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精兵簡政

這日早朝後,李綱、宗澤、許景衡及趙仁等人到崇政殿議事,幾個人分別匯報了明年改元和秋稅入庫等情況。“陛下,現在中書和門下就三司、各監、各寺官員未定,缺額嚴重,導致政令不通,如何安排還請陛下示下!”李綱遞上一份奏章說道。

“中書和門下暫時沒有適當人選,尚書省就辛苦一些!”趙檉賜座讓眾人坐下道,“三司所轄之事可暫入工部和戶部;太常寺可並入禮部和內侍省,司農寺並入戶部,將作監並入工部,軍器監並入兵部;國子監、大理寺的人選,你們並吏部商議後上奏,宗正寺人選待我與上皇商議後再做定奪!”

“臣等尊諭!”李綱施禮道,心中竊喜。

三省獨留尚書省,不但省去了文書輾轉批複審核的繁瑣,還可提高效率。三司之權僅次於中書和樞密院,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副使,三司使號稱為“計相”,總理財政及工務的機構,侵奪原戶部、工部職權分管全國的商稅、戶稅、鹽、鐵和百官俸祿,以及各種修造和建築等。

現在九寺五監在元豐年間省並之後其實隻剩下了五寺三監,如今官家雖未言裁撤,但是留而不設消其權並入各部,實則是變成了一監兩寺,充實了六部之權,那麽自己就是真正手握大權的宰相了。

“各位臣工,如今是中興之初。國事千頭萬緒,當以何事為先?”緩了一緩,趙檉問道。

“陛下,三冗困擾本朝多年,當先改製!”李綱言道,殿中幾人也點頭稱是。

“嗯。三冗積弊是百年之事。一朝改之,當如何下手?”趙檉又問道,他看出這個事情上下已成共識。

“陛下,治國先治吏,應先改革官製,以利政令通行,上下齊心!”李綱當先答道。

“陛下以為清理三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現在外有女真人虎視眈眈,內有盜寇作亂,而三軍淩亂,號令難行,當務之急是理清軍製,重建禁軍!”宗澤急急言道。

“宗大人所言不差,現在京西、淮南流寇多達二十餘股。少則數百人。多則數萬,他們打家劫舍,攻州掠府,而地方卻無力鎮壓,以致稅賦被劫,漕糧無法北運。各地多有奏報,請朝廷出兵清剿!”趙仁也言道。

“兩位大人所言不虛。現在重兵雲集京師,各軍雖經整訓仍有百萬之眾,魚龍混雜,時有擾民之事發生,與地方官府也都有衝突,另外糧餉耗費巨大,府庫空虛難以長久維持,切應早作打算,也可借機解決冗兵之弊!”李綱補充道。

“軍隊乃是國之柱石,現在金軍雖已暫退,但是亡我大宋之心不死,其必會卷土重來,禁軍已然崩潰,廂軍也已糜爛,不堪使用,鄉兵缺乏訓練,器械短缺,新軍未整軍完畢,全靠中興軍支撐,疲於奔命之下也不是長久之計!”許景衡也歎口氣說道。

“國經大難,如同再創,此也是清除積弊重整朝綱之良機,各位臣工皆是一時俊才,如能有所建樹,必能青史留名,中興大宋的大任就落在諸位身上了!”趙檉見話題逐漸轉入正題,起身給他們施了個禮,先給了他們顆蜜棗吃了。

“陛下,臣等不敢,願盡全力!”皇帝給自己施禮,幾位立刻驚了,誠惶誠恐地起身施禮答道,想當年趙匡胤登基後,諸位兄弟在他麵前都是比較隨便,宋太祖一次便趁宰相範質站立奏事時,密令撤座。等範質奏畢,才發現沒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討回,於是成為定例。官家賜座已是恩寵,再給個禮哪裏敢受,不過心中卻也十分受用。

“如今國中政局淩亂,政令不通,皆因令出多門,效率低下,已到了不變即要亡國的地步!”趙檉壓壓手,讓眾人坐下道,“我也知此事重大,阻力很大,但是我們肩負中興大宋,造福百姓之責,即使前邊是刀山火海也顧不得了!”

“陛下有如此雄心,臣願隨陛下,即便粉身碎骨在所不惜!”趙仁起身施禮道,他作為官家的潛邸之臣,又是當年眾兄弟之中官職最高的人,這個時候必須站出來挺陛下的,雖然這話說了不知道幾次了,卻都是出自真心的。

“臣等願隨陛下共赴國難,雖死不惜!”李綱等人不知是被官家的情緒所感,還是形勢所迫,齊齊答道,表了決心。

“好,有諸位愛卿相助,定可實現富國強兵,迎候先帝,威震四夷,重振漢唐雄風的宏遠!”趙檉十分滿意他們的態度,現在是改革的關鍵時刻,這幾個關鍵人物必須統一思想,否則他也不惜臨陣換將。

“請陛下示下!”眾人再次施禮道,趙檉看著有些好笑,自己當了皇上真不一樣了,自己說一句他們施回禮,跟他媽的小日本差不多了。

“精兵簡政,富國強軍!”趙檉的指示很簡單八個字便概括了,他知道自己要是攥著拳頭讓大家猜,不知道要猜到什麽時候,還是讓他們依旨辦事吧!

接下來,趙檉對自己的施政綱領對眾人進行了解說。簡政就是簡化辦事程序,消減不必要的部門、州縣,減少官員,權職相符,逐步消除冗官;精兵就是改革軍製,重建禁軍,保留精兵,清除老弱,已達到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趙檉對大宋的官職體係,辦事程序雖有了解,但是談不上精通,而且繁瑣,這些事情便交由尚書省擬定條陳,再做定議。而他對軍隊卻是十分了解,所以說得比較多。

首先是明確樞密院和兵部的職責,對現有的部門和權責進行劃分。兵部仍然歸宰相領導,但職權有所加強,負責國防事宜及各種武裝組織的建設和行政事務。包括各軍的編製,兵員的招募和遣散、武學的建設、軍卒的賞罰和升遷、軍械的製造管理、後勤保障等事務。主官尚書由文官擔任,侍郎則由武人擔當。

樞密院仍為軍隊的指揮機關,與尚書省互不統屬,直接歸皇帝領導,貫徹執行皇帝的命令和指示,主管部隊的訓練和指揮,軍官的選用,擬定和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劃和動員計劃,指揮並部署協調各軍種,鎮撫司的作戰行動。改三衙為步軍司、馬軍司、水軍司、軍情司和輜重司,主官由武人擔任。

軍隊劃分為禁兵、廂兵和鄉兵。禁軍仍為國家主要的國防力量,負責征戰和守衛京都,歸樞密院調遣。廂兵為地方部隊,為當地州府的常備軍,調歸本府首官指揮,負責守護地方,維持治安,清剿反叛,守衛邊防。鄉兵為預備部隊,由兵部負責召集管理,戰時聽從樞密院指揮調遣。

而趙檉有對禁軍和廂軍的屯駐進行了說明,他計劃將全國劃分為五個大的軍事區,依據輕重屯駐禁軍,擔負抵禦侵略,守衛地方的職責,但是他們不歸當地的行政長官領導,而是依然歸樞密院領導和領導,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命令跨區作戰,但是後勤又當地負責保障。

廂軍原則上隻在本區屯駐,不能跨區行動,負責處置本區的治安、守護邊防,跨境必須由皇帝下旨方可。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遇到外敵入侵之時,不至於陷入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避免像女真人入侵時**,各州縣紛紛陷落的慘況重演,起到遲滯敵軍進攻,為禁軍調動贏得時間。

另一個改革就是不再實施終生兵役製,而是根據軍階劃分服役年限,以減少軍中剩員,淘汰老弱,保持部隊的戰鬥力。與此同時一並需要改動的就是士兵和軍官的薪餉的改變。這些都需要詳細的測算和計劃,趙檉這個當皇帝的就不用親力親為了。

官家的指示大家還需要時間消化領會,但是對皇帝的‘八字方針’還是同意的,其中細節就需要他們完善和詳議。另外就是依照現在的情況加強、加快軍隊的整編和建設形成了統一,他們都是靖康之難的親曆者,當然明白一支強大軍隊存在的意義,不能僅僅因為金軍暫退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宗澤和李綱對樞密院用武人為主官和提高軍人的地位頗有微詞,可官家的設計又沒有違反家法,兵部分權、分設鎮守司,地方文官調動廂軍等措施,完全符合當初趙普所言的‘稍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的精神。更不違背太祖‘兵符出於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製’的初衷。

這讓幾個人又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分辨,而現在又正是內憂外患用兵之時,提高武人地位也有利於讓他們盡職盡守,甘心為國而戰,兩人也便不再多言。他們不知道的是千年之後的社會政治製度經過無數次的選擇,多數國家已經接受了這種‘軍政分開,相互製約’的製度,而趙檉的改革正是後人總結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