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南北對峙,天下二分

魏軍分遣四路大軍欲趁漢軍東征江東拖住主力之際,趁此良機席卷吳地諸郡。

其間,以張遼部率眾三千甲士,騎士800從江都乘船渡江,直取吳都建業。

合肥新城方麵,滿寵遣汝南之眾軍民五千餘人由逍遙津渡過濡須塢進取蕪湖、春穀等城。

另一麵,由大司馬曹休率淮南萬餘精銳沿巢湖南下濡須口意圖與從江夏率兵渡長江的文聘所部會師彭澤湖,以席卷江東以西的豫章、廬陵等郡縣。

但魏軍上下卻萬萬未料到,吳地忽遭逢變故以後,孫權竟然如此果斷的遣使請和荊州軍且讓出了重鎮夏口,率眾疾馳增援江東之地。

而更難以預料的是,關平竟然沒有選擇乘勝追擊一舉殲滅吳軍主力,反而是徑直北上趁江夏已北之地空虛之際將其攻占,並派遣西涼騎士繼續劫掠襲擾淮南腹地,擾亂魏軍後方。

濡須口。

這是位於江北的一處渡口,其後便是巢湖所在,乃控衛江北的重要渡口,也是長期以來吳軍與魏軍相互來回爭奪之地。

而此刻卻由於吳人的西進卻被魏軍輕易占領,大司馬曹休因此而屯兵於此,作為渡江的前哨。

“孫權以重鎮夏口請和關平,換取荊州軍不趁其回撤時乘勝追擊?”

“關平趁機調轉矛頭侵襲江夏,奪取了江夏郡,遣騎士北上襲擾淮南?”

這一刻,曹休居於營寨之內,正襟危坐地查閱著一封封由哨騎回稟的軍報,不由露出了異樣的神色,頗有些意料不到的神情浮現。

他們失算了!

關平竟然在孫權請和並收到己方南渡長江之際如此果斷的率眾北征江夏、淮南之地。

致使己方目前反而陷入到了困境當中。

魏軍斥候回報:“啟稟大司馬。據小人們所刺探到,現孫吳主力已經回撤至丹陽郡內的涇縣。”

待軍情聽聞,曹休立即間便陷入了沉思抉擇當中,這一次南渡長江之役是否應該持續下去?

因為隨著戰局的發展,這已經與他們戰前所規劃的初衷不符。

原本是魏軍是決議趁漢、吳交鋒,以避其吳軍主力,兵不血刃奪取江東諸郡,但現在隨著孫權率主力親自回援,若戰事繼續戰下去,反而是讓荊州軍掌握了主動權,那縱然奪取了吳地也是得不償失!

但就此讓他放棄此次戰果,確實也實屬惋惜。

沉吟了好半響,曹休麵色忽是鄭重起來,沉聲道:“全軍各部一力渡江,以春穀為依托阻止吳軍東進回援建業。”

雖然由於孫權的回援,導致戰機已失,但目前張遼部從江都進發,現已經直逼丹陽腹地,曹休思路也極其清晰? 自己無法再攻城略地? 何不給張遼創造橫掃江東以東的吳郡,丹陽呢?

春穀城下。

隨著魏軍駐守? 吳主孫權率眾趕赴於此? 便揮師猛攻,意圖破防。

隻是? 魏軍防禦堅如磐石,吳人雖日夜不停地猛攻? 但除了折戟城下拋下一具具屍首白骨以外? 絲毫未能攻破城防。

這日,陸遜求見:“吳王。魏人緊守春穀,想來是在拖延時間好為從江都進發的張遼部創造攻奪建業的機會,我軍一時難以攻克? 為了大局考慮? 遜建議吳王您親率水師橫渡長江擊潰魏軍攔截回到建業以主持大局。”

“至於此處戰局,則由遜統領與魏人抗衡。”

連續數日的攻城未果,陸遜勸說著。

此言落罷。

孫權鄭重深思一番,不由應了下來,目前為止的確也沒有太好的方案? 陸遜之策或許是起死回生之策,但可一試。

次日清晨? 吳主孫權便領水師從春穀側翼的長江江麵上直突魏軍攔截,魏軍在水上交戰又豈是……吳人之敵手? 曹休雖想增援卻反而被陸遜拖延住,短短時間? 吳人水師突破攔截? 徑直順江直下而去!

戰局再度發生變化。

……

另一麵。

隨著張遼部對建業突襲形成威脅之勢頓時令建業方麵壓力倍增? 這反而是給了荊州軍的機會。

主將費詩抓緊機會打造攻城器械猛攻山陰,而龔沅也組織起山越諸部,以龐大的兵力壓向吳郡境內。

江東如今是腹背受敵,孫桓防守建業已是過猶不及,又那還有餘力在意吳郡呢?

短短時間,山陰由於有諸豪強的相助下並未攻破,但吳郡卻已經逐步易主。

荊州軍已經緩緩在江東之地立足。

大變局下,孫桓隻得逐步放棄收縮防線,將軍力大部屯於石頭城以及側翼的鍾山,以防備來襲的張遼所部。

江乘,乃是長江南岸的一處重要渡口,與江北的江都隔江而望,由於獨特的地利優勢平日裏也是南北來往商人的中轉站之一,也正因為如此而帶動了此地的經濟極為繁榮。

當地民眾沿江打魚,然後與走南闖北的商戶合作將大魚販賣北方,如此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也導致百姓大都家境殷實,過得不錯。

但此時卻是有些蕭條下來,隨著張遼率部渡江以後便強勢占據此處為軍事據點驅逐了其餘閑雜人等,更是不準商人靠近。

“啟稟將軍。小人們已經探查清楚,山越諸部的叛亂背後是由荊州軍所籌劃,現已趁吳人無暇顧及之際步步蠶食了吳郡腹地,而孫氏宗室將領孫桓亦是收縮防線,全力固守於建業的屏障石頭城以及鍾山險要,為抵擋我軍的入侵。”

張遼南渡屯於江乘數日,便大肆派遣了一隊隊斥候前去來往打探消息,近日來刺探陸續前來回報。

待漸漸明白現在的局勢,張遼沉思了一番,忽是鄭重地做下了決定,下令道:“全軍聽本將令,以騎士開道,疾馳奔赴京口,進占於此。”

“喏。”

號令傳達,諸將並未有遲疑,立即各自前去傳令。

須臾間,各部便徑直朝著京口攻去。

他們跟隨張遼征戰多年,大大小小履立戰功,也勝利無數,故此對於張遼之令都並未有任何質疑之色。

這便是將領於軍間的威望,令眾人無條件聽從。

而對於攻取京口,張遼自然也是有考量的。

首先當然是由於吳人固守丹陽腹地,僅憑己方的軍力短時間內定是難以攻克的,與其強攻師老城下不如先取了重地京口。

京口亦是位於建業側翼,靠近長江岸邊的城池,占據京口便可連接南北兩岸,縱然此次魏軍無法奪取江東諸郡,但也相當於在吳地插下了一顆釘子,未來也可憑借此來爭奪江東諸郡。

這是張遼的退一步規劃,若能奪諸郡,自然是最好的,不能奪取那己方也有了進一步的回旋之地。

魏軍連日疾馳下,自然趁吳人未反應過來之際,輕易攻克了空虛的京口城。

……

另一麵,就在孫權率水師突破曹休大部的防禦緊急的趕赴建業時,已經於彭澤湖破文聘占據皖口的荊州軍主力也在關平的領導下逐步推進戰線。

如龍似虎,連破連捷的荊州軍此刻士氣無疑達到了頂峰時期。

又由於駐軍長沙的黃權所部大肆征召青壯入伍,隨即組織起萬餘眾沿湘水東進豫章、廬陵等郡與關平所部的主力會師。

一連之間,豫章、廬陵等郡頃刻間易主。

荊州軍已是占據了江東諸郡大半領土,南北對峙之勢已經是不可避免!

而對於此時的孫權來說,局勢無異於雪上加霜,隨著魏、漢的連連蠶食下,對於江東諸郡的領土控製力已是越來越少。

自孫權入建業以後,他能所掌控的領地也就隻限於了以建業、涇縣,丹徒為主的丹陽半部以及會籍為主的山陰以及沿海偏遠郡縣。

其餘數郡大部分已是被荊州軍收入囊中。

現如今來說,孫氏政權已經是名存實亡,縱然孫權還擁有數萬主力,但也隻是苟延殘喘罷了,不足一提!

天下格局大變,正式進入了魏、漢二分天下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