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何紹明正與老美進行著最後條款的磋商。一旦條約締結,未來美國將向中國提供三億美元的無息貸款,以及另外三億美元的低息貸款,還有數不清的援助等等。中美相互列為貿易最惠國,並切實可行的履行泛太平洋盟約之規定。說白了就是老美掏錢當老大,共和國一窮二白,隻能靠著軍力給人家當打手。

與此同時,南滿朝廷也是熱鬧非凡。

老太後逃出北京後,天下大亂,人心洶湧,幾乎國將不國。這大清國也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不過,再難慈禧太後也得繼續當下去,她也不想這大清的宗廟社稷最後敗落在自己手裏,日後無臉去見列祖列宗。於是乎,慈禧太後發布諭旨,出人意料的打出一張“新政”牌。

這道變法的上諭是以小皇帝的名義發布的,諭旨中大談變法經,什麽“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於大易。損益可知,著於論語”;又是“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

隨後,諭旨又批評了洋務運動,“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製造器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舍本源而不學,學其皮毛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諭旨中明確表態,說要“取外國之長乃可補中國之短,懲前事之失,乃可作後事之師”。

最後,朝廷下發任務,“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要政,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舉所見”,並要求以兩個月為期限,“詳悉條議以聞”。

眾所周知的是,慈禧在年前還親手扼殺了光緒皇帝和康有為等人發起的維新變法,這時為何來了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彎,變得如此開通了呢?慈禧太後想到這一點也頗為尷尬,雖然她事實上是接過了維新派的變法旗幟,但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她便借小皇帝的口在諭旨中與康梁等人撇開關係:“康逆(有為)之談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皇太後何嚐不想更新,何嚐概行除舊?……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興,嚴禁新舊之名,渾融中外之跡。”如此一來,慈禧太後一下就把她在年前幹的那些破事給推了個一幹二淨,還倒打維新派一耙,“變法自變法,康有為謀逆自謀逆,”這次新政沒他們什麽事。

慈禧太後也很清楚,殺了幾個維新派倒不是什麽大事,關鍵還是關東軍南下的事影響得太大了,鬧得幾乎讓大清帝國徹底玩完,如今隻能劃江而治苟延殘喘。要不是她老人家還有點威信,這大清哪還不早東南互保、西北獨立,支離破碎了?如今此一時彼一時,老太後倉皇出奔到江寧,惶惶然如同喪家之犬,若再用老一套的手腕的話是吃不開了。

好在慈禧太後是個聰明人,雖然她當年已經是個六十多歲的老婦了,但當時腦筋還過得去。為了挽回民心,慈禧太後帶領她的南滿政府不斷的下罪己詔、保薦人才詔,最後幹脆在內外壓力下宣布變法,以示開明。

可惜的是,慈禧太後畢竟是婦道人家,文化水平也不高(據說她常寫錯別字),正如後世評論家所言,“她實在稱不上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的最高領導者。”好在當時做統治者未必就要什麽“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慈禧太後有駕馭群臣、穩固統治的權術就夠了,而這又幾乎是她與生俱來的能力。慈禧太後執掌大權近半個世紀,什麽大風大Lang沒見過?這老佛爺可不是白叫的。

老佛爺的缺點當然也很多,嗜權如命、心胸狹窄、心狠手辣、生活奢侈,等等。這些還都是小問題,最關鍵的是她“但知權利,絕無政見”,看問題隻看到“利害切身”,既缺乏遠見和魄力,也不具備近代意識。倘若慈禧太後執政的嘉慶道光時期,做個守成之君倒也問題不大。但慈禧太後的運氣也不好,正好趕上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曆史的轉彎處,即使她努力掌舵,也隻能不讓大清帝國這艘破船免於沉沒,你要讓她領導清廷走出困境,使國家走向複興和強大,這未免有點苛求了。

但話說回來,你要說慈禧太後一味守舊頑固,一味的和時代對抗,倒也不盡然。就說變法這事,你說慈禧太後完全反對,也不是曆史事實。從各種情況來看,她最惱恨的似乎是“康梁新黨”和不聽話的光緒皇帝,對於變法維新倒也不是一概的排斥。

在兩度被趕出紫禁城後,此時的慈禧太後恐怕是真心真意的想要“雪恥自強”,而且是“其心甚切”。用老太太自己的話講,叫:“現在鬧到如此,總是我的錯頭,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百姓,滿腔心事,更向何處述說呢?”

慈禧太後的確沒處述說,因為她在民間的信譽糟透了。人們怎麽會相信,一個鎮壓變法運動的劊子手,怎麽沒過一年自己也來搞變法?在老百姓的眼裏,慈禧太後此舉似乎更像是一種政治秀,他們有理由感到懷疑,甚至感到滑稽和別扭了。

對於慈禧太後提出的“新政”,國**都持觀望態度。畢竟,年前政變的陰影並未消散,這時慈禧太後提出的到底是真變法還是假維新,地方官員們不得不仔細揣測其用意了,不然,萬一馬屁拍到馬腳上,頭上烏紗帽不保,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在一片猜疑的氣氛中,地方督撫大員們在上諭規定的兩個月內居然無一字回奏。這個結果,讓慈禧太後頗為的始料未及——她本以為自己的華麗轉身會贏得滿堂的喝彩呢。無奈之下,清廷再次發出通知,催促那些地方督撫大員們趕緊“條議具奏,勿再延逾觀望”。

為了表明朝廷的決心和誠意,在發出第二個通知之後,清廷便成立了督辦政務處,其職能便是未來新政的領導機構,倒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改革與發展委員會。被委為政務處督辦大臣的包括慶親王奕劻、王文韶、鹿傳霖、瞿鴻璣等中央最高級別的官員,而地方實力派督撫大員包括劉坤一、張之洞、也被命遙為參預,這可以算得上是當時最豪華的陣容了。

在朝廷的督促下,各省督撫也隻得勉強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李鴻章死後,名望最大的地方督撫當數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而且這次他們兩人又被朝廷雙雙挑中,“參預督辦政務處”,這種其它督撫大員所沒有的殊榮,也體現了朝廷對兩人的重視。

由此,張之洞便和劉坤一商量是不是一起搞個折子,兩人聯名上奏,也好顯示咱倆是參預大臣,與眾不同。劉坤一聽後大表同意,兩人商議各自先擬個初稿,然後再合並修訂上奏。當然,奏折的初稿不會是劉坤一和張之洞親自去寫,而是他們手下的幕僚去做這個事情。劉坤一手下有張騫和湯壽潛等幕僚,張之洞則有長期跟隨他的軍師鄭孝胥、梁鼎芬和黃紹萁等人幫他擬初稿。在最後合並修訂的時候,則是由張之洞來主稿。對此,資格更老的劉坤一並無意見,因為他本是行伍出身,筆頭和見識遠不如進士出身的張之洞,既然張之洞願意出力,他當然樂得逍遙。而且劉坤一還有更重要的差事,如今他手裏的湘軍幾乎就是南滿唯一的抵抗力量。其餘各地練軍根本就不頂事。就是這兩萬湘軍,比之何逆的大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差遠了。為此,他不得不費盡心力開始編練新軍。

此時的張之洞經過多年的官場曆練,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在朝廷裏激揚文字的“清流”了。在其它督撫大員已經交稿、朝廷一再催促之下,張之洞仍舊不慌不忙,他在揣度朝廷用意的同時,也不斷派人打聽各地的動靜,以保持與其它督撫大致接近的論調,避免自己走得太遠,傷了大家的和氣。

慢工出細活。張之洞的謹慎和精明對這個奏折的出爐還是頗有幫助的。為了把這個奏折寫好,張之洞還特意將劉坤一的幕僚張騫等人請到武漢,一起商議細節問題。據參預擬稿的人說,當時張之洞“薈萃眾說,斷以己意,日撰一條,月餘始成”。這個聯名奏折,就是後來著名的《江楚會奏變法三折》。

劉坤一和張之洞會銜上奏的《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以“育才興學”、“整頓中法”、“吸收西法”為中心,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方案,實際上相當於整個清末新政的路線圖。那這變法三折具體講的什麽東西呢?

先看“育才興學”折。這一折,講的是科舉製度和教育體製的改革,其中就明確提出,搞“刀弓石”考試的武舉對現代軍事毫無用處,應當立刻停止,今後的軍事人才必須由軍事學校來負責培養;至於文舉,則通過改變考試內容和減少錄用名額的辦法來逐步廢止;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因廢除科舉而帶來的人才培養和選拔問題,全國應當仿照西方國家(其實是仿照日本),建立近代學校教育體製,設立小學校、高等小學校、中學校、高等學校和大學校的完整教育體係,並給予畢業生相應的功名,如高等學校畢業生為舉人、大學校畢業生為進士等,以逐步代替科舉中選拔人才的機製;在教學內容上,采用大量的西學內容,改變以往科舉考試中經書為主的曆史。最後,折子中還提到要獎勵留學,特別是自費留學,對於那些有真才實學的海歸,要給予相應的舉人和進士同等出身。

第二折是“整頓中法”,講的是內政改革。除了提出要整頓吏治、選拔優秀人才等一般性建議外,折子有這麽幾個亮點:一是提出要建立警察製度,取代差役;二是要仿照西方,改良司法,改善獄政;三是裁撤一些有名無實或者無用的機構和部門,如屯衛和綠營;四是允許旗人自謀生計,實際上是廢除沿用了兩百多年的八旗軍事駐防製度。

第三折是關於軍事改革和經濟改革的。也許是在曆年的對外戰爭中輸得太慘了,這一次要下定決心在軍事上“全盤西化”。折子中提出,要完全采用西式方法練兵,從采用西式軍械到建立軍校乃至訓練和管理,都要切實向西方學習靠攏。另外,他們也認識到,武器的製造不能完全依賴外人,從長遠來看,這還是要靠自己。但是,軍事工業需要很好的經濟基礎,由此,折子提出了一整套的經濟改革方案,包括改良農業、發展近代工業,製定經濟法規保護工商實業等。

《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並非是一般的泛泛而談,而是通觀全局後提出的係統變革方案,難能可貴的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可行性建議。折子上去後,慈禧太後也很滿意,認為“事多可行”,隨後朝廷下詔各省督撫大員,將劉坤一和張之洞會奏折子中的內容,“其中可行者,即著按照所練,隨時設法,擇要舉辦。各省疆吏,亦應一律通籌,切實舉行。”

這三折要是真實行起來,沒準南滿還會振作振作。隻是,單瞧瞧主事的人,頂梁柱劉坤一行伍出身,新政根本就是眼前一抹黑;張之洞遠在地方,隻能遙控;至於奕匡等人……這幫人不添亂就不錯了。而且,不論是何紹明還是列強,能眼睜睜瞧著南滿自個兒消停十來年而不插手?

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新政更像是鏡花水月……看起來很美!

(重感冒,掛吊瓶了都……本卷即將結束,老不打仗,不少讀者都有意見了。得,那兄弟就順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