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儒學大興

第儒學大興

孔仲尼正在品茶,突然被慈航這麽一問,悚然一驚,杯盞微傾,湯水灑落,沾濕了衣襟,孔子眼眸之中閃過萬千慧光,最後琢磨半響,這才開口道:“不瞞帝師,我儒門一向心懷天下,為萬民社稷所祈福,匡扶正統,治國安邦,造福萬民,此乃儒門之大義。

隻是,如今漢家天下,黃老之學昌盛,況且秦朝亂世之頹敗景象已經不顯,大有一番興盛氣象,全憑‘無為而治’之大功德,老夫卻是無顏敢妄自稱大慚愧啊”

卻是孔仲尼雖然心動,但是亦是不敢輕易說出野心來,拐彎抹角地在試探慈航。

慈航嗬嗬一笑,望著五位儒門大賢頭頂白鶴翩翩起舞,口中銜著詩書禮樂之華章,道德至理傳揚開來,萬千瑞靄匯聚,煙霞散彩,天花亂墜,氣象不凡。

心中讚歎,聞言搖搖頭,開口道:“夫子此言差矣如今在漢朝大行其道的‘黃老之學’假托傳自上古聖人老子與軒轅黃帝,實則乃是道、法相合,又兼采陰陽等眾家之風采,雜糅而成,渾然一體,正所謂:掛羊頭賣狗肉,正是說得此番情景。

雖然清靜無為,無為無不為,秦末之後的亂世得以快速終結,天下安定下來,休養生息,成大治之象,但是,如今北有匈奴騷擾邊疆,朝廷一味委曲求全,和親度難,美名其曰:化幹戈為玉帛,讓人所不齒。

昔年,呂後主政,也遭匈奴單於出言羞辱,忍辱負重,乃是不得已而為之,如今大漢乃盛世之景,正是勵精圖治,驅除韃虜,安撫天下的大好時機啊

黃老之學,不思進取,一味講究道法自然,已經難成大事,貧道認為儒門大義秉承中庸之道,自尊剛毅,而不乏仁愛之心,此乃萬民社稷之所敬仰,正是大勢所趨,還望夫子思量一二。”

孟軻頭頂一股浩然正氣扶搖直上九萬裏,浩浩****,光明正大,惶惶威德,一柄丹書鐵尺懸浮,上麵華麗文章書錄,洋洋灑灑,數萬之字,一個個蘊含莫大至理,似乎闡釋著天地秩序、宇宙根本,讓人為之沉迷而心生敬仰。

聞言,不由冷哼道:“化外之地,蠻夷之人,不懂禮樂,不通教化,三綱五常不存,讓人鄙夷,可是武功卓著,兵強馬壯,漢朝勢弱,曾經甚至開國之君劉邦都被困白登。

劉邦何許人也,漢高祖是也,三年滅秦,四年滅楚,七年稱霸,坐擁天下,威加海內,可也麵對匈奴而束手無策

有此先例,漢朝君臣怕是無人再提北伐之事,可是苦了邊疆百姓啊”

顯然,一向是非分明的孟子對邊疆百姓受擾,朝廷一味求和的舉動頗為不滿。

孔子孫子子思聞言,白眉一拂,亦是言道:“如今經曆漢初休養生息之策,國庫充盈,隻要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大事可成,到時候我儒門也可借此發揚光大”

子思修的是一顆至誠之心,‘誠者天之道’、‘至誠如神’,望去麵容敦厚老實,是一說一,讓人覺得分外真實,就連孔仲尼聞言,也微微頷首,看來頗為意動。

唯有荀子卻是眉宇大皺,質疑道:“此番我儒門若要入主朝廷,怕是又是一番氣運爭奪,起碼道教就是一勁敵,我儒門尚無鎮壓氣運之寶,如何抵擋的了,到頭來,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荀子頭頂煙波浩淼,恍若迷霧遮掩中的洞庭湖,一座學府矗立雲海間,若隱若現,一個浩大牌匾高懸,細細一看,卻是‘稷下學宮’四個大字,龍飛鳳舞,銀鉤鐵畫,散發毫光,盡顯思辨之氣,萬千氣芒衝天而起,先天道韻密布虛空。

荀子曾經是齊國稷下學宮祭酒,主持過稷下學宮事務,與當時的諸子百家曾經在稷下學宮辯論過,思想的璀璨光輝留在了這座震古爍今的學府之上。

以至於稷下學宮到處是諸子百家思想精華所留下的道韻和紋路,一桌一椅,莫不蘊含天地道德、宇宙真諦,天地交感,氣息繁雜而厚重,讓人見之欲要頂禮膜拜,這是先哲的思想,先哲不墮的精神烙印。

荀子一席話,如同夏日被潑了一盆冷水,讓眾人清醒過來。

雖然能夠入主朝廷,為生民請命,但是如今黃老之學橫行,如果要逼迫其下台,起碼也要有鎮壓儒門己身的至寶,否則恍若水中月、鏡中花一般,虛幻不可久。

慈航見得眾人為此憂心忡忡,不由出言道:“諸位莫要憂心,貧道卻是有一良方,欲要使得孔夫子征得三皇功德道果,成為萬劫不壞之功德肉身,神魂不朽,不墮輪回,無災無劫,仙福永享,諸位以為如何?”

此言一落,春秋閣恍若石破天驚,雷霆炸響,震得眾人一時之間緩不過神來。

孔夫子頭頂書頁翻轉加速,詩禮秋等上古文章浮現,微言大義,盡顯文章之道德,股股瑞氣垂落,越發顯得孔仲尼仙風道骨,威武不凡。

失態道:“帝師此言當真?”

由不得孔子大急,方寸大失去,如今諸天之內,除卻聖人之外,唯有三皇功德昭著,得以憑借無量功德成就萬劫不壞之道果,無量功德,以至於有無量氣運福緣,諸天災劫不臨己身,仙福永享,靜修火雲洞。

雖然沒有諸天聖人那般*神通,可以改天換地,但也是壽命不竭,諸天仙佛見之也要如同對待聖人一般參拜,位階一樣,道果不同而已。

孟軻也是坐不住了,渾身浩然之氣噴湧如潮,浩浩****,席卷整個春秋閣,諸天妖魔鬼怪見之即死,諸邪避退,唯恐避之不及,當真是威嚴莊重。

子思更是心情激**,自己祖父一旦成就三皇道果,儒門大興指日可待,自己幾人也是與其他教派一方教主雖說不能平起平坐,但也有了成佛作祖的資格,如何能夠不心動。

荀子眼前一亮,稷下學宮之中頓時響起萬千學子論道爭辯之無上道音,恍若天籟,直落九天,大道至理,越辯越明,天地正氣滾滾而來,匯聚成飛絮狀浩然正氣,如龍似鳳,鸞鳳和鳴,在稷下學宮之上日月顯現,大顯不凡氣象。

“自然,天下之間,有天地人神鬼五仙,而人族氣運最強,乃是萬物根基,上古六大聖人乃是秉承教化大德才成就萬劫不壞之無量金身道果,可見人族氣數之強橫。

後有上古三皇應天命而生,教化人族,使其擺脫愚昧,逐步步入文明時代,功德無量,震古爍今,德垂後世,萬世之表,也因此雖然不修長生之道,不懂黃庭半分,卻是以凡人之軀而得長生,坐鎮火雲洞,仙福永享。

如今天地之間,教派眾多,可以稱謂者,無非人玄門三教和西方沙門,勢力強大,根基深厚,氣運綿長,又有聖人坐鎮,可謂是萬古不滅,香火不絕。

但是,都是隻為香火氣運而教化人族,但是紅塵濁世才是芸芸眾生繁衍之所在,能夠有多少人可以超脫俗世,修道有成,羽化成仙,三清之門虛妄,佛國淨土幾成謊言。

如今,正需一教派,以天下眾生之幸福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匡扶社稷,體恤萬民,此乃大德,萬世之不朽功業

貧道觀儒門大義精微,上體天心,下恤萬民,詩書禮樂可以教化君子,謙謙之德,讓人稱讚,中庸之道,天地根本;仁愛之心,人皆有之;浩然正氣,君子所有。

因此,貧道願助教主一臂之力,成就無上道果,讓儒門大昌,普度眾生,讓萬家安居樂業,幸福安康,子孫滿堂,而非虛無縹緲之仙道佛國。

還望教主決斷”

慈航心中既然打定主意,要讓儒門大興,自然也不藏捏,一股腦將本意說了出來。

五位儒門大賢一聽慈航此話,心中大喜,紛紛麵露喜色,頓時春秋閣之中煙霞萬道,霓虹散彩,走獸吼叫,飛禽啼鳴,其音欣喜,無限大歡喜,到處*光明媚,芳草萋萋,一片祥和勝景,正如此時五人的心情。

隻是,唯有荀子在欣喜之後,若有所思,眉目之中閃過道道智慧神華,圈圈神華散逸,彰顯無量大智慧,慧輪高懸,皓如日月,璀璨耀眼,突然出言道:“帝師如此為我儒門打算,可是還有什麽要求否?”

慈航聞言,會意一笑,這荀子還真是敏銳,已經從中察覺出了蹊蹺,雖說儒門信奉三皇五帝,但是跟闡教風馬牛不相及,如今慈航無緣無故為儒門籌劃,荀子卻是懷疑慈航另有所圖。

“嗬嗬,道友不愧是韓非子、李斯的老師,可謂是帝王之術縈繞於心啊,對人心之洞察,非同凡響。

不錯,貧道今日相助儒門,一來,的確是眼見現在教派一味隻顧爭鬥,卻是不能真正解脫萬民疾苦,而儒門大義,則有救世良方,因此心中折服,願意儒門大興。

二來,貧道如今卻是有苦難言,日後普陀島一脈還需援手,希望他人普陀島危機之時,儒門能相助一番,此乃一己私心,還望各位大賢明察”

慈航真心實意,因此身上自然散發出一股至誠、至剛的氣息,其為民著想的大德無私之心更是讓孔子查知,五位聖賢都是睿智之人,又都有功德在身,雖然慈航道行高,但也能夠察覺出慈航身上的氣息,因此斷定慈航剛才的一番話並無虛假。

五人相視一眼,最後孔子撫摸三尺白須言道:“既然帝師如此拳拳之心,一心一意為天下蒼生著想,我儒門也不能拖拖拉拉,讓人恥笑

隻是,如何行事,還望帝師示下”

儒門眼看如此良機在前,怎能拱手讓人,趕緊向慈航示好,準備大幹一場,成就大業。

慈航哈哈大笑,撫掌言道:“貧道準備多時,看來可以起用棋子了”

幾人在春秋閣中密語片刻,不多時,兩道流光從春秋閣中飛出,直落九天,墜入人間界。

“博士”作為官職,初見於戰國,秦繼之,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學識淵博。但博士們學業各有專精;儒墨名法,甚至方技術士,都濫竽其間。

等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學博士逃難隱居,秦廷的博士成了清一色的神仙方術之士和阿諛奉承之徒。

陳涉起義,許多儒生背著孔子的禮器投奔陳王,去尋找出路。孔子的八世孫孔鮒即為陳涉博士,最後還與陳涉一道捐軀,成為曆史上為理想而獻身的名人誌士。

漢興,儒生又投奔了漢朝,漢亦設博士之官,以安撫之。

漢高祖曾起用叔孫通製定朝儀,初嚐儒雅的美味,由於忙於剿滅“殘匪”,幹戈未解,未暇大興儒教。

孝惠帝、高後之時,“公卿皆武力功臣”,不容書生分羹。

文景之時,名士碩儒頗有為博士者,如則有胡毋生、董仲舒。亦有博士。

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他們隻不過具員領俸,沒一個受到重用。

再加之“竇太後又好黃老”,諸博士不僅難以儒業得幸,而且還有觸忌犯諱之虞。竇太後曾問是淺俗的“家人之言”,竇太後憤而罵五經為‘司空城旦書’,並令固生徒鬥野豬,幸而景帝給他一柄利劍,才免於橫死。

眾博士看在眼裏,懼在心上,哪裏有暇宏揚儒業,經世先王有的竟紛紛找借口辭掉博士之職,逃之夭夭。如轅固外調清河太守,韓嬰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幹脆以年老為由,告老歸家,居教鄉裏。

而其中一人,名曰:董仲舒,乃漢初廣川郡人,是漢景帝時期的博士,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儒學不受重視,因此董仲舒也是韜光養晦,沒有進入政權中樞。

《春秋》本是孔子依據魯史修撰的一部政治史。

孔子晚年見道之不行,於是以著作史書褒貶曆史的方法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觀念。為了避免政治迫害,孔子在屬辭比事上常常使用隱晦的語言,其微言大義,隻口授給弟子,並不筆之於書。

孔子死後,弟子各以所聞’輾轉傳授,於是逐漸形成不同的《春秋》師說。

漢代流行有五家:即公羊春秋、穀梁春秋、左氏春秋、鄒氏、夾氏等。

其中鄒氏無師傳,夾氏未有書,左氏藏於秘府,隻有公羊、穀梁二傳,文美義富,最先流行開來,而公羊傳的大宏於世,則端賴董仲舒和胡母生的首倡。

胡母生,字子都,齊人,年齡比董仲舒稍長。是漢代最早傳公羊學的大師之一,也是首先將公羊師說著之竹帛的人。

董仲舒與胡毋生同治一經,但各自的貢獻不同。

胡毋生筆錄《公羊傳》,並總結公羊例義,使其更加係統。董仲舒則在發揮斷獄,將經書與現實政治結合起來,發明獨多。

統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學大家,而且都是漢初傳公羊的始師,但是細分起來,胡毋生限於說經,是學問家,是經師;董仲舒則長於論事,搞實用經學,是鴻儒。

胡董二人對《春秋》公羊學的大明於漢世,都卓有貢獻,因此在景帝年間雙雙被任命為漢廷博士。

這一日,董仲舒正在頂禮膜拜孔子聖像,突然,畫卷之上毫光大作,董仲舒見之大驚,急忙伏倒道:“聖人在上,弟子董仲舒拜見先賢,弟子有幸得見聖人顯靈,不知道聖人今日感應生靈,有何吩咐?”

話音剛落,牆壁上懸掛的孔子畫像中飛落一道白虹,隨後毫光散去,歸於平靜。

董仲舒見此,三跪九叩之後,拿起案桌上一彩光閃爍的物拾,拿起來一看,卻是一卷書,上麵有《春秋》全篇解釋,而且還有一段密旨,董仲舒先是驚詫,而後就是狂喜。

看完之後,書卷頓時羽化,化為飛絮狀羽毛氣體,緩緩散逸開來。

第二日,董仲舒開始遍開門戶,廣收弟子,講授儒學,特別是《春秋》,弟子數百人,傑出者比比皆是,其中褚大為梁相,嬴公為諫大夫,呂步舒為丞相長史,吾丘壽王則官至光祿大夫侍中。

同時,還身為太子的劉彘也收到一卷諭旨,卻是慈航傳來,劉彘亦是看完之後若有所思,心中慢慢思量,靜待時機。

景帝是繼文帝之後,又一個奉行黃老清靜無為、與民休息之治,從而實現“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稱景帝時期,倉稟豐實,府庫饒財,移風易俗,黎民淳厚,西漢社會從經濟到治安都達到了農業社會美好的極點。

但是,另一方麵,由於朝廷的無為放任,諸侯驕恣,豪強坐大,商業地主侵漁細民,割據勢力業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臨,匈奴寇邊。

正是:漢興六十餘載,海內義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製度多闕。

在升平的表麵景象下,西漢社會實已潛藏著嚴重的危機。急需有為之君起而進行大刀闊斧改革,製禍患於未發,防斯民於土崩;更進而結束無為之治,乘倉實財饒之運,大興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礎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禮樂教化的盛世太平

可是,景帝隻是一個繼體守文之君,他實現文景之治的最大奧秘隻是“無為之治”,在民力凋弊之時讓其自創財富,自食其力。文景之治的到來與其說是文景君臣統治得好,不如說是放鬆統治的好。怎樣在物質豐富的基礎上實現大治,文景君臣就無能為力了。

漢景帝在位十六年之後駕崩,漢武帝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元。

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少年天子,一改文景時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施政方針,建元元年新年伊始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直言極諫之士”。

這次應舉者百餘人,莊助為舉首;公孫弘以明於《春秋》中選,為博士;轅固生亦以賢良應征。其餘學申不害、商鞅、韓非法家之言,操蘇秦、張儀縱橫之說者,一概罷黜,不予錄取。

但是當時竇太後仍然健在。

竇太後是文帝皇後,景帝母親,武帝祖母,她好尚黃老,憎恨儒學,菲薄五經。武帝即位,被尊為太皇太後,建元初年,朝廷大事都得奏請她首肯。此時自然還不是推行儒學的時候。事實上,儒學剛一抬頭便遭到竇太後的嚴勵摧折。

元年夏,漢武帝任魏其侯竇嬰為丞相,武安侯田蚡為太尉。

傾向儒學,推薦儒生趙絡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二人是詩學大師申培的弟子,建議立明堂以朝諸侯帛加壁,安車蒲輪’的特殊禮遇將申培從山東接來,商議明堂禮製。似乎儒運當興。

趙綰一時得意,竟要漢武帝不再奏事太皇太後,以便推行儒術。結果竇太後大怒,私下調查出趙綰、王臧貪汙事實,責問漢武帝,武帝將二人下獄,迫令自殺謝罪。

竇嬰田蚡亦免職反省。申公以老疾為由,旋歸故裏。明堂之事不了了之。

整個建元時期,儒學都受壓抑,在艱難中掙紮。

直到竇太後亡故之後,儒學才真正迎來了複蘇的春天。

建元六年五月,竇太後駕崩,黃老之學的最後一個頑固堡壘消失了。

六月,武安侯田蚡複出為丞相,堅冰已經打破,阻礙已經消除。

當時:及竇太後崩,武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學士靡然向風矣

元光元年,漢武帝又令郡國舉孝廉,策賢良,而董仲舒以賢良對策。漢武帝連問三策,董仲舒亦連答三章,其中心議題是天人關係問題,史稱)。

董仲舒以其滔滔不絕的口才和充足的理論準備,借助於可以自由闡發的春秋公羊學,投武帝之所好,公開援道入儒,終於在融合儒道、用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資料充實、發揮儒家義理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讓武帝心醉的既有儒家的三綱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陰陽、四時,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為又有道家的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的無為的嶄新的儒學思想體係。

從此,儒學正式成為神教,開始神化,真正占據中國官方哲學,儒學大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