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二年,光緒帝已經十六歲了。這時,慈禧已經將親政之事拖了兩年,如果說當初同治遲遲不能親政是因為功課太差,那麽以光緒帝的學業成就,早在十四歲時就已經有了親政的條件。這幾年來,光緒帝在翁同龢悉心教導下,無論是政論還是批閱奏折,都表現得很出色;對於當今天下的局勢,尤其是大清朝所麵臨的危機,更是了如指掌,不但能夠剖析其中利弊是非,還能提出有價值的戰略方案。

當初,慈禧可以用批閱奏折之事來羞辱同治皇帝,但如果再用這一招來對付光緒帝,那就有可能自取其辱了。

在李蓮英帶回了李鴻章的確切回複之後,慈禧冷眼看朝臣們因為修築頤和園的事情議論紛紛,甚至還有個朱一新出來參了李蓮英一本。

慈禧知道這些人到底安的是什麽心,所以朱一新的案子剛剛了結,慈禧便召見軍機處的所有大臣,宣布自己明年正月將撤簾歸政,並立刻下發懿旨,宣到:“惟念垂簾之舉,本屬一時權宜。皇帝繼統禦極,仰承穆宗毅皇帝付托之重,當此典學有成,正宜與內外臣工勤求治理,宏濟艱難,自應欽遵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懿旨,即行親政,以慰深宮期望之意。”

然而,慈禧的懿旨剛下,醇親王便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這個在宮廷中沉浮了幾十年而從未跌倒過的老狐狸,心裏十分清楚,慈禧在這個時候態度模糊地歸政,很可能隻是以退為進的把戲而已。同治的前車之鑒未遠,在光緒帝根基未穩之前,倉促登基遲早要步同治帝的後塵。

醇親王自認沒有慈禧那般不擇手段,而且現在實權也在慈禧手上,朝中無論是主內還是駐外的幾個大臣,都是慈禧的後黨人士。既然無論是在權謀上,還是在實力上,自己都遠遜於慈禧,那麽示忠就是唯一的法子了。

光緒帝那邊有師傅翁同龢親自督導,自然也明白現在的自己還沒有能耐和慈禧抗爭,同時醇親王也特意托親信來與光緒帝傳了口訊,囑咐他暫且再忍耐些時日,等到朝中局勢穩定,他真正能夠從容授政的時候,再親政也不遲。

光緒帝從十四歲開始等,慈禧已經多占了他兩年的皇權,現在卻還是隻能繼續等下去。要知道此時的光緒帝,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再等下去自然會心有不甘,但他也明白自己不能表現出來,無論慈禧是否真心要歸政,他總是必須先求這個“爸爸”繼續執政,把慈禧要的臉麵給足。

於是,在光緒十二年的時候,大清朝的朝廷上便出現了非常荒誕的一幕:一大群希望慈禧立即歸政的大臣,都跪在地上求慈禧繼續垂簾聽政;而希望自己能夠繼續把持朝政的慈禧,則在惺惺作態拒絕朝臣的一片“美意”。

隨後,慈禧又發了第二道懿旨,宣到:“垂簾之舉,出於萬不得已,十餘年來深宮訓導,欣見皇帝典學有成,特命於明年正月內舉行親政典禮,審慎宣綸,權衡至當,不容再有遊移……該王大臣等所請訓政數年及暫緩歸政之處,均毋庸議。”

按理說,這第二道懿旨下來之後,這些鬧劇也該消停了吧!的確,朝中要求慈禧繼續垂簾的大臣已經少了許多,但醇親王卻孜孜不倦地在上疏請願,帶動一大批後黨的人繼續進奏。而光緒帝這個時候是無論如何也不肯再去求自己的這個“爸爸”繼續垂簾了,翁同龢無奈,隻好自己去求,讓慈禧繼續執政。

慈禧看這態勢,如果再矯情下去,說不定真的

沒人上奏了,於是她也不在乎光緒帝的態度了,便幹脆利落地應了群臣的“要求”,宣到:“國家值此時艱,飭紀整綱,百廢待舉。皇帝初親大政,決疑定策,實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既據該王大臣等再三瀝懇,何敢固持一己守經之義,致違天下眾論之公?勉允所請,於皇帝親政後再行訓政數年。”

慈禧這道懿旨一下,醇親王頓時鬆了口氣,回過神來一想,又咬碎了一口牙。這個慈禧真的是太厲害了,這訓政聽上去似乎隻是輔助,比垂簾聽政要低調和隱秘得多,但卻再無結束之日,隻要慈禧願意,就可以一直這麽訓政下去,那麽光緒帝真正親政,怕是隻能等到她歸天之後了。

這樣一來,最後的結果是園子也修了,但皇權還是掌握在慈禧的手中。慈禧隻是玩了個訓政的把戲,便實現了自己的全部願望。對於慈禧來說,做到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現在朝中後黨的朝臣已經不比當年,就算醇親王不主動求她歸政,這些後黨派的人同樣會站出來,到時候醇親王反而會落在下風。以慈禧對醇親王的了解,這個謹慎有餘進取不足的七王爺,一定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反對自己歸政。畢竟光緒帝是七王爺的親兒子,自己現在執政又能堅持多久?這個七王爺要的是最後的勝利。

至於修園子的事情,倒是有些出乎慈禧的意外,李鴻章答應她並不奇怪,但是醇親王也來助力卻是個稀罕事。先不論朝中醇親王與李鴻章素來不睦,但是修園子這事兒就是壞國本的,當初同治帝就是栽在了一個圓明園上,這醇親王怎麽會在光緒帝當政的關頭,同意修頤和園呢?

莫非醇親王有別的目的?慈禧琢磨了許久,終於把目標鎖定在李鴻章身上。雖然恭親王已經倒下去了,但是恭親王當初培植起來的勢力依然算是後黨人士,這李鴻章的北洋艦隊看來已經有模有樣,若是再打上幾場勝仗,在朝中的聲譽就更加高了,也間接代表後黨人士的力量又增強了,這卻斷然不是醇親王想看到的。

慈禧能想明白這個道理,李蓮英可是想不明白的。光緒十二年,他一整年都陷在朱一新的案子裏,一直出不來,隻是每日更加謹慎,絕不輕易出宮。但有些事情就是禍不單行,朱一新彈劾的事件剛過不久,李蓮英的侄兒又給自己惹了一個大麻煩。

李蓮英在家中排行老二,他大哥就兩個兒子,一個過繼給了自己,剩下的大兒子卻是個瘋子,雖然因為家中殷實,也娶了房媳婦兒,但這媳婦兒卻是個不懂事的。本來瘋子說的話就不能信,這個瘋子向媳婦兒要槍去打熊,這媳婦兒就把槍給他了。

沒想到這個瘋子竟然打死了尼姑庵的主持,尼姑庵的尼姑們找上門來,那媳婦兒才知道惹了禍。李玉當時還在世,就托人到京裏向李蓮英要主意。

本來這事兒對於有點背景的家庭也不算什麽,依李玉的意思,就是送些銀子把事兒了了也就罷了。可惜此時的李蓮英剛從生死關走了一遭,這畢竟是出人命的事兒,何況又是個外姓媳婦兒惹的禍,所以他實在不願意擔待下來。於是,李蓮英便給家裏寫了封信,說雖然瘋侄兒神誌不清,但他既然有媳婦兒,媳婦兒便有監管的責任。所以讓家裏人將那媳婦兒送去官府,讓官府依法判決。

家裏人最後聽從了李蓮英的意思,但心裏到底有些不樂意,原本家裏最小的妹妹已經許了人家,因為這官司的緣故,那邊竟然悔婚了。畢竟不是天子腳下,周邊的

鄉鄰見識都少,見李家的人被判了三年,以為李蓮英已經沒福氣,李家馬上就要沒落了。

李蓮英一麵為宮中的事兒亂了陣腳,一麵還要安撫家裏人,迫不得已便差家裏人送最小的妹妹到京裏來。李蓮英早就聽說這個妹妹特別玲瓏乖巧,也想著不如幹脆在京裏與她許個好人家,或者找機會進宮裏來鍛煉幾年,總好過嫁個鄉紳還要受閑氣。

恰好這時候宮中正在重修清漪園,那醇親王奕譞借口要在清漪園中萬壽山下的昆明湖操練水戰,堂而皇之地開始修複清漪園。李鴻章那邊也默不作聲地把軍費都挪用了過來,還替慈禧請來了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氏家族第七代傳人雷廷昌,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將清漪園修複了個七八成。光緒帝還親自為慈禧題寫了新的匾額,就是之前慈禧定下的頤和園。

此時,朝中帝派的人都盼望慈禧能夠玩物喪誌,最好就在這皇家園林裏住下了,把當家做主的權力還給光緒帝。這次朝廷為了重修清漪園可說是下了血本,至少有六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被扔到了這山山水水裏,最後還把罪名都推到了光緒帝的頭上,說是光緒帝一片孝心,要為老太後選一處風水寶地,讓老太後能夠長命百歲。

光緒帝何其無辜,可惜他卻低估了慈禧的貪心,頤和園當然是要的,朝政大權也不願意輕易放下。其實,醇親王奕譞但凡血性一點,可能曆史的發展就不一樣了,畢竟今時不同往日,光緒帝也不是同治可比的,慈禧要設陷阱戕害同治帝太容易了,因為同治帝不但衝動而且天真。但是光緒帝是在聽著同治帝的悲劇中長大的,所以無論是讀書還是言政,都勝過同治百千倍。

慈禧那些玩弄政權的伎倆都是建立在玩弄人性缺點的基礎上,而此時已經十六歲的光緒帝除了經驗不足之外,幾乎沒有什麽顯著的缺陷。

但是,以前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在漫長的等待中,光緒帝也慢慢磨平了耐心。而人一旦失去了耐心,就會開始有缺點。可惜的是,這個時候整個朝廷中,竟然沒有人能看穿這點,尤其看不穿的,就是光緒的親生父親醇親王,這個靠著恭謹堅韌過了一輩子的人,總以為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便想把自己的經驗在兒子身上複製。當然,從作為臣子來看,奕譞確實是正確的,他的選擇和李蓮英還有些異曲同工之妙;但從皇帝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選擇卻很可能是個錯誤。可惜直到很多年以後,醇親王奕譞才意識到這一點。

不管怎樣,現在的醇親王心中卻是充滿希望的。光緒十三年正月十五日,光緒帝在百官的朝拜中完成了親政大典,盡管慈禧那所謂的訓政僅僅隻是做了一些擺設上的變化,一切形式權力皆照舊執行,但至少光緒帝已經贏得了名義上的親政。在大部分帝派的眼中,這都是一個正向的符號,但未來到底會如何發展,是美好還是很殘酷,答案有一半在慈禧的手裏。

親政大典剛剛結束,朝中緊接著就開始籌備大婚的事宜。一方麵光緒已經到了大婚的年齡,一方麵也為了順便轉移修園子這事兒的注意力。頤和園開建之後,朝中議論的聲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便是慈禧不介意,醇親王也是聽不下去的。

對於光緒來說,大婚會有利於自己進一步掌握實權,他自然是願意的。但對於慈禧來說卻剛好相反,光緒大婚也許是她進一步鞏固權力的一個好機會,因為現在能夠決定未來皇後人選的,就是她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