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實用大師李斯(1/3)

李斯不僅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中國書法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創新者。對漢字書法的發展起了先驅作用。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李斯同時也是秦著名書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曆代都有極高的評價。他為自己創造成功的機會,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濃重官位,辭官求學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我國曆史上聲名顯赫,功績卓著。他年輕時當過小吏,後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治國之道。學業完成以後,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唯有秦國具備統一天下,創立帝業的條件,於是他決定到秦國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

我們不得不說李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可以從一個布衣做到丞相,沒有超人的才華與智慧是決不可能做到的,但是,每個人走向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李斯當然也不例外,他也有“失敗”的時候,但是,他是如何從失敗走向成功的呢?

世人都知道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輔佐秦始皇統一並管理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李斯年輕時隻是一名小小的糧倉管理員,他的立誌發憤,竟然是因一次上廁所的經曆。

李斯是原本是楚國上蔡人,但是他並不被楚國國君看重。他26歲時,在楚國上蔡郡府裏的一個看守糧倉的小文書。他的工作是負責倉內存糧進出的登記,將一筆筆鬥進升出的糧食進出情況,認真記錄清楚。

他身居統治階級的下層,對高官厚祿懷有極強的欲望。有一天,李斯到糧倉外的一個廁所解手,就這樣一件極其平常的小事,改變了李斯的人生態度。

李斯進了廁所,尚未解手,卻驚動了廁所內的一群老鼠。這群老鼠個個瘦小幹枯探頭縮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髒又臭,讓人惡心之極。

李斯看見這些老鼠,卻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糧倉中的老鼠。那些家夥,一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糧倉中大快朵頤,逍遙自在。與眼前廁所中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啊!兩相比較,李斯不由得大發感慨說:人“賢”或“不肖”,正像這些老鼠一樣,就看各人處在什麽樣的環境,而且是否有靠山了。

由此李斯認為,要想出人頭地,獲得榮華富貴,就必須想辦法提高社會地位。自己身為小吏,正如廁中之鼠,卑微貧困,任何人都可能欺壓自己,所以隻有改變現狀,躋身於社會上層,才能被君王看重。但想要被君王看重,就得具有真才實學,所謂“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正是這個道理。這時李斯已經覺悟到:一個人若安於貧賤的地位,就和禽獸沒有兩樣,這是“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於是,李斯決定換一種活法,第二天他就離開了這個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學大師荀況,開始了尋找“糧倉”之路。

通過對“老鼠”一事的思索,李斯辭掉了官職,帶上學費和盤纏走上了求學之路。他來到了荀子住的地方,拜他為師,並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荀子是戰國後期有名的儒學大師,但他的學說卻和孔孟學說頗有不同。例如,孔子要求人要“知天命”,而荀子反對天命、鬼神之說;孔孟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則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孔孟要求“法先王”,荀子則要求“法後王”,認為人不可一時無禮,無禮則政令難行,隻重利而無法更是不行。總結起來,荀子就是主張性惡論,又主張禮法並重、德行並舉,這是比較有效的帝王統治術,也就是說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了一種比較可行的理論基礎。拜荀子為師,對於李斯而言,也是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才實學。李斯以荀子為師,學得了荀子的這些東西,為他以後從政打下堅實基礎。不過,李斯也有自己的觀點,與荀子不同的是,李斯對法家思想顯得更有興趣,這也成為後來他幫嬴政建立完全法製的社會的重要思想基礎。

學業完成之後,他想到了自己的以後,所以要去謀職,他又想起老鼠的啟示。但哪裏是倉庫?哪裏是廁所?在離開老師荀子時,李斯對前途還是有些茫然,有了“帝王之術”這塊敲門磚,該向誰家去敲門,賣貨於何方呢?李斯估量,留在楚國,可楚王實在昏庸,肯定是不會重用他的,他覺得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留在韓、魏,韓、魏又過於弱小,沒有為它們建功立業的希望;投身趙國,趙國已經一蹶不振;而北之東齊也是自身難保。李斯放眼望天下,感覺隻有西方的秦國力強盛,兵強馬壯,猶如一隻猛虎,虎視著關東六國的一舉一動,於是,他就想西行到秦國去。

在臨行之前,向荀子辭行說:“我聽說一個人若遇到機會,千萬不可鬆懈錯過。如今各諸侯國都爭取時

機,遊說之士掌握實權。現在秦王想吞並各國,稱帝治理天下,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動家和遊說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負的好時機。地位卑賤,而不想著去求取功名富貴,就如同禽獸一般,隻等看到現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長了一副人的麵孔勉強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悲哀莫過於貧窮。長期處於卑賤的地位和貧困的環境之中,卻還要非難社會、厭惡功名利祿,標榜自己與世無爭,這不是士子的本願。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遊說秦王了。”

中國封建社會是實行官本位,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用“官”這把尺子來衡量,官大的大貴,官小的小貴,無官職的低賤,因此也就會有十年寒窗苦讀書,隻為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李斯關於兩種不同處境的老鼠的聯想,是很符合當時的現實的。當時的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官本位”色彩濃厚,人的地位高低決定著人的命運好壞。就是現在,我們也不可否認社會地位對人生也有著一定的影響。李斯對自己地位的不滿於情於理都是能夠說通的。他後來拜荀子為師,勤奮苦學,積極而上進,他抓住機遇,幫助秦王嬴政統一中國也顯示了他的雄才偉略。由此看來,他確實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政治奇才。

從故事中可見,李斯深知一個沒有顯赫身世,沒有高學曆的普通人,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所以,他必須要自己先具備成功的條件,那就是去學習治理天下的學問,如果想成功,必須為自己充電,作好成功的準備,抓住成功的要會。

機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事實證明,抓住了機會,就等於成功了一半,而我們大多數人卻沒有獲得諸如李斯那樣的成就,甚至根本就沒有成功。

生活中,人們誕生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境,這便構成了人生坐標互異的基礎。不難發現,有的人出身貧寒,有的人從小富貴;有的人生在鄉村,有的人長在城鎮;有的人生來愚笨,有人聰慧靈巧……人們各自起點不同,優劣不等。不論人初始時的狀態如何,隻要立誌不衰,勤學苦練,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就看你選擇什麽,走什麽樣的路了。李斯的老鼠哲學教育我們,即使忍辱負重也要做官倉的“耗子”,哪怕呼風喚雨也別做屎坑的“耗子”。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努力奮鬥,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在“官倉”生活的實現,否則,你將會一生平庸,永遠取得不了成功。

投秦顯才,功績卓著

戰國末期,群雄爭霸,秦國從七雄中異軍突起,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當時遠在西方的秦國招賢納士,一些心懷大誌之人紛紛而來,而李斯也抓住這次機會。他也由此輔佐秦王嬴政,結束了分裂割據、諸侯混戰的局麵,開創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秦始皇顯赫一世的曆史功績中,李斯,功不可沒。那麽,他到底是怎麽做到成功的呢?

在李斯的思想裏,一切都是圍著官轉,為了當官,可以不擇手段。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實行的官本位,人的自身價值用官這把尺子來衡量,所以在那個年代的讀書人十有八九把當官作為讀書的最終目的。所謂“學好文武藝,售與帝王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官位給人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實惠也是明擺著的,而這種雙重實惠最能構起一些貪婪之人豐富聯想。李斯的“倉鼠”和“廁鼠”的聯想,也正印證了這一切。

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秦國之後。李斯先投到極受太後倚重的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後因才學被呂不韋賞識,取得呂不韋的信任以後,被升為秦王政的侍衛。這樣的一來,李斯便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並利用這個機會向秦王上策,給秦王上了《論統一書》,說:“胥人者,去其幾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觽,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醦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複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勸說秦王抓緊“萬世之一時”的良機,“滅諸侯成帝業”,實現“天下一統”。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命其製定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從此以後,秦王便非常賞識李斯,被秦王任命為長史。可是,就在李斯春風得意,正要官運亨通之時,發生了鄭國渠事件,秦國的本土宗室大臣便借口韓國水工鄭國在秦搞間諜活動事件,要求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並且聯名向秦王上奏說:“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閑於秦耳,請一切逐客。”

秦王準奏,接受了這個意見,於是下了一道逐客令。無論官職的大小,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當然李斯也在被逐之列。這一回,

李斯也挨到被驅逐的份兒,李斯能走到這一步也是不易的,所以,他不甘心就這樣放棄。離開鹹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折給秦王,勸秦王收回成命。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諫逐客書》。

據《史記》載,《諫逐客書》中這樣說:昔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裏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裏,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製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從以上文字所說的是,《諫逐客書》中列舉大量曆史事實,例如,從前秦穆公用了百裏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範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裏,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都是在削弱自己的力量而去幫助敵國增加實力等例子來說明客卿輔秦之功,力陳逐客之失,勸秦王為成就統一大業,應該不論國別,不分地域,廣集人才。秦王看了《談逐客書》深受感動。於是,秦王就廢除了逐客令,恢複了李斯的官職,終於采用了他的計謀,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職。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的重用後,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順應曆史發展的趨勢,佐助秦王政製定了吞並六國,實現統一的策略和部署,並努力組織實施。結果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先後滅了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製的封建國家,第一次完成了統一大業。

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麵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國家體製上李斯力排眾議,建議秦始皇廢除了造成諸侯分裂割據、長期混戰的分封製,實行郡縣製。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鄉,歸中央直接統轄,官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設三分、九卿,分職國家大事。這一製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控製,從根本上鏟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製度在秦以後的封建社會裏沿用長達兩千年。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麵,這些對於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極端不利。秦統一後,秦始皇一直希望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後來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於是,李斯便親自主持這一工作,他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廢除異體字,簡化字形,整理出一套筆畫簡單,形體整齊規範的文字,而且還便於書寫的小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親自用小篆書寫了《倉頡篇》,《爰曆篇》和《博學篇》等作為範本,推行全國,供大家臨摹。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魯迅先生說,李斯在我國文學史上是有“殊勳”的。李斯不僅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而是中國書法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創新者,對漢字書法的發展起了先驅作用。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曾東下會稽,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俯瞰東海湧潮後,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對此,曆代都有極高的評價。李斯還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麵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李斯的故事中,我們要知道,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應把自己放到最能夠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個地方。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裏,呈現給我們的是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成功的機會,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作為一個人,我們要最大程度的發現,挖掘自己的潛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人!要實現人生的夢想,就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際遇,必須把自己放到一個優勢的環境中去,到一個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環境中去,這樣才可以達到你發展的要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