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合縱六國的蘇秦(1/3)

戰國曆史是一個各色英雄均輩出的時代,如果說戰國末期在諸侯七國中誰領**,做了六國宰相,為合縱大業鞠躬盡瘁的蘇秦自然是當之無愧的。他一生為了燕國的強大而進行頻繁的外交活動,同時又大大影響齊、趙、魏等國的政治決策,為燕伐齊做了準備。他取法諸於百家的學說加以融會,遊說諸侯國君,講究機謀權變,被推為當時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連橫失敗,家親難容

蘇秦,曆史上有名的遊說家,字季子,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17年前)洛陽人(今洛陽東郊一帶),出生於殷富的農家,他向來有大誌向,曾拜鬼穀子為師,專攻縱橫捭闔的謀劃術,是戰國時期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然而他剛“出道”時的“事業”卻並不順利。

最初,蘇秦是想用“連橫”的策略來實現其自身的抱負,無奈卻不受信任及重用。

這還要從其初出茅廬說起。蘇秦辭別鬼穀子下山後回到洛陽老家。蘇秦離家數年,終於重新團聚,個中歡喜自不必說。過了幾天,蘇秦想出外遊仕列國,於是便向母親請求,想變賣家產,作為川資路費。老母、寡嫂和妻子阻止他說:“你不願從事耕種工商,竟想通過口舌來博取富貴,日後生計無著,窮困潦倒,可就悔之晚矣!”其兩個弟弟也說:“兄長如真的精通遊說之術,何不就近遊說周王,在家鄉也能博取功名富貴,又何必離家遠行呢?”蘇秦被全家阻攔,隻得就近遊說周顯王,向他講述自己的富國強兵主張。顯王將他留在館舍,然而周顯王的左右大臣都不肯在周顯王麵前保舉他,原因隻是他們知道蘇秦出身農商之家,懷疑他的主張空疏迂腐不切實際。就這樣,蘇秦一等便是一年有餘,但即使這樣也沒能換來周顯王的重用。

蘇秦眼見進身無望,就憤而回家。他勸服全家,將家中產業全部變賣掉,以換取其遊說列國的資費。蘇秦沿途探訪各地的山川與風土人情,還非常用心地將天下的形勢利害詳盡記載下來。然而幾年過去了,他仍然沒能受到列國重用。最後,他選擇了西行去秦國。等他到了秦都鹹陽時,秦穆公剛剛去世不久,而惠文王即位。他請求拜見惠文王。惠文王將他召到大殿,問他:“先生不遠千裏來到敝國,有什麽要指點寡人的嗎?”蘇秦奏道:“臣聽說大王要求各國諸侯割地,是想要安坐而吞並天下嗎?”惠文王說:“當然。”蘇秦說:“大王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作屏障,更有沃野千裏、雄兵百萬,憑大王的賢能,秦國百姓的眾多,如果肯聽從臣的計謀,吞並諸侯、周室,一統天下易如反掌。世上哪裏有安坐就能成就大業的呢?”惠文王因為衛鞅的關係,心中十分憎惡遊說之士,便推辭說:“我常聽人說:‘羽毛未豐,不能高飛’。你說的這些我眼下還無法做到,等以後兵力雄厚再說吧。”蘇秦退下,將古代帝王以武力得天下的方策匯編成書,共十幾萬字,第二天將它獻給惠文王,惠文王雖然將書收下,卻依舊未有起用蘇秦之意。蘇秦又去拜見秦相國公孫衍,公孫衍嫉妒蘇秦之才,不肯引薦他。他又苦等了一年多,盤纏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沒有用他。他隻好回老家去,再作打算。

因為盤纏都已花完,所以當他回到家時已是狼狽不堪。母親見他那副相貌,對他出言責罵,妻子正在織布,見蘇秦回來,竟不下機相見;蘇秦饑渴難耐,向嫂子要飯吃,嫂子說家中無柴,不肯為他做飯。其不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看到至親至愛的人都對他如此,蘇秦不覺落淚,感歎地說:“一身貧賤,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母親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於是查檢書箱,看到一冊太公《陰符篇》,蘇秦忽然醒悟道:“鬼穀先生曾說:‘如果遊說不得誌,隻須仔細探討此書,自會大有收益。’”從此,他閉門苦讀,非常用功,可以說晝夜不息。有時候念書念累了,困得眼皮也睜不開。他氣急了,罵自己沒出息,拿起錐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來了,直流到腳上。這一下子,精神可來了,他接著又念下去。

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讀熟了薑太公的兵法,盡得書中要義,熟知了各國的地形、政治情況和軍事力量,還研究了諸侯的心理。這樣,天下分合興亡大勢便了然於胸,蘇秦**說:“我蘇秦有如此學識,用它來遊說各國掌權人,出入朝堂,取得卿相之位實在是易如反掌。”於是他便決定再次出去遊說列國。

任何人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都不是易事,尤其是最初的階段。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一點都不假。如果蘇秦旗開得勝,曆史不知道將是什麽樣子。事實上,他最初的失敗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蘇秦遊說秦惠王的言辭。他強調秦國地勢險要,物產豐厚,是天下少有的強國。並且他還稱讚秦惠王之賢能,士民眾多,軍事訓練有素,憑這就可以吞並六國統一天下。但當時秦國的情形並不是這樣的。全國上下很關注商鞅而忽視秦惠王的存在,沒有看出他有什麽賢能。軍事強大,但是人心深受壓迫,敢怒而不敢言,屬於暴政,而暴政是滅亡的先兆。大凡真正強大的國家,不但要求法製嚴明而且要求以德治國,以“仁”贏得人心。強大的軍事實力加上以德治國

方可得天下。

我們知道,秦在商鞅變法後,國力確實大增,但是人心尚未穩定。所以,秦惠王立即給予推脫。其實,在秦國,法令製度方麵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看,已經很完善了,缺乏的就是收攏人心,讓全國人民忠心效勞。還有就是最重要的一點,秦惠王經過商鞅變法的事故,內心裏不再敢輕易利用遊士,擔心遊士喧賓奪主。以上這些正是蘇秦“連橫”之策失敗的原因之所在。

不過,蘇秦雖然一再受挫,但是他並沒有被打倒,反而更努力地研究書籍,以學得更實用,更具才華的縱橫之術。其不畏失敗,愈挫愈勇的精神值得我們現今時代的人們學習;而其“頭懸梁,錐刺股”的催促學習之策也值得人們敬佩,激勵著後人發憤勤學,苦讀成才。

遊說六國,盡顯風采

蘇秦決定再次遊說列國之後,沒有像之前選擇的那樣,他決定想一個幫助六國拒秦的計策。

蘇秦先去了趙國,這時的趙國是趙肅侯在位,其弟公子成被拜為相國,稱奉陽君。蘇秦先遊說奉陽君,然而那奉陽君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當然也不肯聽從。無奈,蘇秦隻得離開趙國,北行到燕國,蘇秦求見燕文公,燕文公左右之人都不肯為他傳話,蘇秦也就一直沒有機會得見燕文公。終於有一天,蘇秦有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當時,正值燕文公出遊,蘇秦跪在路旁求見,文公問他姓名,知道他是蘇秦,大喜道:“聽說先生曾把十萬字治國之策獻給秦王,我心中很是羨慕,深憾不能拜讀先生大作。現在先生肯親自來指教我,實在是我燕國的福分。”於是便將蘇秦召回朝堂,很謙恭地討教。

蘇秦的絕好口才終於派上了用場,他奏道:“大王位列七國,有土地二千裏,兵卒數十萬,戰車六百,馬匹六千,但比起中原各國,還不及人家一半。現在大王耳朵聽不到鐵馬金戈之聲,眼睛看不到車翻將損之危,安居太平,大王可知道這是什麽緣故嗎?”燕文公說:“我不知道。”蘇秦說:“燕國之所以不被別國攻伐,是因為南麵有趙國做屏障,如今大王不努力與近鄰趙國結好,反而想通過割讓土地來討好遠在西方的秦國,這不是大大的失策嗎?”燕文公說:“那麽我該當怎樣做呢?”蘇秦答道:“依臣之見,不如先與趙國結好,然後再聯合其他四國,合力與秦相抗,這才是保證燕國久安的辦法。”燕文公說:“先生想用南北合縱共抗西方強秦之計,來保證燕國安寧,我當然同意,但隻怕其他五國不肯合縱結盟。”蘇秦說:“臣雖不才,願代大王去見趙侯,與他締結盟約。”燕文公自是喜出望外,當即向蘇秦提供金帛路費、高車駟馬,讓武士護送他赴趙。

自此,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合縱結盟外交拉開了序幕,作為一個縱橫家的蘇秦,也正是從離開燕國開始,揭開了自己靠三寸不爛之舌縱橫天下,最終得到六國的信任,身配六國相印的人生輝煌。

可以說,蘇秦每到一個侯國都充分地發揮了其出色的口才。蘇秦到趙國時,當初那個不願引薦蘇秦的奉陽君趙成已死,趙肅侯聞聽燕國護送蘇秦來到,忙降階相迎道:“貴客遠來,有何指教?”蘇秦奏道:“天下才士賢人,無不頌揚君的高義,都願向君盡忠,隻是因為前相國奉陽君嫉賢妒能,人們這才裹足不前。如今奉陽君身死讓位,臣這才敢向君獻上忠言。臣聽說‘保國不如安撫百姓,安民不如善交鄰國’。如今函穀關以東各國,以趙國最為強大,趙國方圓土地有二千多裏,兵卒有數十萬,又有戰車千輛,馬匹上萬,糧草眾多,可供數年使用。秦國最忌諱的也是趙國,它如今之所以不敢發兵攻趙,隻是害怕韓、魏襲其後路,所以韓、魏兩國實是保護趙國的屏障。韓、魏無高山大川之險可憑,一旦遭秦國大舉進攻,勢必難以抵擋敵人,韓、魏一亡,大禍馬上就會降落在趙國頭上。臣曾考察天下地圖,各國土地相加比秦國多出萬裏,兵力也比秦國多出十倍,假使六國聯合,協力對付西方,破秦易如反掌。現在秦國以武力恐嚇各國諸侯,讓各國割地求和,不戰而割讓國土,實際上等於自我破滅。攻破敵人與自我破滅,哪一個對六國更有利呢?依臣之見,君不如與六國君臣在洹水會盟,結為兄弟盟邦,秦攻一國,則六國共同出兵救援,六國中如有背盟毀約者,則由其他五國出兵征討。秦國雖然強暴,它又怎敢以一國與天下為敵呢?”趙肅侯說:“我還年輕,執掌君位不久,還從未聽到如此高論。先生想糾合諸侯合縱抗秦,我怎敢不聽從!”就這樣,蘇秦的短短一席話便說服了趙肅侯。於是便將相印贈給蘇秦,賜給他一所大宅,又給他車駕百輛,黃金千鎰,白璧百雙,錦繡千匹,讓蘇秦作為“縱約長”出使遊說各國合縱抗秦。在蘇秦正想動身啟程時,趙肅侯忽然派人來召,說有急事商議。肅侯說:“適才邊關有人來報,說‘秦國相國公孫衍出兵攻魏,俘獲魏國大將龍賈,斬殺魏國士卒四萬五千人,魏王割讓黃河以北十城求和,公孫衍正打算轉道攻趙。’我們應該如何應付?”蘇秦聞聽此言,暗暗吃驚,有點擔憂壞了自己合縱的計策,於是情急生智,故意裝出胸有成竹的樣子,拱手答道:“秦軍遠來疲勞,未必能攻到趙國,即使他們來了,臣也有辦法使他們退去。”肅侯說:“那就請先生暫且留在敝國,如果秦兵真的未來,再請先生離

開寡人去遊說各國。”這句話正中蘇秦下懷,他滿口答應肅侯。蘇秦回到府中,將一個叫畢成的心腹之人召到密室,吩咐他去找自己的老同學張儀,還把見到張儀後如何應付對答告訴畢成,畢成領命趕赴大梁。

張儀一步步地進入蘇秦所設之局。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張儀真的勸說秦王不要動兵攻趙。

得知秦暫時不攻打趙,蘇秦便向趙肅侯辭別,來到韓國。他見到韓宣惠公時說:“韓國雖隻有方圓九百裏土地、數十萬甲兵,但天下的強弓硬弩都出於韓國。現在大王想歸附秦國,秦國必會讓大王割地為賀,到了明年,秦國還會逼大王繼續割地。韓國土地有限,秦國貪欲無窮,割上幾次,韓國土地就會全到秦人手中了。俗話說:‘寧為雞頭,不為牛尾。’以大王的賢能,韓國軍隊的精銳,卻落個‘牛尾’之名,臣實在為大王羞愧。”宣惠公恭敬地說道:“寡人願聽從先生之言,與趙王訂約結盟。”贈送千金給蘇秦。蘇秦又分別來到魏國、齊國、楚國,並都取得了遊說的成功。

至此,合縱已基本取得了成功。蘇秦北行回報趙肅侯,路過洛陽,諸侯們各派使臣相送,儀仗森嚴,前呼後擁,車馬輜重連綿二十餘裏不斷。周顯王聞聽蘇秦將到,派人預先清掃道路,在郊外設帳迎接。蘇秦的老母,扶著拐杖在路旁觀看,嘴裏嘖嘖驚歎,兩位兄弟和妻子、嫂子跪在郊外大道上迎接,不敢抬頭正視。蘇秦在車中對他嫂子說:“嫂子過去連飯都不肯為我做,如今為何如此恭敬我呢?”嫂子說:“兄弟官位尊貴錢多,不容我不敬畏!”蘇秦長歎道:“‘世情看冷暖,人麵逐高低。’我今日才知道榮華富貴是這麽重要!”蘇秦用車帶上自己的親屬回到故裏,建起一座大宅,讓全族居住,又出千金供養他們。

後來,趙國又封蘇秦為武安君。趙肅侯打發使者去約會齊、楚、魏、韓、燕五國的諸侯到趙國的洹水(今河南北境)會麵,公元前333年,楚、齊、魏三個封王的諸侯和趙、燕、韓三個封侯的諸侯,一概稱王,結為兄弟,告拜天地,訂了盟約。六國封蘇秦為“縱約長”,交給他六國的相印,讓他專門管六國聯合抗秦的事。

客觀地說,雖然最終六國的合縱結果是失敗的,但蘇秦的合縱策略卻應該屬於成功之列。因為合縱的失敗可以說與蘇秦是無關的。參加聯盟的東方六國,同床異夢,都想擴大勢力,吞並別國而稱霸,在秦國連橫戰略的破壞下,合縱瓦解了。這之後,蘇秦先仕於燕,其主要活動就是離間齊、趙之間的關係,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後來他又離開燕國而轉至齊國,受到湣王的重用,但蘇秦忠於齊的隻是表象,事實上,他暗中是在為燕效勞。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於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於燕。蘇秦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將蘇秦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孫子兵法?用間》,裏麵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這些記載表明,戰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後使齊亡而興燕,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自己也確實為燕國而作出了犧牲,連性命都丟在了齊國。

早年時期的蘇秦因刻苦讀書而成才,成年後艱苦奮鬥,曆經磨難,終於獲得了成功,以縱橫家而名史冊。蘇秦在戰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並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讚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並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特在《史記》裏寫有《蘇秦列傳》,文後評論說:“夫蘇秦起於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勿令獨蒙惡聲焉。”蘇秦還被後人塑造成了神話中的人物。《洛陽伽藍記》裏就寫著:“(蘇秦)塚旁有寶明寺,眾僧常見蘇秦出入此塚,車馬羽儀,若今宰相也。”唐朝詩人賈島寫有一首《經蘇秦墓》的詩:“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國興亡事係君。今日淒涼無處說,亂山秋盡有寒雲。”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蘇秦盡顯其過人的才智。

蘇秦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他的智慧和謀略已經遠遠超出了那個紛亂時代的其他說客,包括他的師兄弟張儀。他依仗所擁有超人的智慧,似乎天下形勢都要靠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定奪。然而他卻醉心於功名利祿,無所謂道義,這種人隻能算是有才無德。

回顧戰國後期的曆史,可以看得出來,其實就是強秦與六國之間互相瓦解的曆史,而在其中縱橫捭闔的就是有影響意義的遊說之人,蘇秦無疑是其實最具影響力的一個。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諸侯之間的局勢錯綜複雜,而那些靠世襲登上君位的國君,多是不學無術的平庸之輩,看不透當時的局勢,無力左右自己的國家。這就為具有雄才大略的蘇秦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遇和舞台。隻要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哪怕是欺騙、蒙蔽等等不光彩的手段。

我們無法憑主觀意願來品評蘇秦的曆史功績,更無法從人格意義上給蘇秦下結論,但是毫無疑問,他作為那個亂世的英雄,作為偉大的外交家,在青史上留下了偉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