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困境中的日本(下)

尤其是民國建立之後,日本因為戰略方麵的考慮,將先前對台的政策由“工業日本,農業台灣”轉變成“工業台灣,農業南洋(說白了其實就是從泰國進口糧食)”。台灣的工業由此獲得了迅猛的發展,1932年時台灣的農業產值與工業產值之比就已經達到了6:4,而當時的內地卻才達到9.03:0.7(沒算失陷了的東三省),而如果以發電量為例,台灣的人均年發電量更是超過了內地的200倍。在教育方麵,台灣同樣遠遠領先於大陸(不過嚴格來說,早在甲午之前,台灣的識字率就比大陸高了,並不全是日占之後才發展起來的。),即使將所有年齡段的人口都計算進去(1914年的時候台灣614歲的少年兒童就學率就超過了70%),即便要求小學畢業、能夠讀寫和運算,台灣現在的識字率也超過了80%,哪怕與日本本土相比也並不遜色,而同樣標準下(民國乃至解放初期,內地隻要認識一些常用字就算是識字了,標準非常地低,小學上到四五年級、也就是說所謂的高小,都算是有文化的人),內地的平均識字率甚至可能隻有5% . .

相對厚實的經濟底子使得台灣承受橫征暴斂的能力更強,而將其視為“準本土”的日本當局對台灣也始終要比對朝鮮客氣得多(注1),因而台灣民眾的生活水平雖然大幅下降,但還不至於活不下去。

而朝鮮的情況卻截然不同,本來民眾的生活就夠艱苦了,日本當局的剝削與壓迫卻更加殘酷,頓時朝鮮半島上餓殍遍野。再溫順的人。真到了活不下去的時候也可能鼓起拚命的勇氣。而抗聯派回朝鮮的遊擊隊雖然大多被日軍剿滅,但其中也多少有些人幸免於難,在他們的努力下。朝鮮民眾不再像以前那樣被日本當局完全蒙蔽,他們開始了解到中國軍隊反擊日本侵略軍的節節勝利,也知道了朝鮮民族當中仍有並未屈服的勇士,於是起來和日軍拚命的人越來越多。這令本就兵力吃緊的日軍大本營統帥部頭痛不已。

無奈之下他們隻得效仿中國宋朝時的做法,開始一反常態地大量征發朝鮮人當兵,這樣前線既有了炮灰可用。朝鮮民眾也會因為青壯被大量抽走而失去反抗日本暴政的能力。但出於對朝鮮人戰鬥力與忠誠度的不信任,日軍大本營新組建的30萬朝鮮軍(包括3個兵力2萬餘人的野戰師團、5個兵力1萬多人的治安師團和20個守備隊或獨立守備隊。)中的軍官(軍曹以上)大多都有日本人擔任,朝鮮軍人就算能力再強、功勞再大,也最多隻能晉升到中佐大隊長,而且難度還不是一般地大,這種明顯的民族歧視無疑在朝鮮軍中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日本人中並不是沒人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們能夠怎麽辦?全心信任這些殖民地的棒子?不過是些炮灰而已。遲早都要消耗掉的,何必為了他們勞心費力、卻還要遭到國人非議呢?

雖然朝鮮軍的定位是炮灰,但是畢竟有30萬之眾,而且都是精壯(朝鮮此時約有2000萬人口,隻選30萬人出來的話。素質還是可以的。),哪怕隻能訓練到偽滿軍的水平,也多少能有具有一定的戰鬥力。在武器和補給條件相同的前提下,將其用於防禦應該可以抵得上如今素質已經大幅下滑了的日軍20萬,即使是野戰,也不會弱於10萬日軍。

因此日軍大本營統帥部對於剿滅抗聯的信心不覺又恢複了不少,決心也更加堅定,為了盡快“收複”對日本來說至關重要的滿洲“失地”,日軍大本營將工作重心集中於朝鮮軍與日本新兵的訓練和裝備,無心也無力摻和中國的內戰。事實上日軍大本營統帥部一度甚至想要主動放棄平津,將其兵力全部北調、物資也統統帶走,與海拉爾日軍合兵一處,等到計劃中針對抗聯北滿根據地春播的“滿洲春季攻勢”開始後讓其攻擊抗聯根據地的側翼,那時徐向前縱有通天徹地之能,也必然會顧此失彼,但這個至少紙麵上看頗具可行性的計劃卻因為害怕國內少壯派的“天誅國賊”而沒敢實行,這也被後世史家認為是二戰期間日本最重大的戰略失誤之一

日軍沒什麽大的動靜,原本受命防範日軍與老蔣聯手的十五集團軍就沒了用武之地,而由於中原的國軍已經全被日軍消滅或擊潰,原來的河南省主席商震又與赤色黨關係不錯,因此中原大會戰勝利之後,中原邊區政府直接派出幹部接管鄭州、開封等地政權就行,根本用不著打仗。因此十五集團軍並沒有與國軍交上火,隻是派出一部分人馬向武漢方向佯動了一下

雖然隻是佯動,可國軍卻並不知道啊?加之十五集團軍如今早已是國內公認的第一強軍,哪怕不能確認真假,老蔣也不敢冒險,當即將圍攻閩贛邊區的大軍調了回去,令武漢及其周邊的守軍總數再次超過了八十萬,而新四軍的一支隊與四支隊這兩大主力則乘機回援,將閩贛邊區的失地盡數恢複,甚至還利用國軍主力退走的機會拿下了紅軍改編時依據協議放棄的浙南部分地區,進一步擴大了根據地,閩贛邊區也由此恢複成了閩浙贛邊區

注1:當時在台日本人的平均工資約為台灣人的兩倍,但考慮到在台日本人所從事的工作技術含量普遍要比台灣本地人更高(曆史上戰後的台灣很多工廠都因為日籍管理與技術人員離開而無法正常運轉甚至倒閉,直到後來老蔣逃到台灣並獲得美援之後,台灣的經濟才開始恢複。),日本當時對於台灣的剝削並不算多麽酷烈,說句不好聽的,這個差距其實遠比目前在華外國人與中國人工資的差距小得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