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晚清重臣曾國藩(1/3)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己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致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他在戰爭中失敗了,但是沒有輕言放棄的他最終取得了成功。

初出不順,屢敗屢戰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曾國藩的父親年輕時十分不得誌,一連16次都沒有考中秀才,因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這給曾國藩很大的奮力。父親為此費了很多的心血,為了讓曾國藩受到良好的教育,父親幾乎傾其所有在白玉堂旁建起了曾家自己的私塾。在當時那個封閉的山村,這種舉動十分罕見。但是,那時的曾國藩還是一個孩子,他對此並不領情,他與其他的孩子一樣,整天想著玩,跟著祖父做農活,根本不願意枯燥地念書。這讓祖父十分著急,就編造了一個夢來教育曾國藩。說自己夢裏得了一個硯池,百思不解,後來蔣字街長壽庵有個老道給他圓夢,解釋說“玄武有紫硯。”祖孫二人就沿著涓水河北上,就尋到了溪口。在溪水中找到一塊奇石,就把它琢成了一塊硯台。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地領悟到家人的期望後,就開始發奮讀書。還有,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滌生,含義是洗滌過去、獲得新生,並從此立誌要闖出一番名堂。終於,有誌者事竟成,潛心學問的曾國藩終於在28歲那年中了進士,考場上的一篇文章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睞,由此他被欽定為一等第二名。

曾國藩要進京城做官是一件喜事,這個的消息傳回老家時,全家人都非常高興,對於幾代沒有做過官的曾家人來說,這簡直就是無上的光榮。曾國藩對自己的前途做了各種設計,一條輝煌燦爛的仕途似乎已經展現在他的麵前。但他沒有想到,每天做的隻是些抄寫的工作,根本沒有機會見到皇帝,施展才華更無從談起,此時的他心情非常沉重。但曾國藩終究沒有意誌消沉;他不但利用這些時間遍覽群書、精進學問,還憑著過人的見識結交了很多文人學者,並拜唐鑒、倭仁兩位理學大家為師。正是這段時間的刻苦磨礪而讓他受益終身,這給他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沒過多長時間,這個不知名的小翰林成了內閣學士。之後,在中央的6個部門中,曾國藩擔任了5個部門的副職: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曾國藩創造了清朝官場上的奇跡。十年之內7次升遷。正當他春風得意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斷了他對仕途的設計,他的母親去世了。

鹹豐二年(1852),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此時的太平天國的革命風暴已席卷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反革命武裝不堪一擊,完全喪失了抗拒革命大軍的能力。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此時曾國藩回到荷葉鎮默默地為母親守孝,在家裏似乎能夠讓他得到一絲慰藉,那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寧靜時光。1853年1月,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團練。

曾國藩接到聖旨,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他顧不得守孝三年的大禮,積極行動起來,開始了他一生反對太平天國的事業。此時的他深知,如果按照曆來辦團練的老辦法,是對付不了大規模有堅強組織的農民力量的,因此他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重新建立一支在綠營以外的正規軍--湘軍。

1854年初,湘軍組成陸軍十三營,水師十營,共一萬七千多人,同年正式出師與太平軍作戰。曾國藩以自己的名義,發出了一道檄文,誣稱太平天國為“粵匪”,說他出來鎮壓革命,不僅是為了保衛清王朝,而且是為了保衛整個的舊傳統。他號召一切“讀書識字者”要為維護以孔孟為代表的名教而戰。

事實上,在威風凜凜的帥字旗下,曾國藩並沒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更多的是狼狽不堪。1854年,湘軍首領曾國藩

率新練就的湘軍水陸師第一次出戰,向西征的太平軍進攻,敗於嶽州、靖港,幾乎就是全軍覆沒,他憤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殺,被左右救起。後在湘潭獲勝,轉入反攻,連陷嶽州、武漢。繼之三路東進,突破田家鎮防線,兵鋒直逼九江、湖口;後水師冒進,輕捷戰船突入鄱陽湖,為太平軍阻隔,長江湘軍水師連遭挫敗,曾國藩率殘部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夾,其座船被太平軍圍困;曾國藩第二次投水自殺,被隨從撈起,隻得退守南昌。其間,幕僚代他起草奏折時有“屢戰屢敗”的話,他提筆改為“屢敗屢戰”。次序一顛倒,境界大不一樣。此後曾國藩用兵更加穩慎,戰前深謀遠慮,謀定後動,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發生變亂,曾國藩看準了時機,帶領他的湘軍乘機卷土重來,到了12月,他們攻下了武漢,接著李續賓率領湘軍主力投入江西戰場,陷九江,進逼太平軍重要軍事據點三河鎮。不難發現,曾國藩的意圖就是先拿下武漢、九江,然後以湖北、江西為後方,同太平軍爭奪安徽,特別著重爭奪安慶。他認為隻要占領安慶,就可以沿江東下,直取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到了1858年11月時,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發起對湘軍的猛攻,三路大軍包圍了李續賓的大營,湘軍大敗,李續賓以下文武頭目四百餘人全部被殲。曾國藩不得不承認:“三河之挫,敝邑陣亡達六千人,士氣大傷!”

曾國藩雖然又一次遭到了失敗,也知道了敵人的厲害,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靠著自己的實力與持之以恒的決心繼續尋找機會。

縱觀悠悠曆史,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曾國藩的次次失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他是一個不怕失敗的人,因為他知道,隻有麵對失敗,挑戰失敗,才有可能成功。反過來,如果怕失敗,那麽你就已經失敗了。

在我們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他們有時太要強了,總是怕丟掉了自己的那份可憐的自尊,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隻能是勝利,經不起失敗的打擊,於是為了不致失敗而使自己狼狽不堪、無地自容,便退出那喧鬧的較鬥場,在一次次欣賞別人的失敗與勝利中,遺失了自己應擁有的一切。殊不如,失敗並不是一種過錯,一種恥辱,而是為了鍛造鎧甲,去迎接明天的勝利。在艱難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失敗,別灰心,莫喪氣,要振作,去奮鬥。失敗隻是暫時的,鼓起勇氣,去戰勝新的困難,去迎接勝利的明天。當我們麵對失敗時,不妨學習一下曾國藩的精神,不要放棄,而是要“屢敗屢戰”,持之以恒,終有一天你會取得成功,笑在最後才是笑得最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失敗者同樣光榮。

卷土重來,成功立業

古今中外,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好的人生,我們可以把人生分成三種,一種是平順的人生,平平凡凡地生活,順順當當地過日子;第二種是快樂的人生,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快樂中度過;第三種是成功的人生,所謂成功的人生是指有事業有成,同時也能帶給子孫“幸福”。曾國藩就屬於一個大成功者,那麽,他是如何成功的呢?

古今中外大量事實說明,偉大的人格隻有經曆熔煉和磨難,潛力才會激發,視野才會開闊,靈魂才會升華,才會走向成功。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說過:“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弱者則是一個萬丈深淵。”“順境顯示高尚或邪惡,逆境顯示堅韌或怯懦。”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說,“苦難是人生最好的教育”。一個人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必然做常人不能做的事。曾國藩以持之以恒的決心等待機會,終於,他等到了自己要的機會。

1860年10月,清政府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外反動派聯合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時機逐步成熟。

曾國藩雖然在三河遭到慘敗,但力量並未潰滅,他仍然堅持奪取安慶進取天京的戰略。1860年曾國藩親率湘軍八萬實現了對安慶的包圍。這時太平軍擊潰江南大營,東征蘇、常,鹹豐帝氣急敗壞,要曾國藩趕快發兵救援,但是他拒絕應命,說:“安慶一軍,目前關係淮南之全局,將來即為克服金陵之張本”。為了解安慶之圍,太平天國決定分兵兩路,突入敵人後方,攻取武漢。這一行動,引起了湘軍內部的一片驚慌,有人主張撤安慶之圍,回師救援湖北,可是曾國藩不為所動,仍堅持原議,說:“吾但求力破安慶一關,此外皆不遽與之爭得失”。果然,太平軍西取武漢的計劃未能實現,而曾國藩孤注一擲,如願以償。經過五個月的爭奪,1861年9月5日,安慶終於落入湘軍手中。曾國藩終於取得了勝利,如果他輕易放棄不堅持的話,那麽他還會取得成功嗎?

不難發現,曾國藩有忍辱負重的精神

。麵對“氣急敗壞”的鹹豐帝,麵對別人要求的“撤安慶之圍,回師求援湖北”的主張,他都沒有動搖,而是忍住這一切壓力與恥辱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由此可見,隻有做到以大事為重,持之以恒才能走向成功。

曾國藩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多借洋器之器,洋人之力,亦取得成效,並使得他嚐到了甜頭,增強了“師夷之長”的自信心。

還在1860年6月,由於江南大營的潰敗,對湘軍一貫懷有猜忌的鹹豐帝,不得不諭令當時唯一能和太平軍較量的漢族地主實力派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8月改為實授,並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事務。慈禧、奕忻上台後,又於1861年底命曾國藩督辦江、浙、皖、贛四省軍務,四省巡撫、提督悉歸節製。這樣,曾國藩集團一躍而成為地主階級當權勢力中最大的實力派,並逐步取得了西方列強的好感和支持。

1862年春,清政府宣布對東南地方官“借助”外國侵略軍進剿太平軍,“不為遙製”,曾國藩也認為帝國主義“有德於我”,“目下情勢,舍借助洋兵,亦實別無良策”。他決心與外國人攜起手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1862年初,他保薦左宗棠為浙江巡撫,帶兵入浙,保薦李鴻章為江蘇巡撫,率淮軍去上海,讓他們放手與侵略軍合作,協同夾擊太平軍;曾國藩自己則坐鎮安慶,派他的胞弟曾國荃率領湘軍主力由皖北東下,進逼天京。

在中外反革命勢力聯合的過程中,曾國藩等開始向外國大量訂購船炮,請外國人訓練軍隊,籌辦新式軍火工業。1861年他在安慶設軍械所,仿製洋槍洋炮,此後,許多省份也相繼建立了軍火工業。曾國藩重視采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製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又試製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後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

同治三年將南京攻下之後,朝廷封他為一等毅勇侯。自古以來書生是很少有封侯的,曾國藩以一介書生而封萬戶侯,而且不止當年那個漢代的萬戶侯。當時他的身份是大學士,中國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曾國藩做到了。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餘部與撚軍匯合,聲勢大振,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撚”,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撚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撚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撚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勝利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也正因此事,曾國藩被罷免,李鴻璋接代了他的職務。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缺一不可,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於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諡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

從曾國藩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發現,自始至終他都不曾輕易放棄,而且還大膽在向前,還引進國外技術。他之所以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他有恒心,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們就是因為缺少曾國藩這樣的恒心,所以我們才沒有成功,所以,要想成功,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另外,曾國藩還有一個非常出色的事跡未能為現代國人所識。那就是他無論受到多少次**,都沒有起兵摧毀清廷。不僅是他,他的後繼者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也受了他的影響,一直努力保持朝廷的統治力。他們是有造反的實力的。但是,他們在發起了洋務運動和經曆了多年戰爭之後,已經習慣從實際出發,不搞虛文。因此,在沒有切實可行的治國綱領之前,他們不采取破壞性的行為以圖一逞,這是非常負責的態度。後世的曆史證明,找到中國發展之路是非常艱難的,一旦方向錯誤則損失也是極其驚人的。清朝以一個農耕王國而達到4萬萬人口,取得了曆代封建王朝最鼎盛的業績,也有他們的功勞。

中國古代一直沒有一個舉國信仰的宗教,每一個個人的精神世界完全屬於自己。這導致所有人必須時時依靠自己的判斷力和堅韌精神。巨大的壓力使國人經常處於難以選擇和找不到精神動力的狀態,隻有少數人擁有足夠的自尊、自信來把握方向。從古人的經驗來看,獲得這些力量都需要過人的才華和精力。

而堅持到最後、哪怕失敗也要一個完整無憾的失敗,也許是所有有才華的中國人必須具備的心理狀態。那些大翻盤的中國古代強者,至少都做到了這一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