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墓地在選址上最重視風水方麵的考慮,對龍、砂、水、穴、相、明堂、近案、遠朝都有一定的格局安排和講究,包括墓址的地質、水文、朝向、土壤的要求,尤其是與自然山川景觀渾然一體,天人合一,達到極為完美的境界。

於山對這一切並不熟悉,也可以說根本沒有經驗,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跟周圍的自然景觀想聯係,所以才會出現錯誤。

高明的風水師往往從主山的高低、案山、朝山的遠近、青龍、白虎山的合圍狀況、水的順逆等情況來確定墓穴的位置,並於墓的建築相呼應。

如主山高的則配較高大的墓碑,若青龍、白虎山有缺損的加以護手,逆水的、案山緊迫的,祭壇應厚且高聳,護手應挺直、外擴。

若是去水的,則祭壇應低薄,護手應環抱、內拱,並築起道池以緩解山勢等等。

當然所有的建築必須符合相關尺寸,才能使墓穴的建築與山川形勢匹配,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能天人合一,福澤子孫。

這裏要特別注意的是,墳墓周圍不宜以磚石圍砌,這樣墓穴與來龍連接成一體,更能聚氣,這些,都在於山修建墓園建築的時候,被他發現,並且一步步改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讓他重新測定了這裏的風水格局。

這個時候,於山才有點傻眼,這時他才發現,這裏的風水格局,跟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一塊墓地的好壞,墓地給後人帶來的是禍,還是福,在葬地的險易中便可以看出。

葬地要考察來龍的發脈和終點,在它生氣勃發的地方擇地下葬。

主穴下葬之後,就是輔穴,像於山選擇的家族墓地,自然不是一個人的墓穴,而是整個家族的。

所謂輔,是指夾護擁從,龍怕孤單,所以主龍周圍要有重重夾護的支龍,這一點於山就從來沒有想過,而現在,他卻直接見識到了。

要避開周圍的凶處,淺脈順乘其勢,深脈深葬以獲取生氣,恃勢開挖以通脈氣,合土建穴以固龍脈。

龍脈之所以是龍脈,絕對不是孤獨存在的,中國人講究個父死子繼、世代傳承,所以隻想著自己的是天煞孤星,隻要看看曆代的龍脈所在地,都是一座龐大的墓園,就應該知道龍脈是什麽樣子的。

除了龍脈主穴位下葬的帝王,帝王周圍,往往拱衛著王族將相,而不是隻有一座帝陵孤零零的矗立在那裏,而真要這麽做,那麽也是孤臣孽子。

所以發現一處好的結穴之地,往往是外藏八風,內收五行,上承天光,下澤地德,使陰陽調和,五行俱備。

這樣的地方,自然不會隻有一處結穴之地,像於山點穴之處的外圍,就有八風穴,應八麵風,每一處都有結穴之地。

除了八風穴,於山還在這座土靈穴之中發現了內五行,內五行就是內部形成的五個小型結穴之地,每一處都有一個小結。

八風穴,加內五行,這就是十三處輔地,這樣的格局已經不比下麵的蛙鳴穴小多少了,如果再加上周圍的青龍山,白虎穴,環山帶刀侍衛,這一切組合起來,這就是妥妥的小龍脈啊!

不是單純的土靈穴,而是一條內蘊五行,外藏八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俱全的帝王陵,雖然是諸侯陵,但這樣的陵寢已經是十分難得了。

這就是眼力的重要之處,所謂:目工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目力不行,就要惹來麻煩。

觸類而長,元通陰陽,這就是上等葬山,如果格局再大一些,那麽這裏的氣勢就會,如來龍象波浪洶湧,象萬馬奔跑,來時勢不可擋,止時卻靜止不動。

或者是流水朝向大海,象眾星拱月,千江萬河同歸大海,星鬥滿天拱向北鬥,眾水為穴所用,眾山朝拱龍脈,龍虎抱衛墓穴,這便為真正的龍脈。

而於山選定的這處犀牛望月地,自然是沒有那樣氣勢磅礴的格局景象,不過,就算這樣,隻是看看周圍的山勢,也能夠看得出此地的格局小不了,最起碼比下麵的那個蛙鳴穴要好了無數倍。

如果真要說一下兩種龍穴的區別,這裏的犀牛望月格局,就像是一個底蘊深厚傳承久遠的諸侯國,雖然是一國,但最多也就是偏居一偶,不能稱九五,所以不為至尊。

而蛙鳴穴更像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傳承的大部落,雖然是獨立一國,但起於草莽,最多也就是聚族而居,連諸侯國都不可能形成。

於山家的犀牛望月算是傳承有序,但沒有足夠的龍氣支撐,所以不會貴不可言。

而大部落再大,龍氣再盛,他也沒有足夠的底蘊支撐它一統天下,所以也不過是一個蠻族部落。

兩者各有缺點,也各自不凡,一定要說哪個更好,就隻能見仁見智了。

至於卞家怎麽非得拉著於家,於山倒是知道點理由,福地有人居,隻要是福地,自然有人霸占,一處龍穴,其實就是一處靈穴,則有的地方,自然會被人,或者其他東西霸占。

現在你占據下來了,自然就有人不高興了,自然就會找你麻煩,往往是吉穴越好,找麻煩的人越厲害。

在於山看來,找麻煩的不外乎本地的遊神,或者當地土地,再就是一些牛鬼蛇神。

當然,民間傳說中可不是這樣的,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吉穴是有鬼神土地守護的,不讓無福無德的人霸占。

這種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相傳北宋時,有一地名“吳塘門”,夾於吳塘山東西峰之間,相傳其中有一大富大貴的吉穴。

當地民謠有雲“吳塘東,吳塘西,玉兔對金雞,代代出紫衣。”

結果,此吉穴被南宋名流尤袤所得,用以安葬其父尤時享的骸骨。

據當地故老相傳,尤袤葬父後,便在墓旁結劃廬守孝,一晚,忽見有無數“天燈”在天際浮遊,隱隱可見有許多金甲神,簇擁著一位器宇不凡的貴神在天際巡視。

忽然,貴神若有所感,指著尤袤父親的墓穴,問左右兩旁的金甲神說:“此地將發福三百年,非有大福之人不能享有,不知是何人葬於此地?”

金甲神回答說:“名流尤袤剛剛葬其父於此。”

貴神說:“尤家並無福分享用此福地,明日當命雷神轟之,把墓穴與棺木轟走,好讓此福地留與有福之人。”

貴神與金甲神在雲端對答之言,萬袤聽得清楚,當即嚇至魂飛魄散。

為了保存父屍,便立即跪地向空遙拜貴神,叩頭有道:“先父骸骨既已安葬於此,實在不忍見父墓慘遭雷電轟毀,萬望貴神手下留情,隻要能保存父墓,情願以已身代遭雷轟之苦。”

金甲神亦從旁替尤袤產情,貴神沉吟半響,然後微點頭道:“尤氏雖累世修德,但其福德尚不足享用此吉穴,現在姑念尤袤忠孝,姑且容許其繼續享用此地,等待三百年後再作處置吧!”

停了一會,繼續說:“尤袤情原以身代父,孝感動天,可免受雷轟之苦。”

尤袤聽聞貴神此言,大喜過望,忙向貴神跪拜叩謝。

自此以後,尤氏一門子孫,世代皆由科甲入仕,功名不替。

“佳穴留與有緣人”這種觀念深入民心,許多與風水有關的民間傳說,均把人與地的“緣分”說得出神入化,有緣的,必定會機緣巧合地獲得福地。

無緣的,千方百計追求,仍是陰差陽錯失者交臂,種種變化得失,民間傳說中描述光怪陸離令人歎為觀止。

所謂懂行的看門道,不懂的隻能看熱鬧,這種傳說說明了什麽?

不止是靈穴有主,還意味著強權,如果真是神靈,他哪有功夫管你一座墓穴誰屬?

所以,在於山看來,也不過是一些山精野怪在作祟罷了。

整個遷墳的過程十分順利,墳墓也講究,墓室以磚或石砌成,更有以三合土拌以糯米糖漿搗築而成,非常堅固。

落棺後,加蓋木板、石板後,再蓋灰土封閉,也是呈元蓋狀。

墓墳四周有步道環繞,左右和後方堆土,築成“墓山“,以為依托,以磚、灰土砌擋土矮牆。

墓碑前以長石板築成墓桌,供祭祀時擺放香燭祭品。

墓兩側砌起磚石“墓袖“,向左右延伸,環抱墳墓,墓前左右立石獅守墓。

“後土“(土地公)牌立在墓旁,棺木要在太陽下山之前下上,墳穴己事先挖好,墓誌等等也準備好了,墓前左右立石獅守墓。

不過,棺木下葬的第一、二天或第七日,主家要上山巡視,看看墳墓的情況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確實已“入土為安“,而不是一葬了之。

如果是新墳入土,巡山時,死者遺屬都披麻戴孝,遷墳就不用披麻戴孝了,但該準備的東西一點也不難少,備牲禮等祭祀用品,先把“後土“,燒金紙,後第墳墓,燒銀紙,都要焚香,點燭,上供跪拜,至此,落葬才確實結束。

“走吧!以後七天每天早上來巡視一次就行了。”於友山拉著於山道。全本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