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美日動態——近衛文磨致羅斯福的電文(求訂閱、求月票、求各種!!!)

對於陸軍部提出的要求,日本政府內閣也進行了通盤考慮,正如陸軍部所說的那樣,大日本帝國的外部環境已經極為惡劣了。除了上述**燃料這個致命的沉重壓力以外,東亞的所謂abcd(美、英、中、荷)對日包圍的陣勢也越來越強,這一點從帝國陸軍在支那戰場的遭遇就能看出來。

三年前帝國出兵支那,盡管當時帝國隻有區區25萬兵力,但是麵對支那200多個師190多萬軍隊,卻依然高歌猛進所向披靡,在極短的時間內占領了支那沿海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於還拿下了支那首都南京。

時過境遷,僅僅隻是三年的時間,帝國對於這場戰爭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雖然在這三年中帝國軍隊總兵力增長了近8倍,但是戰爭卻並沒有因此而盡快結束,反而越演越烈,大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在這支那政府的抵抗也變得越來越強,這些都不是帝國所願意看到的。

更令帝國感到恐懼的是,美國經濟正在迅速恢複,而由於戰爭的拖累,大日本帝國的經濟卻在大步倒退,帝國與美國經濟的差距正在加速拉大。

對於美國經濟快速恢複,日本人是打心眼裏羨慕嫉妒恨,但是卻又無可奈何,誰讓人家美國的內外環境太得天獨厚了。從美國內戰結束以來,北美大陸一直相安無事。這之前從1780年發展了近一個世紀,內戰結束後進入20世紀初,美國經曆工業革命,資本迅速膨脹同其他資本主義過家一樣,但這之後不久,從1870到1914年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美國在技術上時領先的。就像當時德國在科學上是領先的一樣。

美國有豐富的資源、廉價勞動力、國內巨大市場、歐洲的資本供應等等。但是像原來最發達的英國,不願投入資金改變當時的生產設備,逐漸落伍了。到一戰爆發,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相互爭奪。消耗自己的實力,使的美國從中得到了巨大的好處,更有利他的發展。

1929年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危機雖然也使美國的經濟在一夜之間倒退了幾十年,但是美國迅速做出應對。尤其是在羅斯福上台之後大力推行新政,以工程建設促就業,來擺脫經濟危機。

羅斯福新政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在短短幾年內。美國gdp高漲,到1939年年底,美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就已經達到了1249億美元。但是大日本帝國同時期的財政收入還不到160億美元。雙方的差距簡直慘不忍睹。

另外根據陸軍部提供的一份秘密文件顯示。由於上層思維模式的束縛,帝國對於軍隊的機械化認識不夠,看不到坦克戰術對戰爭的影響,所以機械化進程遠不如歐洲各國。皇軍裝備的坦克是輕型坦克,隻是皇軍在北支那遭到慘敗之後才研製真正的中型坦克。在此之前皇軍裝備的坦克型號是89式、94、95、97輕型坦克(號稱中型坦克而已)。94輕型偵察坦克、95式、97式是皇軍的主要坦克裝備。皇軍最好的97式,還是停留在鉚接車體,小口徑47mm短炮的基礎上。

與歐洲主流國家的主流裝備相比。皇軍要完成機械化還差得遠,光是有戰車不算,還要看其它車輛的配屬。帝國部隊連一般卡車都不多,更不要提其它輪型或履帶載具。現在的帝國戰車炮連近至100公尺數台齊發都不能擊穿美國m3輕戰車的正麵裝甲,火力之差由此可見。

由於國力貧弱,尤其是鋼鐵產量的低下,帝國根本不能研製重型坦克。對比美國的2000萬噸和德國1800萬噸的鋼產量,帝國每年隻能出產區區400萬噸劣質鋼,並且大多數鋼鐵和軍費用來建設海軍,以至帝國的所謂裝甲部隊,在裝備落後的支那步兵麵前耀武揚威,但在諾門坎和北平,在裝備精良的蘇軍和支那陳鋒所部裝甲部隊麵前,簡直不堪一擊。

這一切都讓日本政府感到恐慌,尤其是美國控製下的菲律賓距離日本本土很近,距離日本控製的台灣島更近,再加上美國現在奉行的政策還不是很友好,甚至於對大日本帝國充滿了敵意,日本政府必須重新考慮與美國政府的關係,也必須正視陸軍提出來的意見。

另外隨著美國軍備特別是空軍軍備的增強,日美軍備的差距已經加速度地增大了。不久前,美國諾克斯海軍部長在波士頓發表演說時說:“當前正是使用美國海軍的時候”,接著又公開說:“為了推行美國的遠東政策,美國海軍可以斷然采取必要的措施。”

11月26日,美國在菲律賓建立美國遠東陸軍司令部,由麥克阿瑟將軍指揮。隨後,馬來行政當局宣布,英國增援部隊已到達新加坡。11月29日,羅斯福總統宣布將往重慶派遣以馬格路得準將為團長的軍事使節團。

麵對著上述國防上的嚴重危急局勢,大本營陸海軍部為找出打開局麵的對策絞盡了腦汁,當時軍隊待命一天大約就要消耗一萬二千噸石油,以日本此時的經濟實力根本就無法長時間與美英等國耗下去,更不要說在中國戰場上還有陳鋒所部虎視眈眈。

日本政府為了姑且將事態平穩下來,12月26日向美國提出了以法屬印度支那為中心的局部地區的解決方案。並且提議,如果同意這個提案,願將此案適當地加入過去的日美諒解方案裏麵。日本提出的這個方案是根據野村大使同羅斯福總統會談時,羅斯福總統曾即席談到法屬印度支那中立化的問題,日本的這份提案就是以羅斯福總統的上述談話為線索製定的。該提案的要點如下:

一、除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外,日本不向西南太平洋其他地區擴張;而且中國事變一經解決,立即撤退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日本軍隊。

二、日本保證菲律賓的中立。

三、日本對美國生產和取得必要的天然資源予以合作。

四、美國停止在西南太平洋地區可能威脅日本的軍事措施,並勸告英、荷兩國采取同樣措施。

五、美國對日本在西南太平洋地區,特別在荷屬東印度生產和取得日本所需要的天然資源以及解決日荷間懸案問題予以協助。

六、美國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恢複日美之間的正常通商關係。

七、為了解決中國事變,美國對日本和蔣政權開始直接談判進行斡旋。

接著,日本政府於12月29日提議舉行近衛首相倡議的日美兩國政府首腦的直接會談。可是,美國對以法屬印度支那為中心的局部地區解決方案,沒有多大興趣;對於日美首腦會談,赫爾國務卿的態度也極為冷淡,隻是羅斯福總統乍一看來似乎還有點意思。

看到美國方麵的態度並不是很積極,12月30日,日本首相近衛文磨向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出一份文電,提議迅速實現日美首腦會談。

在這份電文中,近衛文磨提道:“當此目前世界動亂之際,掌握國際和平關鍵的最後兩國,即日美兩國,關係這樣惡化下去,不僅是兩國本身的極大不幸,並且意味著世界文明的沒落。我方之所以希望維護太平洋和平,不單是為了改善日美邦交,而且也不外乎想借此機會導致世界和平。”

“我想日美兩國關係惡化到今天的程度,可以認為,其原因主要在於兩國政府之間缺少意見交流,一再發生疑惑和誤解,以及第三國陰謀策劃的結果。如不首先消除這些原因,改善兩國邦交終將難以實現,這就是本大臣所以想要直接會見貴總統,借以坦率闡明雙方的見解。”

“業已中斷的預備性非正式協商,其精神和內容大體上還可以,但若按以前設想的做法繼續進行協商,然後再在兩國首腦間加以確認,已經不適合正在急劇發展、或有可能引起意外事態的目前局勢。當前最迫切的是,首先兩國首腦直接會見,這並不拘泥於曆來的事務性協商,高瞻遠矚地就日美兩國間涉及太平洋地區的重要問題全麵進行討論,探討有沒有挽救局勢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細節,可在首腦會談之後,根據需要交給事務當局進行談判。”

“本大臣這次提議的宗旨就在於此。切望貴總統對這一點予以充分諒解並交換意見。基於上述原因,我方希望會見的時間盡量提前。至於會見地點,考慮到各方麵情況,認為在夏威夷附近較為適當。”

對上述近衛的文電,野村大使曾與羅斯福總統及赫爾國務卿之間就會談日期及地點等進行了具體磋商,表麵看來似乎有實現的希望。可是,羅斯福總統在1940年最後一天函複近衛首相說:“如果對重要的原則問題沒有事先達成協議,則勢難同意會談。”

羅斯福所說的“重要的原則問題”實際上就是指之前由赫爾提出的那個“四項原則”,這是美國最先提出“美日兩國諒解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環,羅斯福就是要告訴近衛文磨,和談可以,但是必須要以赫爾聲明中的“四項原則”作為會談的前提條件,並要求就此達成一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