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有可能清廷的北洋艦隊把小日本的艦隊一鍋端了。這年頭的事情誰說得準呢?由於自己的到來,這個時空的很多事情跟前世不一樣了。

陳承宇想了想給琉球國王尚泰回了一封電報:“做好一切準備,不管日本人是勝還是敗,我們以最小的代價,趁他元氣大傷的時候,把琉球國土收複回來就是。”

……

燕京,杜克大學,保安宿舍樓大院。

參加開發三江平原的1,000人已經集合完畢,其中80%以上是東北人,聽說要開發三江平原,學校的保安、工友、老師,甚至學生紛紛報名參加,報名人數接近4,000人,多數是東北人。

東北人就是有血性。陳林最後組建挑選了以學校的保安為主的北進隊伍。從杜克大學到三江平原的營地,直線距離有700多公裏,如果是走路,超出1,000公裏,如果是靠用腳走,至少要走2個月左右;想乘車,這裏沒有任何大道通往三江平原。

好在杜克大學有個實驗飛艇,原來是為了學生上課、演示觀摩所用,上次的先遣小組就是乘坐這艘實驗飛艇到達三江平原。隻是這飛艇太小,一次運輸不足100人,但是總好過沒有,分批乘坐好過用腳走。

為了接應到來的飛艇,在三江平原已經安營紮寨安頓下來的總指揮楊雪宇,命令攜帶的二台大功率無線電台,輪流開機,發出一串串信號,隻要有杜克大禹工業基地生產的無線電測向儀,就能順著電波的指引,匯集到三江平原總指揮部。

來自河南確山縣的楊雪宇現年32歲,年輕的時候念過私塾,斷文識字,後跟著家中的長輩在東北做收購皮毛的生意,把東北獵人的虎皮、虎骨、熊皮、熊膽什麽的販到燕京,賺點辛苦錢、賣命錢過生活,因為時不時會遇上土匪,搶你的貨,不給你一刀算是萬幸了。

10年下來,歲月的風霜把楊雪宇原來一個小身板磨練成一個彪形硬漢:有著身高1.8米的身軀,國字臉,目光炯炯,緊閉的嘴唇表示這是一個一口唾沫一個釘的好漢。燕京杜克大學招收建築工人,楊雪宇是第一批報名參加的工人之一。

憑著出色的人格魅力,以及識字會算數,楊雪宇很快成為工地的一個小總管,學校建成的時候,楊雪宇已經成為建築總管之一,學校建成之後,馬上被委以重任,擔任了學校的保衛工作領導,成為保安主要負責人之一。

此時的楊雪宇心裏有些焦躁,先遣小組挺進三江平原之後,趁著積雪初融,日以繼夜的搭建定居點,已經在20多個有大片耕種麵積的地方,用木頭搭建起定居營地。

盡管大家辛苦工作,但進度不大,眾人天天叨念著“怎麽挖掘機、推土機還不來啊”。眾人用慣了施工機械,現在卻要手工操作,感覺有些適應不了。

特別是砍樹要用斧頭,這跟用油鋸的效率真是一個天上一下地下。

天空中傳來了隆隆的機器聲,楊雪宇一聽就知道這是學校裏用於教學的飛艇。飛艇已經來過二次,算

得是熟門熟路。飛艇著陸,從飛艇卸下楊雪宇急需的柴油發電機組、電鋸、食品補給等等。

可惜這個教學飛艇太小了,如果是大型飛艇,運輸過來幾輛拖拉機、挖掘機、推土機、耕田機,那就可以大展鴻圖了。

大型飛艇還在路上,從陳`總統發來的電報裏,楊雪宇可以看得出總統對這裏的重視,已經調集了7艘飛艇調運包括耕種機械等物資,以後這裏將成為中國的一個糧倉,直接養活一億人。

楊雪宇再一次鋪開先遣小組繪製的地圖,20多個有著大麵積耕地的定居點,分散在500平方公裏的平原上,楊雪宇計劃把4,000多人手分為20多個小組,每個小組進駐一個定居點,實行遍布開花的政策,不斷擴大耕地麵積。

“報告總指揮,有電報。”電報房的人員遞過來剛剛收到的一封電報。

“是好消息嗎?”

“是好消息,有二艘從欽北區來的飛艇距離我們隻有200公裏,對方要求我們不間斷的發送信號。”

“這個不用說了,信號當然不會斷。二艘飛艇上裝的是什麽?”

“人,還有各種生活物資、補給。”

“運輸機械的飛艇呢,在什麽位置?”

“估計距離我們還有近2,000多公裏。畢竟是從加裏曼丹島起飛。”

“那就好。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

“報告總指揮,那群麅子又來了。”

“開二槍把它們嚇跑吧。”

“是!”

楊雪宇覺得這個地方的動物有些可笑,那個麅子,有點象小鹿一樣的動物,聽到這裏的柴油機轟鳴聲,居然集體來圍觀,來的不是10隻8隻,而是幾百隻,一大片。

楊雪宇有點痛,按他的想法,架起機槍“突突突”,然後把它們全部剝皮做成臘肉,天在過新年一樣的生活了。但陳`總統的電報卻說是吃多少隻,就打多少隻。不要一下子把動物滅絕了。

楊雪宇為此曾經回過電報,婉轉的說:這裏的野生動物太多,以後我們種的玉米、水稻、小麥、高粱、土豆等等作物會不會被野生動物吃光了?

對此,陳`總統的回電是:第一個措施:到時會在農田周圍架設通電鐵線,通以對人體安全電壓36伏,對人沒有害外,但是對動物卻有傷害,動物會避之不及。碰上二三次這種電線,會有多遠跑多遠。

第二個措施:在農田不遠的地方,選取大樹,在樹上搭建一個能睡覺的窩棚,每天派人日夜輪換值守,有動物走進農田,可以開槍射殺。

楊雪宇覺得還是第二個措施有作用。第一個措施不知道要耗費多少電線。

“呯呯”二聲槍響,楊雪宇從窗口看去,隻見一大群麅子一驚之後,回頭撒腿就跑。但過了一會兒,又縮頭縮腦的跑了回來。楊雪宇搖搖頭說:“小李,晚上的菜夠不夠?”

“夠了,杜克大學`運來的青菜還有幾百斤,麅了肉還有二隻。”

“不夠

,等有1,000多名從欽北區過來的士兵,咱們得管飯,你去拿槍打30隻麅子。”

“好咧!”

不久,傳來“呯呯呯”的槍聲,麅子倒了10來個,其它的跑得遠遠的,一頭紮入一望無際的草原之中,風吹綠草如波浪般起伏,好象一條條巨龍在地上翻滾,十分壯觀。

楊雪宇每次望到這些草草,都覺得不可思議:積雪初融,怎麽來的綠草?難道在雪地下就開始長了不成?還是上一年留下來的?被雪蓋了一個漫長的冬天也不會枯死?

楊雪宇自認自己跑過很多地方,但從來沒有見過這種一個富庶的地方。隻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不管是在大湖泊、小河溝,伸手一抓一大把。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不敢吃,怕有毒。眾人一致認為:如果沒毒,這些魚早就被人捕捉吃完了,也許正是有毒魚,才使得這裏千裏無人煙,成為人類的絕跡之地。

後來陳`總統在電報中說這裏的魚要捕大留小,不要大小通吃,楊雪宇在字裏行間看出這魚可以吃,可是大著膽子捕了幾條來吃,隻覺得這輩子從來沒有吃過這麽美味的魚,毒死也心甘了。

當然沒有被魚毒死,這裏的魚不但沒毒,而且還是天下美味,三江平原的魚類,概括起來有“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之說。 “三花”是指:鼇花;鯿花,鯽花;“五羅”是指:哲羅、法羅、雅羅、胡羅、同羅。

至於“十八子”有島子、七粒浮子、嘎牙子、牛尾巴子、鯉拐子、草根棒子、鯽瓜子、鰱子、鯰魚球子、柳根子、船釘子、斑鱒子、細鱗子……。

其中的七粒浮子,學名施氏鱘,前世是國寶級的珍品。島子魚又名白魚,是款待貴客的珍貴魚種。

三江(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江)還有一種鰉魚,在前世1998年的時候,已經被列為瀕危動物,鰉魚被譽為“活化石”“水中大熊貓”有淡水魚王這稱,一般體重200斤左右,大的達到2,000斤。

鰉魚的美味,在明朝即有記載。《明一統誌》有記:“盛京之魚,肥美甲天下,而鱘鰉尤奇。”可見鰉魚之美味。

前世19世紀末,東北還沒有開發。之後沙俄入侵,黑龍江的鰉魚頻頻被俄羅斯人捕獲,致使鰉魚數量大減。再加上鰉魚生長16年才產卵,致使鰉魚到1998年已經瀕臨滅絕。

在這個時空,陳承宇決心把三江平原的自然資源充分利用,保護東北的自然資源,還要把沙俄掠取的國土拿回來,至於沙皇什麽的,靠邊站吧。

楊雪宇還在感歎這裏的富庶,除了魚之外,還有蘑菇,樹林下,積雪初融,就有蘑菇冒出來了,可以預見,再過一二個月,這裏的蘑菇將是漫山遍野,還有野生黃花菜,楊雪宇在搜查這裏的時候,已經注意到野生黃花菜同樣是漫山遍野。

按道理來說,陳`總統從來沒有來過這裏,他是如何知道這裏是個好地方呢?

……

PS:感謝讀者“我準備去種田”的打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