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決定重修圓明園這事,盡管朝中眾臣都反對,但兩宮太後卻是支持的,慈禧自不必說,她對圓明園曆來就有著一種獨特的情結。首先進一步來說,皇帝宣旨要修圓明園,那麽朝臣的不滿就不會朝著自己來,隻要朝臣不支持皇帝,反過來就有利於自己把持朝政。而退一步來說,將來權力早晚還是要交還給皇帝的,而自己至少還有這麽一座漂亮的園子來養老,也算聊可慰藉。

慈安的想法倒是單純得多,隻是想著有了這個園子之後,自己與慈禧都可以安享晚年,國家的事便可以全部交還給皇帝了。慈安一直就沒有把持朝政之心,隻是想著早點讓慈禧安定下來,也好讓同治能夠真正地獨自處理國家政事。

得到了兩宮太後的支持,同治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他不想再做一個傀儡皇帝,這是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能夠如意處理政務。雖然所有的人都看到了他的危機,但他自己卻覺得這是一個好兆頭,因為這是他親政後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所以他甚至產生了自己已經擺脫了被慈禧控製的錯覺。

朝臣們依然為了反對而反對,但遞上來的折子統統被同治扔到了一旁。也有在朝廷上直接進言的,同治一律嚴辭後免職,直到朝中議論聲漸息,重修圓明園的工程終於開始動工了。那麽,誰來擔任這件事兒的負責人呢?朝臣們雖然不敢再直言諫君,但也沒有人肯做這個可能讓自己背負千載罵名的事兒。

這可以說是朝臣們最後的無言抗議。這個時候,如果同治皇帝能夠順著這個台階往下爬,不再胡鬧,那麽朝中大臣便不會對他這個皇帝有異心。但遺憾的是,同治皇帝簡單的思維,再加上粗暴的脾氣,使他此時的智商幾乎為零。他不想再聽到任何反對的意見,隻想得到支持,哪怕這個支持是來自自己向來與之作對的人,因為他隻想要享受這種權力帶來的愉悅感。

是的,同治不是一個好皇帝,慈禧更不是一個好太後。正是她挖下了一個陷阱,將一個本來還不算壞,隻需稍加培養就能夠成器的少年天子,一步一步推向了暴戾偏激之路。

同治在重修圓明園事件中體現出來的固執,不能不說也是缺乏母愛的一種反應。他一心一意討好慈禧的行為,正是一種期待被肯定的少年情結。可惜的是,這個能給他帶來滿足感的人,也是要把他推上火坑的人。

就在朝臣們一直沉默的時候,有一個叫做李光昭的投機者站了出來。於是,同治便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立刻任命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候補知府”為圓明園工程監督,立即開始三山五園的重建工作。

而從李光昭的身上,同治又發現了一線希望,就是那些品級越低的官員,就越容易被控製和利用。所以,麵對國庫空虛這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同治帝發布了一道上諭,要求全國所有王公以下的大小官員為國事擔待,量力捐銀,共修圓明園。並且,同治帝還親自找到從小最疼自己的恭親王,軟磨硬泡讓恭親王捐了兩萬兩白銀,於是其他官員也隻能老老實實地掏出腰包,就連當時已經非常緊張的戶部也撥出了一萬兩白銀。

其實,圓明園在庚申年所遭到的破壞,已經遠遠超出了同治帝的想象。所以,同治直到自己親自督工時,才發現這個修複工程是多麽浩大,又是多麽勞民傷財,甚至會因此而動搖了帝國的根基,難怪那些大臣像瘋了一樣,不顧一切地反對自己了。但君無戲言,既然已經下了決心,那就隻能不顧一切代價地堅持到底了。

然而,即使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些仍然不死心的朝臣,抱著最後一絲希望給同治皇帝進諫,惹得同治帝實在煩不勝煩。好不容易下了朝,回到上書房上課,那四位老師又無比認真,動不動就提到如何勤政愛民、體恤民心。這讓同治帝覺得這些人總是直接或間接地給自己難堪。於是,他索性避開這一切,借口督工圓明園,連上書房都不怎麽去了,便是去了也是敷衍塞責,草草了事。

同治帝去圓明園督工的時間一長,便發現這活兒倒是不賴:一是可以親自督促園子的進度,二是可以擺脫朝中的喧擾,三是可以在宮外留宿,真可謂是一舉三得。

而在這三件事中,對同治皇帝最有吸引力的,當然要數第三件事了。既然可以在宮外留宿,那麽在哪裏留宿就是他自己的事了。於是,在煙花巷陌中,便時常出現同治帝的身影。這事實上是一種變態的排壓行為,同治帝由於在嬪妃處得不到真心的關懷,而在他最愛的皇後那裏,又隻能聽到諄諄勸導。一個皇上,竟然沒有一處可以放鬆之地,偌大的皇宮就像一座監獄,處處都是煩惱。現在好不容易逮到一個督促工程的機會,自然想到要放鬆一下了。然而,同治帝這麽一放鬆,問題就來了。沒幾個月的工夫,他就不斷接到舉報。原來,圓明園的工程中出現了巨大的經濟漏洞,被自己委任為圓明園工程監督的李光昭,竟然私自侵吞公款,利用賬目上的漏洞,虛報建材的費用,從中賺取差價。

而翻出這件案子的不是別人,正是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李鴻章,也是最初反對圓明園重修最激烈的人之一。李鴻章向來是一個知進退的人,為什麽這次卻要鉚上勁兒,跟皇帝過不去呢?

這就要扯到李鴻章背後的另外一個

人物了,他就是在朝廷中除了慈禧、同治以外,最有政治話語權的人物,就要數鹹豐的親弟弟、同治的好叔叔——恭親王奕忻。這個曾經離皇位隻有一步之遙的男人,他又一次心思活絡了。

恭親王對權力的欲望也非常強烈,甚至多次為了權力鋌而走險,當初在誅殺安德海時,他也是牽頭人之一。在安德海死後,慈禧跟前再無如此狠厲的奴才,李蓮英雖然聽話卻還算憨厚的,所以恭親王又開始重新掌握權柄。

現下慈禧已經被迫讓皇帝親政,小皇帝又是個不醒事兒的,滿朝大臣既不滿意慈禧,又不滿意同治皇帝,自然就會把期待的眼光落在恭親王身上。奕忻這個人一輩子都是同一個毛病,一旦有了丁點兒機會,立刻就會撲上去,是典型的賭徒性格。也是因為這種激進的性格,讓他終身無緣攀上權力的巔峰。

但是,此時的恭親王奕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點,以為自己才是獵人,正在給他親愛的侄兒下陷阱,這第一個套索就是李光昭侵吞公款案。

李光昭是一個有膽量卻沒腦子的人,他以一個候補知府的身份,就敢去接手皇上的圓明園,之後不但侵吞公款,而且還試圖讓美領館幫忙隱瞞。但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打從工程一開工,他就被自己的本家李鴻章給盯上了。從最初進貨到賄賂領事館,都有李鴻章全程照拂,就等著餌料喂飽,抓他個人贓並獲了。

李光昭是同治皇帝任命的,這一點誰都知道;而李光昭侵吞公款,又是同治自己督工。所以,出了這事,無疑是給了同治兩記耳光。同治皇帝雖然有些惱羞成怒,但還是試圖把這事推諉過去。但這時,恭親王的第二個套索啟動了,大臣開始聯名上書,斥責同治在督工期間,遊玩嬉鬧,濫用國庫,難為天下表率。

同治被氣得一連數日留宿宮外,沒想到一回到朝中,便有朝臣直接遞折子,指出他流連煙花之地,這就是最後一個致命的套索,那些折子甚至將同治嬉鬧的時間地點也寫上去,這簡直就是在天子頭上動土。可以說,大清自開國以來,從來就沒有一個皇帝受過如此羞辱。於是,同治皇帝在一怒之下將所有聯名上書的重臣全部免職。這一下,整個朝堂又陷入一片混亂中,同治心裏當然明白自己這是在自掘墳墓,但是他也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別的路可走了。

因為當初一個錯誤的決定,使堂堂的大清皇帝竟一步一步走到現在這等田地。所以,一個不懂得權利遊戲的人,如果被放在至高的位置上,其實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而真正的不幸才剛剛開始,因為繼他之後,滿清曆史上最憋屈的一個皇帝就要誕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