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德國航母(中)

隻要是稍微內行一點的人,都能看出一大堆的問題,首先,艦載機的數量實在太少,與美國日本的同噸位航母相比少了50%以上,而且比例嚴重失調,戰鬥機居然隻有轟炸機的四分之一,就算德國的戰鬥機王牌再怎麽厲害,也根本忙不過來啊!其次,明明是一艘航母,上麵卻裝了整整16門150mm艦炮,這不是不倫不類嗎?但你還別說,曆史上不知多少個國家犯過類似的錯誤了,無論是現在的德國、後世的蘇聯,乃至於現在的日本和美國,都很難一下子完全拋棄傳統,但比起德國將真正的航母弄成四不像,美日海軍專門搞出“航空巡洋艦”或者“航空戰列艦”來,所受的損失畢竟還是小了很多

除了這些光看數據就能發現的問題,齊柏林號航母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患,那就是艦載機。客觀地說,二戰期間的德國飛機雖然受製於坑爹的發動機或者說是耐高溫材料而普遍短腿,但撇開航程不談的話,德式飛機的性能還是較為出色的,但對於艦載機,德國卻完全沒有設計和製造的經驗,隻能用陸基飛機來改裝。..

可即使是二戰時期,艦載機與陸基飛機的設計要求也還是存在著一定差異的,其中轟炸機的要求較低,隻要能夠在航母甲板上安全起飛和降落就行,對於結構堅固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來說,這一點不難做到。

同時,艦載轟炸機的主要攻擊目標是遠比坦克結實得多的軍艦,因此載彈量和投彈精度比任何其他參數都更重要,其次則為航程和操縱性能,其中前兩項性能斯圖卡可謂是冠絕天下,操縱性能也好得沒話說。作為艦載轟炸機再合適不過了。唯一的缺憾就是航程短了點,但這在胡衛東向德國提供了耐高溫合金的配方和工藝之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有了物美價廉(相對來說)的新材料。廢氣渦輪增壓器、新型發動機和貧油燃燒技術的研發成功令德國飛機的航程普遍增大了一倍以上,而其他性能卻沒有半點下降,反倒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改進之後的斯圖卡轟炸機完全可以勝任艦載轟炸機的工作,而且因為其超大的載彈量和在優秀飛行員操縱下幾近100%的恐怖命中率。斯圖卡艦載型及其各種改型普遍被後世史家認為是二戰期間最好的艦載俯衝轟炸機

因此胡衛東對於斯圖卡艦載型隻提了可折疊機翼等幾個小建議,甚至他還認為,以斯圖卡轟炸機那驚人的載彈量。其實完全不需要專門的魚雷轟炸機,對付水平防護較弱的早期戰列艦或者其他艦型,直接俯衝轟炸就能輕鬆搞定,而對付水平裝甲大大強化了的各國新型戰列艦,也可以先用俯衝轟炸摧毀其防空能力,再給斯圖卡轟炸機換上魚雷進行攻擊

比起斯圖卡轟炸機,被德國人改裝為艦載戰鬥機的bf109戰鬥機則很不受胡衛東的待見。這款飛機哪怕是陸基原型都算不上多麽優秀(剛出來的時候還是很先進的,而且采用了可收放起落架等多項開創性的設計,但到了二戰爆發之後,bf109升級潛力偏小的弱點日益暴露出來,不久便被FW190戰鬥機等更加先進的機型全麵取代。)。曆史上二戰初期的威名更多的是依靠德國戰鬥機王牌的出色發揮,尤其是其短腿的程度簡直令人發指,飛越狹窄的英吉利海峽為斯圖卡轟炸機護航時居然都因為航程的缺陷而無法全程跟隨,這很明顯已經不僅僅是發動機的問題了。事實上,曆史上bf109戰鬥機除了對付蘇聯趕工造出來的木頭飛機時性能占據上風,和其他任何敵軍的戰鬥機對決時全都落了下風,也不知道德國空軍那麽多的超級王牌是不是就是被其低劣的性能給逼出來的

而更重要的是,艦載戰鬥機與陸基戰鬥機之間的差異遠比轟炸機大得多,比如陸基戰鬥機以液冷發動機為主,而艦載戰鬥機則是一水的風冷發動機。正因為這樣,曆史上美日英三國的艦載戰鬥機都是專門設計而非由陸基型號修改而成,可問題是德國完全沒有這方麵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從這一點來看,哪怕曆史上戈胖子沒有從中作梗,德國也不太可能在二戰結束之前造出擁有足夠戰鬥力的航母。但在這個時空,因為胡衛東的穿越,事情有了很大的轉機,胡衛東剛好記得二戰曆史上最強艦載戰鬥機“F4U海盜式艦載戰鬥機”的設計圖

作為一款艦載戰鬥機,曆史上F4U“海盜”卓越的性能令很多同時代的陸基戰鬥機都望塵莫及,高達h的最大航速、12649m的實用升限和超過2500公裏的最大航程都達到了二戰中後期的頂尖水平,更不要說是現在了。此外,F4U“海盜”還可以掛載航空炸彈進行戰術轟炸任務,而其900kg的載彈量甚至超過了目前世界各國現役的所有輕型轟炸機

更難得的是,F4U“海盜”並沒有采用多少二戰後期才發明的新技術,以德國的科技與工業水平,也就在發動機方麵遇到了一些困難。曆史上F4U“海盜”所選用的美國普惠“雙黃蜂”氣冷發動機現在已經研製成功,但德國人卻幾乎不可能從美國人手裏買到,美國人出於對日本向蘇聯開戰的獎勵,賣了一些成品給日本,但當德國向日本提出高價購買的要求後,日本人卻要求德國中止與赤色黨的合作,這顯然是強人所難,因此德國人就連搞個樣品回來的山寨的機會都沒有。但問題在於,F4U“海盜”若沒有如此馬力強勁的發動機,就隻是一款十分平庸的戰鬥機了,而德國在獲得了耐高溫材料的技術與工藝之後,雖然很有自信在發動機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但這畢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