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齊國不甘落後

租界的批文正在下發。但是秦國的高速公路卻顯得有些擁擠不堪。因為路上到處都是馬車。這些馬車什麽東西都送。加上軍事演習。使得很寬敞的高速公路顯得狹窄了許多。

那些帶著白色臂章的憲兵來回的奔走疏導交通。道路勉強通暢。

不僅北方的道路如此。就連通往洛陽的新修的高速公路也是如此。

道路上到處都是騎兵,炮兵。步兵。裝載物資的馬車緊隨其後。憲兵來回的穿梭其中進行疏導。造成嚴重堵塞的原因是。高速公路設計建造的時候。沒有考慮臨時休息站點。要不就是有休息站點。但是無法一下子容納這麽多的車輛,人員。於是很多車輛隻好停放在道路上。這一下子就把道路給堵了。

憲兵騎著馬迅速的解決問題。拆毀一定的鐵絲網。臨時讓工兵擴張休息站點。同時上報參謀部要求其協調運輸步驟。

和上一次演習一樣。不知道為什麽。秦國打仗的時候沒有出現過這個問題。偏偏演習的時候老出現這個問題。這讓一些軍官非常的頭疼。於是,他們騎馬下去親自編排整頓隊伍。

為了減緩壓力。秦國第一次使用火車運輸軍隊。可是火車的運輸能力非常的有限。秦國的火車使用的還是當初第一代火車頭。而且車廂依然是馬車式。而不是後來那樣的車箱式。馬車式強調的是舒適性。而不是他的運載量。而且發送的車次非常的有限。上午兩個車次,下午兩個車次。黑夜停止發車。

而且運輸的距離非常的有限。鐵軌的鋪設對那些奴隸來說已經是超額完成了。從鹹陽到函穀關。他們用了兩個月完成。這已經是奇跡了。但是對那些軍官們來說。這還不夠。他們非常的抱怨設計火車的那個家夥。如果知道的話,肯定用槍托狠狠的打一頓。一次才運一個連。一天也就運兩個連到函穀關。雖然快,但是運兩個連算什麽。歸誰指揮。

火車的低運輸能力,抱怨很大。這也促成了火車的升級改造。但這需要時間。遠水救不了近渴。軍管們隻能看著,背著行囊的士兵高興的拿著火車票坐上火車前往函穀關。軍費還得出火車票這筆錢。一張火車票竟然要一個半兩。怪不得,大秦的文陽公主成為大秦的首富。

在調兵的大軍中。還有一些民兵參與。他們的衣服非常的平淡。但卻拿著老舊的製式武器,文陽火槍。他們沒八個人坐一輛馬車往洛陽趕。由於裝備落後。衣服也很平常。秦國的正統軍官們都對他們不屑一顧。因為,他們很多人都從前線回來,胸前還佩戴有銀質勳章。這是秦國授予那些有特殊戰功表現的人。相比以前的爵位製度。軍人們更喜歡這個不同金屬做成的小圓牌。正麵不僅有秦國的圖騰。玄鳥。背麵還有自己的名字。授勳的日期,戰功。這些勳章背後還有不菲的建立。他們在新占領地區有一百畝到五百畝不等的土地。另外還有一筆不小的獎勵。換算一下。這筆以前的爵位獎賞要多許多。

這也是軍官們聚集在一起談笑的資本。相比之下。那些民兵沉悶的很多。這些民兵其實是韓國新軍。他們從秦國的藍天大營坐馬車趕過來。明麵上,他們是秦國的民兵。實際上,他們是在秘密調動。為了保守秘密。韓國新軍統一不讓說話。而且,還有憲兵管製。秦軍也沒有人願意理這些民兵。畢竟正規軍和民兵之間還有差別。軍種競爭已經讓陸軍養成了一種不是競爭的潛意識。他們也不願意和民兵打交道。

於此相比。趙軍的集結就有些麻煩。李牧非常的頭疼。當他接到命令要舉行四十萬大軍演習的時候,非常的吃驚。趙軍從太行山,一直到燕國新占領地區。雖然有四十萬軍隊。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弱病殘。把他們動員起來。李牧實在是沒力氣計較這個問題了。

趙軍能夠算上主力的最多隻有二十萬。如果勉強算的話,還能湊個十萬的兵力使用。但是離四十萬大軍還有一定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趙王也不知道那個筋搭錯了。竟然讓秦國記者報道趙軍演習。這簡直就是開玩笑。

李牧原本的打算全被趙王弄個稀巴爛。為了湊數。李牧隻好把實際情況上表給了趙王。趙王一聽。對李牧非常的不滿。

從一開始進攻燕國,到現在攻打燕國不力回撤。以及不經過自己同意斬殺趙軍兩萬人。另外一萬人是其他軍隊斬殺的總和。趙王早已經對李牧懷恨在心。加上缺少十萬人的兵力這一鬧。趙王真有殺了李牧的心思。

這個時候,郭開做了一回好人。他主動勸說趙王息怒。他願意到齊國走一趟。去齊國搬來十萬大軍。趙王怎麽不明白郭開的意思。立即照準。

秦國勢大。趙國一國對抗。恐難以抵擋。但是拉上齊國。這樣一來。秦國就是勢再打他也得掂量。

秦趙兩國各舉行四十萬大軍的大演習通過報紙傳到齊國。齊國上下議論紛紛。大臣們給出的主意也非常的散。有對此持觀望態度的。也有人為,現在秦國插手燕國事務,應該和趙國聯合起來。秦國現在擴張很大。一定要壓壓秦國的勢頭。還有的則是主動聯合其他幾國。就連燕國都在其中。共同舉行六國大演習。這非常的不適合目前的情況。

郭開的到來讓齊國暫時的穩定一下。他們要看看趙國的態度。但郭開麵都沒有露,而是直接和後勝兩人秘密商談。內容不得而知。反正是,最後,齊國不甘落後。竟然出兵十萬參加軍事演習。這個消息火速的傳到秦國。這一下子。秦國的軍事演習壓力不小。因為,趙齊兩國已經表明了聯合的態度。六國有再次聯合起來的趨勢。一些人已經看出了一些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