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取經完畢,出佛回歸

第取經完畢,出佛回歸

卻說八大金剛使第二陣香風,把他四眾,不一日送至東土,漸漸望見長安。

原來那太宗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至十六年,即差工部官在西安關外起建了望經樓接經,太宗年年親至其地。

恰好那一日出駕複到樓上,忽見正西方滿天瑞靄,陣陣香風,金剛停在空中叫道:“聖僧,此間乃長安城了。我們不好下去,這裏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孫大聖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傳了經與汝主,即便回來。我在霄漢中等你,與你一同繳旨。”

大聖道:“尊者之言雖當,但吾師如何挑得經擔?如何牽得這馬?須得我等同去一送。煩你在空少等,諒不敢誤。”

金剛道:“前日文殊菩薩啟過如來,往來隻在八日,方完藏數。今已經四日有餘,隻怕八戒貪圖富貴,誤了期限。”

八戒笑道:“師父成佛,我也望成佛,豈有貪圖之理潑大粗人都在此等我,待交了經,就來與你回向也。”

呆子挑著擔,沙僧牽著馬,行者領著聖僧,都按下雲頭,落於望經樓邊。

太宗同多官一齊見了,即下樓相迎道:“禦弟來也?”

唐僧即倒身下拜,太宗攙起,又問:“此三者何人?”

唐僧道:“是途中收的徒弟。”太

宗大喜,即命將朕禦車馬扣背,請禦弟上馬,同朕回朝。”

唐僧謝了恩,騎上馬,大聖輪金箍棒緊隨,八戒、沙僧俱扶馬挑擔,隨駕後共入長安。

唐僧四眾,隨駕入朝,滿城中無一不知是取經人來了。

卻說那長安唐僧舊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見幾株鬆樹一顆顆頭俱向東,驚訝道:“怪哉,怪哉今夜未曾刮風,如何這樹頭都扭過來了?”

內有三藏的舊徒道:“快拿衣服來取經的老師父來了”

眾僧問道:“你何以知之?”

舊徒曰:“當年師父去時,曾有言道:‘我去之後,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鬆樹枝頭若是東向,我即回矣。’我師父佛口聖言,故此知之。”

急披衣而出,至西街時,早已有人傳播說:“取經的人適才方到,萬歲爺爺接入城來了。”

眾僧聽說,又急急跑來,卻就遇著,一見大駕,不敢近前,隨後跟至朝門之外。

唐僧下馬,同眾進朝。

唐僧將龍馬與經擔,同行者、八戒、沙僧,站在玉階之下。

太宗傳宣:“禦弟上殿。”

賜坐,唐僧又謝恩坐了,教把經卷抬來。

行者等取出傳上。

太宗又問:“多少經數?怎生取來?”

三藏道:“臣僧到了靈山,參見佛祖阿儺、伽葉二尊者先引至珍樓內賜齋,次到寶閣內傳經。那尊者需索人事,因未曾備得,不曾送他,他遂以經與了。

當謝佛祖之恩東行,忽被妖風搶了經去,幸小徒有些神通趕奪,卻俱拋擲散漫。因展看,皆是無字空本。臣等著驚,複去拜告懇求,佛祖道:‘此經成就之時,有比丘聖僧將下山與舍衛國趙長者家看誦了一遍,保佑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止討了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意思還嫌賣賤了,後來子孫沒錢使用。’

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隻得將欽賜紫金缽盂送他,方傳了有字真經。此經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檢了幾卷傳來,共計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數蓋合一藏也。”

太宗聞言,又問:“遠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

三藏道:“總記菩薩之言,有十萬八千裏之遠。途中未曾記數,隻知經過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嶺,遇林不小,遇水寬洪。還經幾座國王,俱有照驗印信。”

弟,將通關文牒取上來,對主公繳納。”

當時遞上。

太宗看了,乃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給。

太宗笑道:“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

牒文上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獅駝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又有鳳仙郡印,玉華州印,金平府印。

太宗覽畢,收了。

當日天晚,謝恩宴散。太宗回宮,多官回宅,唐僧等歸於洪福寺,隻見寺僧磕頭迎接。

方進山門,眾僧報道:“師父,這樹頭兒今早俱忽然向東。我們記得師父之言,遂出城來接,果然到了”

唐三藏喜之不勝,遂入方丈。

此時八戒也不嚷茶飯,也不弄喧頭,行者、沙僧個個穩重。隻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靜。當晚睡了。

次早,太宗升朝,召聖僧。

此時長老已在朝門外候謝,聞宣急入,行俯伏之禮。

太宗道:“禦弟將真經演誦一番,何如?”

長老道:“主公,若演真經,須尋佛地,寶殿非可誦之處。”

太宗甚喜,即問當駕官:“長安城寺,有那座寺院潔淨?”

班中閃上大學士蕭禹奏道:“城中有一雁塔寺潔淨。”

太宗即令多官:“把真經各虔捧幾卷,同朕到雁塔寺,請禦弟談經去來。”

多官遂各各捧著,隨太宗駕幸寺中,搭起高台,鋪設齊整。

長老仍命:“八戒沙僧牽龍馬,理行囊,行者在我左右。”

又向太宗道:“主公yù將真經傳流天下,須當譽錄副本,方可布散。原本還當珍藏,不可輕褻。”

太宗又笑道:“禦弟之言甚當甚當”

隨召翰林院及中書科各官譽寫真經。

又建一寺,在城之東,名曰謄黃寺。

三藏捧幾卷登台誦,忽聞得香風繚繞,半空中有八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

這底下行者三人,連白馬平地而起,長老亦將經卷丟下,也從台上起於九霄,相隨騰空而去,慌得那太宗與多官望空下拜。

太宗與多官拜畢,即選高僧,就於雁塔寺裏,修建水陸大會,看誦《大藏真經》,超脫幽冥孽鬼,普施善慶,將謄錄過經文,傳布天下不題。

卻說八大金剛,駕香風,引著長老四眾,連馬五口,複轉靈山,連去連來,適在八日之內。

此時靈山諸神,都在佛前聽講。

八金剛引他師徒進去,對如來道:“弟子前奉金旨,駕送聖僧等,已到唐國,將經交納,今特繳旨。”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職。

如來道:“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於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鬥戰勝佛。

豬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帥,為汝蟠桃會上酗酒戲了仙娥,貶汝下界投胎,身如畜類,幸汝記愛人身,在福陵山雲棧洞造孽,喜歸大教,入吾沙門,保聖僧在路,卻又有頑心未泯,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

八戒口中嚷道:“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淨壇使者?”

如來道:“因汝口壯身慵,食腸寬大。蓋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淨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沙悟淨,汝本是卷簾大將,先因蟠桃會上打碎玻璃盞,貶汝下界,汝落於流沙河,傷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誠敬迦持、保護聖僧,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

又叫那白馬:“汝本是西洋大海廣晉龍王之子,因汝違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門,每日家虧你馱負聖僧來西,又虧你馱負聖經去東,亦有功者,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

唐三藏四眾,俱各叩頭謝恩。

馬亦謝恩訖,仍命揭諦引了馬下靈山後崖化龍池邊,將馬推入池中。

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換了頭角,渾身上長起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一身瑞氣,四爪祥雲,飛出化龍池,盤繞在山門裏擎天華表柱上,諸佛讚揚如來的**。

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什麽《緊箍咒》扌肯勒我?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麽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唐僧道:“當時隻為你難管,故以此法製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

行者舉手去m然無之。

此時旃檀佛、鬥戰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俱正果了本位,天龍馬亦自歸真。

有詩為證,詩曰:

一體真如轉落塵,合和四相複修身。五行論sè空還寂,百怪虛名總莫論。

正果旃檀皈大覺,完成品職脫沉淪。經傳天下恩光闊,五聖高居不二門。

五聖果位之時,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塞,各山各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始初俱來聽講,至此各歸方位。

你看那——

靈鷲峰頭聚霞彩,極樂世界集祥雲。金龍穩臥,玉虎安然。烏兔任隨來往,龜蛇憑汝盤旋。丹鳳青鸞情爽爽,玄猿白鹿意怡怡。八節奇時仙果。喬鬆古檜,翠柏修篁時開時結,萬年桃時熟時新。千果千秀,一天瑞靄紛紜。

大眾合掌皈依,都念:

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佛。南無清淨喜佛。南無毗盧屍佛。南無寶幢王佛。南無彌勒尊佛。……南無旃檀功德佛。南無鬥戰勝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南無西天極樂諸菩薩。南無三千揭諦大菩薩。南無五百阿羅大菩薩。南無比丘夷塞尼菩薩。南無無邊無量法菩薩。南無金剛大士聖菩薩。南無淨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bō羅密。”

至此,西遊終結,佛門氣運一時無兩。

旃檀功德佛功德圓滿,明了前身,乃是燃燈古佛報身,朝燃燈上古佛一拜,飛落其頭頂雲光,端坐蓮台,合十誦經。

至此,燃燈亦是道行大進,氣運大增,周身浮現萬盞日月明燈,輝煌璀璨,金光四射,照耀無量淨土、十方世界,天地間龍飛鳳舞,普降曼陀羅華雨,異香浮動。

而釋迦牟尼佛手持唐三藏紫金缽盂,看著裏麵匯聚如液的萬民眾生信仰源泉頃,清淨琉璃,萬千信仰金龍在其中遊曳,吞噬信仰,噴吐功德,瑞氣千條,讓佛祖滿心歡喜。

唐三藏師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為民除害,積累下無量功德,一大半被這缽盂所吸收,成為一樁功德法寶,況且乃是大唐太宗皇帝欽賜,有大唐國運加持,更是價值連城,不可估量。

而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懼留孫佛頭頂佛輪高懸,舍利子、金燈、貝葉、漁鼓珠懸浮,光明普照,功德圓滿,因果盡去,道行精進。

三人相視一眼,言道:“封神因果,今日了結;出佛如道,重返門庭”

話音剛落,雲光炸裂,轟隆隆間,三尊佛陀出現,都呈現三十二相。

頂上肉髻相,即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眉間白毫相,即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如兜羅綿,長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稱為毫光、眉間光。

睫如牛王相,即睫毛整齊而不雜亂青相,即佛眼紺青,如青蓮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的勝相。

兩頰隆滿相,即兩頰隆滿如獅子頰,見此相者,得除滅百劫生死之罪;常得上味相,即佛口常得諸味中的最上味。是由見眾生如一子,複以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滿足眾生之願的德相。

舌廣而長相,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則可覆至發際;聲如梵王相,佛清淨的梵音,洪聲圓滿,如天鼓響,亦如迦陵頻伽之音。

四十牙齒相,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常出清淨妙香。此一妙相能製止眾生的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樂。

牙齒緊密相,即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而不容一毫,表示能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之德。

牙齒齊白相,佛的牙齒顏sè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

上身如獅相,佛之上半身如獅子王,行住坐臥威容端嚴,表示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

身形端直相,謂於一切人中,佛身最為端直。

身廣長等相,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滿,如尼拘律樹,表示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

黃相,佛身及手足悉為真金眾寶莊嚴的妙金台,此德相能令瞻仰的眾生厭舍愛樂,滅罪生善。

身放光明相,佛的身光四麵各有一丈,任運可使普照三千世界。

一孔一毛相,一毛孔生一毛,其毛青琉璃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氣光者,能滅二十劫罪障。

身毛上靡相,佛一切發毛,由頭至足都向右旋青柔潤。能令瞻仰的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

兩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豐腴,殊勝微妙之相。

兩腋充滿相,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

七處隆滿相,指兩手、兩足下、兩肩、頸項等七處之肉,皆隆滿、柔軟。示一切眾生得以滅罪生善之德。

皮膚潤澤相,皮膚細薄、潤澤,一切塵垢不染。是以清淨的房舍、衣物、器具等施與眾生,遠離惡人,親近智者所感得的勝相,表示佛陀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手指細長相,兩手指、兩足趾皆纖長端直。是由恭敬禮拜諸師長,破除憍慢心所感得的勝相,表示壽命長遠,令眾生愛樂歸依之德。

手足柔軟相,手足極柔軟,如細劫bō毳之相。是以上妙飲食、衣具供養師長,或於父母師長生病時,親手為其拭洗等奉事供養而感得的勝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軟之手攝取親疏之德。

指間縵網相,手足一一指間,皆有縵網交互連絡的紋樣,如雁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此相是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表示離煩惱惡業,至無為彼岸之德。

垂手過膝相,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表示降伏一切惡魔,哀湣眾生為其摩頂之德。

象馬相,**密隱於體內,如大象相。此相是由斷除邪婬、救護怖畏大眾而感得,表示壽命長遠,得多弟子之德。

腨如鹿王相,股骨如鹿王之纖圓,是往昔專心聞法、演說所感得的勝相,表示一切罪障消滅之德。

足趺高滿相,足背高起圓滿之相。佛於因位修福、勇猛精進感得的勝相,表示利益眾生,大悲無上之德。

足跟廣平相,足踵圓滿廣平,是由持戒、聞法、勤修行業而證得的勝相,表示化益盡未來際一切眾生之德。

足下平滿相,足底平直柔軟,安住密著地麵,這是佛陀於因位行菩薩道時,修六bō羅蜜所感得的勝相,表示引導利益之德。

足下輪形相,足心現一千輻輪寶的肉紋相。此相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示照破愚癡與無明之德。

隻見文殊菩薩頂上有慶雲升起光內有纓絡垂珠掛將下來,手托七寶金蓮,慶雲之上一尊無量佛陀端坐,慈眉善目笑,座下一隻金獅俯臥,威風凜凜,佛陀手中托著《般若經》,執著一朵青s

而其自身卻是天衣褪去,換上了一身道袍,肉髻不現,卻是道髻,徹底恢複了道裝。

普賢菩薩亦是雲湧動,一尊佛陀端坐六牙白象,遍體放光,照耀大千,腦後三十二輪光圈縈繞,光明普照,氣象萬千。

懼留孫則是一尊笑嗬嗬的大佛騎跨在捆仙繩化作的金龍上,在慶雲之間遊曳,散落萬千天huā。

三人為還昔日因果,叛道入佛,今日佛門氣運昌盛,西遊終結,因果了結,卻是該回歸師門了。

三人不理會雷音寶刹眾人驚異的目光,朝諸佛、諸菩薩打個稽首,縱起雲光,直奔清微天。

釋迦牟尼佛與燃燈古佛相視一眼,紛紛歎了一口氣雜,卻是沒有相阻,因為因果已了,強行挽留,怕是再結因果,殊為不美。

畢竟元始天尊與慈航天尊坐鎮闡教,二人卻是沒有底氣敢相阻,隻是二人昔日也是道門精英,如今常駐佛門,見此也是心生感慨,一言難盡。

此時,因為量劫之故,元始天尊也不好招惹通天教主,於是將彌羅宮移走,返回清微天,繼續坐鎮玉虛宮,算是清淨不少。

就在文殊廣發天尊、普賢真人、懼留孫三人脫離佛門之際,清微天普陀淨土之中,慈航睜開慧目,手中淨瓶毫光大放,楊柳枝飛出,敲響金鍾,無量道音瞬息之間傳遍洪荒各處。

慈航門人紛紛聞此,駕起雲光,奔赴慈航道場。

須臾,紫芝童子來報:“啟稟老爺,大師兄秦騰率領諸位師兄、師姐靜候門外”

慈航點點頭,吩咐道:“宣他等進來”

片刻,幾人魚貫而入,來至慈航道台前,拜倒:“弟子拜見老師,願老師聖壽無疆”

慈航淡然道:“平身吧”

眾弟子聞言,畢恭畢敬起身,按輩分坐了蒲團,一個個正襟危坐,目不斜視。

慈航如今貴為聖人,心境越發古井不發淡然,似乎萬事萬物皆不上心,倒是應了那就話‘清靜無為’,頗合道義。

望著地下眾弟子,看著他等頭頂冒起的靈光瑞彩,心中暗歎:“不知道此處量劫,有幾人要上榜,身死道消,可悲可歎,卻是半點不由人”

心中如此想,口上卻是言道:“召爾等前來,卻是有要事吩咐,不過,還是先往爾等師祖玉虛宮一趟”

說著,從分寶岩上起身,出了普度天宮,率領眾弟子縱起祥雲,望玉虛宮而來。

來至門前,有黃龍真人等候,見得慈航臨至,連忙上前道:“拜見師兄,老師在殿中等候多時矣”

慈航聞言,笑道:“罪過罪過”

與黃龍攜手而入,倒是讓黃龍真人驚慌失措、戰戰兢兢,畢竟此時慈航貴為聖人至尊,今時不同往日,不可同日而語,就如同螢火蟲比之於日月,滴水比之於汪洋。

入了大殿,隻見庭前位列十二席蒲團,有廣成子、赤**、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黃龍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靈寶*留孫、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雲中子端坐其上。

上方元始天尊端坐七寶玄台,旁邊亦有一座道台,卻是為慈航所留。

身旁有白鶴童子和南極仙翁一個執著盤古幡,一個手托三寶如意,皆是闡教鎮教至寶,威力好大,鎮壓諸天,威懾萬古。

慈航上前,朝元始天尊跪倒:“弟子拜見老師,願老師聖壽無疆,仙福永享”

元始天尊卻是口中斥責道:“你如今也是貴為聖人,何須如此,還不快快起身”

口上雖然如此說教,麵上卻是欣喜萬分,畢竟慈航今時今日的地位足以與其平起平坐,就是口稱道友,也再合適不過,但是難得是慈航還是執弟子禮,讓元始天尊欣慰不已。

慈航但笑不語,上了玄台,言道:“老師怕是對量劫之事有了想法吧?”

此言一出,地下眾仙一愣,隨後目光炯炯,盯著元始天尊,恨不得耳朵長得更長些。

元始天尊麵sè一變,點點頭尺髯須,憂愁道:“此次量劫,關係重大,不僅是bō及範圍之廣,前所未見,更重要的是,還有三尊聖位將出,一個不慎,滿盤皆輸啊,由不得為師不得不謹小慎微啊”

隨後慈航卻是就此打住,回過頭對眾仙笑道:“慈航見過諸位師弟,別來無恙否?”

眾仙哪裏敢擺譜,連忙匍匐在地,言道:“拜見慈航天尊,願師兄聖壽無疆,壽與天齊多謝師兄掛念,我等康泰無比”

“如此就好,平身吧”

眾仙平身,卻是無限歡喜,一教二聖,從此闡教氣運之強,無人能敵。

隨後,慈航門下見過諸位師叔,與其餘三代弟子匯合,落座於後麵,不敢妄言,一個個肅穆莊嚴。

元始天尊見此,卻是言道:“此次召喚爾等前來,卻是有要事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