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白宮的反應

鄧峰看著撒畢卡撤斯基那有些難為情的樣子說:“啊,這沒什麽不合適的,我很喜歡你這種朋友式的坦誠。天下所有做父母的都一樣。”鄧峰轉頭對自己的翻譯說:“李小紅,你是不是有一台半導體收音機,先送給撒畢卡撤斯基同誌的女兒吧。”

鄧峰轉頭看見撒畢卡撤斯基盯著桌上的那盒中華香煙貪婪的目光,又對李小紅說:“再把我的煙拿一條,對,還有酒也拿二瓶一同送給撒畢卡撤斯基同誌。”

“謝謝!”撒畢卡撤斯基連忙說“謝謝鄧峰同誌這樣慷慨,這樣善解人意。”鄧峰知道這些東西在中國不算什麽,但在蘇聯足以讓撒畢卡撤斯基和他的女兒牛B一下。因為盡管蘇聯由軍工業帶動的重工業十分發達,但輕工業產品極度的缺乏,這種局麵直到蘇聯的解體也沒有得到改善。在一般的蘇聯老百姓家裏如果能有一個中國製造的保溫暖壺就很奢侈了。

如何才能真正實現以最小的代價,解決中蘇邊界的問題,盡管鄧峰和他的戰友們考慮過幾年,還是感到有些茫然。今天他在努力的做著通過政治途徑解決有關中蘇之間的領土問題的嚐試。但他知道政治解決的前題是,要有強大的武力作保障和象最高首長那樣具有藐視一切敵人的偉大的氣魄的領袖,否則隻能是象後世那樣把幾百萬領土拱手相讓給俄羅斯的結果。

崛起的中國,象一支騰飛的巨龍,打碎了原來時空的格局,使本來經緯分明的簡單的兩極社會,兩個陣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兩大陣營意識形態的主義之爭仍在繼續,中國維護自己國家的核心利益,掙脫了意識形態領域陣營的約束。讓世界的陣營界線變的模糊起來,國與國的關係也變的更加複雜。麵對這種錯綜複雜的局麵,世界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政治家和政客們一時間還不能適應,他們都在以自己的視角注視著這個風雲莫測的世界,詮釋著這種新型的國家關係。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這個以反共著稱的政治家,在得知中國一夜之間占領了外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後,喜不自禁。他這個病入膏肓的70歲的老人,興高采烈急匆匆的來到了白宮,推開了艾森豪威爾辦公室的大門,“總統先生,昨天中國出兵外蒙,一天之間就占領蘇聯的那個編外加盟共和國,共產主義這塊巨大的磐石終於從他們的內部崩裂了!”

艾森豪威爾看著杜勒斯國務卿那被癌細胞不斷吞噬而變的消瘦蠟黃的臉上由於興奮而出現的一絲紅暈,他沒有表現出任何興奮,很平靜向上推了推鼻梁上的金絲邊眼鏡,非常審慎的問道:“蘇聯做出了什麽反應?”

“現在還沒有,”杜勒斯多少有些失望的說:“蘇聯的應急反應總是要慢半拍”。

“哦,那我們現在就就這個問題討論一下吧。”艾森豪威爾指了指自己辦公桌對麵窗下圍成馬蹄型的沙發,示意杜勒斯坐下。杜勒斯轉身才發現副總統尼克鬆和參謀長聯席會主席特文寧上將也在艾森豪威爾白宮橢圓型辦公室裏,他歉意的向尼克鬆和特文寧笑了笑,輕聲的說了聲“HI,對不起”然後慢慢落座在了尼克鬆右邊的沙發上。

“中國這次在外蒙古的行動,是中國繼成功的解體了印度,又一次的對外擴張的行為,”美國參謀長聯席會主席特文寧空軍上將率先發表了自己的高見“如果不對中國的這種行為加以製止,誰知道他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呢?”

尼克鬆停止了啃咬自己右手小手指的指甲說:“如果說中國在印度的行為,還讓我們擔心是共產主義在全球擴張的話,對外蒙的占領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了。把蘇聯控製下的外蒙交給中國不是更加符合我們美國的戰略利益嗎?讓我們翻開東北亞地圖,一眼就可看出蒙古戰略地位的重要。它的廣大的弧形領土,像一隻展翅的巨雕,掩護住蘇聯的東西伯利亞和後貝加爾地區,特別是蘇聯通往遠東的運輸大動脈——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鐵路繞過貝加爾湖南端,就貼近蒙蘇邊境東進,如果中國人占領了蒙古,在蒙蘇邊境打斷西伯利亞大鐵路,蘇聯遠東地區即唾手可得,所以我斷定中國的下一個目標肯定是蘇聯的遠東地區,以收回被一個世紀前沙俄強占遠東和中亞共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這種擴張是不是更值得我們期待呢?我們有什麽理由製止這種行為呢?”尼克鬆駁斥了參聯會主席特文寧上將的觀點。

“期待,肯定期待,我們完全沒有理由製止這種行為的發生”杜勒斯積極的響應著副總統尼克鬆。他以和他那虛弱的身體極其不相稱的激昂語調大聲的說“盡管在外蒙古不管是誰輸誰贏,結果怎樣,外蒙古的政治製度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所不同的也就是走什麽樣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換成一句中國話講叫做換湯不換藥,那裏的人民仍然生活在萬惡的共產主義製度下。但中國的這次行為在客觀上,造成共產主義陣營內部的崩裂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根本原因。”

參謀長聯席會主席特文寧馬上從國際警察轉換到機會主義者的角色說“那中國的這個行動不是為我們提供一個極好的機會嗎?我們何不趁此在歐洲有所行動,把東歐那些蘇聯的衛星國一舉........”

“不,不,不,”艾森豪威爾知道參謀長聯席會主席特文寧上將下麵將要說什麽,急忙的搖著頭打斷了他的話。“我們絕不能去趟這個渾水,我們任何舉動都會使世界的戰略布局失去平衡,促成全球戰爭。中蘇雙方都有可能因其在戰場上局勢的嚴重惡化,形成極端危險的絕望情緒,以致情不自禁地訴諸非常極端的措施。大家都看到了中國所提供給我們的他們氫彈試驗的紀錄片,那樣將導致整個地球的毀滅。”

艾森豪威爾這位將軍總統對中蘇之間可能發生戰爭的擔憂遠非尋常。他對外蒙古事件采取“不幹涉”政策的深層次原因在於,美國不願冒新的世界大戰,尤其是核戰爭的危險去拯救一個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而且屬於蘇聯絕對控製下的那個稱為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小國。如果把艾森豪威爾的態度歸結於一個更簡單的事實:美國對外蒙古局勢無能為力。正如每每在大戰略中那樣,地理狀況支配了選擇。外蒙古這個被中蘇兩個共產黨核大國包圍著,它沒有海港。美國和外蒙之間又毫無往來。簡而言之,艾森豪威爾無法向外蒙古施加任何有效的影響。這就是美國外交政策現實主義原則的充分體現。這時的美國還沒有強大到象後世那樣一隻獨大,所有國家政客們和軍隊又都被它嚇破了膽,那種無敵天下的地步。

杜勒斯全身心傾注於社會主義陣營每一個微小的事態變化。兩個共產黨大國如果能打起來這是他最高興看到的,他認為這次中國在外蒙的行動為美國提供了一個能徹底瓦解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機會。他沒有向艾森豪威爾提出象特文寧那樣赤luo裸的趁機武力占領東歐那樣的建議,而是提出一個更加陰險的“和平”建議:“我看還是把外蒙問題迅速的提交聯合國大會,利用這一事件,大作外交和宣傳攻勢,讓共產黨國家都明白,共產主義陣營內部也有領土問題,也有少數民族問題。這樣就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種下了分裂的因子。特別要在他們之間有領土問題和少數民族問題的國家中尋找機會,挑撥他們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民族之間的矛盾,分裂他們的感情,在他們之間製造新仇舊恨,以此進一步瓦解整個社會主義陣營,我認為這是完全不能忽視的策略。”

艾森豪威爾麵對各種矛盾錯綜複雜,駕馭難度之大,已非同一般的世界局勢,思忖了許久,對於杜勒斯的提議似乎頗不情願的說:“把外蒙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最好能讓別的國家出頭,例如英國。我們不出這個頭,私下裏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訴他們。而我們在聯合國大會上,美國應該發表一個這樣的聲明,中蘇兩國的軍隊都應當從外蒙地區撤出。外蒙古的問題應該在聯合國的監督之下,由外蒙古的人民在沒有任何外來勢力的幹預下自己解決,外蒙古人民有權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和更適合自己的社會製度。我認為這樣的措辭謹慎,溫和的中性聲明是最為適合我們美國的利益和當前的形勢。”他停了一會兒,想了想又補充說“還有一點要注意,中國人是個把麵子看的很重的民族,我們不管是公開和私下都不要對中國指名道姓的指責。”

尼克鬆停止了記錄,看著艾森豪威爾說:“總統先生,中國目前和我們雖然沒有直接武裝對抗的衝突,美中既有合作禦侮蘇聯擴張的一麵,也有貿易磨擦不斷的矛盾,每年他們通過專利及技術轉讓費就從美國獲得10多億美元,在歐洲也有近10億美元。這也不能不說是另外的一種形式的戰爭。如何麵對中國這種貿易戰,我們也要盡快的拿出新的辦法,在兩院進行廣泛的討論,製定出相應的對策。”

“這是另一個問題,我已責成國務院作為專題進行了討論。”艾森豪威爾接著又把話題轉到了對外蒙事件和美國對中蘇的關係上來:“總而言之,對於外蒙古的這次事件以及中蘇之間可能發生的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我主張美國應該奉行的一條根本規則,就是要避免美國和中國,蘇聯發生直接衝突,製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發生尤其是核戰爭的發生,把中蘇之間可能發生的戰爭控製在他們之間,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嚴格不介入他們之間的爭鬥。但美國作為一個主導世界的大國,要向中蘇兩國政府明確表明我們的態度,就是絕不允許他們的任何一方在戰爭中使用熱核武器,否則就是美國的敵人和世界的敵人。”

“總統先生,你說的很對,我們美國的確應該嚴格不介入他們之間的爭鬥,同時又要在製止他們之間可能發生的核戰爭發揮重要作用。”年僅45歲年富力強的副總統尼克鬆首先肯定了總統艾森豪威爾的意見,隨後闡明了自己對美國對外政策需要調整的看法“我感覺美國應該鼓勵我們的盟友自己更多的承擔起國內安全和軍事防務的責任,從而更有效的避免美國卷入與中蘇兩國衝突的可能。兩年前中國副外長李大為曾經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國際關係概念‘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對我的啟發很大,我們美國與其全球盟友之間應建立起這種包括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麵緊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美國應調整其海外義務,將不再承擔保衛世界自由國家的全部責任。減少我們的海外開資,增加我們的實力,在國際爭端中以政治解決的談判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這樣才能把戰爭限製在一個可控製的範圍之內,真正有效的製止核戰爭。”

39歲就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統尼克鬆更關心的是世界局勢發展的趨勢,他根據世界局勢的新變化及時提出了美國的新戰略,這充分的顯示了他具有國際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和政治家的膽略。

“在國際爭端中以政治解決的談判為主”年邁的國務卿杜勒斯很不讚同這位副總統的意見,認為尼克鬆在誇誇其談,“談判可是雙方的的事,不是我們一廂情願就能辦到的事。”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