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市場節奏,包括新產品開發的節奏、價格與規模的節奏、競爭的節奏。未來成功企業家的營銷能力,便主要體現在他對市場節奏的掌握上。

三是“學習配置”,成為一個主動積極的資源配置者。未來市場的共享與競爭將同時存在,當競爭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行業領袖之間的默契便顯得十分的重要了。而要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便需要企業在體製上進行持續的創新。2000年,麥肯錫公司對美國78家公司的研究報告表明:“為做好資源配置所需的企業結構和體製結構之間的協調,有時候似乎會違反內部一致性。”也就是說,企業必須不斷地對自身的體製進行改造和創新,形成一種開放式的企業文化和體製結構,以適應無時不在的挑戰與整合。

惟一可以延續的優勢,就是創造新優勢的能力。

對娃哈哈如是,對中國市場上的所有企業莫不如是。

1989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查爾斯·漢迪出版了著名的《非理性的年代》(《TheAgeof

Unreason》)。在書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不確定年代”這一新概念。他指出,未來的時代是“不連貫”和“不確定”的,“3I”(信息information、情報intellegence、想法ideas)的突變性出現,使得任何企業必須時刻保持一種求變的心態和組織結構,必須全身心地堅持學習和創新。漢迪在書中寫道:“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東西開始動搖,未來的形態就掌握在我們這些雕塑者手中,我們為自己而雕塑未來。隻有一句預言站得住腳,那就是——沒有一句預言能站得住腳。”

漢迪的聲音遠遠走來,已越來越清晰。在過去的幾年裏,IT網絡泡沫的破滅,安然、安達信、施樂以及世界通信醜聞的爆發,華爾街信用體係的搖搖欲墜,以及中國無數知名企業的沉浮飄搖,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警覺和清醒。

沒有一句預言站得住腳,沒有一家企業的未來是確定的,沒有一種營銷的模式是永恒的,沒有一次成功是可以被複製的。

每一天都充滿了疑問和挑戰。我從來處來,卻已無法退回;我向去處去,卻沒有必然的絕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關於娃哈哈和宗慶後的“非常營銷”,肯定還有更精彩的續篇。

未來,已經提前到來,且在不確定之中。

營銷案例“幸運”的冰茶

可口可樂的配方是美國喬治亞州的約翰·彭伯頓醫生於1886年發明的。他在自家的後院裏將碳酸水和糖以及其他原料混合在一隻大鐵鍋中,調製出了這種風靡全球100多年的褐色**。一個很有趣的營銷命題是:如果當年約翰·彭伯頓醫生將他的配方及“可樂”進行了專利注冊,那麽,百事可樂就不可能麵世,可口可樂還會有日後的輝煌嗎?

恰巧,在中國的飲料市場上有一個與此命題很有關的案例。

1993年,旭日升集團推出“旭日升冰茶”,打響中國茶飲料市場的第一槍。隨後幾年裏,旭日升迅速走紅全國,到1997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成為飲料領域的新星。也是在這時,娃哈哈、康師傅等飲料巨子也看好茶飲料市場,紛紛推出了冰茶係列。

1999年,旭日升突然向國家工商局提起訴訟,以“冰茶”為旭日升品牌的“特有名稱”為由申請保護,並援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條款,要求娃哈哈等停止“侵權行為”。旭日升集團認為,“冰茶”是旭日升集團的科研發明,為全球獨有的“充氣茶飲料”,因此,任何企業都不得生產“冰茶”產品。

由此,一場關於冰茶的名稱之爭赫然挑起。

娃哈哈等公司認為,“冰茶是茶飲料的一種,是茶商品的通用名稱”。在一份遞交給有關職能部門的公函中,娃哈哈提供證據表明,早在1904年,美國人就發明了“冰茶”,雀巢等公司都銷售過多種冰茶產品;而在國內,1985年就已經出現了“冰茶”這個名稱,在1993年便至少有湖南、北京的兩家企業推出了冰茶係列。

在這樣的爭執中,雙方都提供了各自的依據和理由,而其背後的真正緣由自然還是商業利益的驅動。旭日升顯然不希望有任何人在它一手做大的“奶酪”裏切走一塊。當年秋天,國家工商局最後裁定:認定“冰茶”為旭日升商標的特有名稱,除旭日集團外任何企業不得使用。

塵埃落定,僥幸勝出的旭日升可謂喜從天降,冰茶“幸運”地成了它的“獨享奶酪”,從此無人可分享。而娃哈哈、康師傅等則被迫轉向,相繼推出了各自的冰紅茶、冰綠茶及檸檬茶等係列。

然而,時隔三年多後,市場的走向卻大大出乎旭日升的預料。由於多家品牌企業主打“冰紅茶”、“冰綠茶”,致使其成為了茶飲料市場的主流消費概念,而由旭日升一家獨打的“冰茶”概念則因一個巴掌拍不響而被冷落一角。迅速走紅的旭日升成了中國飲料市場的又一顆流星。

旭日升的衰落,一方麵是其營銷模式陳舊及內部管理失當所致,而另一個緣由則是其營銷戰略的失誤。一家處於成長初期的企業置身於一個成長初期的市場,卻希望構築一道概念的屏障而獨享所有的“奶酪”,這無疑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一位熟識旭日升的財經記者這樣惋惜地評價這家曾經輝煌的企業:“麵對一個空白的市場,旭日升卻沒有那麽幸運:它在最輝煌的時候沒有對手,自己的身體也就慢慢地虛脫了。”

如果做一個假設:當初旭日升不是以保護,而是以主動競爭的方式,與娃哈哈、康師傅等一起把“冰茶”概念做足做大,其營銷的前途又會是如何?

旭日升的“幸運”是怎樣從緊握的手掌中溜走的?

營銷觀點科特勒眼中的“2005年營銷”

菲利普·科特勒在他2000年的新著《科特勒談營銷》中用“時空倒敘”的方式描述了他心目中2005年的營銷格局。對於飲料食品、家用電器等大眾消費商品而言,科特勒的預言似乎顯得有點遙遠。然而,互聯網及管理軟件的不斷成熟,使營銷發展的趨勢無法遏製,如果你是一位企業家,或者是公司中的一員,不妨將以下的特征與企業的營銷現狀做一對應,或許你會發現未來成長的路徑。

1.

顧客的爭取顯得越來越重要,公司開始把重心放在顧客占有率而非市場占有率上。顧客資料庫的普遍建立,使公司爭取新顧客的難度越來越大,“交叉推銷”、“進階銷售”等方式得到普遍使用。

2.公司由交易的觀點轉至以建立顧客忠誠度為主的觀點。許多公司開始采用“顧客終身供應”的思維方式,由此通過長期的購買協定使公司可以承受單筆業務的微薄利潤。

3.

拜電子商務之賜,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實質中介功能已然消失。所有的商品目前已可不在店頭上出現而仍能通過互聯網與顧客接觸。而更多的零售商出售的其實不是“商品”而是“經驗”。

4.

駐地的銷售人員都以加盟的形態為之,而非某公司雇用的員工。公司給他們配備最新的銷售自動化工具,包括可發展個人化多媒體的簡報設備,與為各種市場訂做的產品服務與合約。成效最好的銷售人員是那些資訊最豐富、最具信賴感、待人親切,並且是最好的傾聽者。

5.

除了專利權、版權和絕佳的地理位置之外,企業無法維係其競爭優勢。競爭者可以通過“標竿管理”(公司通過與同業領跑者的不斷比較與學習,以係統地改善自我,超越對手)、“反向解構”(通過與領跑者的比較,發現市場的空隙與對手的弱點,進而設定自己的發展戰略)與“技術躍進”等方式,快速地複製競爭優勢。企業惟一可維係的優勢,便在於快速學習與快速變化的能力。

後記

關於企業可以活多久以及企業究竟擁有怎麽樣的生命周期,兩位91歲的老人有過非常耐人尋味的不同的回答。

有人問91歲的日本鬆下株式會社創辦人、“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鬆下公司有長期目標嗎?

鬆下說:有。

長期目標的時限是多少?

鬆下說:250年。

那麽,你們需要什麽來貫徹它們呢?

鬆下說:耐心。

而另外有人問91歲的“管理大師中的大師”彼得·杜拉克:企業長久生存的秘訣是什麽?

杜拉克說:不存在這樣的秘訣,沒有一家公司一定能長期經營下去。相反,存在著這樣一個規律——人類創造的任何東西終有一天都是要消亡的。一家公司能保持成功超過25年,就是非常罕見,認為“公司是不朽的”是華爾街的誤解。

為什麽兩位老人會有那麽大的認知差異?他們中的哪一位離真理稍稍近一點?這似乎是東西方經營哲學的一次奇妙的碰撞。

怎樣的營銷是最高效、最完美的營銷?每一個人對此會有各自迥異的回答。

在這部書稿中,我們詳盡地描述了娃哈哈決勝中國市場的營銷曆程。然而,這一模式是否便適合所有正在中國市場上渴望成就霸業的企業呢?這自然是一個不言自明的設問。其實,每一個企業的成功都是很難被複製的。企業的成長都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透析性。它如同一塊由曆史積累而成的琥珀,那份獨有的圖紋和色澤構成了惟一屬於它的生命軌跡。

然而盡管如此,任何成功的背後還是不可避免地隱含著一些共同的“基因”。它們是那麽的無可替代,以致我們不得不在每一次關於企業成敗的解讀中都一一地將之提及。在娃哈哈的成長曆程中,我們也看到,隨著市場環境、競爭形態和消費習性的衍變,它的營銷方法和手段不斷地發生著適時的變化,而在這些變化的背後,某些“基因”卻始終未變。

譬如,商業的信用;譬如,營銷的尊嚴;譬如,經營的堅韌。

在某種意義上,娃哈哈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市場成就,正是它始終保持這些“基因”的結果。它們是那麽地缺乏戲劇性和靈感的躍動,然而,我們卻從來沒有看到過哪一家企業,欠缺這些“基因”卻獲得了可以用時間來證明的成功。

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我們再來品味兩位91歲老人的經營智慧,便可以有新的啟迪。

而這一點,正是我們關於娃哈哈及中國營銷的最新感悟。

十餘年前,當我們第一次踏進杭州市清泰立交橋邊的那間校辦工廠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料到,這將是一次如此漫長而令人神往的凝視。

為了此次書稿的創作,娃哈哈集團向我們開放了企業的所有檔案,並允許我們自由走訪娃哈哈產銷體係中的每一個環節。正是在這樣的支持下,使我們得以完成了這次有史以來最為“坦白”的中國企業營銷探秘。

在此,我們感謝宗慶後先生的信任。

我們還感謝所有在我們繁雜的調研過程中無私地協助、接受訪談及提供便利的人們:杜建英、何東潔、單啟寧……這份名單之長,使我們無法一一列舉。但是,你們的思想和實踐已經在這部20餘萬字的書稿中熠熠閃爍。

我們還感謝我們各自的妻子和可愛的女兒——邵冰冰、吳與昭、李靖、胡雨桑。創作的艱辛實在不足與外人道,然而她們卻不得不永遠地陪伴我們一直這樣走下去。

吳曉波胡宏偉

2002年秋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