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個人所得稅

於是後來和曆史上一樣又設立了“工齡工資”(而原來的那一份則稱為“基本工資”或者“職務工資”)這一項,每一年“工齡”可以領取相當於本人此時職務所對應“基本工資”數額2%的一份額外工資。

對於解放後才參加工作的青年來說,工作了幾年,他的工齡就是幾年,而那些解放前就開始養家糊口的則不能那麽算,隻有入黨或者參加紅軍、八路軍(以及其他赤色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解放軍或者在根據地、解放區參加工作後的歲月才能算進工齡,目前中國“工齡”最長的是董老等“一大”代表和周公等旅歐支部成員,達到了20年,相當於額外多40%工資,而胡衛東這種參加革命較晚的,就隻有12%了,那他怎麽會成為目前國內工資最高的人呢?

原來,在抗戰期間親眼看到科技的巨大力量之後,為了激發國內科技人員的工作熱情、同時也吸引國外的科技專家來華工作,新中國建立後中央政府先後出台了一係列措施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在收入方麵除了與其他體製內工作人員相同的“職務工資”和“工齡工資”外,還有專家津貼、貢獻津貼可領,而如果是中國目前急需的特定專業的精英人才,還有“特殊人才津貼”可拿。

其中專家津貼隻跟職稱有關。可以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研究員/工程師為第一級,每月可以拿到100塊人民幣的“專家津貼”;可以獨立負責一個科研項目的高級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為第二級,每月可以拿到200塊人民幣;而兩院院士為第三級,每月可以拿到500塊人民幣。後來隨著中國科技工作者人數的不斷增長,原有的製度已經不再合理,於是兩院院士與高級研究員/高級工程師之間便多出了一個新的等級;再後來因為工程師一直被大力培養的緣故,總數越來越多,漸漸不再像以前那樣吃香,而中國隨著國力的持續增強,對理論科學的研究也開始重視起來。因此工程師的“專家津貼”普遍比原本同級的研究人員低了半級。不過工程師是搞應用的,隻要搞出重大的成果,收入還是要比科學家更高。

不過必須說明的是,新中國政府對於體製內的科技人員並不實行西方的專利製度。而以“貢獻津貼”來進行補償。胡衛東薪水之所以那麽高。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現在中國的科技發展能夠如此之快,胡衛東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即使“文人相輕”,也沒哪個科技專家敢說自己的貢獻比胡衛東更大,即使隻算那些胡衛東直接參與研究的項目。結果最後在那些科技專家們的反複要求下(一方麵是確實佩服胡衛東的貢獻,另一方麵嘛,胡衛東的定高了,他們的工資才能跟著漲上去......),胡衛東的“貢獻津貼”被定為了最高的每月1萬人民幣,第二位的是特斯拉的9000,第三是李四光的7500、然後是沈鴻的6000......

這些數字在後世看來或許不算高,但建國初期的物價可是十分低廉的,1941年的時候1克黃金才值3塊人民幣(新幣),不到曆史上2012年時的1%,以此折算的話,胡衛東一年的收入相當於曆史上2012年的1200萬人民幣以上。而且“貢獻津貼”與“工齡工資”不同,即使日後退休了也可以繼續不打折扣地領取,因此哪怕胡衛東以後再也不工作了,他能夠正常活到80歲以後的話,總收入依然可以達到720萬以上(其間通貨膨脹難以避免,但工資隻會漲得更快。),合2012年的7億多......

而且胡衛東能夠領取的固定薪水還不光是這三個部分,為了吸引那些中國急需但卻稀缺的專業人才,新中國政府設立了“特殊人才津貼”(這個隻發到退休),身為中國乃至世界上頭號軍工專家的胡衛東依然符合領取最高標準津貼的條件,使得他每個月的固定收入達到了15000塊以上。

此外,胡衛東還有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那就是稿費,雖然數字上不是最多的,但胡衛東的稿酬來源主要是《係統工程學》等大學教科書,因此他自己可以自由支配,如果加上這筆錢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瑣碎收入,胡衛東一年的收入超過了2萬人民幣......

得知自己居然有了這樣驚人的收入後,胡衛東很自然地被嚇了一跳,隨後就生出了極大的不安,雖然多勞多得、理直氣壯,但多到這種程度後他還是難以釋懷,畢竟他很清楚,自己的那些成果有很大一部分隻是由於穿越者的身份,而非是自己的真實才能,以之報效國家他理直氣壯,但為自己謀福利的話就難免有些不好意思了......

而且中國現在科技人員的收入幾乎可以與美國相比,但兩國的國力卻很懸殊,縱然現在中國的科技人員數量不多,以如此高標準發放的話,對於財政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而且美國的收入看似很高,但稅收重、消費高,實際上中國科技人員現在的收入已經普遍超過美國同行(曆史上50年代初期美國頂尖科技專家的年薪也就幾萬美元,最高的也就十幾萬,考慮到二戰期間美國的經濟繁榮,1941年底能有那時的一半就不錯了,稅後的話還要少掉許多。)了......

因此胡衛東幹脆提前上書中央要求設立個人所得稅,這同時還可以影響到非公有製經濟,抑製那些國家不能直接管到的貧富分化,同時多少還能增加一點國家的財政收入。經中央討論通過後遞交人大表決,於次年獲得通過,胡衛東此後便被按照最高的稅率扣掉了接近一半收入,但過萬的月收入依然在體製內排名第一(即使是體製外,也沒哪個拿固定收入的比他更高,更有錢的都是那些不靠工資過活的資本家。),本想多交黨費,也在周公的勸說下放棄了,以免讓別的同誌壓力太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