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希爾頓飯店名貫五洲,是世界上最富盛名和財富的酒店之一。董事長唐納·希爾頓認為:是微笑給希爾頓帶來了繁榮。為什麽希爾頓這麽重視微笑呢?許多年前,一位老婦人在希爾頓心情不好的時候去拜訪他,希爾頓不耐煩地抬起頭,他看見的是一張微笑的臉。這張笑臉的力量是那麽不可抗拒,希爾頓立即請她坐下,兩人開始了愉快的交談。交談中他發現這婦人真的是那麽慈祥,她臉上真誠的微笑完全感染了他。從此,他把微笑”服務作為飯店的宗旨。每當他在世界各地的希爾頓飯店視察時,總會問員工:“今天,你對顧客微笑了嗎?”如果你去任何一家希爾頓飯店,你就會親身感受到——希爾頓的微笑。唐納·希爾頓總結說:微笑是最簡單、最省錢、最可行、也最容易做到的服務,更重要的是,微笑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投資。因此,他要求員工不管多麽辛苦,多麽委屈,都要記住任何時候對任何顧客,用心真誠地微笑。即使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各行各業,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愁雲慘霧的時代,希爾頓的員工仍然用自己的笑容給每位頤客帶去陽光。大蕭條過後,希爾頓率先進入了繁榮期。也許是希爾頓人的微笑贏得了“上帝”,從此,它邁入了黃金時期。

紐約一家大商店的負責人說:一個沒有畢業然而帶有甜蜜微笑的姑娘能很快被雇用,而一個愁眉苦臉的哲學博士卻困難得多。

下麵是聰明的艾爾伯特·哈巴德的一段建議。但是要記住,光念是不頂用的,要把它作為行動的指南。

“您上街時要昂首挺胸,微笑著向朋友問好,高興地回報別人的握手。不要怕別人不理解,也不要想自己的敵人。努力確定您想幹什麽,然後盡力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努力想您想要完成的偉大光輝的事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用懷疑,您一定能找到實現您願望的機會,就像珊瑚那樣,從水中吸吮它需要的東西。在您的心目中要裝上您所向往的、幹練的、真正朝氣蓬勃的那個人的形象,您的頭腦中經常出現這個形象,時間長了,就可幫您成為他這樣的人。思想比什麽都重要。您要保持必要的心理素質:勇敢、直率和樂觀、正確的思想——這就意味著行動。

因此,您若想使人羨慕,應遵循的準則是“微笑”。

任何人,包括善於做人者在求人給自己辦事時,應給被求者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而微笑則是一種辦事前鋪墊準備最佳途徑。笑容堆滿臉,不僅讓人覺得自己的真誠,而且會形成一種和諧的氣氛。

如果您心裏不想笑,那怎麽辦?首先必須迫使自己笑。如果就您一個人,那就先開始吹吹口哨或哼哼歌曲。用這種方法控製自己,仿佛您很幸福,於是您就真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人了。已故的哈佛大學詹姆斯教授說過:“似乎行動隨感情而生,其實行動和感情是互相聯係的。在很大程度上控製行動的是意誌而不是感情,我們可以間接地調節非意誌決定的感情。那麽,為使人感到精神振作,您必須表現出精神振作的樣子。”

微笑就像一抹宜人的春風,微笑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親切自然,要圓融為人不要忘了微笑。

讓對方做主角

卡耐基認為,人與人交往時,隻有尊敬對方,交際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如果總是壓製對方、強迫對方服從自己,對方不久就會對你產生敵對情緒,從而失去對你的信賴。因此,交際中應努力讓對方感到交際的主角是他。

試著留意對方的反應,盡力使對方心情舒暢。在人際交往中,要讓對方扮演主角就得準備多個“劇本”。因為不知交往會在何處受挫,所以就必須把能觀測到的對方談話內容寫進“劇本”,然後自己根據“劇本”演好配角。要做到使對方成為主角,調查收集與此相關的信息就顯得非常重要。如:對方有什麽愛好?對方最喜歡什麽?憎惡什麽?對方講話有什麽特點?對方有什麽個人習慣?對方的弱點有哪些?要基於這樣的信息,擬寫一份能使對方成為主角並能打動對方的“劇本”。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步,對方就會感到與你交往心情舒暢,因而對你產生好感。

在交際過程中,如果遇到某個人你原先準備采用“中等水平”的交際方式,但當你發覺這種方式實在無法進行下去,這時就需要修改“劇本”重新預演一下。不過在事先應該假設出交際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設想一下自己應做出怎樣的調整。

另外,卡耐基還建議我們必須考慮到:對方也有針對於自己的“劇本”,如果對方提出自己預料之外的問題,那麽失敗的可能是自己,所以必須反複斟酌,不斷改善,這樣才能使對方成為主角。在工作中,隻有幹好了配角你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而處處與上司爭功,不配合上司工作則隻能是受排擠。

讓對方做主角,還要讓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每個人都有成為重要的人物的,圓融為人就要看到這種普通的個人,讓他知道你尊重他,在意他。

卡耐基在紐約的一家郵局寄信,發現那位管掛號信的職員對自己的工作很不耐煩。於是他暗暗地對自己說:“卡耐基,你要使這位仁兄高興起來,要他馬上喜歡你。”同時,他又提醒自己:要他馬上喜歡我,必須說些關於他的好聽的話,而他有什麽值得我欣賞的呢?非常幸運,他很快就找到了。

在他稱卡耐基的信件時,卡耐基看著他,很誠懇地對他說:“你的頭發太漂亮了。”

他抬起頭來,有點驚訝,臉上露出了無法掩飾的微笑。他謙虛地說:“哪裏,不如從前了。”卡耐基對他說:“這是真的,簡直像是年輕人的頭發一樣!”他高興極了。於是,他們愉快地談了起來。當卡耐基離開時,他對卡耐基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許多人都問我究竟用了什麽秘方,其實它是天生的。”卡耐基想:這位朋友當天走起路來一定是飄飄欲仙的。晚上他一定會跟太太詳細地敘說這件事,同時還會對著鏡子仔細端詳一番。

當他把這件事說給一位朋友聽,朋友問他:“你為什麽要這樣做?你想從他那裏得到什麽呢?”

是的,他想要得到什麽?

什麽也不要。如果我們隻圖從別人那裏獲得什麽,那我們就無法給人一些真誠的讚美,那也就無法真誠地給別人一些快樂了。你每一天都可以讚賞別人,並獲得應有的效果。

如何做?何時做?何處做?回答是,隨時隨地都可做。

譬如,你在飯店點的是法式炸洋芋,可是女侍者端來的卻是洋芋泥,你就說:“太麻煩您了,我比較喜歡法式炸洋芋。”她一定會這麽回答:“不,不麻煩。”而且會愉快地把你點的菜端來。因為你已經表現出了對她的尊敬和重視。

一些客氣的話實際上就是對別人的重視。“謝謝你”,“請問”,“麻煩你”,諸如此類的細微禮貌,可以潤滑每日生活的單調齒輪。有時候,真誠地重視別人往往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詹姆斯,亞當森是紐約超級座椅公司的董事長,當他得知著名的喬治·伊斯曼為了紀念母親,要建造伊斯曼音樂學校和爾伯恩劇院時,他很想得到這兩座建築物座椅的訂單。然而,伊斯曼隻答應和他會晤五分鍾。

“我從未見過這樣漂亮的辦公室。如果我有一間這樣的辦公室,我也一定會埋頭工作的。”亞當森是這樣開始談話的。他又用手摸摸一塊鑲板,說道:“這不是英國橡木嗎?條紋跟意大利的稍有不同。”

“是的,”伊斯曼回答,“這是一位對木材特別有研究的朋友替我選的。”

接著,伊斯曼就帶他參觀整個辦公室,興致勃勃地介紹那些比例、色彩和手藝。

一小時過去了,兩小時過去了,他們愉快的談話還在繼續。最後,亞當森終於從伊斯曼那裏得到了滿足。這是自然的,因為亞當森給了伊斯曼滿足。

求大同存小異

心理學家高伯特普曾經說過:“人們隻在無關痛癢的舊事情上才‘無傷大雅’地認錯。”這句話雖然不勝幽默,但卻是事實。由此,也可以證明:願意承認錯誤的人是少的——這就是人的本性。

留心我們的周圍,爭辯幾乎無處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能引起爭辯,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能引起爭辯,甚至,某人的發式與裝飾也能引起爭辯。而且往往爭辯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為他的目標指向很明白:每—方都以對方為“敵”,試圖以一己的觀念強加於別人。

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難免有意見相互時候,如果事無巨細都要求有個對全者的結果,這樣就很難圓融待人,所以在這種情境下我們可以把握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

既使是作為朋友,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這點,自己永遠生活在社會之中,同事之中,朋友之中,隻有“同舟共濟”才能共同生存,也隻有尊重和幫助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幫助。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在與朋友交往過程中,在辦事過程中,也就必須以求大同存小異為原則。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所處的環境不同,在經曆、教育程度、道德修養、性格等方麵雖然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但也不盡相同,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不應該成為友誼的障礙。友誼的長久維持應該是正確對待這類差距的結果。應該承認自己和朋友在對待事物方麵的差距,適應這種差距,雙方可以有爭論,有辯解,但不可偏激,應在爭論中尋找兩個契合點,求大同,存小異。而事實上,有許多友情之所以中斷,就緣起於對一些小異的偏激爭執上。

所以當雙方都各執己見、觀點無法統一的時候,自己應該會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擱下來,等到雙方較冷靜的狀態時再辨明真偽。也許,等到你們平靜的時候,說不定會相顧大笑雙方各自的失態呢。

而在當你勝利的時候,你也應該表觀出自己的大將風度,不應該計較剛才對方對你的態度。應該顧及到對方的麵子,可以給對方—支煙或是一杯茶,抑或是向他求索一點小幫忙,這樣往往可以令他重返愉快的心理。這樣才可使朋友之間長期相知相交。

很多時候,很多人忽略了朋友的感覺,以為自己用某個理論或事實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就一定讓對方心服口服。而事實上不是這樣。

這樣看來,你雖然得到了口邊的勝利,但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卻從此疏遠了,甚至一刀兩斷。比較之下,你會不會覺得,當初真是有欠考慮,僅僅為了口邊的勝利,而得罪了—個朋友——如果那位朋友較小氣,說不定他正在伺機報複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臉之後,明知大錯已鑄成,也故作不後悔狀,還經常這樣認為:“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其實這樣對你又有什麽好處?而壞處卻很快可以看到,因為和別人結上怨仇,你就少了一位傾吐心事的人。

這種現象我們應該盡一切可能去避免。圓融為人就要求我們能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不僅在一些思想觀念上我們要求同存異,就是在具體的辦事過程中我們也要根據求同存異的原則,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思路把事情辦好,同時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以便日後進一步合作共事。

假糊塗結真人緣

在處世交往的問題上,有時並沒有絕對的是與非,能否結下朋友,其實就看我們如何圓融對待朋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種是非特別分明,一毫一厘分得很清楚的人往往沒有好人緣,而那些傻乎乎、樂嗬嗬的人,人們都願意和他交往。

有時候你可能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某某人在單位內很受歡迎,領導也喜歡他,同事也喜歡他,換句話說就是群眾基礎好,很有人緣。而有些人則是很少有人喜歡他,而且他也不喜歡別人,他的朋友也不多,即人緣兒很差,像個社會嫌棄兒一樣。其實這就是我們所常說的“人緣兒”和“嫌棄兒”。這些都是心理學中的術語,用以表明一個社會成員被其他成員接受的程度,我們把它們用來作為人際關係學的術語,也很能說明問題。

一般而言,大家都比較喜歡“人緣兒”。而“人緣兒”受到大家普遍喜愛的原因則是千差萬別的:或者是因為他誠實可信,值得信賴;或者是因為他沉穩老練,辦事踏實;或者是因為他謙虛謹慎,待人和氣;或者是因為他知識豐富;或者因為他機警靈活,善處人際關係;甚至是因為他善於辦事等等。總之,他有某一方麵或者許多方麵被大多數人認可或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