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崇仁改製(下)

日本政府之所以現在會嚴重缺乏硬通貨,除了之前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個年代的日本出口創匯能力很差,本來還有生絲這個拳頭產品,如今也因為尼龍的發明而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雖然日清株式會社的方便食品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在日本政府身背巨債的眼下,僅靠這一類商品帶來的外匯收入無異於杯水車薪。如果是其他國家,這時往往會采取貨幣貶值的辦法來提高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對於大部分資源都需要從國外進口的日本來說,這一招因為同時增大了進口的成本,其實並不是太好用,加之崇仁剛剛挪用了央行發行日元的準備金,這時就更不敢讓日元大幅貶值,所以他的重點還是放在了開發新的出口商品上。

可是,以日本在列強中倒數的工業化水平,“日本製造”想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又談何容易?除了完成美國人提供的那些帶有很強政治色彩的訂單,日本的工業品除非將價格定到比造價還低(因為工業化程度低,同樣的商品【注1】在日本生產的成本比在西方更高,即便日本的人工便宜很多。),否則在國際上根本就沒人要,也正因為這樣,為了獲得珍貴的外匯,日本政府毅然出台政策對出口企業給予高額的補貼,這樣就算它們將產品賣得比造價還便宜,也不至於虧本。這個方法自然增大了日本政府的財政負擔,但是花的是日元,換回來的卻是外匯,對於目前的日本來說還是劃算的,盡管這必須以降低國民生活水平為代價。雖然日本這種破壞公平競爭的辦法後來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反壟斷調查,但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日本多賺了不少外匯,從而有更多的財力引進日本急需的各種資源和先進技術設備。

低價促銷雖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因為二戰之前各國的貿易保護還很普遍,加之“日本製造”幾乎就是質量低劣的代名詞。因此日本出口商品當中的大頭還是各種原材料。比如生絲的市場地位雖然受到尼龍的猛烈衝擊,但依然是日本最為重要的幾種出口商品之一,而崇仁和他的大臣們還想方設法發掘出了一些新的資源性產品......

世人皆知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但那是指整體而言。但日本畢竟是人口超過7000萬的大國、土地再怎麽狹小在列強之中也僅次於美蘇法德四國(不算殖民地)。特產嘛總是有一點的。在中國明清時期日本更是世界聞名的“黃金之國”和“白銀之國”,雖然因為開發較早的緣故,如今日本境內已經基本沒有較大的金銀礦了。但那些古代廢棄了的金山銀山如果應用現代冶煉工藝,多少還是可以榨出一點金銀來的,雖然那樣做經濟上並不劃算,但在極為渴求硬通貨的崇仁和日本政府看來,能夠用日元換來金銀,那就是大大的劃算。

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力,在短短兩三年間從這些老礦山中榨出了幾十噸黃金和更多的白銀,但同時也對礦山周邊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汞汙染更是成為後來長期困擾當地政府的一個嚴重問題。類似的政策還有日本政府對於砍伐山林的鼓勵,要知道二戰之前雖然環境保護的觀念還未深入人心,但日本自古以來就一個多山而又多雨的國家,因此對於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多少還是知道一點的,所以雖然日本境內森林密布,但日本政府從未想過大量出口木材,而崇仁現在卻下了這樣的決心,“兩年、最多三年之後,世界大戰就將爆發,為了那時能夠獲得的豐厚利益,在此之前付出再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而且隻是兩三年的過度開發,日本應該還不至於承受不了......”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日本政府對於本來一直十分珍惜的國內煤礦也進行了過度開發,以省下珍貴的外匯用於進口更有價值的戰略資源,畢竟日本煤礦儲量雖然不多,但若是不惜涸澤而漁,維持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消耗卻還是足夠了,而漁業的情況也差不多。

日本政府這些明顯不合常理的做法很快就引起了美國大使的注意,但羅斯福雖然堪稱是一代偉人,性格卻一向優柔寡斷,並沒能馬上作出決定,加之當時日本政府在外交上“軟弱”的表現也成功地迷惑了他,結果等到美國停止援日的時候,日本已經通過大力引進美國的技術和設備而大幅度提升了工業化與科技水平,雖然與美英德三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已經不至於像曆史上那樣連一向被認為“粗製濫造”的老毛子都明顯不如(不考慮海軍的前提下),尤其是軍工方麵更是脫胎換骨,盡管由於蘇聯人整合技術的能力極強,往往能用相對較低的技術設計出綜合性能相當優越的武器,與之相比日本產品的性能和質量未必就有多大優勢,但總比曆史同期的日本強多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還與德國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從而能夠以日元買到德國的商品,雖然德國令人垂涎的工業設備由於中國方麵巨大的需求而幾乎不可能有多餘的賣給日本,但至少日本還是廉價引進了不少技術......

注1:甚至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也是如此,因為此時世界上主要工業國之間的工業化水平差距遠比後世全球化時代大得多,而西方的人工價格也沒有高到後世的程度,加上遠比後世更加難以逾越的貿易壁壘,日本想走後世“中國製造”崛起的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