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完了lt;神探狄仁傑之武朝迷案,主演梁冠華,與前三部主演比起來,風格自是不同,不過此劇似乎不是來自於高羅佩的原著,但是仍然勾起了我的狄仁傑情結網上看到一篇網友的帖子,於我心有戚戚焉拿來貼上,大家對關於狄仁傑的書籍和電視劇會有一個全麵的了解

小時候曾看過一部印象極深的電視劇,講的是有關清官斷案的故事。記得片頭是一片綠色,熒屏上一張極為正義凜然的臉出現,配上一行大字標題,之後青天大老爺開始查案,盤問證人,仿佛每個被調查的人都是凶手;勘察作案現場,仿佛每個疑點都是線索。於是狄公假設出各種作案的動機、各種作案的場麵。一個個殺人場景看似單調地重複重複,不確定因素四處蔓延,一切都是可疑。此劇氛圍極為陰森詭異,主要故事情節我早已淡忘,但一些場景卻記得清楚:比如有一集中,一間陰暗潮濕的房間裏出現了很多蒼蠅,清官因而起疑,與手下在這綠色的房間裏挖啊挖,最終在床下挖到一具屍體;又如另一集中,一個啞巴瘋子不小心殺了人,他驚惶地抱著屍體跑進一片樹林,跑到一座磨房中,圍著磨盤瘋狂地轉,不知要怎麽處理屍體,淡淡的月光穿過樹梢灑落在瘋子和屍體身上,照著瘋子那扭曲的臉。我極想重看一遍此片,但苦於不知片名。這個問題直到我上大學時看到市麵上的狄仁傑斷案全集為止才得到解決:那部電視劇就是狄仁傑斷案傳奇,而我記得的前一個案子是四漆屏,後一個案子是斷指記。

真正接觸到狄公案的書籍其實是在更早的時候。初中時我逛學校圖書館,由於受福爾摩斯之惑,當時滿腦子就想著找偵探小說,於是借了一本家人曾大力推薦的希臘棺材之謎,順手拿走一部名字怪怪的狄公斷獄大觀,心想著雖是寫中國人的東西,但也聊勝於無吧。沒想到這部小說帶給我的驚奇和樂趣還在希臘棺材之謎之上。小說中共收錄了五部狄公探案小說:迷宮案、紫光寺、鐵釘案、柳園圖和廣州案,是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我借到的是第三集。這個版本中收錄了一些和小說情節緊密相連的cha圖,如迷宮案中的迷宮圖譜,鐵釘案中的七巧板拚圖等。後來我找遍了圖書館和全城書店,都沒有發現此書的第一集和第二集,鬱悶不已。看完此書之後,我隱約覺得此書氣氛描寫和我小時候看過的那部電視劇頗為相似,這是我和狄公的第二次結緣。

第三次碰到這個大胡子叔叔又是在熒屏上。那是剛看完狄公斷獄大觀不久吧,我市地方台要播出太原台拍攝的二十五集狄仁傑斷案傳奇,把我樂得不行。那時天天都守候在電視機前,這種癡心後來隻在看大時代時又出現了一次,幾成絕響。太原台好像拍攝了三部狄仁傑斷案傳奇,我小學時看的是第一部,有十四集;這時候看的是第二部,有二十五集;幾年後中央台和太原台聯手,拍攝了第三部,也有二十五集,在中央八套播出時還引發了全國的收視熱潮,事實上其質量和前兩部相去甚遠。扮演狄仁傑的演員有兩位,前一個是孫承政,演的不溫不火,笑起來十分慈祥,什麽想法都藏在心裏,極具迷惑性,演技真正是爐火純青;後一個馬昌鈺動不動就吹胡子瞪眼,狄仁傑的威嚴是出來了,但心計表現比之前者遜色三分。這一套電視劇製作精良,結構布局忠實於原著,畫麵音樂都頗有可觀之處,挽救了我對國產劇的信心。

看到全版本的狄仁傑斷案全集是在上了大學之後了,當時中央台的狄仁傑斷案傳奇剛放完,時代文藝出版社把握商機,及時推出狄仁傑斷案全集,好像還成了暢銷書。如此好書,卻非得有電視劇的推波助瀾才能出版,令人不得不懷疑中國出版商的專業素質。這套書全是全了,但刪除了作者高羅佩為此書作的木版畫cha圖,是一大遺憾。後來我在舊書攤上發現了九十年代初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狄仁傑斷案,收錄了所有高羅佩的原版cha圖,但書籍已有多處損壞,品相極差。我在書攤邊徘徊良久,經過激烈的內心鬥爭,終於恨恨而去。

這部小說的有趣之處在於中西兩種不同文化在書中天衣無縫的融合。小說的背景架設在公元663年四漆屏至公元681年廣州案的唐朝,其時狄仁傑正在各地任地方官。小說涉及到唐朝社會文化、民風民俗的各個層麵,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所知之深令我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汗顏。王學信先生在南懷瑾先生二、三事中,曾如此談到過狄仁傑斷案傳奇:

一次茶敘,懷師即國學大師南懷謹笑吟吟地取出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所著狄公全傳,又名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向在座諸位熱情推薦:“這書寫得好,值得一看。高羅佩很了不起,雖然是外國人,但比很多中國人更了解中國。“

懷師接著問我看過沒有,我雖然久仰高羅佩大名,但近年忙於雜務,讀書甚少,故隻聞其名,未讀其書,隻好慚愧地回答:“聽說這書寫得極精彩,隻是還沒有讀過。“懷師慈祥地笑著,說:“抽出點兒空看看,就當它是休息吧。不過,這書隻要拿起來,就放不下了。“

其後幾天,我幾乎一口氣將這套長達140萬字的狄公全傳看完。書中鮮明生動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的確引人入勝,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根底,令人歎為觀止。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是荷蘭人,所寫雖然是中國古代公案題材,卻融東西方文化於一爐,突破中國傳統公案小說在語言、人物、情節上的程式化、類型化藩籬,成功地展示了一幅唐代中國社會曆曆如昨的風俗長卷,堪稱大家手筆。難怪此書於五十年代一經麵世,即在歐美引起轟動,一版再版,暢銷不衰,成為眾多歐美人士了解中國文化的形象教科書。

另外,漢學家趙毅衡先生也曾撰文指出伯克萊加州大學法學院長貝林教授研究中國法製史,就是從狄公小說入手的。高羅佩自己也不是純粹的偵探小說作家,他的學術名著如中國古代房內考、東皋禪師集刊、琴道等在漢學界亦是聲譽甚隆。深厚的國學修養,使高羅佩對古代中國的描繪栩栩如生,也使狄公案成了一部深深紮根於中國曆史、社會、文化中的推理小說。讀者狄公案時得到的樂趣,應該也並不局限於邏輯推理的冰山一隅,徜徉於唐代這個多彩多姿的富庶世界,自然是流連忘返。

中國文化的底子很容易從小說中看出,但高羅佩畢竟是荷蘭人,西方文化對他的影響也不時出現於字裏行間。狄仁傑的性格和中國曆史上的那些斷案如神的清官如包拯、海瑞、施世倫等相差極大,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典型西方人的性格特征:講究人道主義、重法製、幽默開朗、從不板起臉孔說教。不過這倒也不完全是高羅佩的杜撰,曆史上的狄仁傑本身也是個頗有幽默感的人物,史書上他與武則天的不少對話都令人發噱。除了人物性格方麵的創造外,高羅佩筆下探案的結構布局、情節走向完全是西方式的,狄公破案的手法是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絕非公案小說中滑稽可笑的托夢破案雲雲。詭計的設置頗有黃金時代本格小說的特點:紅閣子中的密室謀殺,柳園圖裏的童謠殺人,紫光寺的身份互換,鐵釘案的死前留言等等,都有一個符合邏輯的機智解答,解謎的樂趣不遜於英美名作。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沉和西方推理小說的趣味與一身,這部小說能取得如此成就也就不足為奇了。

高羅佩創作小說時往往是靈之所至,筆即隨之。1958年,高羅佩和他的中國妻子水永芳還是張之洞的外孫女去希臘旅遊,有一次為了等候汽車,在一個車站待了很長時間。為了消磨時間,他想起在東京曾買到一架明代中國漆屏風之事。他於是以此為題材構思了一篇小說。回旅館後妙筆生花,一揮而就。這就是小說四漆屏,也是我個人最喜愛的狄仁傑探案。還有一次,他想起戰後曾去北京遊覽道教勝地白雲觀,結識一名道士。這位道士精通書琴詩畫,高羅佩曾向他請教,受益匪淺。後來聽說這個道士與若幹仕女有染,激怒了觀裏徒弟,他們揭竿而起,使這位道士活活致死。這個故事也被他改頭換麵,寫進了小說之中。

說到狄仁傑斷案傳奇在中國的成功,離不開翻譯的功勞。譯者陳來元和胡明以中國元明通俗小說的語言翻譯這套書,原汁原味,古色古香,讀來令人心曠神怡,真正做到了翻譯要求的“信、達、雅“。對比現在書市上一些連文通字順都做不到的翻譯小說,不得不讓人對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翻譯家肅然起敬。噫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文末附上高羅佩的一首七律:

漫逐浮雲到此鄉,

故人邂逅得傳殤。

巴渝舊事君應憶,

潭水深情我未忘。

宦績敢雲希陸賈,

遊蹤聊喜繼玄奘。

匆匆聚首匆匆別,

便泛滄浪萬裏長。“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