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噴氣發動機(下)

不過中國航空工業的底子畢竟還是太薄了一些,就算已經有了合格的噴氣發動機,想要造出符合要求的噴氣式飛機並實現量產,所需花費的時間也肯定要比曆史上的美國和蘇聯長得多,何況燃氣渦輪研究所現在還隻是搞出了一台試驗性的樣機而已,距離工業化批量生產還差得很遠。好在胡衛東腦中還有一些後世早期噴氣式戰鬥機的經典設計可供參考,多少可以縮短一點研發所需的時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燃氣輪機的研發進度也同樣很快,以致於胡衛東甚至樂觀地認為在三年之內就可以試製出具有實用價值的燃氣輪機。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很多方麵都與噴氣發動機有共通之處的關係,吳仲華並未因此影響對噴氣發動機的研發,甚至還有所促進。類似的例子在中國的主要科研機構中不勝枚舉,在並行工程學的指導下,每一個科學家和高級工程師的價值都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大大彌補了中國缺乏高端科技人才的軟肋。

而且那些普遍還很年輕的科技人才在被委以重任後,成長的速度也快得驚人,再次印證了一個事實,“其實科學家、特別是應用科學家之間的差距並不是那麽大,區別隻是極少數人獲得了合適而且重要的研究課題,而大多數人沒這個機會罷了。”。曆史上老蔣逃往台灣的時候,出國的那些不算。剩下的華夏科技人才當中差不多是大陸與台灣各得一半,但最後留在大陸的那些科學家所取得的成就卻遠非台灣可比。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高端的科技人才容易解決,畢竟需要的數量本就不多,但普通技師、高級技工乃至於熟練的普通技術工人的巨大缺口卻沒有這麽容易解決,正是出於這方麵的顧慮,當初赤色黨中央才不惜花費巨大的代價引進那上百萬捷克工人,再加上蘇德兩國派來、以及二戰之前胡衛東設法從西方聘來的總數多達七八萬人(注1)的專家與技工作為骨幹,也正是有了這麽多高素質的熟練工人,這個時空的中國工業化速度比曆史上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都要快了一倍還多。1941年時中國就已經建成了全麵而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係,幾乎所有類別的工業產品,中國都有能力生產出來,而且性能品質並不比世界先進水平遜色多少,差的較多的隻是工業的規模總量。

但這樣一來,也令中國的工業無形中對這些外國人產生了極大的依賴,對於這個隱患。胡衛東一度認為為了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並在中國的優勢領域維持優勢,冒點風險是完全值得的,隻要再過上幾年,國內的技術工人隊伍初步成長起來之後,就可以逐步將其替代,把風險盡量降低。而在此基礎上再過幾年之後,國內普及基礎教育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努力開始收到成效,那時中國即便將那些外國人全都放回去,工業生產也不會受到致命的衝擊。

但是中國軍隊對英國人大舉反擊,特別是將戰火燒到了印度之後。那些在華的捷克人(其實那些來自美英等國的技師反應更加激烈,但因為人數遠不能與捷克人相比。所以相對要容易控製得多。)紛紛開始擔心中國真的倒向軸心國一方,那他們豈不是“才離虎穴,又入狼窟。”,而普遍心生不安,再加上有人暗中煽動,若非胡衛東當初將他們盡量分散安置,隻怕已經鬧出影響惡劣的群體性事件了。

但即便如此,大量捷克工人心生二意而無法再安心工作卻還是不可避免的,這就使得相關的工業生產受到了很大影響,不但產量開始下滑,質量也大幅下降,其中甚至包括不少軍品,而且隨著中國軍隊在印度戰場上一次次的告捷,捷克人的不安也越來越強烈,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中國才開始的快速工業化就很可能受到重挫......

由於來華的捷克人實在太多,作用也無法替代,因此想用強製手段壓服他們是不可能的,隻能派人努力勸說,可是捷克就是被人出賣才亡了國,這些捷克工人自然不會隻是聽到幾句口頭保證就堅信不疑,他們紛紛表示要中國以實際行動來表示至少堅持中立的態度。雖然當初“慕尼黑陰謀”時英國出賣了捷克,但是捷克人心目中最大的敵人始終是侵占了自己祖國的德國,而英國正在與德國激烈交戰,自然就又成了他們認可的友邦,而中國政府要想證明自己並不想加入軸心國,就不能再跟英國人打下去、而在客觀上幫德國的大忙。至於中國赤色黨宣傳的“解放殖民地”這樣的口號,除了少數有著赤色傾向的捷克人,大部分都並不將其當回事,想讓他們賣力工作,即使中國不願直接去打德國,也不能幫德國的忙去打德國的敵人......

“看來這仗真的打不下去了......”,胡衛東得知國內的情況後長歎一聲道。令他感到巨大壓力的不僅僅是國內,外交上的形勢甚至要更加嚴峻,不但美國人的態度越來越強硬,甚至連蘇聯方麵也突然跳出來批評中國赤色黨是“冒險主義、狹隘民族主義,有滑向‘托洛茨基主義’(托洛茨基主張繼續革命理論)的危險。”,很明顯他們是擔心中國真的將印度也給吃下去而變得更加強大,而且即便中國對印度沒有領土野心,從英國這個一等列強手裏解放了幾億人口、幾百萬平方公裏的殖民地,也足以令中國赤色黨在國際共運當中的聲望如日中天,甚至可能從蘇共這個老大哥的手中將國際共運的領導權給搶過來,這同樣是斯大林不願意看到的,而且中國人的那種神秘而威力巨大的新式炸彈也令他睡不安枕,畢竟中蘇之間有著漫長的邊境線、又有曆史問題這根導火索,指不準那天兩國就反目成仇了。為此斯大林不惜與美國人暫時合作對中國施加壓力,也要提前將危險的火苗撲滅......

注1:其中德國人超過3萬,加上在華的德國遠東艦隊和新近借道蘇聯陸續來華的一個陸戰師,再加上一些其它(除了德國政府派來的,還有一些來華工作的,包括那些解放前就到了中國的德國人。)的人員,1941年底的時候,在華的德國人總數已經不下10萬,成為中國境內僅次於日本人和朝鮮人(指的是並非出生於中國的那些朝鮮人,而不包括在中國出身長大的那些朝鮮族。)的第三大外來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