,笑著道:“我有點搞笑是吧?知道倉頡書?小姑娘還需要學習啊!”

唐寶寶和秋芙蓉能夠在這個年紀考上大學已經很不錯了,其他知識就算了吧!

不要說倉頡書,她們連曆史書都了解的不清不楚。

於山倒是知道“倉頡書”,這個曆史上曾有記載,南宋鄭樵《通誌.金石略》說:“倉頡石室記,有二十八字在倉頡北海墓中,士人呼為藏書室。周時自無人識,後李斯識其八,叔孫通識其十三,孔子至齊嚐訪焉。”

所以,於山也知道李副院長為什麽高興,周時自無人識,後李斯識其八,叔孫通識其十三,而李副院長雖然站在了曆史巨人的肩膀上,但能夠輕易的認出幾個字,也是很厲害的。

“這個字是禹,如果引申猜測的話,禹字後麵的這個字,很可能是王字,而剛才那個水前麵的字,很可能是治水,這很可能說的是禹王治水,也就是我們知道的大禹治水,難道這又是一個夏本紀?”

李副院長很快,就忘了其他事情,蹲在車廂跟前,研究起石塊上的文字。

“哈哈,我知道了,這跟岣嶁碑文很像啊,如果這樣來翻譯的話,我認識的字就不是十幾個了,而是幾十個。”剛開始的嘟囔的李副院長很快就哈哈大笑起來。

“老李,你在這裏發什麽瘋?”這個時候,一名教授從這邊走過,正好看到李副院長蹲在那裏,沒有任何形象的大笑。

“老趙,你快過來看看,看我發現了什麽,這是夏篆,內容跟夏本紀和禹書、禹貢的一部分相似,我已經認出來了不少自己,可惜太過零碎了,增加了辨識的難度。”李副院長看到了那老教授,立即興奮的喊道。

“夏篆?有多少字?”老教授快速的跑了過來。

“咦,你排列出來的,還真的跟岣嶁碑文相似。”老趙也趴在地上,研究起了那些石塊。

於山聽他們說了兩次岣嶁碑文,也十分感興趣,他掏出手機,搜索了一下,果然有這方麵的記錄。

衡山岣嶁峰有“岣嶁碑文”七十七字,算是先前發現的夏篆最多的一個地方,加上前人發現的,總共一百一十七字。

至於衡山《岣嶁碑文》,最早見諸三國魏人張揖選編的《廣博》一書,內有“岣嶁峰上有岣嶁碑”之句。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一文中,也記載了“禹碑皆蝌蚪字”的內容。

岣嶁碑記錄了大禹受命於舜帝,從冀州出發奔波四方,隨山刊木,導水入河,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治平了洪水。

岣嶁碑的內容與《禹貢》的文章一致,與《史記》中的《夏本紀》篇中關於大禹治水的曆史內容十分吻合。

另外,與保利集團收藏的青銅器[遂公盨]上的大禹治水的銘文,很接近,但從字體上看,岣嶁碑的銘文要古老許多,辨認難度大。

其實,辨識難度大完全是因為發現的文字太少,就像剛才李副院長,單獨的一個字,他不認識,但是一句話當中,隻要認出幾個,其他就能夠猜到。

看著李副院長和趙教授有點瘋魔,於山趕忙提醒,這裏而可不是研究這個的好地方。

果然,於山一提醒,政治覺悟十分高的李副院長,就有了警惕之心。

夏篆在哪裏出現,都是會造成巨大轟動的,而他們一個院校,雖然也算本科,但跟國內其他大學一比,就隻能嗬嗬了。

所以,他趕忙吩咐人,把所有石塊全都搬到了實驗樓。

“都小心一點,要是摔了任何一塊,都是犯罪,這些都是國寶,國家特級文物。”一邊走,李副院長一邊威脅那些他找來的學生,或者是年輕老師。

於山和唐寶寶、秋芙蓉麵麵相覷,世事無常,這也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在於山他們發現這些夏篆之前,這些石塊,隻能放在一片亂墳崗上風吹日曬。

如果有人過去,也許還能撒泡尿在上麵,讓這些石頭加快風化的速度。

但是,在確定了它們的文化價值之後,這些就是國寶了,摔一下就是犯罪。

以後不要說對著上麵撒尿,就算想要跟它們拍個照,也得請示之後排隊才有機會。

進入了學校的實驗樓,得到消息的一些教授,全都聚集了過來,這人多了,各種說法都出來了。

“這根本不是夏篆,應該是甲骨文的一種,最好的證明就是它們都是象形字。”

“你家的甲骨文是這樣的啊?”

“這也許是一種沒見過的甲骨文,所以並不一定就是夏篆。”

“對,夏朝存不存在還不好說,夏篆就更加難以證明。”

“你說夏朝不存在,就真的不存在啊?”

“那你怎麽證明夏朝存在?”

“夏朝存在的證明有很多,我就知道的就有三種證據。”李副院長道。

“關於夏代存在的證明,首先是在一些古代的著名典籍上,都有著關於夏的一些史實記錄,例如,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經》上,就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奕奕梁山,維禹甸之’這樣的句子;在《尚書》上也有記載,‘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在《尚書》中還有‘殷革改夏命’之類的說法,《左傳》、《國語》僅引用夏書、夏訓、夏令中的材料即達19條,所記夏代的事跡有34則。”

“這第二個證明是,商革改夏命之後,其實還留存下來不少的夏王室同姓封國,比如,一直到了周朝時,夏王室的同姓封國尚有杞國、繒國得以延續著。這是夏朝曾存在於世的最強有力的證明!”

“第三個證明,則是根據最新的二裏頭文化考古發現及研究結果,國內的曆史學界都普遍認為,比殷墟更早的二裏頭文化一到四期都屬於夏文化時期。

現在的國內主流史學觀的確認為,龍山文化和二裏頭文化屬於夏文化,二裏頭為夏代一個王都之所在,****兩代在龍山文化和二裏頭文化有相當長的時期存在交集。

而如王國維先生所說,殷墟的發掘,甲骨文的研究,驗證了史記上所記載的商代世係的完全正確,這些還不能證明?那什麽才能證明夏朝的存在?”

“……****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邇。政治亦然。”

“王國維先生的意思是,其實後世的人們對於夏的認識是存在誤區的,事實上,夏跟商之間文化是相近相似的,政治上也很趨同,王國維先生的意思很明確,他認為,夏應該是確鑿無疑地存在著的。”

王國維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甲骨四堂之一,他是研究甲骨文的專家,他認為夏朝存在,還是很大的可能的。

“可是,截止目前,夏代王族世係在商代以前的考古文字記載,從來沒被發現過,包括你所說的二裏頭文化遺址中,也沒發現關於夏王室的隻言片語的記載。

這怎麽能證明二裏頭遺址就是夏文化的遺址呢?有點牽強了吧?我認為你剛才所講的那三個證明都很牽強,並不能證明夏的存在。”

“你所說的《尚書》目前已經被證明是偽書,詩經上關於大禹的記載,我認為隻不過是人們,對一個傳奇英雄人物的緬懷,根本不能證明夏的存在。

至於你說的,夏王室分封王國在商周兩朝的延續,你有什麽證據可以證明那些封國,就是夏王室後裔的封國呢?沒有吧?沒有就老老實實的聽著。”

“尚書是偽書?你能夠證明啊?你證明的是偽書?給我證明一個看看。”

人多瞎胡亂,而說著說著,就歪樓了,於山在一邊也算長見識了,聽這些教授爭論,簡直比在網上瀏覽那些帖子都熱鬧。

“停,都不要胡亂攻擊人了,能不能證明這是夏篆,其實很簡單,找出更多的石刻,或者把這些字全都翻譯出來,看看到底寫的是什麽,萬一是記錄的一段世人未知的曆史呢?”

“對啊!這些石刻都是哪來的?”

“不管是哪來的,這些石刻都很珍貴。”

“這還用你說,就算是甲骨文”

“一聽你這個話就不專業,什麽是甲骨文?刻在甲殼和骨頭上的象形字,被人稱為甲骨文,這明明是刻在石頭上的,肯定不是甲骨文了。”

“這是象形字吧?跟甲骨文差不多吧?這還不能證明是甲骨文?”

“停,又陷入死循環了,我們現在主要的問題是找出這種文字的來曆,而不是在這裏討論它是不是甲骨文。”

“對,爭論這個有什麽意思?你們博學,你們滔滔不絕,來,誰過來認一下這些字,看看到底是什麽意思?”

“怎麽了?都不說話了?不是都很厲害嗎?就算為了表現你們的厲害,也過來說一下啊!”

這麽說了,還真沒有幾個人出頭了,在國內能夠認識夏篆的都沒有幾個,就不要說在泰山學院了。

其實不是夏篆真的比甲骨文更加難以辨認,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成段落的,大篇幅用夏篆書寫的文章太少。

如果是一段完整的文字,字數還比較多,那麽通過確定一些簡單的象形字,加上推論,揣摩段落的意思,怎麽也能夠推斷出一些文字念什麽,是什麽意思。

但是,夏篆發現的數量太少,大多數十分零散,所以才會更加難以辨認。

而這次發現不同,就算沒有特別計數,於山發現的這些石刻上的文字,都超過了幾百個,比以前上千年發現的都多。全本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