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哲學家在海邊看見一艘船遇難,船上的人全部淹死了。他便抱怨上帝不公,為了一個罪惡的人偶爾乘這艘船,竟讓全船無辜的人都死去。正當他深深的沉思時,他覺得自己被一大群螞蟻圍住了。原來哲學家站在螞蟻窩旁了。有一隻螞蟻爬到他腳上,咬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腳將這些螞蟻全踩死了。

這時,赫耳墨斯出來了,他用棍子敲打著哲學家的頭說:“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樣,如此對待眾多可憐的螞蟻。你又怎麽能做判斷天道的人呢?”

有的時候看不見的,並不代表不存在。

君子的高貴品質往往在於其嚴於律己,尤其是在獨處的時候。《鹹寧縣誌》記載了“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故事。

清雍正年間,有個叫葉存仁的人,先後在淮陽、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曆時30餘載,毫不苟取。一次,在他離任時,僚屬們派船送行,然而船隻遲遲不啟程,直到明月高掛才見劃來一葉小舟。原來是僚屬為他送來臨別饋贈,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來。他們以為葉存仁平時不收受禮物,是怕別人知曉出麻煩,而此刻夜深人靜,四周無人,肯定會收下。葉存仁看到這番情景,便叫隨從備好文房四寶,即興書詩一首,詩雲:“月白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接著,將禮物“完壁歸趙”了。

孔子說:“躬身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是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怨恨就不會來了。

《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中,寫了龐統輔佐劉備進軍西川時出現的一段小插曲——劉備設宴勞軍,酒酣之際,劉、龐言語不和,劉備發怒,責問並驅趕龐統:“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夜半酒醒,劉備想起自己所說的話,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龐統談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曰:“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

本來,酒醉失言,雖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麽大錯。劉備事後卻一再自責,這是他自省的結果。

正直的人不會將錯誤掩蓋,也絕不會打腫臉充胖子,他們會時時的反省,不斷自我完善。

反省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反芻與回饋。它是把當局者變成一個旁觀者,他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審視的對象,站在另外一個人的立場、角度來觀察自己,評判自己。

《中庸·天命章》裏有這樣的話: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見到隱藏著的事端,我的心裏已顯著地體察到了。當細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覺的時候,我的心中已顯現出來了。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更加要謹慎小心,不使不正當的潛滋暗長。

一個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對其為人很重要。反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機緣。它在任何人身上,都會發生大效用。因為反省所帶來的不隻是智慧,更是夜以繼日的精進態度和前所未有的幹勁。當你克服了你的主要缺陷,你就會成為一個更強大的人。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要自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行為。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貴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這一天做過的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了?教師教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朱熹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免不了發生矛盾或產生隔閡。如果與鄰居、同事或朋友鬧了別扭,隻去想對方的短處,會越想越覺得自己有理,越想越覺得委屈,因而越想越生氣,關係必然越弄越僵。如果“三省吾身”,找一下自己的缺欠,就不難獲得解決問題的鑰匙。

一個人有缺點和過失是難免的,隻要改正,就會進步。但是,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自己對別人的缺點,哪怕很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對自己的毛病卻不易看到,甚至有時把自己的短處誤認為是自己的長處。一個人的缺點和過失,不僅有害於自己,也會影響到他人。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過失,除了虛心聽取別人的忠告、接受別人的批評外,還要三省吾身,也就是經常自省,這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執著走自己的路

人們都向往自己成為天才或者偉人,但是,偉人隻是人類中的極少一部分,他們的偉大是相對於平凡而言的。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隻局限在一定的活動範圍之內,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成為偉人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做一個正直誠實、光明磊落的人,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體現自身的價值,這是人人平等的。平凡的崗位,也可以體現出人生的意義,真誠、公正、正直和忠厚是不可缺少的。這樣,可以使每個人在自己的平凡位置上實現自身的價值。

人們應該知道自己的實際能力與水平,不圖虛名腳踏實地的走自己的路,而不應該投機取巧,心存僥幸。自古以來都是三種人的身邊常有禍事:包藏禍心,損害別人利益者,會反受其害;過分嫉妒,容不得他人的人,不被他人所容;喜愛虛名,並且不擇手段去竊取他人成就的人,早晚會被別人識破揭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著名的美國將領——巴頓,其成功秘訣就是:著眼於目標,矢誌不渝。

1908年6月,巴頓實現了童年時期就夢寐以求的願望,成為著名的西點軍校1908級學員。

學員時期的巴頓,的確非常引入注目,在他所學習的每個課題中,他都要力爭第一;他極其注意軍容風紀、外表儀態,他的軍服上裝有墊肩,不僅完全合體,而且每天洗燙,從不間斷;他走起路來,昂首闊步,有軍人氣概;所有的體育項目以及他下功夫的其他各項活動,他都是輸不起的,絲毫不能忍受被擊敗;在軍事技術方麵,則更是追求完全成功。

第一學年時,他全力以赴於列隊操練,苦練基本功,並做到所有動作的完美無缺。當時隊列操練在畢業成績中隻記十五分,而數學卻占二百分,但在巴頓看來,努力爭取隊列訓練的優秀成績,是成為軍人的第一步,所以他把全部時間都花在了隊列操練上。到學年結束時,他的隊列考試成績雖名列第二,但數學成績卻位居榜尾,這使他留了級。做一名優秀軍人是他兒時的夢,不能順利通過考試,令他十分傷心。考試失敗沒有使他退縮,更激起了他強烈的追求。在重修一年級時,他沒有再將其全部時間用在隊列操練上,除了猛攻數學外,還悉心閱讀了大量軍事史、戰略、戰術等方麵的書籍。他從初期受挫中深知,一個人除品格外,知識尤為重要。信心和果斷建立在知識之上,隻有對軍事專業的博學,才有可能成為優秀將領,否則隻能是有勇無謀的一介“武夫”。

這一年,巴頓通過不懈努力,終於如願以償:他的全部課程合格,隊列操練仍是他在班上賴以出人頭地的科目。他成為學員中公認的佼佼者。

巴頓曾對密友談起過他想在軍校達到的三個目標:在軍列訓練中奪冠;到第四年級時升為學員副官;在田徑運動項目上打破學院紀錄而達到A級運動員標準。他說到做到:二年級時,他升為上士學員,第三學年升為軍士(此二者都是二、三年級學員中最高的軍階),第四學年真的升為學員副官。畢業時,他的隊列訓練第一;刷新了幾項學校田徑賽紀錄。

拿破侖在學校讀書時,簡直笨得出奇。不論是法語還是別的外語,他都不能正確的書寫,成績一塌糊塗。而且,少年的拿破侖還十分任性、野蠻。不僅如此,拿破侖還襲擊比他大的孩子,臉色蒼白、體態羸弱的拿破侖卻常讓他的對手不寒而栗,他家裏的人都罵他是蠢才,人們都稱他“小惡棍”。在他的自傳中,曾這樣寫道:“我是一個固執、魯莽、不認輸、誰也管不了的孩子。我使家裏所有的人感到恐懼。受害最大的是我的哥哥,我打他、罵他,在他未清醒過來時,我又像狼一樣瘋狂地向他撲去。”

可是,在這個遭人白眼的孩子的心中,信念的力量悄悄地滋長著。他朦朧地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然而他還未真正地認識它。而且,他心中有一種狂妄而任性的想法:凡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都要歸自己所有。一天天長大的拿破侖開始更理智更成熟地關注自己。他常沉溺於同齡人所無法想象的冥思苦想之中,他又瘋狂地迷戀著各種複雜的計算,他已學會了用冷靜而徹底計算過的理智很好地控製自己的行動。他驚奇地看到自己表現出來的出色的思考力,第一次真正地認識了自己。他的行動變得果敢而敏捷,富於抗爭精神。一種嶄新的渴望點燃了他生命的熱情,終有一天,他明白天誤地告訴自己:“是的,我具有最出色的軍事家的素質,權力就是我要得到的東西!”清醒的自我意識一旦形成,便發揮出巨大的推動作用。拿破侖在成功之路上連戰連捷,勢如破竹。35歲時他登上了法國皇帝的寶座。

無欲則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提出不論是富貴的獲得和貧賤的擺脫,都必須嚴格地遵照一定的道德標準來實現,如果違反道德標準,就是“不義”的行動,應受到人們的鄙視。

楚昭王被伍子胥打垮,倉皇出逃。宰羊店的老板屠羊說也跟著昭王出逃。

昭王回國複任後,獎賞隨同逃難的人,鼓勵忠誠之士,屠羊說也受到獎賞。

屠羊說覺得不妥當,“大王失去國家,我也失去了殺羊的營生。大王回來,我又重操舊業,生意仍舊紅火,為什麽要獎勵我呢?”

昭王知道後,便吩咐手下人,強迫屠羊說接受賞賜。

屠羊說說“天王亡國失位,我沒有失職的過錯,要罰,罰不到我的頭上;大王返國複位,我沒有出主意出力氣,行賞,也賞不到我的頭上。”

昭王聽到報告,便下令說:“我要見他!”

屠羊據理申辯說:“楚國的法製規定,一定是建立有大功勳的人才能被大王接見。可是我智謀不足以考慮國家大事,勇武不能夠驅除入境敵寇。伍子胥攻陷郢都時,我害怕兵禍而跟隨大王逃難,卻並不是想護衛大王。今天,大王要無視法製規定,打破常規接見我,這不是我希望發生的事。”

昭王非常感動,對大臣們說:“屠羊說地位很低,但見識深刻,你們可以替我傳話,請他出任三公的職位。”

屠羊說依舊反對。他說:“我很清楚,做官做到三公也就到頂了,比我整日裏守著宰羊店不知高貴到哪裏去。那優厚的薪水,比我靠殺幾頭羊賺幾個辛苦錢,也不知豐厚多少,然而君主妄發旨令,我要接受就是貪圖榮華富貴,彼此都壞了名聲,並且這樣後患大得很!我是不能接受三公職位的,還是在我的宰羊店心安理得!”

據《左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有人得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我曾請有名的玉匠看過,認為這塊玉是寶才敢獻給你的。”子罕卻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要是把玉給了我,那你就我都失去了寶,不如你不送,我不收,使你我都保有自己的寶。”列子窮困潦倒時也決不接受鄭國宰相子陽贈送的糧米。

因為,列子知道自己並沒有和子陽打過交道,子陽聽他手下的人說:“列子是大大的賢人,他就在您治理的國家裏,他現在連飯都沒吃的。這洋,您豈不成了不愛賢才的宰相嗎?”

子陽是為了自己獲得好名聲而給列子送吃的東西,並非真正受惜賢才。

列子謝絕了子陽送的糧米,列子的妻子埋怨說:“隻聽說有道德有才學的人的老婆子女,都能過上快樂安逸的日子。可你,把我們一家子都養得隻有皮包骨頭了。當權的宰相既然巳派人來慰問,又送糧米給我們,你為什麽偏偏不接受呢?你自己不要緊,未必身家性命也不要?”

列子解釋道:“宰相並不是真正了解我,隻不過聽別人講我,他才叫人給我送糧食。現在救濟我是如此,如果一天有人在他麵前說我的壞話,他必然依別人的隻言片語來加罪於我。這怎麽能行呢?這就是我不接受糧食的理由。”子陽為官,為所欲為,不久老百姓起來反抗,殺死了子陽。列子雖然窮困,卻依舊平安,道德學問依舊芳名遠揚。

明《七修類稿》中記載了弘治年間一個吏部尚書寫在門上的一副對聯:“仕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仕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饋遺、苞苴,都指賄賂。就是說,在朝裏做官的接受別人的非法饋贈,在外地做官的向朝裏進貢行賄,這都是可恥可羞的。明代一度賄風盛行,而兵部尚書於謙在做巡撫時“每入京,未嚐持一物交當路”,他賦詩抒懷:“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