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鹽

說起鹽,自古到今誰也缺不了,天天都要用吃的東西,關於它的聞就是在現代也是不斷,時不時的掀起點風波,而且鹽一直受到曆朝曆代政府的嚴格管製,可它卻不隻是民生經濟物資,有時甚至還牽涉到了政治軍事等層麵宋朝也實施鹽的官有專賣,他不但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稅賦,還在國際關係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足以影響北宋、西夏等鄰邦的關係,變成了一件打擊對手的利器,而這麽說絕非誇大其辭

以畜牧為業的黨項人,其糧食主要以當地天然豐產的池鹽與邊民交換所得當初李繼遷初叛,宋朝立刻停止進口青白鹽,當時宋朝鹽禁政策旨在引起西夏的糧食危機,但關隴邊民卻也因食鹽斷絕而騷然不安,而遊牧部族因糧食恐慌而相率擾邊,反而為李繼遷推波助瀾後來,西夏和宋朝訂立景德和約,宋朝為了不開放西夏進口青白鹽,寧給多給西夏歲賜,並取消讓李德明之子入值宋宮宿衛為人質的條件

西夏鹽州所產的青白鹽味道好,口感好,而且價格便宜,因此在西部地區頗為暢銷,既然合約不準西夏向宋朝販賣青白鹽,但是市場卻沒有消失,而且這也是西夏一項重要財政收入,換取糧食的主要物資,於是西夏政府便采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政策,有時甚至鼓勵食鹽走私

夏政府的縱容結果就是合約變成了廢紙大量的青白鹽被走私者販到宋朝境內嚴重衝擊了宋朝的鹽業政策,影響到了國家的收入後來宋朝政府發現吐蕃人的井鹽和西夏的青白鹽口味價格相似,就打起了引進吐蕃井鹽打擊青白鹽的想法,於是便發生宋朝出兵吐蕃,強取木征鹽井的事情,鬧得宋朝和吐蕃反目,吐蕃倒向了西夏的結果

宋與西夏長期交戰,導致沿邊地區的糧草軍需供應量很大,可那會兒沒有現在發達的公路、鐵路係統,運輸十分困難朝廷為了減輕西北邊糧運輸的負擔於是便想方設法鼓勵民間商賈協助政府運輸糧秣物資至西北邊疆但是商人那是‘無利不起早’的,不是個個都像雷鋒,你不給他點好處他怎麽會白給你出力古今一樣,現在國家西北大開發吸引民營資本,可國家不給個優惠政策誰去啊,那時同樣國家也得進行政策引導,政府就把腦筋動到了“鹽”的頭上,於是鹽鈔法誕生了

因為鹽是民生必需品,絕大部份的人都離不了鹽,可在當時鹽是由政府全權販賣,而不開放民營的,所得利益也全歸國有但是宋朝西北邊疆地區距離宋朝主要的產鹽地都很遠,政府在負擔西北的軍事之餘還要兼管販鹽實在有點忙的顧不過來既然如此,幹脆將販鹽的利潤開放讓給商人一部分,用以鼓勵商人‘順道’幫政府輸送物資到西北前線

這種讓民間商人用錢買鈔、得鈔請鹽的製度使商人們就在一邊協助政府運輸物質至西北的同時,賺取了販鹽的利潤而政府以民間商運代替官運也不吃虧,首先不用政府掏運費,減輕財政負擔,而且可以免除民間徭役,不動用民力再者政府也不是一分錢不賺,同樣能從商人經手間牟利,還有就是西北地區可以獲取的鹽的渠道增加了就會減少西北地區軍民對西夏青白鹽的需求,起到打擊西夏走私活動,削弱敵人的經濟力量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也不容小覷,這政策製定的多好,比現在拍腦門拍出來的那些五花八門的‘招商’政策高明多了...

但是到了趙佶即位實施了近百年的‘鈔鹽製’卻差不多瀕臨崩盤了,這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當然也有外部原因

商人運鹽當然是為了逐利,可熙湟開邊之後,當地的吐蕃和羌族部落已經意識到鹽給自己帶來財富的時候,也招來了殺身之禍,於是紛紛將鹽井獻出,西北獲得鹽的渠道比過去多;另一方麵,夏宋邊境的食鹽走私愈演愈烈,青白鹽大量的湧入也衝擊了市場,而解鹽也因為被淹,價格上漲,運到西北的鹽賣不出了,嚴重滯銷,加上察哥在宋朝西北邊境的活動,也使得宋朝商人視西北如畏途於是,商人們逐漸不願再購買鹽鈔,運送物資到西北也就成了空談

前期鹽鈔的發行確實起到了活躍市場,增加財政收入的作用,而鹽鈔的發行也為大商人囊括資源,獲取暴利提供了方便,同時鹽鈔作為一種投資方式,同時也為商人謀取不法利益提供了方便,市場上便出現類似現代的證券交易所――交引鋪,他們通過勾結榷務司官員倒賣有價證券做起了投機生意,大發橫財再加上鹽鈔的發行和回收都是由政府執行,商人無法參與其中,這也為政府通過控製鹽鈔發行,鹽鈔兌換剝奪鹽商利益提供了方便,造成了商人對買鈔失去信心,導致鹽鈔貶值

所以到了後期,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製度的缺陷,入中的困難、糧草的品次檢查等問題,一方麵抬高了糧草的價格,另一方麵大量耗用了國家的財政此外,鹽鈔畢竟已經流通了快百年了,過去鹽鈔一直被當成支票而廣泛的使用於各項交易之中到宋徽宗之時,鹽鈔已經成為各項消費交易行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充斥流通在市場之中了,但是因為鈔鹽製的逐漸崩壞,人們對鹽鈔也逐漸失去了信心,市麵上的交易也受到鈔鹽製崩壞的影響,經濟體係陷入了混亂

趙佶上台就麵臨了這樣的局麵,隨後蔡京走上了相位,他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改革鈔鹽製、振興市場、穩定物價蔡京便對鈔鹽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首先全麵放開民營,將盤子做大,鈔鹽製擴大到全國範圍,讓商人憑鹽鈔在全國各處產鹽地取鹽,並將販賣範圍由西北擴大到了全國各地對於貶值的如同廢紙的鹽鈔,蔡京的辦法也很簡單,用舊鈔換鈔,這個辦法在現代還在用,但是他比起蔡京就遜色多了,兩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許多國家麵臨了物價飆漲的問題,錢也變得不值錢了,一些國家在經過長期的討論與研究、慎密的評估與計劃之後,想出來的控製物價穩定幣值的方法就是這個至於入中難的問題,蔡京認為以後應該由中央直接經手,改過去由地方政府發放鹽鈔為中央統籌分配,以確保利入國庫,杜絕其中的貓膩

然而,蔡京整頓鈔鹽製也因為設想不夠周全與監督不足,也使問題頻出,毀譽參半

原本鈔鹽製都是由各地官運官賣,所得鹽利大部分歸入州縣政府,用作地方經費在蔡京改由中央全麵統籌之後,絕大部分的鹽利便都歸入了中央,而地方州縣就失去了經費主要來源各地方政府因此‘逼不得已’的去盤剝百姓,帳當然得算在老蔡的頭上了具體情況大家可參照‘限購’政策實施後一些怪相

在的鈔鹽製施行後,許多大鹽商設法用賤價收購舊鹽鈔,去開封兌換鹽鈔,從中收取價差,大賺一筆然而,因為之前舊的鈔鹽製給人的陰影太大,所以蔡京緊盯著物價跟幣值,隨時進行管製於是,‘反應過度’的後遺症就是鹽鈔經常換原本的鹽鈔還沒用完,的鹽鈔又發出,商人們隻能再貼上錢才能以舊換但是,多的商人則沒有足夠的錢換鹽鈔,而隻能抱著成了廢紙的鹽鈔,跳水自殺,這筆賬自然又是老蔡還

盡管蔡京整頓鈔鹽製有著上述的負麵影響,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促進了北宋的社會經濟到了政和六年當宋夏再度開戰的時候,政府的鹽稅收入已經達到了四千萬貫,經濟上的充裕,自然保障對外軍事活動的展開,但是也讓趙佶信心倍增,覺得國庫的錢太多了,搞起了當時最大的形象工程‘艮嶽’,結果是貽害無窮...

趙檉利用自己的先知在鹽的問題上搞了把投機,賺了大錢,但是現在他麵臨的不是投機,而是正經八百的危機,如果能利用好鹽這個資源,不但能度過難關,還能為以後的戰爭做好充足的物資準備可搞經濟並不是趙檉所長,而他的那幫幕僚對鹽鈔的運作也不精通,魏伯初卻是這方麵的專家,可以說的鈔鹽製蔡京是設計者,魏伯初是實際操作者,對其中的‘奧妙’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比他再了解的了

所以趙檉明知魏伯初人品有問題,可最終還是收留了他趙檉認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他覺得魏伯初雖然做了不少壞事,可那也是受蔡京這大壞人的唆使,以後在自己這個‘大好人’的影響下,必定會痛改前非,重做人,成為一個有益於國家和自己的好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