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則徐曾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他把這句話寫在自己府衙的一副堂聯中,規行矩動,身體力行。他受命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辦鴉片時,離京當天,即傳示驛站,沿途“隻用家常飯菜,不必備辦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窩燒烤,以節糜費。……言出法隨,各宜懍遵毋違。”一路上說到做到,兩袖清風;他到達廣州次日,即告示百姓:今後“公館一切食用,均係自行備買,不收地方供應。所買物件概照民間時價發給現錢,不準絲毫抑勒賒欠,……有借名影射擾累者,許被擾之人控告,即予嚴辦”。清人張清恪,在任督撫時曾針對送禮行賄的醜行,寫過一篇《禁止饋送檄》,檄中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儻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古代有首《不知足》的打油詩對無窮貪欲做了的生動描繪:

終日奔波隻為饑,才方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結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若要世人心裏足,除是南柯夢一回。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現實生活中,隻有摒棄貪念,意誌堅強,才能真正邁向成功。

人貴自製

華茲牛斯曾說過:自我克製能夠抗拒各種痛苦;嚴格的自我克製能幫助人們擺脫可怕的陰影;勤奮向上能推動時代的發展;寬宏大量的情感讓人充滿活力,心情愉悅……這一切至善的品格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傑勒米·邊沁說:“無論如何,如果人的意誌力能夠控製思想,就能使這些思想走向幸福。要努力看到事情好的、最好的一麵。人們有時會浪費大部分的時間,白天,開會的時候,時間會在等待中白白地浪費;夜晚,睡覺之前,人們因興奮會不停地想愉快的事兒;在外步行時,或在家休息時,思維一刻也不會停止,這些思想可能有用,也可能無益,甚於對幸福有害。”

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名將李將軍,那時已經快走完一心為國的悲壯生涯。有一次他參加一個朋友孩子的洗禮,孩子的母親請他說幾句話,以作為孩子漫長人生征途中的準則。

李將軍的答案,已經把帶領自己曆經征戰苦難,以至最後榮獲美國史上崇高地位的教條,歸納成一句極簡短的話:“教他懂得如何自製!”

學會控製自己,特別是控製自己突發的衝動。控製衝動同駕馭烈馬很相似,你如果能夠在狂奔的馬上表現出鎮靜,那麽你就能夠做到事事聰明。能夠預見危險,就會摸索著找到自己的路。激動中的言語對於脫口而出的人也許微不足道,可是對一個善於聽話的人卻是很有分量的。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曆史上名聲極為顯赫。他的情感的自我克製能力,在最困難和最危險的時刻,也強人無比,所以對他不大了解的人會覺得,他天生心平氣和、鎮定自若。其實,華盛頓卻是一個急性子。他嚴格自我控製和嚴格自律的結果,使他溫和、文雅、禮貌以及處處為他人著想。

華盛頓的傳記作家這樣評價華盛頓:“他性格豪爽,充滿**,麵對充滿**和激動人心的時刻,不懈的堅持,自我控製的努力,讓他最終控製了**,克製了激動。”傳記作家還說:“他的**無人能比,有時這種強烈的**猛烈地爆發出來,但是,他在最短的時間內克製這種強烈的**。自我控製應該是他最優秀的性格特征。”

智者對偶發的事件都具有高度的警惕性。**爆發會使一個平時謹慎的人失去平衡,而這正是一個人最容易栽跟頭的時候。在狂怒或獲得滿足的一瞬間,謹慎的人也會衝動,可是很可能這一衝動讓一個人悔恨終生。

從前,有一匹馬獨占一片草原。有一天,一隻鹿闖入這匹馬的領地,想與馬分享豐美的水草。馬對入侵者十分仇視,心想報複,便請求人幫助懲罰鹿。

人對馬說:“如果你願意把籠頭套在嘴上,讓我騎在你的背上,我就可以拿出最有效的武器為你驅逐鹿。”

馬同意了人的要求,戴上人給馬準備的籠頭,讓人騎在背上。人很快就趕走了鹿,可以從此以後,馬就成了人的奴隸。

自我克製是一切美德的根源所在。一個人如果被衝動和**支配,那麽,他就失去了他的全部道德自由。他就會人雲亦雲,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成為強烈的奴隸。

要想擁有光榮、平和的人生,就必須雲能夠在小事或大事上自我克製。容忍和克製是人類必須的品格。脾氣不能超越理智。

能夠自我控製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成功。

謙遜的人最高貴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匹馬獨占一片草原。有一天,一隻鹿闖入這匹馬的領地,想與馬分享豐美的水草。馬對入侵者十分仇視,一心想報複,便請求人幫助懲罰鹿。

人對馬說:“如果你願意把籠頭套在嘴上,讓我騎在你的背上,我就可以拿出最有效的武器為你驅逐鹿。”

馬同意了人的要求,戴上人給馬準備的籠頭,讓人騎在背上。人很快就趕走了鹿,可是從此以後,馬就成了人的奴隸。

自我克製是一切美德的根源所在。一個人如果被衝動和**支配,那麽,他就失去了他的全部道德自由。他就會人雲亦雲,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成為強烈的奴隸。

要想擁有光榮、平和的人生,就必須能夠在小事或大事上自我克製。容忍和克製是人類必須的品格。脾氣不能超越理智。

能夠自我控製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成功。

泰戈爾說: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近於偉大的時候。做人要保持謙遜,不能自作聰明,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總多一點智慧,巴甫洛夫說:“決不要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麵的準繩。”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宮。”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也是一個人恰當看待和處理他與外界關係的正確思想方法。心胸寬大,虛懷若穀的人,才能謙虛謹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丘吉爾因為有卓越功勳,戰後在他退位時,英國國會打算通過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銅像放在公園裏供遊人景仰。

丘吉爾卻拒絕了。他說:“多謝大家的好意,我怕鳥兒在我的銅像上拉糞,那是多麽的有煞風景啊。所以我看還是免了吧!”

托馬斯·傑斐遜是美國第3任總統。1785年他曾擔任美國駐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國外長的公寓拜訪。

“您代替了富蘭克林先生?”法國外長問。

“是接替他,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富蘭克林先生。”傑斐遜謙遜的回答。

傑斐遜的謙遜給法國外長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肚雞腸的人,器小易滿,不到半瓶水,也會倘得不亦樂乎。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是一個十分謙虛的科學家。達爾文與別人談話時,總是耐心聽別人說話,無淪對年長的或年輕的科學家,他都表現得很謙虛,就好像別人都是他的教師,而他是個好學的學生。1877年,當他收到德國和荷蘭一些科學家送給他的生日賀辭時,他在感謝信中寫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我很清楚,要是沒有為數眾多的可敬的觀察家們辛勤搜集到的豐富材料,我的著作便根本不可能完成,即使寫成了也不會在人們心中留下任何印象。所以我認為榮譽主要應歸於他們。”

東漢穎州父城(現河南葉縣東北)人馮異,字公孫,熟讀《左傳》、《孫子兵法》,文武雙全。最初在王莽手下為小官,後見王莽為害人民,被人民所怨恨,了解到起義軍領袖劉秀有治國安家的才幹,便對苗萌說:“現在起義諸將,雖皆英雄,但多獨斷,不愛人民。隻有劉將軍不搶掠人民,舉止言談,溫和有遠見,不是庸人,可以追隨。”於是苗萌和馮異投靠了劉秀,又吸引了勇將姚期等人來,劉秀勢力大振。他向劉秀建議說:“天下人都反對王莽苛政,劉玄部又紀律太壞,失信於民。此時人民饑苦,若稍施恩德,百姓必熱烈擁護,”劉秀聽了他的話,派馮異、姚期到邯鄲安民,果然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王郎領兵追趕劉秀,劉秀及部下退到饒陽天蔞亭(河北饒陽東北),正遇天氣寒冷,士兵都饑餓疲勞,馮異送來豆粥,解除了困難。在南宮(河北南宮)又遇大風雨,劉秀躲到路旁空屋,馮異抱來柴,鄧禹燒火,秀方能烤幹衣服,馮異又送來飯、菜,終於安全移兵到信都(河北邢台)。劉秀使馮異收集散兵,重整隊伍,大破王郎。

馮異對東漢統一建國之功,是巨大的,但他從不居功。對人也特別謙讓,每當同其他大將的車仗在路上相遇,他必告訴車夫退讓躲道,讓別人先過。他領部隊交戰時,在各營之前;退兵時,在各營之後。當休戰時,諸將坐在一起,都宣揚自己的功勞,以便爭功多得升賞。當各將爭功時,馮異則躲於大樹下,一言不發,似為乘涼休息,實為躲避讓功,後來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不僅劉秀對他格外器重,他的軍隊,亦多願在他麾下效力。

做人要謙虛,不可自大。我們每天都可見有人說我不服這個不服那個的人。總是看不起在某些方麵不如自己的人。其實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和短處,而恰恰在此時有人隻看到他的短處,看不到其長處。謙虛是尊重他人的—種表現,一種美德。隻有謙虛的人才能發現別人的優勢,知道自己的不足。老子說:“江海能成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

社會上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懂得謙虛待人,他們真正理解世事艱難、行為處事的重要。凡唯我獨尊、目空一切、誇誇其談、不可一世的人,定是閱曆太淺,磨難太少之人。有時我們總會發現一個不起眼的人在不經意間成就了他的不平凡,他不會說我有多麽的厲害,隻是默默地努力著,等待著時機,而後厚積薄發讓人措手不及地看到其成就。

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劉墉曾說過:最強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在超越別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奇跡是人創造的。人的因素是關鍵的。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應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公元前99年,騎都尉李陵率5000士卒隨二師將軍李廣利,出居延千餘裏追擊匈奴。李廣利一遇敵打仗,便大敗而輸,然後就逃之夭夭,把李陵的幾千步兵,孤零零地扔給了十幾萬的敵騎。李陵陷入重圍,他不懼不屈,接連奮戰九天,宰殺敵騎五、六千,終因眾寡懸殊,糧盡矢絕而被迫投降。時為漢帝劉徹天漢二年。消息傳出,朝野震**。好大喜功的劉徹勃然大怒,把李陵妻兒老小悉數逮入死牢。

滿朝文武,無不附和皇帝,紛紛指責李陵的不是。惟獨太史令司馬遷出來為李陵辯解,說他之所以不死而降,可能還另有原因。劉徹自然不悅,於是把司馬遷也關入大牢,並以“誣上”的罪名,被定了死罪。按照漢舊例,有兩種情況可以免去死罪:一是拿錢贖,二是被處宮刑。

於是,司馬遷麵臨三種選擇;接受死刑,用錢買命,被處腐刑。花錢買命,當時需要五十萬錢,相當於五個“中產之家”的財產,司馬遷是一個窮“太史”,根本付不出;受死,司馬遷不是沒有想到,並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但他想到了父親的遺命,想到了畢生的使命還未完成,他不能就此去死;那麽隻剩最後一條路——接受宮刑。這可是奇恥大辱,過去說,“刑不上大夫”,更何況是宮刑呢!但為了事業,司馬遷忍辱偷生。出獄以後,劉徹還封他為“中書令”,名義上比“太史令”職務要高,可卻是宦官擔任的啊!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司馬遷把這一切都忍受了下來。

他在《報任安書》中寫到:

我的先人,沒有獲得丹書、鐵券那樣的特大功勳,所從事的是起草文書、編寫史料、記錄天象、製定律曆的工作,其職位接近於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間,本來就是皇上所戲弄,當成樂師、優伶一樣畜養的人,為流俗所輕視。假使我受到法律製裁被處死刑,就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了根毛一樣,跟螻蟻之死有什麽不同?而世人又不會將我與能死節的人同等看待,隻認為我智力窮盡,罪過極大,不能自己解脫,終於去死而已。為什麽呢?這是自己平素所從事的職務所處的地位促成的。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這是由於應用死節的地方不同的緣故。

最上一等是不辱沒先人,其次是不辱沒自己,其次是顏麵上不受辱,其次是辭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係受辱,其次是換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頭發、以鐵索束頸受辱,其次是毀傷肌膚、斷殘肢體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極點了!《禮記》中說:“對大夫不能用刑。”這是說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節操。猛虎在深山的時候所有的野獸都常害怕它;待到被關進籠子裏或落入陷阱之中,卻搖尾向人討吃的,這是人以威力逐步製服了它的結果。所以,對士人來說,即使是在地上畫一座牢獄,那情勢也叫人不敢進去;即使是一個木製的獄吏,也不敢跟它對質,必須在遇刑前自殺以免受辱。現在手和腳都被刑具束縛起來,脫掉衣服,接受杖責,關閉在四麵牆壁之中。在這個時候,看見獄吏就以頭碰地,看到獄卒就膽戰心驚。為什麽呢?這也是以威力製約逐步發展的結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