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五章資源無底洞

雖然目前的dc-3型客機因為才剛剛投產三年多的時間,而且一直供不應求,因此現在的售價高達15萬美元每架,但考慮到其出色的性能和驚人的使用壽命,依然稱得上是物有所值。何況中福國際隻買了20架成品送回國內供公務和訓練之用,另外80架則都為特許生產,順便買下相應的技術和設備,美方還負責進行人員培訓,總的來說還是很劃算的,畢竟類似這樣對工業基礎要求較高的項目,能夠引進的話還是直接引進的好......

空軍方麵的采購量也同樣不小,總花費超過了8000萬美元,但無論是對於陸軍還是空軍,這次的大采購都隻能說是錦上添花,真正算得上是“雪中送炭”的隻有海軍方麵,盡管中福國際的采購並不順利......

自從占領青島之後,胡衛東就一直在想方設法發展中國的軍艦製造工業,但是與陸軍和目前曆史還不算長的飛機相比,海軍艦船對於工業基礎和技術積澱的要求更高,僅靠中國自己摸索的話,估計直到二戰結束也別想有什麽像樣的成果出來,因此引進技術、設備乃至於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二戰之前正是列強最為重視製海權的時代(之後因為製空權變得更加關鍵,單談製海權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因此對於相關技術也都看得很緊,想要引進談何容易?

須知蘇聯在1929年大蕭條這樣千載難逢的良機中都沒能在造艦技術的引進方麵取得多大的成果(注1),更不要說是現在列強進一步加大了技術設備出口管製力度的現在了,也正因為這樣,胡衛東才不得不從造艦技術明顯落後於西方列強的蘇聯引進一些小型艦艇的建造技術,這可不僅僅是因為未來中國海軍“飛潛快”的發展思路。更是由於當時除了蘇聯根本沒有別的國家肯賣造艦技術給中國......

本來胡衛東的打算是在與德國開啟全麵合作之後,再利用這個機會從德國引進各種艦艇的建造技術和相應的設備與人才,但卻沒有想到中福國際竟然能夠利用杜邦財團的關係打通了美國各大軍火商的門路。胡衛東自然知道二戰期間德國所產的艦艇也就隻有潛艇比美國的略好一些,其他的跟老美的產品相比都差了一大截(注2),因此能夠從美國買到軍艦乃至全套的造艦技術,這無疑是意外的驚喜......

但是羅斯福通過司徒美堂那些自豪的話語。已經早就了解到赤色黨這兩年來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和在經濟建設方麵取得的卓越成就,因而提前意識到了中國赤化的不可避免和赤化之後的巨大發展潛力,即使不考慮意識形態的不同。他也不想培養出一個美國的競爭對手乃至未來的大敵,蘇聯崛起的教訓已經足以讓他反省了。因此,對於出售的艦種與轉讓技術設備的類別,美國政府都有著嚴格的限製,尤其是那些可以遠洋作戰的大型艦艇更是堅決不賣。甚至就連他們一開始同意轉讓的輕巡洋艦技術設備,也因為美國現役的輕巡洋艦噸位普遍接近、甚至超過了國際上重巡洋艦的標準而被最終否決......

好在美國海軍部現在正因為三年造艦計劃的大幅度縮減而犯愁,中國赤色黨的采購卻令他們看到了機會。經過一番接觸,美國海軍設法說服了國會,同意向中國出售2艘美國海軍服役多年的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單價高達1500萬美元,比造價高了一倍還多。更不要說這兩艘軍艦都已經用了十幾年,算上折舊費的話恐怕連500萬美元都不值,但由於中國暫時找不到別的買家,因此美方在談判中極為強勢,即使毛澤民親自出馬殺價,也隻是勉強將單價砍到了1200萬美元,不過服務態度倒是不錯,考慮到中國即使買下這些軍艦也無法突破日本聯合艦隊的攔截安全回國,他們同意送貨上門,並表示如果中方有需要的話,他們可以對這兩艘老式輕巡洋艦進行現代化的改裝,當然,改裝費還是要收的......

接到毛澤民從大洋彼岸發回的電報後,胡衛東差一點就當場回電讓其放棄購買,但轉念一想還是決定當一回冤大頭。身為一位“巨艦大炮”愛好者,胡衛東對於二戰時期各國主要艦型的優劣十分清楚,特別是美英日德這四個國家,其中德國軍艦的內部結構設計是最為完美的,而美國軍艦的外部布局則最為合理,無論是武器還是裝甲。因此哪怕得不到美國大型軍艦的建造技術,隻要能夠將軍艦帶回來研究分析,一樣可以學到這個長處,而且他還有一個如意算盤,那就是從德國引進大型戰艦的建造技術,然後將美國軍艦布局上的優點融入進去,那就可以兼取兩國軍艦之長了。當然,胡衛東也知道這並不容易,因此故意提出了一些改裝的要求,然後派出青島造船廠精挑細選的一些技術骨幹前往美國,名為監督,實為偷學,就近觀察和研究美國人布置艦上武器、裝甲和其他設備的思路......

注1:不過這也因為蘇聯在財力有限的現實麵前,選擇了先實現陸軍與航空部隊的現代化,直到兩個五年計劃取得空前成功,蘇聯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之後,才加快了紅海軍現代化的步伐,但這個時候西方列強已經開始從大蕭條中緩過勁來,不會再像之前那樣什麽都賣了......

注2:二戰德國軍艦設計落後這一點或許有人持有異議,但即使是最鐵杆的德粉,也無法否認二戰時期德國的水麵艦艇性能上比不了同檔次的美國軍艦,而且德國軍艦的建造速度比不上美國,造價居然也沒優勢(要知道當時美國的人工費用比德國高得多),綜合下來一比,這差距就更大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