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殺妻求將的“戰神”(1/3)

吳起是推動中國從舊的奴隸製向封建製轉化的先行者!他是推動中國法製史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的領頭人!吳起創建魏武卒,著《吳起兵法》,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奇功偉跡!在軍事史上可與孫武並稱!他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終於靠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避人生疑,舉刀殺妻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吳起,衛國左氏,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做官,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吳起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聖孫武差不多,被稱為吳子,著有《吳子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吳起(?-公元前381年),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吳起從小聰穎好學,深受家人的喜愛,父母視其為掌上明珠。在吳起童年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就在母親的教撫下習文練武。吳母是一位出身於書香門第的開明、豁達的貴族夫人,對吳起的成長有較為深刻的影響。

吳起出生在衛國左氏的一個富貴家庭,少年時吳起就有遠大的抱負,到十八歲時,已成為文武雙全,胸藏百萬甲兵的將才。“治世出賢臣,末世出小人,亂世出英雄”。他非常喜好軍事,天天弄槍使棒,常常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統率千軍萬馬,馳騁沙場,殺敵立功,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誌向,他不惜花費千金,破家遊曆,奔走列國,希望得到諸侯的重用,以便施展其才能,做一番事業。然而,在使得家業**盡之後,也沒掏得一官半職。遭到鄰裏鄉人的譏笑、誹謗。吳起為此氣憤不過,殺了誹謗他的三十多個人。在臨逃走時,他對母親發誓說:不當卿相,決不回衛。

於是,他逃到曾子門下學習儒術。此時,魯國“三桓”的勢力已大大的削弱,公儀休、孔僅等儒者主政,魯國作為一個三流的小國艱難地維持著。吳起入魯一年有餘,他母親去世的消息傳來,他的老師曾子以為他會趕回家奔喪,誰知第二天吳起若無其事照常來上課,曾子驚訝地詢問吳起,吳起滿不在乎的回答:“母親既然已經死去,趕回去也無濟於事,還不如繼續追求學問。”

照例說,母親去世了,作為兒子的吳起要回去守孝才對。古代最重視的就是孝道,但吳起深感一事無成,愧對自己的承諾,最終沒有回家奔喪。可見此人很是敢說敢為!雖說吳起這種精神可嘉,可他的老師曾子是個大儒,一看自己的學生這麽沒有孝心,真是有失自己的麵子,就把吳起趕出去了。吳起被曾子趕走後,來到了魯國改學兵法。從儒家跳到兵家,一個主張仁愛,一個要打仗,兩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這也說明了吳起是一個腦子靈活的人。

吳起在曾子門下一段時間的學習,使得他對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對他後來的政治實踐活動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不過,在儒家門下的學習,也使吳起意識到儒家學說“迂闊而遠於事情”的一麵,感到這種學說難以適應時勢的需要,轉而攻兵,也許更適合他。機緣也許就是這樣,中華大地上從此少了一名儒者,卻多了一位日後名聞天下,威震四方的名將。

魯穆公4年,即公元前412年,齊宣公派大將項子牛率兵向魯國的莒和安陽發動了進攻。在這種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魯國君臣內心開始恐慌了。他環顧朝野,全國很難選出一個統兵禦敵的將軍。因為吳起這時正埋頭鑽研兵書,並時常發表一些治兵戰守的真知灼見,在魯國有一定影響。在這危急關頭,有人向魯穆公推薦了吳起,魯穆公也就隻好矚望於他。不料有人提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提任統帥能否忠心於魯國提出了異議。此事傳到吳起那裏,使他思緒起伏,翻江倒海。麵對千載難逢的契機,他毅然做出痛苦的抉擇,以妻子的性命為代價換取功名。

齊國攻魯,齊強魯弱,魯軍不是齊軍的對手,但吳起善於用兵。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齊派大將張醜佯來講和,張到魯軍中探虛實時,吳起將那些英勇的將士隱蔽起來,而是讓那些老弱病殘的將士留守營帳。並且設下酒宴來款待張,吳起裝出一副怯戰申和的樣子。先向對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誌,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受了蒙蔽,認為魯軍不堪一擊,貿然進犯。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

就這樣,吳起巧妙地指揮魯軍打了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漂亮仗,即使魯國轉危為安,也使自己躋身於名將之林,聞名列國。

然而,吳起為魯國立下戰功,不僅沒有受到表彰,反而受到魯國舊貴族勢力的疑忌和排斥,說吳起是個殘暴無情的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複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這顯然是一派糊塗可笑的歪道理。按照這幫子奸猾小人的邏輯,魯國打勝仗反倒成了壞事,那當初何必饑不擇食地求救於吳起呢?如果戰敗就能安全,何不待齊軍一到就按兵束甲

,與之訂立屈辱的城下之盟呢?如果重用吳起就是與兄弟之國的衛國過不去,那麽當初又何必任他為魯軍的統帥呢?

當然,隻要此時魯穆公還具備常人的理智,就不會被奸佞宵小之徒的胡言亂語所迷惑。但是,事實證明,魯穆公恰恰是一位失去常人理智的糊塗國君。在他看來,隻要魯國還能苟安於一時,就不必奮起振作;隻要危機還沒有降臨到頭上,也就不必防患於未然。人才雖然在關鍵時刻能夠濟困解急,但卻不如佞臣用起來得心應手。信而見疑,忠而遭謗。身處如此昏暗的魯國,麵對昏聵到不可救藥的君臣,吳起的心徹底地絕望了。

吳起破齊,顯露出了他出色的謀略才能。可最終由於小人的離間,魯穆公解除了他的兵權。

待在魯國的5年裏,吳起雖然受到了極為不公平的待遇,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仍不失為一個光輝的起點。因為正是在這裏,他刻苦攻讀了不少儒家經典,鑽研了當時能夠看到的所有兵家著作,特別是指揮一次以弱勝強的戰役證明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幹,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讓列國刮目相看。

之後,吳起聽說魏文侯斯愛才如命,就離開魯國前往魏國尋找出路。

無敵之將,大顯才華

吳起來到了魏國,魏國的大夫向魏文侯推薦說:吳起用兵,司馬穰苴都趕不上他。文侯用吳起為將,率兵攻打秦國,連拔五城,奪取了西河之地(今陝西大荔縣以東地區)。文侯任用樂羊攻中山,吳起又和西門豹奉令率兵相助,一起滅亡了中山國。不久,被任為西河郡守,擔負防禦秦國的重任。

吳起治理軍隊,跟一般將領不同,他能平等待人,與士卒同甘共苦,軍紀嚴明。兵書《尉繚子》記載:吳起統率西河魏軍與秦軍作戰,晚上宿營時,他的住處從不鏟平,累了,隻是用樹枝搭在上麵,勉強遮蔽霜露就可以了。他這樣做就是表示不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吳起對待士卒“平易近人”,與士兵最下層吃飯穿衣同一標準。睡覺不鋪臥席,走路不乘車子,親自捆紮和擔負糧食,與士兵分擔勞苦。有一年,他統率魏軍進攻中山國,有個士兵長了膿瘡,坐臥痛苦不堪,吳起知道後,親自為他吸膿,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就哭了。別人對她說:“你的兒子不過是普通士兵,而將軍卻親自為你的兒子吸膿,你為什麽要哭呢?”這位母親說:“我並不是哭這個,前些年,我兒子他父親也患瘡長膿,吳將軍曾為他吸吮,他感恩在心,出戰時奮勇爭先,有進無退,因此戰死殺場。如今吳將軍又為我的兒子吸膿,我想我兒子注定會和他的父親一樣,戰死殺場,以報答將軍。想到這裏,所以才哭啊!”

由於吳起非常愛惜士卒,能與士卒共甘苦,受到將士們的擁戴,將士們也都樂於跟隨他去拚死作戰,這就使得魏軍內部官兵關係融洽,上下團結一致,戰鬥力很強;加上吳起作戰指揮有方,因而打了許多勝仗。

從以上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吳起的確有過人之處,那就是他愛護戰士。有這樣的主將,還會有不拚命的士兵嗎!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了這麽富有人情味的“上司”,部下能不盡心竭力、效命疆場嗎?正因為吳起如此善待士兵,士兵們才會個個英勇善戰。

然而吳起要求他們執行軍令、軍紀是極為嚴厲的。有一次,吳起指揮魏軍與秦軍對陣,兩軍尚未擊鼓交鋒,魏軍中一個士卒克製不住殺敵的情緒,勇猛地衝向敵陣,斬獲兩個敵人首級回陣,吳起立刻下令把這個士卒殺掉。這時,軍吏(軍中執法官)向吳起勸諫說:“這個士卒非常勇敢,很有才幹,請將軍不要斬殺他。”吳起惋惜地回答說:“他的確勇敢能戰,但沒有按我的命令去殺敵,就應該殺掉啊。”

吳起用兵作戰,料敵製勝,成為當時著名的軍事統帥。《尉繚子》記載說:吳起指揮七萬軍隊,天下無敵。《吳子》中記載:吳起統率魏軍與其他諸侯國進行大戰共七十六次,魏軍獲得全麵勝利的六十四次,其餘十二次與敵不分勝負,魏國向四麵發展,擴充土地千裏之遠。從此,吳起聲名顯赫,威震天下。吳起還根據士兵的不同特點,對軍隊采取新的編製,以便在戰爭時根據敵軍以及地形的特點,交互使用或者互相配合使用這些軍隊,使每個士兵的優點得到充分的發揮。吳起在魏國創立的這套軍事製度,後人稱“武卒製。”

魏文侯看到吳起善於用兵,屢建戰功,又有政治才幹,為人廉潔,深得軍心,於是就派他做西河地區的軍政長官。西河是魏國西部邊疆的軍事基地,與秦、韓兩國接境,地處黃河之西,容易受到敵軍的攻擊,很難防守,而且後路受到黃河的阻截,一旦發生戰事,很難得到本國支援,隻能獨立作戰。吳起赴任後,馬上就在西河實行法治,進行改革。吳起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他首先整頓西河的各級官吏,重用和提拔廉潔奉公的有能之士,裁撤庸碌無能的將領,打擊貪官汙吏,使西河吏治煥然一新。同時在西河推行“耕戰”政策,獎勵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充實府庫,使西河地區糧餉充裕。吳起尤為重視加強邊防建設,他認為要使自己的國家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撫養戰鬥之士,訓練軍隊,為保衛魏國的西河建立了一支精銳的“魏武卒”。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麵,拓地千裏”。特別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由於西河地區兵精糧足,秦國再也不敢向東擴張勢力。

起強調治軍,認為軍隊能否取勝,不完全取決於數量上的優勢,依靠軍隊的質量更為重要。這種論點,可以說是對《孫子兵法》的補充和發展。在作戰指導思想方麵,他也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吳起認為,指導戰爭必須根據敵情、天時、地利等不斷變化的客觀情況審時度勢、采取靈活多變的戰法,才能戰勝敵人。善於用兵的人,要注意捕捉有利戰機。攻擊敵人的要害之處。他主張,在有勝利把握時,就應堅決地進攻;在沒有勝利把握時,就要果斷地退出戰鬥。他的這些軍事思想,不僅對當時的戰爭實踐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一直為後人所推崇。

吳起雖很受魏文侯的器重,而且他成就也較突出,但是,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繼位,吳起受到了某些大臣的排擠,被迫奔楚。

由於吳起在魏國政績卓著,軍功赫赫,所以他一到楚國,就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主持變法。吳起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

吳起變法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進程,使其國力迅速強盛。公元前381年,趙國遭到魏國的進攻,求救於楚。楚國派兵攻魏救趙,大敗魏軍。殊不知,吳起變法的同時,也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楚之貴族皆欲害吳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就在對魏戰爭勝利的這一年,楚悼王病死。《史記》記載:“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說的是,楚悼王死後,楚國舊貴族乘機作亂,圍攻吳起,吳起逃避在楚悼王的屍體旁,貴族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射中了悼王的屍體。楚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屍者,盡當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餘家。但變法也因楚悼王和吳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雖然吳起變法沒能成功,但變法卻在楚國貴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吳起變法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在楚國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如《韓非子?喻老》雲:“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間訓》雲:“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絕祿。”這些現象與吳起變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祿”的條文相合,應該說是吳起變法以後出現的。不可否認地說,吳起的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化。吳起雖被害,但他的變法和李悝一樣,都給後來實施改革的商鞅以深刻的啟示。

《漢書?藝文誌》著錄《吳起》四十八篇,早佚。今存《吳子》六篇,多後人假托。司馬遷評價吳起說:“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可見後人不單把吳起看作軍事家,更把他看作政治家、改革家。

中國古代軍事家和改革家的行列中,吳起,算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又是一個讓人難以評說的人物。作為一個人,就一般道德而言,無論如何,他都曾負有深重的道德劣跡;而做官之後,就官德來衡量,他又是無可挑剔的。時代的久遠,人心的幽深,使得作為今人的我們已經很難推知吳起的真實心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很清醒地把官德視為一種必須依托的資源,他至少是在很努力地經營這種資源。春秋戰國時期出將入相的人物很多,但能達到吳起這個高度的就實在是鳳毛麟角了。總體上講,吳起是春秋向戰國過渡時期傑出的曆史人物,集儒家、兵家、法家思想於一身,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

首先,吳起是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吳起早年從孔子高徒曾參學儒,也深諳儒家的以仁德為思想的治國之道。在魏國時,有一次,魏武侯和吳起一起出遊,坐船到河中,武侯說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吳起便以夏禹滅苗氏、湯王滅夏桀、周武王滅紂王來教導他,治國應以施德政,而不是在地勢的險峻,吳起治理西河時,賞罰嚴明,立信於民,勸農桑,興水利,西河為之富庶,成為抵擋強秦東侵的銅牆鐵壁。在楚國為相時,在楚悼王的大力支持,依法家思想為指導,推行了富國強兵的改革,裁撤冗員,大量削減無功舊貴族,獎勵耕戰,使楚國府庫為充實,士兵強悍,達到了他的目的。

其次,他又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他所著的《吳子兵法》反映了他的軍事思想卻是肯定的。吳起是一個典型的事業導向型的人,對於他這種人來說,恬靜淡薄的隱居生活是無法忍受的,這一點和孫子有著天壤之別。強烈的功名心使得吳起的許多行為備受詬病,吳起還處處受小人的暗算,由於不會急流勇退而不得善終,真可謂命運多舛。後世常說“孫吳”,事實上,吳起的功業要比孫武輝煌的多。

在弱肉強食的春秋末期,諸侯割據混戰,吳起是作為一位軍事家的身份登上曆史舞台的,他三年學兵法,深得用兵、治軍之道。在魯國為將時,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苦勞,深得軍心,在齊魯之戰中,以示形於敵之思想,大敗齊國,以弱勝強;在魏國時,吳起為西河太守,築“吳城”,賞罰必信,體恤士卒,士卒都肯為他賣命,並為魏辟土四麵,拓地千裏,威懾韓、趙,強秦也不敢越雷池半部;在楚國時,南平百越,北並陳蔡,使楚國軍事實力空前強大,雄視天下。除此之外,吳起對兵法也有較深入的研究,他的兵法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曆史上,他的軍事成就與孫子不相上下,後人常說的“孫吳”即此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