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黨支部書記的科學決策方法

本章導讀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製和程序。科學決策是根據決策科學的原理,按照一定的科學程序,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先進技術,通過決策集體的科學思維,為實現目標而選擇優化行動方案的過程。科學決策對於加強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黨支部書記是黨的基層組織的領導者。作為一個領導者,黨支部書記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做出決策。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領導者隻沿襲過去那種“憑經驗拍腦袋的決策”已經是不可行的了。麵對今天的複雜現象,離開科學決策,其他管理活動將失去準繩。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水平,要使各方麵工作取得成功,獲得滿意的結果,關鍵是要提高決策水平,而這些必須依靠科學決策來實現。實現科學決策應了解科學決策的基本原則包括把握方向性原則、係統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可行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等;然後找準問題,確定決策目標;最後擬定有效決策方案。

一、科學決策的基本原則

科學決策對於加強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製和程序,發揮思想庫作用,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製度。要想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科學執政的規律來謀劃發展,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進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觀臆斷、違背客觀規律的“拍腦袋”決策,不追求脫離實際的高指標和盲目攀比,不喊嘩眾取寵的空口號;要求真務實、埋頭苦幹、紮實工作,要察實情、講實話、辦實事,不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搞虛報浮誇和報喜不報憂。因此,科學決策對於我們黨加強自身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當今的時代是科學決策的時代。科學決策是根據決策科學的原理,按照一定的科學程序,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先進技術,通過決策集體的科學思維,為實現目標而選擇優化行動方案的過程。科學決策要求在決策過程中,以科學思考、科學預測和科學計算為依據,綜合運用計算、試驗、模擬等手段,並且要充分考慮到變量的多寡、目標的不同以及條件的差異等隨機因素。科學決策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決策製定過程的科學性,包括決策方法、信息分析的科學性等;二是決策程序的科學性,包括決策管理程序、機製,決策評議機製的科學性等。

這裏說的決策是指黨支部書記為實現對本單位、本部門政治、思想、組織領導所作的決策。黨支部書記決策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的決策,同時又要符合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就其內容來說,包括本單位、本部門貫徹執行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的指示所作出的決策;為保證上級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指示的貫徹落實所作出的決策;就本單位、本部門發展的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重大方針、方法、手段以及幹部管理等方麵所作出的決策。

黨支部書記是黨支部日常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對支部的全麵工作負有重大的責任。黨支部的整體決策水平如何,與黨支部書記的素質與能力有直接的關係,作為黨支部書記,必須提高對決策的認識,掌握決策的程序與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決策水平與能力。決策是整個領導活動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隨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到來,黨支部書記麵臨的情況日益複雜,對黨支部書記的決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支部書記要保證上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及工作部署在本地方、本單位的貫徹落實,促進本單位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就必須掌握科學的決策藝術。

“布裏丹毛驢效應”

法國哲學家布裏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

這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可是為難壞了。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幹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於是,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導致這個悲劇的原因就在於它左右都不想放棄,不懂得如何決策。人們把這種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裏丹毛驢效應”。

堅持科學決策應把握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幾條:

(1)方向性原則。黨支部書記的決策必須符合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必須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必須體現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有利於保持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必須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學習型社會的要求。

(2)係統性原則。所謂係統,就是多個子要素組成的相互聯係、相互溝通的有機整體。係統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性,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各個子要素之間的配合可以產生出單個子要素都沒有的功能。堅持係統性原則,就是要堅持整體性觀念,要有大局觀,要有和諧觀。黨支部書記的微觀決策要服從宏觀決策,黨支部書記的決策要符合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非中心工作的決策要服從中心工作的決策,各項工作的決策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3)民主性原則。黨支部書記要充分發揚民主,吸引各個方麵的力量共同參與決策,集中大家的智慧進行決策。一切重大問題,必須由支部委員會集體討論決定。黨支部委員會討論問題時,實行一人一票的表決製,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決定。黨支部書記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風,善於聽取各方麵的意見,鼓勵支部委員積極參與重大問題的討論,實事求是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支部委員也要尊重和維護黨支部書記在支部委員會的“班長”作用。如果多數支部委員同黨支部書記的意見不一致,黨支部書記應自覺地服從多數支部委員的意見。支部委員對黨支部書記的意見,應積極思考,主動和黨支部書記交換意見。在實踐中,黨支部書記要自覺地檢驗多數人或少數人的意見,看哪種意見更符合實際,更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並及時調整和完善支委會的決策,使支委會不僅在組織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思想上也能取得一致,更好地做好支部工作。

(4)可行性原則。黨支部書記的決策必須要考慮可行性,即所選擇的方案是否可能實現,是否具備了實施的主客觀條件。沒有可行性的決策隻能是良好的願望或者空想,不能真正付諸實施。並且,超出主客觀條件許可的決策是危險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錯過解決問題的大好時機。所以,必須將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科技、環境、時機等各種因素都考慮好,看決策製定後有無實現的可能。既要防止胸無大誌、目光短淺的保守主義偏向,也要防止好高騖遠、急於求成的主觀主義偏向。

(5)科學性原則。黨支部書記的決策必須堅持科學性原則,符合科學規律和科學發展觀,尤其是要符合決策科學的一般要求。黨支部書記決策不能憑著“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經驗來決策,而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靠建立科學的製度、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決策。黨支部書記要堅持決策的科學性原則,首先就要按照科學的程序來決策。

根據決策科學的理論,黨支部書記決策的基本程序應該遵循以下步驟來進行:

首先,要找準問題,確定決策目標。找準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進行決策的前提。這就是要在決策之前,弄清楚:問題是什麽,問題出在何處,這是什麽時候發生的,原因和症結何在,等等。問題找準了,就要在經過詳盡分析的基礎上確立指標、定額和時限,這就是決策目標。決策目標要遵循明確性、科學性、時效性和可行性的原則。

其次,要集思廣益,擬訂決策方案。擬訂決策方案前需要集思廣益。要對確定的決策目標和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調查,掌握全麵、係統和準確的第一手材料。要廣泛征求各方麵的意見,形成幾種備選方案,其中既要有最積極的方案,也要有應變方案。

再次,要分析評估,選擇最佳方案。選擇方案的標準:一是看是否最有利於達到既定的決策目標。二是看是否體現了效益最大化原則。三是看是否易於實施。四是預測在實施中是否使風險最小化。五是看決策實施的副作用是否最小。

最後,實施反饋,完善決策方案。決策方案選定後,標誌著決策的形成。下一步,就是要通過實施的效果來檢驗決策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根據實施中反映的問題,及時對原有決策進行調整和完善。

二、提出問題

所謂提出問題,就是找到決策對象存在的矛盾。這些矛盾既可能是某種潛在的障礙或完成任務的阻力,也可能是一種新的需要開拓的工作,或者意味著一種改進的機會。提出問題、確定決策目標是黨支部書記決策的第一步,而提出問題是正確確定決策目標的前提。及時地敏銳地發現問題,是決策能力的集中反映。它主要包括如下步驟:

(1)調查研究,掌握材料。提出問題首先要對相關情況進行大量的調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質是什麽,這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在提出問題時需要著重調查和掌握的信息有:一是中央和上級黨組織的決定在本單位、本部門貫徹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二是本單位、本部門行政、生產任務和黨支部自身建設情況。三是對本單位、本部門全局工作有重大影響的關鍵環節。四是本單位、本部門群眾的思想問題。五是關係本單位、本部門利益,影響本單位、本部門生產、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問題。

(2)確認問題,即確認有沒有問題和問題在哪裏。作為決策的前提或基礎的“問題”,則主要指實際狀態與期望狀態之間存在的一種需要縮小或排除的差距。問題是由實際狀態、期望狀態和差距三個要素組成的。實際狀態首先是指現有的客觀

狀態,如中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時也包括可預測、預計的未來狀態,如中國繼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將會收到愈來愈明顯的效果。因此,確認實際狀態既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又要掌握有效的了解客觀事實的科學方法。期望狀態也簡稱為“標準”或“目標”,是決策者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主觀上的期望和想要達到的一種效果。其中有些是由國家政策法令、規章製度、計劃安排、工作要求等方麵明確規定,決策者認為必須實行的,有的則屬於社會道德或文化價值之類的精神準則或規範。至於差距,隻要通過期望標準同實際狀態的對比即可發現。但有了差距不一定都構成需要解決的問題,隻有那些“需要縮小或排除的差距”才構成問題。

(3)界定問題。確認問題僅僅告訴決策者有沒有問題存在和問題在哪裏,但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麽性質的問題,問題涉及麵有多大,症結何在,都還不知道。要回答上述問題,就得進入問題診斷的第二步,即界定問題階段。所謂“界定問題”,就是通過準確查明差距的真相、程度及其所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便把問題的範圍與界限弄清楚,相當於把問題診斷的對象切成兩半,一半是出現該問題的領域,另一半是不出現該問題的領域,“界定問題”所做的工作,就是找到這個“切麵”。這個“切麵”取決於下列四個條件:即差距是什麽;何處出現差距;何時產生差距;差距的範圍和程度多大?這四個條件不同,問題的性質、範圍及其產生的原因也就不同。

(4)分析研究,提出問題。為了準確地提出問題,黨支部書記不僅要準確適時地掌握上述各方麵的信息材料,而且要善於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篩選、改造和製作,並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出反映事物本質的材料即關鍵性的問題。要根據黨內政治生活、政治民主的要求和正常的工作程序,對需要決策的問題加以確認。凡是需要確認的問題,都應根據問題的性質、範圍、程度以及解決的時限等情況,分別由支部黨員大會、支委會等進行充分的論證。這不僅是黨的集體領導原則的要求,也是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證。要準確地確認問題,也需要對問題的原因作深入的分析。事物的發展不僅有本身的因果關係,而且往往同周圍的其他事物有著普遍的密切的聯係。而這些聯係在一定情況下往往會成為問題的基本或重要原因。同時,要對原因即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加以驗證,排除不會產生實際結果的問題。

(5)原因分析。一是要從變化與差異中尋找原因。在界定問題階段,分析者已用一個切麵,把問題診斷的對象分成兩半,一半是有問題的領域,另一半是沒有問題的領域。二是要對推斷原因作必要的驗證。推斷出來的原因僅僅是假設的原因,隻有經過事實驗證之後,才能肯定是真正的原因。三是對於構成因果鏈關係的情況,要從表麵入手,深究原因,直到找到根本原因(終極原因)為止。

三、確定決策目標

問題提出之後,對於黨支部書記來說,接下來的任務是確定解決問題所要達到的結果,也就是目標。確定目標是製定科學決策的重要一步,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步。目標選擇不正確,必然會導致決策的失誤。曆史上,由於錯誤地確立目標而導致決策失誤的例子是很多的。

一般來說,一個好的決策目標應具備以下條件:

(1)目標內容的含義必須明確、清晰、具體,不能模棱兩可,含含糊糊。

如果決策目標過於籠統,不具體、不明朗,那麽,在設計與選擇備擇方案時就缺乏明確的標準。在執行決策時也會使人感到不知如何去做,這樣的決策目標是很難得以實現的。應該盡量使決策目標具體、明確,如詞義表達要清晰,應當有衡量目標實現程度的具體尺度,實現目標的約束條件與時間規定也要盡可能明確。

怎樣才能使決策目標具體、明確呢?除了對目標的提法在用語上盡量準確、嚴格之外,還可采用如下補充辦法。首先,對目標加以必要的解釋。其次,把一個概括性的總目標分解成幾個更小、更具體的子目標。再次,給出目標的數量界限。有了數量界限,決策目標也就有了具體明確的衡量尺度。量化是決策目標明確化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

(2)確定實現目標的責任者。

依據目標製定的決策,決策目標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單位或個人。如果目標無法落實到具體的責任者,那麽,決策也就無從製定。實現目標的責任者能否確定,實際上關係到目標實現可行的程度。因為,如果無法落實具體的實現目標的責任者,或者說沒有哪一個單位或個人可以承擔實現目標的責任,那麽,這個目標必然是不可行的,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在確定決策目標時,不能隻看到需要,僅憑熱情,而不顧客觀條件。

決策中的“官渡陷阱”

“決策難,執行更難,協調決策和執行,難上加難”,這是因為執行和決策協調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被人忽視的矛盾,三國時袁紹官渡之戰的失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官渡之戰前夕,袁紹的軍隊占盡上風,曹操方麵勉強支撐,進而形成了對峙。此時發生了意外的事:袁紹謀士許攸因故投奔曹操,並獻上火攻烏巢袁軍糧草之計。曹操立刻行動,夜襲烏巢。戰爭的轉折點出現了。

我們看,袁軍是如何應對的呢?

卻說袁紹在帳中,聞報正北火光滿天,知是烏巢有失,急出帳召文武各官,商議遣兵往救。張頜曰“:某與高覽同往救之。”郭圖曰“:不可。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張頜曰:“非也,曹操多謀,外出必內備,以防不虞。今若攻曹營而不拔,瓊等見獲。吾屬皆被擒矣。”郭圖曰“:曹操隻顧劫糧,豈留兵在寨耶!”再三請劫曹營,紹乃遣張頜、高覽引軍五千,往官渡擊曹營;遣蔣奇兵一萬,往救烏巢。

結果是:張頜、高覽去攻曹營時,被有準備的曹軍打敗而歸;而救烏巢的蔣奇在途中被殺,袁軍的糧草被燒。兩種方案均告失利。

看到這裏,許多人都會產生疑問:袁紹是腦子進水了,還是吃錯藥了?明明是張頜想去救烏巢,卻派他攻曹營;郭圖要去劫曹營,卻安排蔣奇代他救烏巢,如此安置,安能不敗?

事實上,這種執行者所執行內容與自身意見錯位,在企業組織運作中,並不鮮見,我們把這一類現象統稱為“官渡陷阱”。

(3)要有可以計量和評價的具體標準,而不是模糊不清的設想和期望。

計量和評價的標準不明,就很難對決策的結果做出衡量,決策的正誤也就很難判斷。所以,一個好的決策目標應該是可以量化、可以進行具體評價的目標。

(4)如果是多目標,則應有主次之分。

對於多目標決策來說,黨支部書記對於各個目標的重要性要有明確的認識,要分清哪個目標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從屬的,應理出一個先後順序,千萬不能本末倒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僅如此,黨支部書記在確定多個目標時,還應注意目標是為主目標、總目標服務的,否則,盡管分清了主次,仍然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四、擬定初步方案

擬訂方案的一般要求是:

(1)完備性——備選方案要盡可能齊全多樣,以供有較大的比較選擇餘地,尤其是不要遺漏最佳方案。

(2)翔實性——每一備選方案的內容都要盡量翔實,以便於對其可行性作出判斷以定取舍。

(3)相斥性——任何兩個方案相比。都應有實質的區別,而不隻是在細節上的差異。擬訂備選方案可以分輪廓設想和細部設計兩步進行。

第一,輪廓設想。就是根據目標要求,從不同角度和各種途徑大膽設想出各種各樣的可能方案,保證備選方案的齊全性和多樣性,而不要求過多地考慮方案的細節。

第二,細部設計。輪廓設想的結果往往隻是粗線條的方案雛形,其中甚至可能包括某些不盡合理、不盡具體充實的地方。這就需要在對輪廓設想的大量方案進行初步篩選之後,對餘下的部分方案進行細部加工,使之變成具有實用價值的具體方案,以供下一步評估和選優。

決策目標確立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分析和尋找各種條件,設計或擬定決策方案,把決策目標的實現建立在現實基礎上。備選方案越多,滿意方案包含在內的可能性就愈大,決策成功的機會也就愈大。

在現代的各種決策中,在保持基本原則不變的前提下,能否創造出新主意、新辦法,是擬定備擇方案的關鍵。怎樣才能創造出新主意、新辦法?常用的方法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擴展個人思路的方法,常用的主要有三種。

(1)列舉法。其中又可細分為特性列舉法、提問列舉法、希望點列舉法、缺點列舉法等。其要旨都是根據過去經驗和事先的周密研究,把問題所涉及的有關因素羅列出一個詳細的清單來,讓擬訂方案的人按此清單有係統地逐步探討,避免盲目地隨意亂想,從而縮短了產生新主意的時間。

(2)解題樹法。這是一種用樹形圖解的方式把邏輯推論展開的方法。首先是“反麵推論”,如果一種措施可以作為某項決策的一個解決方案,那麽該措施的反麵也是一個合乎邏輯的設想方案。例如現在解決城市垃圾問題的一般方法是把垃圾運走,那麽按邏輯推論,不運走就地處理也是一種可能方案。其次是“折中推論”。上例中除垃圾運走和不運走這正反兩種措施外,隻運走一部分就是一種折中方案。邏輯推論的第三種常用辦法是“概念分析”,即按推論順序畫出一個樹形圖。

(3)形態方格法。它的出發點是:創新並非都是發現嶄新的東西,其中大部分不過是舊因素的新組合,此稱為“組合創新”原理。

第二類是利用非理性因素促進創新的方法。雖然人們並不否認直覺、想象、靈感、下意識等非推理的心理過程在創造活動中的意義,但由於這些心理過程的機製,帶有一定的神秘感,人類至今仍認識不清,因此總感到無法自覺地去利用這些非推理因素。既然邏輯思維一般隻能在事物已知聯係之間兜圈子,它有時就會成為束縛想象力的老框框。因此,在創造性思

維中有時就得“抑製邏輯推理”,拋開問題本身,任想象力自由飛翔,這樣往往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擬訂方案之後是選定方案。抉擇或選定方案是決策程序中的關鍵步驟。但要選出最令人滿意並準備馬上投入實施的方案,則首先要對擬定好了的若幹備擇方案進行分析評價,比較優劣。對方案的評估是對方案進行抉擇的前提,對方案的抉擇則是對方案進行評估的結果。對方案的評估的目的是要鑒別出各種備選方案的優劣利弊,最後選出一個好方案來,這首先涉及方案的評選原則。黨支部書記評選方案的基本原則有:

(1)最優化準則。該準則的來源是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即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效益。確定性的單目標決策可以用最優化準則。在不確定情況下,好中求好或壞中求好等也是最優化準則。最優化準則實際上要求很多條件,如數字可以量化,決策後果能夠知道,決策不受時間限製等。

(2)滿意化準則。選擇的方案不可能是最優的,因為決策者不可能掌握和分析所有的信息或者分析的代價太高。因此比較現實的決策準則是尋求一個比較滿意的方案。

評選方案的步驟主要有兩步:

(1)分析評估。選定決策方案是決策程序中的關鍵步驟。為了能產生最優方案,首先要對備選方案進行分析和評估。分析評估方案就是對經過細部設計的備選方案,從理論上進行全麵的分析論證、評比估價,得出各個方案的優劣利弊結論。分析評估要圍繞確定的決策目標進行,比較每一個方案對實現決策目標的價值。評選價值的標準主要是:一是能保證實現決策目標,這是最主要的標準。二是能保證付出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實際效果。三是實現目標承擔的風險盡可能小。四是方案實施後產生的副作用盡可能少。

(2)按照民主集中製原則選定決策方案。在經過充分評估之後,決策過程即進入了決斷階段。在決策中,黨支部書記要通過支委會或支部黨員大會進一步權衡比較,作出決斷,選取其一,或綜合成一。在做出決斷時應堅持民主集中製的原則:一是無論是支委會或支部黨員大會,召開會議應該達到黨章規定的法定人數。文件、資料要提前發給與會同誌,以便於他們全麵了解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準備意見。討論問題應發揚民主,讓與會人員充分發表意見。審查方案不是單純的經驗性討論,而要采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綜合平衡和測算驗證。二是無論是支委會或支部黨員大會,在決策重要問題時都要嚴格實行表決製度,少數服從多數。常規性問題,應由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決定重大問題和重要幹部任免,應逐個討論。意見一致的可以口頭表決;經過充分討論仍有意見分歧的,可以舉手表決;特殊情況也可以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投票表決,結果應當場宣布。如對重要問題發生爭論,雙方人數接近,除在緊急情況下按多數人的意見執行外,應暫緩作出決定,進一步調查研究,交換意見,下次再表決。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將爭論情況向上級組織報告,請求裁決。三是增強決策的透明度。凡是不屬於必須保密的決策,都應創造條件,讓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了解、監督和參與決策。重大問題應讓群眾知道。在決策決斷階段,應根據問題的性質、環境條件等不同情況,把決策內容向群眾公開,廣泛征求黨內外群眾意見,提高黨內外群眾對決策的理解程度,增強承受能力和貫徹執行決策的積極性、創造性。

五、實施決策方案

選定決策方案,是為了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就要將選定方案付諸實施。當然,實施決策方案是一個複雜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係統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饋、總結、調整和完善的往複過程。一般說來,實施決策方案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製訂周密的實施計劃。任何一項決策方案都隻能提出確定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基本途徑,而不能代替具體的實施計劃,隻有編製出具體的實施計劃,才能合理地組織力量,協調關係,安排進度,把決策具體化,保證決策目標得以實現。實施計劃有總體計劃和分期分批執行的計劃。總體計劃一般包括:執行決策的單位、部門負責人;總體目標的分解項目和要求;給定條件;實現目標的程序、期限等內容。有些決策目標的實現,需要經曆一個較長的過程,這就需要根據實現目標的階段性要求,製訂分期分批的執行計劃。

(2)定點試行,總結經驗。除屬於非常規性即對某些突發性問題的決策和十分緊急的情況之外,在普遍實施前,應先在小範圍內進行“試點”,檢驗決策方案的正確程度,以便及時進行補充、修正。要明確實施決策的突破點並注意防止的傾向性問題,了解黨內外群眾的各種反應,並采取相應措施,以便順利地實施決策。

決策與執行

一群老鼠吃盡了貓的苦頭,它們召開全體大會,號召大家貢獻智慧,商量對付貓的萬全之策,爭取一勞永逸地解決事關大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眾老鼠們苦思冥想。有的提議培養貓吃魚吃雞的新習慣,有的建議加緊研製毒貓藥。最後,還是一個老奸巨猾的老老鼠的主意讓大家佩服得五體投地,連呼高明。那就是:給貓的脖子上掛一個鈴鐺,隻要貓一動,就有響聲,大家就可事先得到警報,躲起來。

這一決議終於被投票通過,但決策的執行者卻始終產生不出來。高薪獎勵,頒發榮譽證書等辦法一個又一個地被提出來,但無論什麽高招,還是無法將這一決策執行下去,至今,老鼠們還在自己的媒體上爭論不休,也經常舉行會議。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再好的決策,如果不能去執行,那對於決策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決策與想法不在於多麽英明,而在於能否實行。管理者不僅是個決策者,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執行者。

(3)依靠群眾,全麵實施決策。要把決策的目的、意義、具體決策目標及實施步驟、方法等告訴群眾,以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明確目標,心中有數,思想統一,行動一致。同時,還要做好實施決策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組織安排工作。

(4)落實責任,監督檢查。所謂監督檢查,不僅是指監督決策實施的情況、檢查實施效果、及時補充和修正決策方案,更重要的是指建立和完善決策責任製度,使製訂決策和執行決策者承擔同他們所享有權利相應的義務和責任。防止出現決策實施中的主觀隨意性和輕率從事、憑個人好惡、以感情代替決策的現象。

(5)注意反饋,及時修正調整,必要時進行追蹤決策。所謂追蹤決策,就是對決策目標和決策方案的根本性修正或改變,是在原決策發生重大失誤情況下進行的決策。決策正確而執行不力時,采取有力措施排除阻力,堅決貫徹實施;決策目標正確,總體方案合理,而需要作局部調整和改動時,盡量修正和完善,保證全麵實施;當發現總體決策方案錯誤或主、客觀條件發生重大變化而無法實施原決策時,就要堅決及時地進行追蹤決策。追蹤決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追蹤決策必須建立在深刻分析失誤原因的基礎上。第二,當決策實施結果已造成不同程度損失的既成事實時,要果斷地中止原方案繼續執行,而不能延誤時機,造成更大的損失。

六、有效決策的行為模式

決策行為學通過對決策者決策實踐的研究,總結了如下的有效決策行為模式。這些模式是決策行為最常見的模式,黨支部書記的決策行為一般也屬於這幾種決策模式之一。

(1)區別對待和抓住重點的行為模式。按此模式,黨支部書記對他在一段時間內所做的許多決策,按其輕重緩急來安排不同的精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對於頭等重要的重大決策,投入最大力量,提出最高的科學性要求;對於重要性稍次的決策,相應減少所投入的力量,降低對其科學性的要求;至於重要性很小的決策,投入也應更小。這種對小事決策的犧牲,正是為了保證實現重大決策科學化,從而也是保證實現決策者全部行為的最佳總效果。一個英明的決策者總是善於抓重點,絕不平均用力,因為他明白,如果平均用力,事事都要求達到同樣的科學化,那就可能導致事事也科學化不了,大事精明小事糊塗是個好決策者。當然,前提是重點要抓對,如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小事精明,大事反而糊塗,那就糟了。

(2)探試模式。我們經常聽到“走一步看一步”和“摸著石頭過河”,這表示一個人對所辦的事還沒有十分把握,因而隻能邊幹邊看,試探著前進。這種模式應用時,隻能先定個籠統的決策總目標,做出初步的決策方案,然後按此方案執行,在執行中再不斷明確目標,不斷完善決策措施方案,直到決策目標實現時為止。

(3)信息不足條件下的決策行為模式。科學決策的理性模式總是對信息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信息要準確、及時、充足、適用。即使現代已有高水平的信息係統,可以極其迅速地處理巨量信息,由於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而帶來的變化加劇與不確定性增加,信息需要量也急劇增加,因此在決策中往往感到信息不足,但人們很難等待信息絕對充足之後才做決策,於是就得探索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如何使決策盡量做得正確的辦法,其中主要有:第一,清醒估計決策中使用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局限性,準備應變方案。第二,讓決策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伸縮性,留有回旋餘地。第三,在實現決策目標的必要性極大並願意付出較大的執行代價時,可以應用冗餘係統的設計原則,同時執行幾種不同的方案,以提高效率。第四,必要時作敏感性分析。第五,要在補充信息的價值及其代價之間權衡得失,以便決定補充信息是否合算。

(4)非理性因素的反應模式。第一,對某類決策形成條件反射式的快速反應,不必通過思考而直接對付。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第二,人腦有直接把握整體的能力。第三,情感影響決策。

(5)智力放大模式。要控製一個複雜的係統,需要廣博的智慧與能力,但一個決策者的智力總是有限的,同製定一個重大決策問題所需的智力相比,就顯得很不夠。怎麽辦?智力能否放大呢?這就要利用他人的智力,靠“外腦”的作用。由於利用了“外腦”,黨支部書記原先隻靠個人智力所無法直接解決的決策問題,可以得到解決,這就相當於擴大了黨支部書記的智力,所以稱為智力放大模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