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鬱悶的忽必烈

就在鄂州城因為一筆巨額軍餉歡欣鼓舞舉城同慶之時。

十月的北方已經進入寒風凜冽的冬天。

被從華夏割裂出去的幽雲十六州,已經曆經遼金蒙古三百餘年的統治,風俗習慣和南方的大宋早已變得不太一樣,而這裏的百姓,也早已魚龍混雜,契丹人、漢人、女真人、蒙古人相互雜居,建築風格也亂七八糟,帳篷、氈房和木石民居夾雜在一起,來來往往的人也是裝束各異,既有寬袖大袍的儒生,也有長衫方巾的文士,還有翻皮氈帽的胡人,騎馬坐車的都是蒙古貴族,原先趾高氣昂的契丹人、女真人,在這些蒙古貴族的麵前,也全都一個個夾緊尾巴裝作小無辜小可憐,搖尾乞憐苟且偷生。

一行五人,僧俗道皆有,打扮也各自不同。

正騎馬迎著呼嘯的寒風和細碎的雪粒,一路風風仆仆的沿著官道直奔燕京而去。

燕京,昔日的金國中都。

而燕京之所以得名,則是先秦時期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定都於此,古稱薊城,又稱燕都,因此薊城從春秋至大宋,曆經千餘年兵災戰亂,城池也屢壞屢修,但仍舊存在,特別是金國經營百餘年之後,規模更是擴大不少,最繁華的時候曾經居住有近百萬人口,與北宋時期的開封和南宋的杭州不相上下,絕對是人類最大的城池之一。

可惜如今的燕京已經不複往日的繁華和興盛,自從三十多年前被蒙古人攻占之後,蒙古人在城內足足燒殺搶掠月餘時間,將百萬人口屠殺的十不存一,最後還放了一把火將這座金國人費時百年建造起來的豪華城池付之一炬,燕京由此徹底變成了一座廢城。

遊牧民族的尿性一貫如此,隻善於破壞,不善於建設。

不過遊牧民族一旦開始接受漢人的思想,便會開始努力學習,昔日的遼國,後來的金國,都深受漢文化的熏陶,攻占中原之後開始擺脫遊牧民族的習性,學習耕田築城安定下來,然後采用儒家文化治理國家,因此中原和北方雖然先後落入遼金兩國手中三百餘年,但當地百姓也過的還算安穩,並沒有遭到太大的壓迫和剝削,種田讀書和南方沒太大區別。

但曆史就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

野蠻的契丹人攻占北方之後慢慢漢化,丟棄了祖傳的放牧技能倔強的拿起鋤頭開始耕田種地,在變得文明禮貌的同時,野性也快速褪去,因此強大的遼國隻存在了百餘年便被野蠻的女真人幹掉。

女真人占領了北方之後,因為羨慕中原文明,也丟棄了打家劫舍的傳統手藝開始學習吟詩作畫,很快也變得文明起來,然後又被另一個更加野蠻的家夥**了。

蒙古人眼下依舊在重複遼金的後轍。

在攻打金國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搶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人口之後還不忘記放一把火,但很快蒙古人就開始後悔起來。

尼瑪金國人實在太弱雞了,還沒怎麽打,竟然就亡國了。

金國亡國不打緊,一下讓蒙古人有些手足無措起來,不知道拿金國的地盤該怎麽辦。

還給大宋是不可能的,畢竟吃到嘴的肉吐出來也舍不得。

但套馬的漢子完全不習慣耕田種地和吟詩作畫,因此無論是窩闊台也好,還是蒙哥也好都沒有怎麽想去好好治理這些搶下來的地方,因此也就胡亂的分封了一些蒙古貴族前來管理,同時為了安撫漢人,也將當地一些投降的漢人官員和豪強封為世侯,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軍隊負責管轄各州府城鎮,由此也誕生了一大批割據勢力。

實際上蒙古人占領中國的北方和中原之後,除開燒殺搶掠留下滿地瘡痍之外,幾乎都屬於野蠻放任的態度,真正掌權的都是這些世侯,三十餘年過去,這些世侯的勢力越發的龐大起來,許多世侯都開始時蠢蠢欲動,暗中不斷擴展培植勢力,不過礙於大宋的弱雞和蒙古人的強大,一直都不敢正麵反抗而已。

這些情況蒙古高層和大多數貴族似乎並不在意,蒙古的根在關外草原,他們一直都把中原當做養殖財貨和人口的場所,從未真正關心過。

但唯獨有一個人例外,那便是忽必烈。

忽必烈自小勇武,七八歲便能騎馬開弓射殺狐兔,而且還非常孝順,因此鐵木真也很喜歡他,還特意請了許多學識豐富的漢人儒生教他學習中原文化,而長大後,忽必烈更是招募了大量投靠過來的漢人幕僚,不僅學習三綱五常這些倫理,而且對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非常熱衷,讀了大量的儒家書籍,在蒙古貴族當中,忽必烈絕對算是一個異類,對中原文化非常熟悉。

正因為如此,在金國投降之後,忽必烈被蒙哥任命為管理漢地事務的最高官員,大宋寶佑元年,蒙哥將京兆分封給忽必烈治理,忽必烈在長安建衙,並且協助征討吐蕃和大理。

如今吐蕃和大理早已臣服,就隻剩下了偏居江南的南宋小朝廷。

這次蒙哥汗親自率領十五萬大軍征討大宋,在所有蒙古人看來,苟延殘喘的大宋將在沒有任何抵抗的實力和機會,絕對會被一舉**平。

而作為總領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自然也把眼光放放在了自己管轄的領地上。

當初蒙古大軍在金國興高采烈的燒殺搶掠,而且到處屠城焚城留下大量破敗的城池,絕然沒有人想到今天這些城池都成了自己的國土。

雖然三十多年過去,昔日這些破敗的城市也慢慢恢複了一些元氣,但相對於往日大宋和金國治理下的繁華來說,完全堪稱目不忍睹。

特別是昔日的金國都城燕京,眼下依舊還是一片破敗的瓦礫和殘垣斷壁,人口也堪堪隻有十萬規模。

忽必烈熟悉中原文化,也喜歡中原,而且燕京地理位置重要,扼燕山和長城,是關外進入中原的閘門和關口,因此燕京在忽必烈看來必須要牢牢守住,而要守住燕京,那首先必然是要將它修好。

而眼前破敗的燕京城,卻是蒙古人自己一把火燒掉的。

因此在這個大雪紛飛的寒冬,忽必烈來到燕京,帶著一些漢族幕僚,招募了一些熟悉建築的漢族工匠,日夜討論和完善燕京城的恢複工作,隻等商量好之後,等到蒙哥汗徹底征服大宋,然後他便會上奏蒙哥汗,希望自己能夠駐守燕京,以守護好這條通往漠北草原的咽喉要地。

至於蒙哥汗可能會死在這次征討大宋的戰爭當中,不說忽必烈,所有蒙古人都從來沒有想過。

而這次蒙哥出征不僅沒有讓他帶兵隨行,甚至也沒讓他回京師和林,這也讓忽必烈耿耿於懷,心裏鬱悶不已。

因為心裏頭不爽,加上他也急切想了解蒙哥征討大宋更多最新消息,因此便忍不住借巡視領地的借口從滯留的開平來到燕京,一邊商討修複燕京,一邊不停安排人打探蒙宋戰局的變化。

忽必烈來到燕京已經兩個月,燕京的修複工作還在繼續紙上談兵,但蒙宋兩國的戰況卻日夜不停傳來,而這些消息也讓忽必烈慢慢變得焦慮起來,因為蒙哥親征的舉動並不像開始想象的那樣順利,反而是障礙重重。

首先是蒙哥親率的十萬精銳攻打四川不利,因為不熟悉重慶複雜的山河地勢以及不擅長攻城,如今十萬大軍還被宋軍牢牢的阻擋在重慶一線,眼下已經兩個月毫無進展。

而攻打兩淮的塔察爾五萬大軍更是無力,從三月到十月,足足半年時間被宋軍阻擋在荊山一線,傷亡數千人但卻寸步難進。

大宋雖然偏居江南,軍隊戰鬥力不強但卻繁華富庶,在自己家門口作戰,各種軍需糧草供給充足迅速,如今半年過去,各地調集的援兵也源源不斷的往四川、荊襄和兩淮前線補充,若是四川的局麵打不開,若是拖上三五年,說不定會功虧一簣。

雖然忽必烈自己沒能帶兵作戰,但這也不是他想看到的結果。

因為如今的中國北方雖然已經落入蒙古手中,在他的治理下看起來還算不錯,但隻有忽必烈自己知道,蒙古高層和貴族都太輕視北方的世侯了,一旦這場戰爭拖上三五年,勞師遠征的蒙古大軍後勤的壓力極大,而這些漢人世侯也並非全都對蒙古忠心耿耿,其實心懷異心的不少,一旦戰況出現不可預測的情況,說不定這些世侯會趁機作亂,與南邊的大宋勾結在一起反叛,到那時自己作為總領漠南漢地的總督,恐怕會被詬病,對將來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十分不利。

因此,忽必烈此次來巡視燕京,既是想獲得第一手戰況,同時也是在視察自己的領地,暗中摸排各地世侯的實力和情況,以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

如今蒙哥汗親征遇到麻煩,忽必烈自然也召集手下大量熟悉南宋兵力和地形的幕僚和武將討論分析戰況,分析來分析去,得到的結果就是宗王塔察爾的軍事指揮太挫,勞師遠征不是攻擊大宋防守的薄弱區域,反而是選擇了荊山這座南宋朝廷剛剛修築的大城作為突破口,而且各種犀利的火器和在西方戰場攻無不克的巨型投石機竟然一樣都沒有建造,還是如同以前的攻城模式,圍堵之後用人不斷去攀登城牆,導致錯過了快速突破宋軍防線的機會。

隨著大宋對兩淮防線的增援越來越多,忽必烈和一群幕僚經過反複推演之後皆都歎息。

若是到開春還是無法攻破大宋的兩淮防線,這次史無前例的滅宋之戰恐怕要再次泡湯。

而蒙哥汗出征前豪言三個月踏平四川,一年之內吞並大宋的計劃,到此時早已成為了一個笑話。

無法攻破重慶,則十萬最精銳的蒙古大軍都會被困在四川進退不得,而塔察爾的五萬偏師即便是成功攻破大宋兩淮防線,孤軍深入大宋也絕對無法對鄂州發動進攻,若是陷入宋軍前後左右的夾擊之下,塔察爾這五萬大軍說不定全軍覆沒也並非不可能。

而若是讓自己替換塔察爾,啟用大量熟悉宋軍戰法的漢地將士,製造大量火雷炮車,即便是荊山是一座鐵關,估計早幾個月就已經被攻破了。

但可惜塔察爾不是他,而蒙哥汗也不讓他帶兵參加這次滅宋之戰。

內中因由忽必烈也知道,那就是他親近漢人,在中國北方和中原推行漢法,大量任用漢人幕僚和學習儒家文化,這些特立獨行的舉動都引起了蒙古高層和大量貴族的不滿。

在許多人的反對下,去年蒙哥汗甚至還派親信阿藍答兒在關中設置鉤考局,核查忽必烈在關中和河南等領地的財政狀況,阿藍答兒最後給忽必烈羅織了上百條的罪名,意圖剪除他身邊的漢人幕僚和官員,以此削弱忽必烈的勢力。

這件事對忽必烈的打擊非常大,數年時間投靠他的大量漢地官員和幕僚都被各種罪名殺掉,讓他實力大損,而鑒於蒙哥的懷疑,忽必烈也不得不忍氣吞聲的冒著大雪去和林哭著向蒙哥磕頭賠罪。

蒙哥雖然寬恕了他的罪過,但卻也對他提防起來,感覺到繼續放任忽必烈的發展,或許會威脅到他的大汗地位,於是將他滯留在開平不許返回京兆。

最近一年忽必烈都沒有見過蒙哥汗,雖然是親兄弟,但兩人之間的親情已經蒙上了一層陰影。

實際上對於喜歡漢人文化的忽必烈來說,他對蒙古這種混亂的部族統治非常不感冒,他已經無數次憧憬自己登上汗位之後的打算,那便是模仿唐宋和儒學為宗,創建一個大一統的華夏帝國,徹底廢除蒙古當前混亂的部族統治。

而一群投靠他的漢人官員和儒生,也對忽必烈這種親近漢人推行漢治的舉動表達了熱烈的支持,劉秉忠、許衡、郝經、元好問這些當世大儒也都踴躍為他出謀劃策,幫忙培植他的勢力。

可惜,無論他想的多麽美好,但蒙哥親征大宋的舉動,卻讓他距離自己的夢想似乎越來越遠。

一旦蒙哥這次真的征服漢人最後殘存的江山,江南被納入大蒙古國的統治之下,江南諸地必然會被分封給其他蒙古貴族,創建一個大一統的華夏帝國,推行儒家治國的想法就會徹底化作泡影。

看著大帳外麵漫天白茫茫的鵝毛大雪,忽必烈仰天長歎。

此一時,他竟然突然有些希望蒙哥汗這次親征大宋的失敗。

這樣就還能給他留下一些希望和念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