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已經到了這一步,還說不受辱,不過是所謂“臉皮厚”罷了,哪裏說得上尊貴呢?再說,西伯是一方諸侯之長,卻被囚禁在裏;李斯是丞相,備受五刑的處置;淮陰侯韓信是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稱孤道寡,後來又都被捕入獄;絳侯周勃誅殺呂氏黨羽,權力之大超過了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後來被囚禁在特設的監獄“請室”之中;魏其侯竇嬰曾任大將,後來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腳、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項羽的大將季布,後來剃光了頭,以鐵圈束頸當了朱家的奴隸;灌夫曾在拘留室裏受到侮辱。這些人都身居王侯將相的地位,鄰近國家都知道他們的名聲,一旦有罪受到法律製裁,而不能自殺。落入微塵一般輕賤的境地,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說來,勇敢或怯懦,堅強或軟弱,都是由形勢決定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還有什麽值得奇怪的呢?一個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殺,因而漸漸誌氣衰微,待到受杖刑,這才想到要死於名節,離名節不是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對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於這個緣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沒有不貪生厭死的,難免要懷念父母和妻子兒女;至於為正義和公理所激奮的人,則不是這樣,那是因為有不得已的緣故。現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沒有親兄弟,獨自一人,至於對妻子兒女怎麽樣,少卿是看得出來的吧?況且勇士一定死於名節,而怯懦的人仰慕道義,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勉勵自己不受辱。我雖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卻很懂得舍生取義的道理,何至於甘心接受繩捆索綁的侮辱呢!再說,奴婢侍妾一類人,尚且能自殺而不受辱,何況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願被囚禁在糞土一般的牢獄之中,是因為我的心願尚未完全實現,恥於默默無聞而死,而文采不能顯露給後世的人們。

古代擁有財富、尊位而姓名埋沒的人,不可勝數,隻有卓越超群的人才為後人所稱道。文王被拘禁在獄裏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後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至於》《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聖賢們為抒發鬱憤而寫出來的。所有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鬱不舒暢,他們的思想觀念不被當時的人們接受,所以敘述所經曆的事情,讓後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孫臏的腿斷了,畢竟不能為世所用,於是回家著書,抒發心中的鬱憤,想留下文字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來將自己的心願寄托在無用的言辭上,搜集世上遺失的文獻,粗略地考證曆史人物的所作所為,統觀他們由始至終的過程,考查他們成功、失敗、興起、衰敗的規律,上起軒轅黃帝,下到如今,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章,世家二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二十篇。也想用來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規律,弄清從古至今的曆史發展過程,成就一家的學說。此書已經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這樁禍事,惋惜它沒有寫成,因此寧願接受宮刑而沒有怨怒的表情。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後再傳給跟自己誌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於大都會,這樣我就補償了前番下獄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萬次遭到殺戮,哪裏有悔恨呢!可是,這番話隻能說給有見識的人聽,對俗人就難說了。

正如司馬遷所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因此,能夠成功的人,要學會肯定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才能,琢磨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我。

隻有尊重自己才能被人尊重

隻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別人,才可能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我們應該陶冶自己的情操,養成自尊,自愛,自律的良好品德。

《禮記·檀弓下》記載,一年,齊國大荒,黔敖準備了些食物放在路邊等候受災的人來吃,有一個饑民眯著眼睛來了,黔敖就衝他喊道:“嗟,來食!”(嗟是指不客氣的招呼聲,相當於現在的“喂”)那饑民睜大眼睛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到今天這個樣子的”。黔敖當即道歉,但那饑民堅決不吃,終於餓死了,後來就用“嗟來之食”表示帶侮辱性的施舍。這個故事表現了齊國人自尊自愛、純潔高尚的人格。

《明史·王溥傳》記載:王溥,桂林人。洪武末為廣東參政,他的弟弟從家裏來看他,恰巧與王溥的下屬同舟而行,便贈給他一件布袍。王溥知道後,讓他的弟弟把衣服還回去說:“一衣雖微,不可不慎,此汙行辱身之漸也。”

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當地一大禍害。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大禍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拚殺後隻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裏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遊了幾十裏遠,周處始終同蛟龍一起搏鬥。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輪流著對此表示慶賀。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裏人以為自己己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於是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雲兩位有修養的名人。當時陸機不在,隻見到了陸雲,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了,怕終於沒有什麽成就。”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誌向,隻要能立誌,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後就改過白新,終於成為一名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