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兵仙神帥韓信(1/3)

韓信,一個決定楚漢爭霸格局的主角,一個帶兵多多益善的將軍,一個能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在我看來,戰國時期的白起,楚漢爭霸時的韓信,元末明初的大將徐達,並稱“三將”。他並不是一個市井小人,隻是他沒有遇到機會,後來,經別人的引薦,還是未被重用。千裏馬始終是千裏馬,在別人的一再舉薦之下,憑自己的才能,立下赫赫戰功。

出身卑微,受人屈辱

提起韓信,我們立刻會想以“**之辱”的故事,我們對韓信在血氣方剛的少年時代,便能忍辱負重,後來終於成就一番事業表示佩服。韓信的一生雖隻有短短四十餘年,但他留給後人的東西卻永遠沒辦法說完,因為他的一生太過傳奇。

韓信(?-公元前196年),漢初三傑之一。是秦末淮陰人(今江蘇省清江西南),出身貧賤,父母早亡。少年落魄時曾乞食於漂母,受辱於**,雖有滿腹韜略,但求充小吏,尚且不得,因此萬分拮據。他既不會經商,又不願種地,家裏也沒什麽財產,隻好終日掛劍閑遊,靠乞食度日,人們都非常討厭他。

韓信出生於戰國末期楚國的一個極為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韓信七歲左右時正是秦楚戰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在那樣一個年代,家境本來就很貧窮,又沒有父親,小韓信和母親的生活的艱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由於家境太貧窮,又沒有父親的庇護,所以,其他的夥伴兒都不願和韓信一塊玩。而韓信那時也非常懂事,他不願讓母親為他難過,他非常聽話,經常安靜地呆在家中。韓信的母親是一個很剛強的女人,她把全部的愛都傾注於韓信身上,她見心愛的兒子非常懂事,便下定決心要把韓信培養成才。韓母設法讓韓信讀一些書,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她才不讓韓信學務農、做工和經商。而小韓信也很體諒母親對他望子成龍的苦心,學習非常勤奮,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很快就掌握了必要的文化知識。在環境的熏陶下,韓信的心靈中產生了一個堅定的意誌,他將來一定要建功立業,出人頭地,不辜負母親的深切期望。當然,他的這一抱負意誌,支持著他一生的奮鬥。後來,韓信接觸到了兵法書,他立即被吸引住了。似乎他天生就屬於兵法一樣,他對兵法的酷愛使他很快地就沉迷於對兵法的孜孜不倦的鑽研之中。對兵法的熱愛,使韓信明確了他事業的發展方向,因此,韓信對兵法知識的鑽研也就更加勤奮刻苦了。可是,就在這時,他偉大的母親卻因為長期的勞苦和清貧的生活去世了。要知道,在他的心中,母親是最偉大的人,孤苦伶仃的韓信悲痛欲絕。

母親的去世使得韓信生活更加艱苦了,他失去了唯一的親人,也喪失了生活的來源。他那時既不會經商,又不會務農,家裏也沒有什麽財產,因此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常借故到別人家裏去吃飯。韓信這種吃他人閑飯的日子,並不好過,很多人都討厭他。他寄食時間較長的是淮陰的南昌亭長家。

南昌亭長也很照顧韓信,對他十分關心。一天,亭長的妻子對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飯時間,等韓信來到時已經沒飯吃了,韓信明白了主人的意思,一怒之下同亭長絕交而去。

為了生活下去,韓信隻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釣著魚,就大吃一頓;釣不著魚,隻好挨餓。這樣,沒過多久,韓信便變得形容憔悴了。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數日,韓信大為感動,便對老太太說:“承老媽媽如此厚待,將來我若有出頭之日,一定會好好報答您的。”老太太聽了,十分生氣,很不高興地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天天靠別人施舍過日子,能有什麽出息。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豈是希望你報答?韓信聽後很慚愧,於是,他暗下決定,一定要奮發進取,做出一番事業來。

接著便要說到其所受“**之辱”的故事了。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一天,韓信在街上閑逛,一個屠夫迎麵擋住韓信的去路,故意當眾奚落他說:“韓信,你平時腰裏總掛著個寶劍,能幹什麽用?別看你是高高的個頭,其實不過是一個外強中幹的弱夫。”圍觀的人都哈哈大笑,而韓信像是沒有聽見那無賴的話似的,繼續向前走。那屠夫見狀,更加得意,當眾攔住韓信說:“你如果是條漢子,不怕死就拿劍來刺我。如果不敢,貪生怕死,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鑽過去。”說罷,便叉開雙腿,立了個馬步。韓信打量著屠夫,想了一想,雖然感到很難堪,最後還是忍氣吞聲地伏下身子,從那屠夫的**鑽了過去。在場的人哄堂大笑,那無賴也顯得神氣十足。但是,韓信卻像剛才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似的,起身而去。於是,這件事成為當時淮陰家喻戶曉的笑談。也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之辱”的故事。

小不忍則亂大謀。韓信是個具備個性心理承受力、忍耐力強的帥才。他忍辱負重,後來在楚漢相爭之中,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奪取了天下。韓信被封為楚王,後又被封為淮陰侯,去自己的老家做官。因此,我們可以說,忍耐是成功過程中必要的手段,也可以說在同等條件下,不是比誰的智力高而是看誰的忍耐力強,當個人選擇的目標確定以後,除了順勢而為,審時度勢就是忍耐。大人物成就偉業,小人物做一番事業,都需要忍耐,隻不過是主動忍耐還是被動忍耐罷了。

有一首歌唱得好:“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關羽能忍耐,刮骨療毒,談笑自若;相如能忍耐,避車禮讓,廉頗負荊;蘇武能忍耐,北海牧羊,千秋彪名;張騫能忍耐,大漠跋涉,青史流芳……

事業失敗需要忍耐,感情受挫需要忍耐,人生磨難需要忍耐,經濟合作需要忍耐,人際關係需要忍耐,與人發生爭執需要忍耐,家庭生活需要忍耐……

忍耐是一種韌性、是經得起

、是受得住。忍耐是一種凝聚的精神,而麻木是一種渙散的意誌。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須學會忍耐。忍耐是忍掉無謂的爭執,忍耐人生必經的困難,不要因生活中吃點苦就受不了,也不要因在人生的旅途中受點罪就感到災難來臨。忍耐也不是懶惰,忍耐是為下一個目標作衝刺前的準備。我們要知道,忍耐並不意味著屈服,退一步是為了將來的前進。

俗話說,“將軍趕路,不追小兔”。生活中也是這樣,當你朝著既定目標奮進的時候,你又如何來在乎在行進的路上所遇到的這些坑坑窪窪呢?如果你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該忍耐時就忍耐,該出手時就出手,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才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他寧願當眾受辱也不願傷及他人,就是因為他能忍人所不能忍,長大之後才有所作為。對於**之辱,韓信後來說,我當時並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受辱的經曆恰恰表現了韓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氣度。少年時這一特殊的經曆鍛煉了韓信百折不撓、虛懷若穀的性格,而這一性格成了他日後成為傑出將領的潛在條件。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人生必須遇到的,學生上學需要忍耐著枯燥的學習過程,成才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艱辛的付出。在人生的曆程中,任何一個人,都要學會忍耐和克製,生活中很多東西可能永遠改變不了,你要去適應它,隻要你活著,這樣的讓你感到不舒服甚至恐懼的東西依然存在著。我們要借以曆練自己的心智。我們要明白,沒有忍耐就沒有進步,沒有忍耐就不能讓一個有潛質的年輕人成為大器,隻有懂得忍耐的人才會取得最大的成功。

經人推薦,盡顯才華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秦末反暴政的風雲中,韓信配劍從軍,投身項梁的西楚軍,無所知名。項梁戰死後,後追隨項羽,多次向其提出計策建議,未被采納,不被重用,隻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

劉邦封漢王入蜀後,他憤然逃出楚營,投奔漢王劉邦。後因人犯法受連作當斬,十三人皆已斬,到韓信時,他臨危不懼、昂首仰視。恰遇滕公夏侯嬰經過,又聽韓信說:“漢王不想成就天下霸業嗎?為何斬壯士!”夏侯嬰驚奇其言,乃鬆綁免斬。後向劉邦推薦,被任命為管理糧餉的高級軍官治粟都尉,仍不重視。劉邦也未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韓信曾與蕭何多次交談,蕭何非常看重他,並數次向劉邦推薦,但劉邦一直未予重視。當時諸將思念家鄉,數十人逃亡東歸。韓信見劉邦不肯重用,決意離漢營而去。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悄悄地踏上了逃亡的小路。丞相蕭何素知韓信之才,得知韓信逃走的消息,急得直跺腳,顧不得向劉邦報告,連夜率人追趕韓信。有人把這件事告訴劉邦,說丞相蕭何逃亡。劉邦大怒,可沒想到後來蕭何又回來了,劉邦生氣地問他因何走而複還?蕭何將情況作了解釋,劉邦立刻拍桌子:“大將跑了幾十個,沒見你追,一個寸功未立的韓信逃亡,你卻親自追趕,顯然是在騙我。”蕭何笑道:“那些逃走的將領容易得到,天下多的是,而像韓信這樣的人,失去這一個,天下就沒有第二個了。大王如果願意做一輩子漢中王,那就用不著留韓信;如果大王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壯誌,除了韓信,沒有第二個人能幫助你完成這個大業了。”劉邦見蕭何如此看重韓信,相信韓信一定有些過人之處,就說:“好吧,我就依著你的意思,讓他做個將軍。”蕭何並不滿意,說:“叫他做將軍,還是留不住他。”善於聽取別人意見,又深信蕭何的劉邦,當即決定:“那就拜他為大將吧!”蕭何很高興地說:“這是大王的英明。”說著,劉邦就準備把韓信找來,想馬上拜他為大將。蕭何又直言不諱地說:“大王平日驕慢無禮,拜大將是件大事,不能兒戲。如果大王真心要拜韓信為大將,那就應該選擇一個良辰吉日,齋戒沐浴,隆重地舉行拜將的儀式。”劉邦說:“好,就依你的看法做。”

蕭何推薦韓信任大將之職,並建議劉邦要選擇良辰吉日,齋戒,設壇場隆重拜將。劉邦許可,消息在漢營裏傳開了,劉邦要擇日子拜大將啦。幾個跟隨劉邦多年的將軍個個興奮得睡不著覺,認為這次自己一定能當上大將。趕到拜大將的日子,拜的大將竟是平日他們瞧不起的韓信,大家都很驚奇。至此,韓信才真正能發揮其絕世才能。

公元前206年,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之機,決計出南鄭(漢都,今陝西漢中市東)襲占關中(指函穀關以西地區),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韓信被拜為大將,曹參、樊噲為先鋒。韓信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燒毀,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采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卻率軍悄悄沿南鄭故道東出陳倉,章邯從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池魚之殃至廢丘、好峙(今陝西幹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今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爾後,連續作戰,分兵略地,漢軍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公元前205年,韓信引兵出函穀關,將兵鋒逼至洛陽,收服所屬項羽的幾個封國,如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邛等。然後又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謀擊楚。四月,大軍就已進至楚都彭城,劉邦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他進入彭城後就把防務丟在一邊,開始遍搜寶貨美人。這就給項羽以可乘之機。正在與齊軍鏖戰的項羽聽說彭城失守,急率三萬精騎星夜趕回,隻一戰就將劉邦擊敗。韓信一聽到這個消息就即刻趕來收集潰敗的部隊,和劉邦在洛陽地區會師,又成功地進行了阻擊戰,在京縣、索亭之間把楚軍打得

大敗,使項羽西進的兵鋒頓挫,漢軍得以重振旗鼓。戰線最後在滎陽穩定了下來。

自古就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美談,韓信率兵數萬,開辟外線戰場。在彭城一戰中,因劉邦兵敗,所以,原本為漢所收服的齊、趙、魏等封國重又倒戈向楚。麵對這種情況,劉邦封韓信為左丞相,領兵攻魏。魏王豹陳在黃河東岸的蒲阪設有重兵防守,韓信針對魏軍部署,再次上演了一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畫麵。他下令將大量船隻集中在蒲阪對麵的臨晉,佯作正麵渡河之勢,暗用木框架綁紮瓦罐做成臨時渡河器才,從上遊夏陽渡河奇襲安邑,突然出現在魏軍背後,結果大破魏軍,魏王豹也被俘獲。

攻魏之戰結束後,韓信又於公元前204年九月,引兵東向閼與,活捉代相夏說,收複了代郡。魏國和代國被韓信征服,幾乎是楚漢相爭逆轉的最關鍵兩步。項羽雖擁有楚梁精華區,實際上梁國大部地區是在彭越的控製下,楚國也有不少地區是由友軍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統轄。這幾個人在英布的領導下,對項羽已有很多的怨言,忠誠度和向心力隨之大減。所以項羽真正掌握的區域僅彭城和江東地區而已,和劉邦掌握滎陽、關中、漢中相比,項羽並未占到任何便宜。如果中原魏、代、燕、趙再倒向劉邦,則雙方實力消長立見。雖然項羽曾努力想掌握齊國,但他返回彭城後,留在齊地的數十萬大軍仍為田橫所敗而退回楚境。項羽缺乏獨當一麵的大將,所以隻得全力以赴地對付滎陽的劉邦主力了。因此,真正的關鍵便在於劉邦陣營還有位富於獨立作戰能力的韓信。這時,劉邦命韓信急調其主力至滎陽加強該地守備,故韓信隻帶了萬餘部隊東下井陘攻趙。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占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由此便開始了井陘之戰,此戰再一次顯現出韓信的奇才異略。韓信先以兩千輕騎,乘夜迂回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待天明後親率主力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誘使趙軍出營攻擊。漢軍背河而戰,無路可退,將士死地求生,人人拚死作戰。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乘機攻入趙軍空營,遍插漢軍紅旗,趙軍見狀,軍心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以一萬之眾大破二十萬趙軍,斬殺趙軍統帥陳餘,生擒趙王歇。以弱勝強的戰例由此再增一例,這也再次證明了韓信的軍事才能。

韓信不虧是一個用兵奇才,他的兵法總是讓人始料不及,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韓信用重兵急襲的辦法攻破了齊都臨淄。楚將龍且急忙率領二十萬人馬來援,與敗退的齊軍會師於高密,然後與漢軍隔淮水對峙。韓信秘密派人用一萬多個沙袋,乘暗夜在上遊把淮水堵住。天明後派部分軍隊渡過淮水,在側後攻擊楚軍,繼而佯裝潰敗誘騙楚軍。龍且果然上當,他誤以為漢軍膽怯,於是便率主力渡淮水追擊。韓信見魚已上鉤,隨即便命部屬掘開上遊堤壩,將楚軍衝成兩段,漢軍運用半渡而擊的辦法,把已渡水的楚軍全殲,龍且被殺。而未渡水的齊楚聯軍則不戰自潰。韓信趁勢揮軍追殲逃敵,俘虜齊王田廣,全部平定了齊地。淮水之戰,借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

平定齊地後,韓信著眼於大局,認為齊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於是韓信便遣使修書請求劉邦立他為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困在滎陽,自顧不暇,看罷來書後勃然大怒,本不想應允。但在聽取了張良和陳平的意見後,又說:“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是真王,當假王幹什麽!”於是,立韓信為齊王,並征調他的部隊攻楚。

公元前202年春,劉邦乘項羽無備,楚軍饑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後因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分別給以韓信、彭越以封地。由韓信指揮此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占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麵合圍楚軍之勢,這樣的形勢逼迫著項羽向垓下退兵。

終於,楚漢兩軍決戰的時刻來到了。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韓信獨當中軍,指揮各路大軍。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麵對項羽所指揮的從正麵猛攻的十萬楚軍,韓信避開楚軍銳氣,他先令兩翼部隊對楚軍實行側擊,再令中軍推進,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到了夜裏,韓信令漢軍四麵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鬥誌,被漢軍一舉聚殲於垓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自刎於烏江邊。自此,楚漢戰爭結束,漢王劉邦奪得天下。

在韓信所參加的這些戰爭中,無一不展示了韓信的軍事才華。在一次次的戰爭中,他總是能出奇製勝,為漢立下汗馬功勞,並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最輝煌的時期。

韓信的所謂出奇製勝,用在現在就可以說是“打破常規思維”。試想一下,按照常規的思維方法,那就是在布帛上畫無數的士兵,畫得越多則代表士兵越多。但這樣畫又有何用呢?韓信通過周密思考,突破常規,在有限的布帛上隱畫了無限的士兵,從而贏得了劉邦的賞識,真不愧為一代名將。試想如果當年韓信也按照常人所想的那樣畫許許多多的士兵,那劉邦還會重用他嗎?聯想自己平時在學習中、工作中、創業中經常遇到不同的困難,若是自己也能像韓信那樣從另一個方向去思考,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說不定困難就會迎刃而解,我們離成功也就更近一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