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亂世奸雄之曹操(1/3)

《三國演義》中曹操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具有出色才華和鮮明個性的梟雄人物,集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於一身,其雄才大略、風度氣襟、治國之道、用兵之神無不給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其能被人稱為“奸雄”,自是有其英雄的一麵。很多人都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陳壽的《三國誌》稱其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寫詞讚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魯迅也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刺殺不成,落難而逃

常言道:英雄也有屈辱時。人生之初,創業之始,無權無勢,步履維艱。此時,須有一腔闖天下的熱血,又要增強本領,苦練基本功。然後斂翼待時,厚積薄發。曹操的“弱勢不可強爭”,“弱時退讓,後發製人”,正是這個道理。

東漢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不斷地加劇,長期以來外戚與宦官兩個集團交替執政、互相火並的局麵至此結束,東漢王朝也在這種火並中,而名存實亡。

就在這亂世之初,董卓成了一時的曆史主角。董卓早年為漢將,在西方平定少數民族叛亂,後來又參加討伐黃巾起義,數次兵敗,卻依然升為前將軍,掌管重兵。董卓擁兵自重,駐兵於河東,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棄兵權,正逢京都大亂,何進被殺,董卓趁機進京,控製了中央政權。之後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關東諸侯聯盟討伐董卓,董卓放棄洛陽,移都長安。董卓生性殘虐,當權後橫征暴斂,激起了民憤。

在董卓進京之初,曹操或許就知道董卓當初拒絕進行征召,積極發展個人勢力,是因其陰懷野心,因此他反對召外將,特別是召董卓進京,是有著阻遏董卓野心、維護政局穩定的考慮的。董卓來到洛陽後的所作所為,曹操更是耳聞目睹,並抱有自己的想法。曹操本來也是董卓拉攏的對象,董卓上表朝廷薦舉他為驍騎校尉,並想把他引為心腹,共同商議大事。但董卓的所作所為不得人心,曹操料定董卓雖然得勢一時,但必然很快歸於失敗,因此不肯同董卓同流合汙,於是毅然改名換姓,逃出洛陽,走上了同董卓公開決裂的道路。

不過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對待董卓的做法是不同的。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董卓立漢獻帝後,自任相國。他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鴆殺少帝(弘農王),絞死唐妃,甚至夜宿禦床,篡位之心畢露無遺,他的行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憤恨。

雖然當時東漢政權風雨飄搖,但忠於漢政權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渤海太守袁紹與司徒王允秘密聯絡,要他設法除掉董卓。但文弱書生出身的王允麵對驕橫的董卓無計可施。思來想去,實在想不出什麽辦法,他便以慶祝生日為名,邀請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討計策。

席間,酒行數巡,王允突然掩麵大哭。眾官驚問:“司徒貴誕,為何悲傷?”王允說:“今日其實並非我的生日,因想與諸位一敘,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專權,國將不國。想當初高皇帝劉邦誅秦滅楚,統一天下,誰想傳至今日,大漢江山即將亡於董卓之手!”

說到悲傷時,王允還失聲大哭,眾官見此也紛紛相對而泣。隻有當時任驍騎校尉的曹操不是如此。他於座中一邊撫掌大笑,一邊高聲說:“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嗎?”王允聞言大怒,對曹操說:“你怎麽不思報國,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說:“我不笑別的,隻笑滿朝公卿無一計殺董卓!我雖不才,願即斷董卓之頭懸於國門,以謝天下。”王允肅然起敬說:“願聞孟德高見!”曹操說:“我近來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為了找機會除掉他。聽說司徒您有七寶刀一口,願借給我前去相府刺殺董卓,雖死無憾!”王允聞言即親自斟酒敬曹操,並將寶刀與自己的心意統統地交付於曹操。曹操灑酒宣誓,然後辭別眾官而去。

第二天,曹操便帶著寶刀去了董卓府中,見董卓在小閣坐於**,呂布站在一旁侍候著。董卓一見曹操,便問他為何來得晚。曹操回答說:“乘馬羸弱,行動遲緩。”於是,董卓即讓呂布去從新到的西涼好馬中選一匹送給曹操。呂布領命而出。曹操覺得機會來了,即想動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難以製服。正猶豫間,董卓因身體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臥於**並轉麵向內。曹操見狀急忙抽出寶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從衣鏡中看到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道:“曹操幹什麽?”此時呂布已牽馬來到閣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發慌,他靈機一動,便表情鎮靜地雙手舉刀跪下說:“今有寶刀一口,獻給恩相。”董卓接過一看,果然是一把寶刀:七寶嵌飾,鋒利無比。董卓便將寶刀遞給呂布收起,曹操也將刀鞘解下交給呂布。然後,董卓帶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趁機要求試騎一下。董卓不假思索便命令下人備好鞍轡,把馬交給曹操。曹操牽馬出相府,加鞭往東南而去。

呂布見曹操乘馬遠去,便對董卓說:“剛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跡象,及被發現,便佯裝獻刀。”

事實上,正如呂布所說,曹操就是去行刺董卓的。並且曹操行刺的意圖遲早會被董卓等察覺,所以策馬加鞭奔出東門,逃得無影無蹤。

《揚雄傳》雲:“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龍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古今成大事者,無不得益於屈伸自如的龍蛇之道。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成功的天平還沒有向有利的方向傾斜時而一味強爭,後果往往是不得不吞下青澀的果子。勢不如人就要果斷放手,不可一味強爭,否則隻會四處碰壁,頭撞南牆,曹操創業之初,無權無勢,處處受人拮難。而他采用弱時退讓,後發製人的禦人智慧,使他終於戰勝一個個比他早發家的對手,成為一方霸主。

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麵對強權惡勢,利刃槍口,亡命之徒,你不明智退讓,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尋死路。一個處世成功的人,不僅懂得在該衝的時候要衝,更懂得該退的時候退。倘若針尖對麥芒,一個勁以硬踫硬,隻能落得個兩敗俱傷,玉石俱焚。

人生在世,為人處事如行車走路,正如開車迎頭堵上,實在走不了,你又不肯退,那隻好我退。退則通,通則順,一順百順,順風順水,順心順利,何樂而不退?何苦而不讓?

退讓,其實也是前進。退讓未必就是失敗,“風物長宜放眼量”,退讓有時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前進的眼光。退讓,是一種智能一種藝術更是一種走向成功的謀略。

慧眼識才,三足鼎立

行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才。欲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廣結善交,網絡人才,為我所用。曹操盡招天下有識之士,試之以誠,待之以禮,堅持“謀為賞本”的方略,“仁者用其仁,智者才其智”,人氣之盛,三國無人能比。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以道禦之,無所不可。”能用人之智者,方為真正的馭人大師。

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曹操發跡稍遲,因而其聲望、實力在初始階段遠不如袁紹、袁術、劉表、公孫纘等,但最後的贏家卻歸屬曹操,究其原因,曹操用人智慧之超邁群倫,實堪玩味。人才的較量是三國時代群雄角逐的一個顯著特色,每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的崛起無不以優秀人才為後盾;沒有人才優勢,也就無所謂事業上的成功,曹操對此深有體會:“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

早在創業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視網羅人才;建都許昌之後,又一再下達“求賢令”,以朝廷的名義招納賢士,試圖把散落在民間的人才都聚集起來。

在如何吸引和任用人才問題上,曹操“雄”、“奸”並存的雙重性格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曹操是愛才的,這不僅是出於其愛才的天性,更出於三分天下形勢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向來事業之爭就是人才之爭,事業的成就也就是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成就。

曹操是卓越的軍事家,他不僅精通兵法,而且精通文學,在東漢末年群雄的戰爭中,他用兵用計,勝人一籌,取得了多次的勝利。尤其在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打敗了心高氣傲的袁紹,統一了北方。曹操善於用人,招攬賢能之士,凡能治國用兵者,都盡力網羅,這也正是他用人高明的手段。

曹操剛起步時,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敦、夏侯淵;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不遠來投奔。最初之際,曹操僅有小塊兒根據地,兵微將寡,而曹操出身於為世人所不齒的宦官家族;為了充分發現、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隊伍中發掘人才的同時打破當時的門第觀念,提拔重用出身於社會下層的文人武士,爭取中小地主階層的支持,並盡量利用投降過來的敵方人才。雖然當時發生了陳宮不滿曹操殺邊讓而勾結呂布叛亂的事件,可並沒有讓曹操放棄“唯才是舉”的方針。

196年,曹操迎漢帝,成為東漢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士人不論是為了曹操而來還是為了恢複漢室而來,都不得不為曹操服務。建安十五年,曹操頒布《求賢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頒布,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舉”,反對兩漢以來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門第的傳統思想,對當時的社會思想具有很大的意義,當代有學者指出“標誌著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曹操到南陽征討張繡,張繡先降而後叛,並殺曹操一子一侄。但當張繡再次投降時,曹操不計前嫌錄用,而且還重用。官渡之戰前,陳琳替袁紹起草檄文,辱罵曹操為“贅閹遺醜”。(當時出身於閹宦之家,最為人所不齒,也是曹操所最忌諱者。)可是,陳琳被曹操俘後,他仍然一切都不計較。

曹操征荊州時,劉琮迎降。劉琮手下大將文聘最初因認為不能為自己主人保全領地而不肯出降,直到曹操大軍渡過漢水,文聘投降卻仍痛哭流涕。曹操感動不已,把文聘看作是一個忠臣,厚禮相待,並授予兵權。曹操在袞州作州牧時,張邈背叛,劫持曹操部下畢諶之母弟妻子。曹操勸畢諶“卿老母在彼,可去”,使畢諶感動得痛哭流涕,表示絕無二心。可是,畢諶剛一離開曹營即背叛而去。後來曹操再次俘獲畢諶,當人們均以為畢諶必死無疑時,而曹操卻說,此人能孝順自己的母親,又怎麽會不忠於他的上司呢?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於是授畢諶為魯相。反之,對於那些賣主求降之徒,曹操絕不留情。

起用降將史書記載:曹操“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曹操部下許多的文臣武將,都是投降過來的,比如說張郃就是袁紹以前的手下。他原來所投非主,既得曹操重用,自然感恩戴德,心甘情願為之效忠。

曹操重視賢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所以在他的周圍,人才濟濟。

如果隻看眼皮底下的人,可見,滿足不了其雄霸天下的需要,曹操愛才的名望、又使他有了荀攸、郭嘉等十幾個新才“進帳”。曹操麵試郭嘉時以天下事為論題,並當場對他重用。荀攸早有才名,曹操以“方今天下大亂,智士用心之時”,一語打動荀攸心,拜為軍師。既得,喜不自禁地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之與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吳國攻下皖城後,又準備逼合肥。曹守將張遼、李典、樂進由於平時不和睦,在討論破敵決策時沒有共同的意見,當時的形勢非常緊張。關鍵時刻曹操遣人送來一個木匣,引出三將軍齊心協力守合肥,張遼威震逍遙津的精彩一幕:至次日,孫權起兵進

取合淝,三軍盡發。張遼為失了皖城,回到合淝,心中愁悶。忽曹操差薛悌送木匣一個,上有曹操封,傍書寫道:“賊來乃發”。是日報說孫權自引大軍,來攻合淝。張遼便開匣觀之。內書道:“若孫權至,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張遼將教帖與李典、樂進觀之。樂進說:“將軍之意若何?”張遼說:“主公遠征在外,吳兵以為破我必矣。今可發兵出迎,奮力與戰,折其鋒銳,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李典素與張遼不睦,聞遼此言,默然不答。樂進見李典不語,便說:“賊眾我寡,難以迎敵,不如堅守。”張遼說:“公等皆是私意,不顧公事。吾今自出迎敵,決一死戰。”便教左右備馬。李典慨然而起曰:“將軍如此,典豈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願聽指揮。”張遼大喜曰:“既曼成肯相助,來日引一軍於逍遙津埋伏;待吳兵殺過來,可先斷小師橋,吾與樂文謙擊之。”李典領命,自去點軍埋伏。

孫權令呂蒙、甘寧為前隊,自與淩統居中。其餘諸將陸續進發,望合淝殺來。呂蒙、甘寧前隊兵進,正與樂進相迎。甘寧出馬與樂進交鋒,戰不數合,樂進詐敗而走。甘寧招呼呂蒙一齊引軍趕去。孫權在第二隊,聽得前軍得勝,催兵行兵至逍遙津北,忽聞連珠炮響,左邊張遼一軍殺來,右邊李典一軍殺來。孫權大驚,急令人喚呂蒙、甘寧回救時,張遼兵已到。

孫權跳過橋南,徐盛、董襲駕舟相迎。淩統、穀利抵住張遼。甘寧、呂蒙引軍回救,卻被樂進從後追來,李典又截住廝殺,吳兵折了大半。淩統所領三百餘人,盡被殺死。統身中數槍,殺到橋邊,橋已折斷,沿河而逃。孫權在舟中望見,急令董襲棹舟接之,乃得渡回。呂蒙、甘寧皆死命逃過河南。這一陣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在拆開木匣後,張遼堅決執行曹操以攻為守的指令,表示自己親自出擊,要和來敵決一死戰,表現了豪邁的氣概。李典素與張遼不和,對於張遼的意見原是默然不答,後為其行為所動,立即表示願意聽從指揮,反映了公而忘私,勇棄前嫌,豪爽直率的性格。樂進本為中間性格,有些怯戰,但看到張、李二人的態度,也就順勢而為。三人同心協力,以弱製勝打敗了吳軍。

“夫大將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藝能之精粗,所使人各當其分,此軍之善政也。”曹操對張遼、李典、樂進三人深為了解,平時這三人素有不和,還要用這三人,讓這三人同守合肥,表麵上看似是一種不明智之舉,其實,更展現出他善於用人的妙處。

曹操的人才中,從老兵中提拔於禁、樂進、典韋等將領,從敵方投降過來人才中起用張遼、徐晃、張合、陳琳、賈詡等人,從地方豪強中起用李典、李通、許褚、藏霸等,從東漢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從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劉曄等。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廈的頂梁柱,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以此我們便可以知道,曹操是一個有“心機”之人,他借身邊人的力量去成就大事,在自己成功的過程中,還借得了敵方的力量,這樣就為自己稱帝打下了基礎。

曹操的唯才是舉,舉的都是對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誠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漢儒生所宣揚的“三綱六紀”等。而政權的主要權力--軍隊一直抓在曹家、夏侯家核心大將手中,所以外姓的大將張遼、徐晃、張、於禁、樂進、李典等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發揮。而曹操對自己的政敵,一向毫不手軟,連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荀文若也不放過,所以曹操一直為後世士人所指責,曹操的“心機”與一般人不同,別人都借賢人之手成就自己的大業,但他不一樣,他不管人賢與否,隻要別人有助於自己,他便會任用其人。也正是如此,他借眾人之力,憑風而上,成就了自己的大業。

所有來投奔曹操的人,總是不是為了慕其愛才就是為了求庇護。雖疑心重重唯恐是敵人,為了不絕天下人投奔之心而不殺之,以禮待之,用真誠感動他們,這就是曹操的胸襟。劉備為避呂布而投曹操,留下一段奸雄對梟雄煮酒論英雄的佳話。關羽忠勇仁愛,當曹操“俘虜”時受到“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優待。雖然沒有得到關羽,卻為後來赤壁大敗、華容道逃命關羽放了他一條生命。

“唯才是舉”是曹操用人思想的重大發展。曹操在用人方麵從不避親,把從征故舊置於要位;用人不疑歸從者,授以重任,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大膽使用降將,論功行賞,不管來路出身,不惟“成分論”;拔將才於卒伍之間,不查其祖宗的戶口和風水。曆史證明,曹操的司空軍謀、丞相掾屬和魏國建國時領導班子成員及其他重要部屬,大部分是通過招募羅織歸集的。

要學會善於用人,一個不善於用人的人,往往就好比一個人擁有家財萬貫,但不知如何去花銀子,因此就會失去效率。做人要像曹操一樣有善於用人的“心機”,才能使你平步青雲,直上雲霄。

人才是事業興衰的決定因素,許多成功人士無不是因為能夠慧眼識真才,重才、用才而能使之盡力所致。換句話說,不能識才、重才、用才者,既不夠政治家,也成不了軍事家,也許能夠興盛一時但不能長久,絕對成不了大氣候,這已被無數實踐所證實。在東漢末年的三國紛爭中,曹操便是以識才、重才著稱,並且有其不俗的表現。

古語雲: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可謂至理名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現今社會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是優秀決策人才的競爭。人才作為社會發展的先導,在市場經濟空前激烈競爭中,如何謀求自我生存的最佳環境和適應市場競爭的必要優勢,如何應用科學決策的方法讓自己處於成功決策者的不敗之地是每一個人應當麵對的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