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331章 衣裾渺渺 終成絕響(二)

鄭隴定了定神,笑著起身將高力士迎進了雍州刺史府的大廳中。分賓主坐定後,高力士長歎了一聲,深深地望著神清氣朗的鄭隴,淡淡道,“鄭大人率軍出劍南救駕長安,平亂有功,皇上非常高興,特著某家來雍州,褒獎於鄭大人以及劍南軍卒!”

“等再過幾天,想必朝廷的褒獎詔書就要到了。”頓了頓,高力士話鋒一轉,“鄭大人,皇上的意思是,鄭大人負有防衛劍南和吐蕃的重任,實在是不能在雍州久留,是故……”

鄭隴微微一笑,嘴上沒有回話,臉帶恭謹之色靜聽著高力士的說話,其實心裏心潮起伏著。高力士雖聲稱是奉旨宣召而來,但他卻一直沒有宣讀聖旨,反而跟他說起了一些不鹹不淡的閑話,這分明是有意在試探於他。

鄭隴心知肚明,皇帝對他也頗有幾分猜忌之心。原因就在於,平亂的日子裏,他跟蕭睿“沆瀣一氣”和“狼狽為奸”了。

“大將軍,下官是朝廷臣子,隻要朝廷一聲令下,下官自當立即率劍南軍離開雍州南下劍南,回歸屬地。隻是——大將軍,皇上……”鄭隴沉吟了一下,緩緩道。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高力士便眉頭一跳,緩緩起身來,望向鄭隴的目光變得深沉起來,“鄭大人,滎陽鄭家乃是世家大族,鄭大人世代忠良,為官多年……請恕某家鬥膽,敢問鄭大人一句肺腑之言,鄭大人如今可還願意效忠於皇上?”

鄭隴心頭一跳,知道正題終於要來了。他霍然起身,臉上漲紅起來,躬身朗聲道,“大將軍,下官為官數十年,鄭家累受朝廷恩典,對大唐絕無二心,這一點天日可鑒!鄭某願意對天起誓,此生若背叛大唐必不得善終!”

但鄭隴心裏又悄然補上了一句,“大唐隻有一個,皇帝卻是一把椅子,誰來做都成啊,效忠太子殿下也是一樣。”

這話是蕭睿說的,初時鄭隴覺得有些大逆不道,但聽蕭睿說得多了,便又漸漸覺得有些道理。

古人是很看重誓言的。高力士欣慰地一笑,探手扶起鄭隴,“鄭大人之忠肝義膽,某家感同身受……某家回長安之後,一定向皇上稟明……鄭大人,皇上有密旨,請屏退左右,某家要宣旨了!”

……

……

鄭隴還是吃了一驚。他沒有想到,皇帝居然對他開出了如此大的籌碼。不僅給他加了尚書銜,還在密旨裏秘密冊封他為隴右、劍南和河東三鎮節度使,暗示他,隻要他率軍助皇帝平定天下局麵,將來必可封王爵。

這種“承諾”和封賜不可謂不大,滎陽鄭家雖然在大唐朝野根深蒂固,實力雄厚,但能封王爵者卻還沒有。如果……鄭隴麵色流露出震驚和喜悅的神情,但心裏卻很平靜。

一來,滎陽鄭家全族包括他的兒子鄭鞅的前途命運在內,已經跟蕭家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成為了一根繩上的螞蚱。如果他背棄蕭睿和李琦,鄭家那數百族人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二來,他太了解這位皇帝陛下了。目下,他正值用人之際,不惜高官厚爵來拉攏他,但等天下大定之後,他還會不會兌現諾言或者會不會翻臉不認人,都還是一個難說的事情。

但蕭睿和李琦就不同了。隻要他堅定地走下去,支持到底,他跟鄭家便是開國的大功臣,雖然未必有王爵可封,但再進一步登台拜相還是很有把握的。

皇帝日漸昏庸和衰老,蕭睿勢力盤根錯節,明裏暗裏掌控著大唐的走向,身後還站著李林甫、章仇兼瓊和玉真,而太子李琦年紀正輕如日中天……縱然是自己這5萬劍南軍歸順皇帝,李隆基便能重新掌握起政局嗎?也未必吧。

退一步來講,即便皇帝暫時占據了上風,蕭睿手下還有十幾萬安西大軍,還有爨人和僰人的數萬精兵,一旦他鐵了心跟皇帝撕破臉皮,憑借他巨大的財力和暗中的勢力,以西域為據點,進可攻退可守,假以時日天下必歸於蕭睿。

蕭睿不是李琮,不是老邁的皇帝可以對付的。一想起蕭睿手中掌握著的威力無敵的火炮和火器,鄭隴心裏就情不自禁地打了一個哆嗦。他不知道,在這種近乎神兵利器的麵前,這天下間還有什麽人能擋住安西鐵衛軍的鐵蹄。

一念及此,鄭隴再無任何猶豫,躬身朗聲道,“大將軍,下官遵旨。下官明日便率軍進駐長安……”

長安,朝會之上。

李隆基有些疲倦地靠在自己的龍椅上,望著下麵兩側神色不一的文武臣子,心中漸漸有些不耐煩起來。也不知怎麽回事,自打重新進了長安城,李隆基的身子便好像驟然蒼老了下來一樣,幹什麽都有些無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來。

文武百官們正在喋喋不休地討論著,平叛之後的諸項安民事宜,這些事務繁雜,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畢竟,李琮叛亂為期日久,造成的創痛愈合需要時間。

但李隆基當前對這些根本就不敢興趣,目前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蕭睿交出手中的兵權,作為皇帝他必須要重新掌控起一切——但如果是直接下詔奪權,一來沒有名正言順的理由,畢竟明麵上蕭睿還是平叛的功臣,強行奪權勢必會引起軍心動**,甚至逼得蕭睿鋌而走險,走上李琮的老路。

還有就是,章仇兼瓊、裴寬等人聯名上奏,強烈要求朝廷議罪夫蒙靈察,派軍征討河東。李隆基當然不會立即答應,他早已派人暗中聯絡夫蒙靈察,許下了既往不咎的諾言,目下夫蒙靈察正悄然率軍向潼關逼近,在這種時候,他怎麽能將夫蒙靈察定為叛逆?但夫蒙靈察從賊卻是事實,作為皇帝,他又不能公開為夫蒙靈察脫罪,隻能含糊其辭推延開去。

其實,對於夫蒙靈察,李隆基心裏也懷著一腔怒火。但現在用人之際,夫蒙靈察的背叛與蕭睿的巨大威脅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他不得不按下怒火,向夫蒙靈察張開了歡迎的胸膛。

李隆基長出了一口氣,用淩厲而渾濁的目光投在了默然站在殿中不語的蕭睿身上。但當蕭睿清朗的目光應向他的目光時,他又旋即將目光挪了開去。

然後,李隆基又將目光轉移到李琦的身上,眼中不屑的神色一閃而逝。

“想要奪朕的皇位,你還太嫩了點。不要以為有蕭睿在,你便可以一步登天!”李隆基伏在龍椅扶手上的手緊緊地攥緊,厲芒和殺機一閃而逝。這一抹殺機落在蕭睿的眼裏,蕭睿心裏暗歎。麵對這樣一把至高無上的龍椅,父子親情當真是比狗屎還不如了。

“靖難郡王……”李隆基突然低低呼了一聲。

蕭睿一步跨出,朗聲呼道,“臣在!”

李隆基眉梢跳了一跳,“蕭愛卿,安西局勢如何?”

“回皇上的話,小勃律叛亂已平,蔥嶺四夷賓服更甚往昔……臣奉旨,移民十萬與小勃律,將小勃律王城更名為新唐城,同時在連雲堡設立都督府屯兵震懾諸胡……”蕭睿侃侃而談。

李隆基歎了口氣,一時間,心情很是複雜。拋開別的不說,蕭睿對於大唐朝廷來說,還是居功厥偉的。小勃律一戰讓大唐威震中亞一帶,安定了大唐的西北門戶,同時千裏奔襲吐蕃,借道吐蕃變相解了吐蕃進犯之難……如果不是他後來的諸多“大逆不道”之舉,李隆基還真挑不出他一點毛病來。

“靖難郡王功勳卓著,朕非常欣慰。”李隆基半真半假地說著,擺了擺手,“來人,傳旨,賜金花一朵,禦酒三壇,綾羅綢緞百匹,歌女十名。”

“臣拜謝皇恩。”蕭睿躬身淡淡道,但口氣中並沒有欣喜或者感恩的意味。

蕭睿神色飄逸而淡然地站在那裏,處在了群臣和大唐權貴們或是感歎或是豔羨或是鎮服的目光注視中。此時此刻,不管是李隆基還是文武百官,都已經無法否認,眼前這個年輕人已經猶如那初升的紅日一般,高高照耀在大唐萬裏疆域的上空,文采風流天下無兩,武德功勳蓋世無雙,兼之仗義疏財品行高潔,他在朝野尤其是在民間的威望已經獨一無二,無人可以取代了。

縱然是皇帝,想必也不能。裴寬眼中閃過一抹奇色,不禁想起昨日無數窮苦百姓聚集在蕭家門口感恩戴德之聲響徹半個長安城的情景。這些百姓或者在戰亂中被蕭家產業所庇佑,或者一直接受著蕭家賑濟院、福利院和書院的供養,皇帝和朝廷的恩德他們感受不到,但蕭家為他們付出的巨大代價他們卻是心知肚明的。

而正因如此,李隆基才不能也無法明目張膽地向蕭睿下手。畢竟,在表麵上,他還要維持著他仁德明主的光輝形象。盡管他的形象早已因為放棄長安,逃避蜀中而喪失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