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修覺得確實有必要前去拜訪一下張懋修了。

思定之後,寧修帶了一盒形製最美的肥皂,欣然前往張宅。

張家門官早已與寧修相熟,又得了三少爺吩咐,徑直把寧修引入府中帶到三少爺的跨院。

張懋修屬於典型的優等生,此刻正抱著書卷苦讀。

寧修走入書房他還渾然不知,直到寧修拍了拍他的肩膀張懋修才嚇得一個激靈,汗毛都豎起來了。

“寧賢弟......你走路不做聲的嗎?”

張懋修大口喘著粗氣,顯然對寧修如此輕佻的舉動很不滿。

寧修雙手一攤,無奈道:“懋修兄可是錯怪我了。小弟走路一向很輕,加之懋修兄沉浸在書卷之中,自然不知小弟來了。”

張懋修:“......”

張懋修十分無語。

怎麽什麽事情到了寧修嘴裏都很有道理的樣子。

“說吧,你今天來又是為了什麽?難不成是想再賣些手抓餅的股份給悟範賢弟?可惜他已經離開荊州了。”

“懋修兄莫開玩笑了。五成股份已是極限,小弟絕不會再買。”

這倒不是寧修對孫悟範有看法,而是他底線如此,至少要保證一半股份在手。其實他對這個合作夥伴還是很滿意的。死胖子有點像後世那種投資人,投錢走人把生意都交給合作夥伴。跟這種甩手掌櫃合作不容易被掣肘。

張懋修:“......”

“那你是為何而來?”

“當然是為了與懋修兄討教詩文。”

“討教詩文?”

張懋修一臉狐疑的盯著寧修,怎麽也不相信這是寧修此行的真實目的。

從他見到寧修的第一眼起,就覺得此人心思不在讀書上。

雖然此人是荊州府江陵縣的秀才,但那說明不了什麽。

晚明秀才爛大街,考不中舉人便難以在讀書人的圈子裏昂起頭。

現在看,寧修還差得遠。

“當然。再怎麽說,小弟也是讀書人。整日想著蠅營狗苟,豈不有辱斯文?”

寧修一臉正氣,大義凜然的說道。

“哈哈,有趣,真的有趣。”

張懋修忍不住笑出了聲。

“賢弟還真是一妙人耳。讀書賺錢兩不誤,愚兄佩服。”

“懋修兄,我怎麽覺得你在罵人呢?”

寧修不悅的聳了聳肩,心道讀書人真是難對付,隨便一句都感覺在冷嘲熱諷。

“賢弟多心了。愚兄是真的為你高興啊。”

張懋修咳嗽了一聲道:“說吧,你是想和愚兄對詩還是行文?”

“那多俗氣,不如我們搞一個傳幫帶互助小組吧?”

“傳幫帶互助小組?”

雖然已經習慣了時不時的從寧修嘴中蹦出三兩奇特詞語,但張懋修此刻還是有些吃驚。

“何謂傳幫帶互助小組?”

“所謂傳幫帶互助小組便是指讀書人之間三兩之間自由組合,優帶劣,強幫弱,以實現學業的共同進步啊。”

寧修不疾不徐的解釋道。

“懋修兄,小弟學業遠不如懋修兄精進。不如我們二人成立小組,懋修兄來助小弟一臂之力如何?”

張懋修麵色有些凝重道:“你的前半句話我是承認的。不過後半句嘛......加入這個小組對我有何好處?”

寧修咽了一口吐沫,心道這張三公子不傻嘛。

張懋修歎息一聲道:“學業這種事不是一句兩句能幫上的。再說寧賢弟學業也不算差,何必妄自菲薄呢?”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小弟長處確實不在此,是真心實意想要求教懋修兄的。”

若論厚臉皮,寧修若說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張懋修一臉黑線的盯著寧修,良久才是長長吐出一口氣。

“寧賢弟啊,你真是人才啊。”

“能得懋修兄如此誇耀,誠乃小弟三生之幸。”

張懋修擺了擺手道:“罷了,既然寧賢弟誠心誠意相求,愚兄若是不答應也太無禮了。不過愚兄有句話說在前麵。學業上的事情寧賢弟都得聽愚兄的,切不可擅作主張。”

寧修聞言大喜。

張懋修素有賢名,是實打實的優等生。

有他在一旁開小灶,寧修的學業水平應該可以得到迅速的提升。

眼下不是好麵子的時候。

還有一年的時間,若不能在一年內將硬實力提升到中舉的層次,就得再等三年。

人生有多少個三年可供揮霍啊。

“多謝懋修兄。”

寧修雙手抱拳,衝張懋修行了一禮,算是認下他這個老師。

“寧賢弟既然已經是縣學生員,想必對科舉的形式十分了解。不知寧賢弟是四書還是五經稍弱些?愚兄也好對你針對補強啊。”

寧修擁有寧秀才的所有記憶,在腦海中搜索了一番發現這小秀才四書五經掌握的都挺好,並沒有明顯瘸腿偏科的情況。

再結合自己作文時擠牙膏的情況,寧修咳嗽一聲道:“實不相瞞,小弟對於四書五經乃至朱子集注的掌握都還算不錯。隻是破題承題時很難找準點,想要請懋修兄賜教。”

“這......”

張懋修有些為難的看著寧修,嘴角扯了扯道:“這麽說寧賢弟是弱在變通上了?這倒也不是不能改善。但需要大量的練習。寧賢弟不要怕吃苦啊。”

寧修心中咯噔一聲,有一種極為不詳的預感。

大量的練習?

該不會是題海戰術吧?

張懋修背負雙手踱了幾步道:“這樣吧,從今日起愚兄每日出一個題目,寧賢弟回去作一篇文章,第二天拿給愚兄來看,並領取新的題目。這樣每日一文,相信不出半年寧賢弟的臨場作文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啊!”

寧修最不想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ps:說一下經商和科舉的問題。這兩者並不矛盾。事實上明代尤其是在中後期很多朝廷要員甚至內閣成員都是商人後代。商人後代不能科舉的論調絕對是扯淡。也許朱元璋製定的政策是這樣,但實際執行起來完全不同。一個商人完全可以通過購置土地變成地主,疏通一下關係子女參考更沒有問題。更不必說晚明設立鹽籍,讓大鹽商子女附籍參考了。這也是老坤選擇晚明背景的原因,經商科舉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