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蓮英為了錢急得火燒眉毛的時候,慈禧很快就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李蓮英畢竟是太後眼前伺候的人,為人又十分低調,所以慈禧和慈安這兩宮太後之間的談話,經常都是當著他的麵,從來都不會刻意地避諱他,甚至爭吵的時候也是如此。而眼下已經到了皇上選秀的前一天,但兩宮太後還在為自己心中的皇後人選而爭執不下。

慈禧中意的人選是刑部江西司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而慈安則希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來當皇後。

自古以來,皇後之路便有著種種台階,尤其是在位皇上選後,家境、人品、學問、相貌、身段、膚色,任何一點都是千挑萬選的,縱然不至於傾國傾城,但至少也是端莊大方,氣質高雅。

在這樣的背景下麵選出來的皇後,往往背後有整個家族的勢力在支持,同樣皇後也會給自己的家族帶來榮耀和發達。

富察氏和阿魯特氏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出身,慈禧垂簾聽政之後,重用漢族大臣,所以才有了曾國藩、李鴻章這些漢人將領出頭之機。也正是因為這些人也爭氣,為慈禧乃至整個滿清解除了太平軍之亂,所以也為自己贏得了地位,為慈禧贏得了聲望。

慈禧為什麽選漢族大臣?恰恰就是因為他們不被重視,他們容易受到滿族大臣的排擠,所以他們隻能堅定地站在慈禧這一邊,他們和慈禧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慈禧一直堅持著這樣的選擇標準,也憑借著這種方法,逐漸培養起了自己在朝中的勢力。這次選後,她自然也希望能夠挑選相對容易控製的富察氏,鳳秀畢竟隻是個員外郎,那崇綺卻是蒙古正藍旗人,背景顯赫。而且嚴格算起來,那阿魯特氏還是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

鄭親王端華是什麽人?慈安或許可以寬容看待,慈禧卻是看著揪心得很。當初在“辛酉政變”時,被兩宮太後奪權的八大臣,分別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駙馬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和焦佑瀛。這鄭親王端華赫然就在其中,而且還是下場極慘的一位,被冠上“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的罪狀,然後被逼著自盡。

當初若不是慈安仁慈保全,那麽八大臣將會全部被斬首,甚至還會株連親族。同一件事情,慈安一直心中有愧,慈禧卻恨不得斬草除根。立場不同,對權力的欲望差異,決定了兩個人不同的價值觀。

慈安雖然一直多少對慈禧有所鉗製,但平日裏普通的國事還是慣著慈禧。慈安生性雍容大氣,家庭教育極好,從外到內都是真正的大家閨秀,不然也不會受到鹹豐帝的尊重。而慈禧雖然聰明絕頂,卻到底差了涵養和氣度。

小事兒慈安縱然縱容慈禧,大事兒卻非常堅持自己的主張。那阿魯特氏與慈安出生相近,同樣是雍容大度,知書達理,雖然算不上美貌絕倫,卻是個氣度高潔的女子,可以母儀天下。而阿魯特氏的父親崇綺乃是大清立國以後,滿、蒙人試漢文中第一個蒙古狀元。父親才華橫溢,所以才能教出如此知書達理的女兒,這一切自然讓慈安生出了許多認同和親近之心。

而富察氏卻是一個年幼而貪心的人,家教暫且不論,雖然皮相漂亮些,眉眼間卻透著俗氣,又是一副故作聰明的姿態。但就是這樣一位女孩子,卻反倒被慈禧看上了。而慈禧之所以看重她,就是因為她雖然有野心卻沒有智慧,而且家勢單薄,容易控製,年齡又小,可以任由自己好好**。

話說回來,其實當皇上也挺不容易的,普通人家娶親雖然也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好歹還有個探媒的機會,而且大部分都是青梅竹馬,知根知底,多少還有些感情基礎和共同語言。而皇家的媳婦兒卻盡數在父母掌握中,同治是一國之君,但他的皇後卻隻有兩個人選,不是富察氏便是阿魯特氏。

雖然兩宮太後心裏都有自己的主意,但是皇上究竟選誰還是未知,李蓮英就算想從中討些“喜錢”,也未必知道應該向誰討去。但是,李蓮英還是決定賭一把,他下賭的對象就是阿魯特氏。理由很簡單,因為小皇帝就樂意和慈禧對著幹,卻很尊重慈安太後。

而對於同治皇帝來說,雖然兩宮太後同時給他推薦了她們各自認為的適合人選,但同治皇帝卻還是堅持要自己來決定。當然,從內心的感情出發,同治皇帝已經明顯開始偏向慈安太後給她推薦的人選。

同治皇帝自幼便是養尊處優,因為鹹豐帝隻有他這麽一個兒子,自然事事都親自關照。但同治帝一直以來,都很少和慈禧見麵。因為按照清朝的祖製,也是為了減少外戚幹政的可能性,皇子誕生後並不是由生母撫養,而是由乳母和宮女撫養長大。

反倒是身為皇後的慈安,時常對他進行關心和照顧,並時時關注他的成長狀況,所以同治皇帝與慈安反而更為親近。同治皇帝年僅六歲的時候,父親鹹豐帝就駕崩了,當時宮中一片混亂,兩宮皇太後和八大臣之間也劍拔弩張。在這個過程中,慈禧一直都是處在攻擊者的位置上,主動想要和八大臣展開對抗,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親生兒子,並不是慈禧不愛這個孩子,而是慈禧眼下有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同治皇帝的印象中,從小看到的就是宮中無盡的爭吵之聲,在恐懼和危難的時刻,隻有慈安一直將他摟在懷裏,對他關愛有加。也隻有慈安太後心係著這個小皇上的感受,而不是滿心都是權力的歸屬。

所以,在感情上,同治帝其實已經決定了自己的選擇;在理智上,他更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不過,慈禧雖然是一個熱愛權勢的人,但在她的心裏,其實也很愛自己的兒子,甚至可以說對兒子的愛,不亞於對權勢的熱衷,所以才會一直在兩者之間動搖不定。

尤其是在對同治的教育上,慈禧一向非常審慎,她自己雖然沒多少文化,但最起碼的品位以及判斷的眼光還是有的。所以,她親自給同治皇帝選了四位老師,而且個個都是當代的鴻儒。而同治皇帝這四位老師中的首席教師,就是當時備受矚目的大學問家李鴻藻。雖然李鴻藻最初並不是慈禧選的,而是鹹豐帝最先看上的,但慈禧對他的學問和才華也十分尊重,所以同治帝登基後,依然以他為帝師之首。

另外的三個老師分別是曾做過道光帝和鹹豐帝老師的祁寯藻、大學士翁心存、理學大師倭仁。翁心存的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但他的兒子翁同龢卻是滿清史上重要的一位人物,在翁心存去世之後,接替他擔任同治帝老師的就是翁同龢。

慈禧選了這麽好的老師來負責對同治的教育,自然是對同治期許極高,甚至希望他能像康熙帝一樣,成為清朝曆史上的一位大帝。但如果同治真有康熙那樣的魄力,也就沒有了慈禧後來幾十年的專政了。不管怎麽說,慈禧雖然也愛自己的兒子,卻又總在為自己能夠抓住權力找借口,這其中最好的借口便是皇上尚未成熟,而同治皇帝也確實一直沒有拿出一個帝王應有的魄力來。

當然,沒有魄力並不代表沒有主見,四位老師的諄諄教誨,還是讓同治皇帝多少有了自己的意誌,也不枉費這些名師的一番教誨了。

同治皇帝自然知道選皇後是自己人生乃至國家的一件大事,不能繼續由著生母的性子,自己這次的軟弱可能就是終身的悔恨。按照太監們送過來的秀女名錄,同治也頗為屬意阿魯特氏,因著這阿魯特氏長自己兩歲,將來在後宮中自能站穩腳跟,不需自己去照拂。

同治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一旦自己親政之後,這個皇後更有能耐幫自己鉗製後宮,尤其是鉗製那個權力欲極強的生母,然後自己才有機會一展宏圖。

李蓮英在慈禧跟前伺候這麽多年,這點眼力和見識當然是有的,所以他打定主意之後,便要從阿魯特氏那邊要些賞錢。以李蓮英的身份,此時當然不便去崇綺的府上,但要見阿魯特氏卻不是太難,畢竟李蓮英現在屬於儲秀宮太監,這些未來的皇後貴妃,現在還隻是一介秀女的身份。李蓮英雖然是個奴才,此時名義上卻還肩負著管理和教導她們的職責。

於是,李蓮英便借著送盥洗用具的機會,故意朝阿魯特氏暫住的院子前灑了一盆水。但是,住在那個院子的秀女,實際上並不止阿魯特氏一個,所以也沒人留意到李蓮英的這個把戲。待到那阿魯特氏路過的時候,李蓮英便故意步伐端莊、麵容肅穆地從那水跡上走過,最後停在那灘水前,向那阿魯特氏微俯了一下身,言道:“阿魯特氏,此時天色已晚,理當早些歇息了。”

阿魯特氏是何等冰雪聰明之人,見那李蓮英形跡可疑,說話更是毫無道理,心中便有了幾分了然,知道這定然是一個暗示,於是立刻還禮,並說道:“勞李公公費心了,這就去歇息著,多謝公公提醒。”

李蓮英見到阿魯特氏這麽知情識趣,立刻心滿意足地走了。這倒不是因為阿魯特氏心術不正,故意討好李蓮英,實在是太監來討賞要錢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這種賞銀也是當給的,將來同處宮中,太監本身雖然不值一提,但總有相互照拂的時候,便是衝著慈禧的麵子,這些宵小之輩也是值得留神的。

此時,阿魯特氏表麵看上去還是平靜優雅,而內心其實早已波浪翻滾,再也無法平靜了。隻是由於她很有涵養,所以倒是能夠沉得住氣,旁人誰也看不出來她內心的狂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