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郎自是拍著胸脯應下了妙兒給他派的差事,而囑咐完張大郎兄弟後,妙兒才對一臉期待的看著她的巧娘說道:“我們兩個也得出去轉轉,看看有沒有什麽適合我們這些小娘子做的活計!哪怕是逛逛繡鋪和首飾鋪子,指不定也能挖掘出別人沒挖掘出來的商機,好好的賺上一筆!”

巧娘自是舉雙手讚成妙兒的提議,於是一家人說幹就幹、馬上就兵分三路,按照妙兒先前的囑咐各自打探去了……

張大郎知道打探學府書院一事最為重要,因此他出了門後首先向人打探的便是和書院有關的事,隻見張大郎客客氣氣的問了幾個人後,總算打探到龍津橋附近有一條長街,上麵不但有有名的太學、國子監,還有不少開在這兩座學院附近的私塾,那些私塾同樣是曆史悠久、口碑極盛。

於是張大郎很快就在旁人的指點下、一路往龍津橋而去,先出朱雀門東壁,後去東大街經麥秸巷、狀元樓。張大郎到了那東大街,發現除了這麥秸巷和狀元樓,長街上全是各色妓館,那些穿紅戴綠、搽脂抹粉的妓子,把一向十分正派的張大郎嚇得擇路而逃,一直跑到保康門街、見到別的鋪子了,張大郎才敢停下來喘氣。

隨後張大郎的腳步不敢有所停滯,快步走到了朱雀門外,轉悠了一圈後發現那裏西通新門瓦子、殺豬巷,亦有些零零散散的妓館、但已不似東大街那般誇張嚇人。以南東西有兩教坊,其餘皆是民房或茶坊。

張大郎在路人的指點下過龍津橋、一路往南而去,很快就發現禦街的大道中心設有朱紅漆杈子,同大內前邊設的杈子一樣,聽說這國子監就在禦街附近,於是張大郎一路細細的打探了一番,先走到禦街東邊的劉廉訪宅,再往南走了幾步、便見著了張大郎尋了一路的太學和國子監。

張大郎找到太學和國子監後,馬上便上前拉著一個管事模樣的人詢問一、二,很快就把這兩座汴京城最有名的學府打探清楚,牢牢記下入學的條件和門檻後,張大郎才滿心歡喜的打道回府,出了龍津橋後一路直奔州橋,回到州橋附近後便在街上逛了起來,打算瞧瞧這附近有沒有什麽活計適合他幹。

話說外出找活計幹這事兒,張大郎已不是頭一回做了,早在尤氏還沒去世、家裏情況拮據時,張大郎就曾經拉著張三郎出去找活兒幹。不過當時張大郎兄弟年紀還小,那些讀書人做的活計他們都暫時幹不了,於是最終隻能去酒樓給人家當那跑腿的閑漢。

可如今張大郎已經十七歲了,不但讀的書比當年多了許多、學問也比當年長進了不少,於是張大郎在街上轉了幾圈後,馬上選出了兩樣他覺得適合他做的活計———當捉刀人代人寫書信,和到酒樓茶館裏頭賣酸文。

所謂的“捉刀人”,其實就是專門代人作文字以賺錢糊口的人。這“捉刀人”除了替人寫書信、立契書外,還有代人寫狀紙的本事,不過這汴京城的捉刀人因實力不同而細分好幾種,收的價錢也分好幾種。

張大郎細細打探過後,決定做那最簡單的一種,最簡單的那種也就是幫人寫寫家書、或按照格式寫些契書等等,賺幾個小錢糊口應是不成問題。

而所謂“賣酸文”,有一種是指有些識文斷字之人,依其機敏智慧,針砭時弊、製造笑料,寫出文章或詩句來出售,賺錢以糊口;還有一種是指伎藝人,專以滑稽、諷刺的表演取悅於人,也謂之為“酸”。

張大郎寒窗苦讀多年,早就有了參考科舉的實力了,因此一轉幾年、賣酸文這活已是難不倒張大郎了。於是為了擔起長兄的責任、多賺幾個人養弟妹,張大郎很快就決定早上在街邊支個攤子當捉刀人,下午和晚上則到各大酒樓尋找合適的機會賣酸文。

這該辦的事都辦得差不多了,張大郎馬上就興衝衝的往家裏趕,想趕緊把自個兒的想法告知大家夥兒,若是大家夥兒也都覺得可行,那他馬上就可以出去掙錢了!畢竟無論是當捉刀人、還是到酒樓賣酸文,都是無本生意、隻要有學問就成,這讓一直用功苦讀的張大郎自信滿滿、恨不得當場就大展身手一回!

且不說張大郎這頭如何,卻說這張三郎還真是擅長同人打交道,隻見這才半天的功夫,他就和左鄰右舍打成一片———年紀大的他就說些好話和有趣的八卦來逗他們開心;年紀和他相仿的,他便和他們稱兄道弟、分享南北見聞;而一見那些正值花樣年華的小娘子、三五成群的聚在門口做針線活,張三郎就一個勁的誇人家貌美如花、美若天仙等等!

如此一來,張三郎這個八麵玲瓏的家夥很快就在左鄰右舍裏混得十分吃香,也從和這些人閑聊的過程到不少有用的消息,更是暗暗的記下了幾個對妙兒可能有用的、做小本生意的門路。除此之外,張三郎剛剛結識的一個哥們還自告奮勇的說要帶張三郎混,而那哥們口中所謂的“混”,就是帶張三郎到各大酒樓裏當閑漢。

張三郎以前就和張大郎一起當過閑漢、給人跑過腿,對這差事他可謂是熟門熟路,因此他很快就和那新結識的哥們約好———等張大郎徹底安頓好了、把這周遭的情況摸清楚了,就和他一起去當閑漢掙幾個零花錢。

且先不說張大郎兄弟如何,卻說妙兒穿越到北宋後,其實總想搗鼓些現代才有的小吃來掙錢,因此眼下碰上了這個機會,妙兒自是要重點觀察汴京有名的小吃,並暗暗的琢磨她記憶中的現代小吃,有哪些是能拿得出手、“偷”到現代來賺錢的。

而妙兒既然想要做些新奇的小吃來賣,那自然是一等到天黑、州橋夜市的大小攤子都支起來後,就拉著巧娘到那有名的州橋夜市逛上一逛!逛了幾回州橋夜市後,妙兒對這北宋的夜市總算是有了大致的了解,也牢牢記下了夜市最常賣的吃食有哪些———自州橋南去,沿街有賣水飯、熝肉、幹脯等吃食的攤販。

王樓前則有賣獾兒、野狐、肉脯、雞等肉類吃食,再往下走還有賣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等等。妙兒拉著巧娘上前問了問價,發現這些看著讓人饞涎欲滴的各色吃食,每個不過才十五文、十分便宜。

這些吃食既然都不貴,妙兒自是馬上掏錢給她和巧娘買了幾個,用油紙包了後邊吃邊繼續沿著熙攘熱鬧的長街往下走,一路又見到了不少攤販———有鹽鋪曹家從食、旋煎羊白腸、鮓脯、炸凍魚頭,還有薑豉子、抹髒、紅絲、批切羊頭並辣腳子薑和辣蘿卜。

眼下正值盛夏,因天氣悶熱、長街上也有不少賣解暑甜品的,妙兒粗略數了數、並上前指了幾種物事問了幾回,很快就發現汴京城的涼品種類繁多———有雞皮麻飲、細粉素簽、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還有生淹水木瓜、雞頭穰、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以及荔枝膏、廣芥瓜兒、杏片、梅子薑、芥、細料餶飿兒、香糖果子,並間道糖荔枝、越梅、金絲黨梅、香棖元等等。

這些吃食皆用梅紅匣兒盛貯,一樣樣的碼得分明,叫人見了直流口水,哪怕是不餓也想揀幾樣嚐嚐解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