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屯田

常年的戰亂,使得中原地區元氣大傷,老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易子而食,這絕不是臆測。正是因為沒有了活路,老百姓才會為了一口糧食,就跟著李自成造反,像是韭菜一般,割了一茬還有一茬,無窮無盡。

顯然如何解決饑民,就成了顧振華最要緊的任務,不然他也像崇禎一樣,陷入死亡的泥淖之中,抽不出身!

“困難有兩個,第一就是糧食的問題,目前從許定國手中繳獲的糧食隻夠十天使用,而且聞訊而來的饑民越來越多,必須有充足的糧食供應。”

“沒有問題,十天時間足夠了!”顧振華笑著說道:“許定國出賣給滿清的糧食已經開始運回了,另外還有一批糧食正在籌備,兩個月之內,就能有五十萬擔到位。除了供應軍隊需要之外,還能拿出三十萬擔救濟百姓。”

“有三十萬擔糧食,我這心裏就有譜了。”徐方笑著說道:“以工代賑,雖然不錯,可是小小的歸德,工程有限,而且也不能光幹活,不想著吃飯。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糧食,所有饑民當中,兩成用來幹工程,八成用來屯田,這個比例差不多合適。手裏有糧,心中不慌啊!”

徐方笑著說道:“眼下已經錯過了稻子的播種期,種水稻來不及了,我準備種番薯和土豆,成熟快,雖然不好吃,但至少頂餓。隻要撐到明年開春,等到新糧種下去,一切就有轉機了!”

番薯!地瓜!

顧振華原本還想充當神棍,指點一下徐方呢,沒想到這位竟然先想到了,顧振華也有點小鬱悶。

“徐先生,聽說番薯不擇土地,產量不俗,是渡過饑荒年景的寶貝,你準不準備多種一些?”

徐方搖了搖頭:“國公爺。番薯和地瓜在大明早有種植,萬曆二十二年的時候,福建巡撫金學增就曾大力推廣,幫著福建百姓渡過了災年,因此這番薯又被成為金薯。其後各地都有種植,不過番薯需要種在地勢較高的坡地上麵,在平地上產量反而不高。而且即便以最高產量計算,還不到麥子的三分之一。”

顧振華一聽這話,頓時就皺起了眉頭,地瓜土豆不是公認的高產作物嗎。康乾盛世不就是紅薯盛世麽。怎麽在明末。產量反而這麽低了呢?

“徐先生,按理說這平地土更肥沃,怎麽產量反而上不去了呢?”

徐方苦笑了一聲:“道理如此,不過在京的時候。我聽傳教士說過,這番薯的原產地就是山地高原,想必到了平地,反而不適應了。福建多山地,這也是金學增引種成功的原因。作物和人也一樣,都有一個水土不服,我想要是培育一段時間,或許能成,隻是天下煩擾。朝廷早就沒有這個心思了。”

看來沒有什麽靈丹妙藥啊!顧振華心裏也暗暗感歎。要是番薯真的像後世的產量,大明朝拚了命也會種的。農作物引種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放在農業社會,更是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摸索實驗。

明末引入的作物。結果到了康乾結出了果子,白白讓韃子撿了名聲!

當然對此顧振華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隻能說道:“既然如此,什麽合適,就種什麽吧。當然改進良種的工作也要做,徐先生,我看就聘請幾位農學家過來,再加上經驗豐富的老農,一起努力,爭取找到番薯高產的方法。”

“說到農學家,我還真有一位朋友,他叫沈君山,是一位偏才,他向大學士徐光啟請教過雜學,還跟著徐先生的弟子孫元化學過西人的曆法算學。他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道德文章,敵不過柴米油鹽。就因為這句話,引來了不少非議,早早的被趕出了京城,他的家就在河南南陽府的葉縣,離歸德不遠。”

顧振華頓時來了興趣,笑道:“我不管別的,誰能幫我種出更多的糧食,造出更好的武器,誰就是大才。徐先生,你馬上修書,請這位沈君山先生過來,另外這樣的雜學人才,有多少要多少!”

徐方笑著點頭:“國公爺,我有把握把沈君山請過來,隻是眼前還有一個大麻煩沒解決,不然什麽都幹不了啊。”

“哦,說說看。”

“就是土地的問題。”徐方說道:“歸德府良田眾多,可是全都集中在大戶手裏。中原曆來就是兼並嚴重的地方,尤其是萬曆以來,災害不斷,每一場大災,都有無數老百姓破產,不得不將土地賣給大戶,變成佃農。到了崇禎年間,甚至中小地主全都破產,隻有最強悍,最凶厲的,最有權勢的,才能守住土地。”

徐方說的一點都不錯,顧振華早就深有感觸,任何危機,都是普通老百姓受影響最大,也最先破產。就像他這種玩地產的,關係密如蛛網,一般的危機根本傷不到,相反還能借助危機,大發橫財!

當然地位轉換之後,顧振華就更加深刻的清楚這些豪強大戶對國家的損害。他們欺淩剝奪老百姓,同時又千方百計的躲避稅收,躲避責任。利益占盡,卻把罪過都歸咎到了朝廷的身上。

所謂官逼民反,其實這些大戶的逼迫,一點不比官府少,而且來的更狠!

“徐先生,本爵是不會像朝廷一樣,替這些大戶背惡名,相反我還要清理他們,把土地都拿過來,他們敢反抗,本爵不介意讓他們試試我的刀!”

“國公爺,什麽人你都敢砍麽?”

“當然!”

徐方頓時大笑道:“藩王如何?老朱家的子孫如何?”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顧振華一字一頓,但是每一個字卻有千斤之重。

聽到了顧振華的話,徐方終於是長出了一口氣,笑著說道:“有了國公爺撐腰,我可就什麽都不怕了。歸德的土地有六成在許定國手裏,這些土地都落到了我們手中,另外還有三成土地是在幾大藩王手裏。包括監國福王,潞王,唐王等人,他們人雖然跑了,可是莊田還在。貿然把這些土地分給老百姓,他們多半會跳出來。”

顧振華冷笑了一聲:“老朱家的江山,就是被他們這幫貪得無厭的肥貓拖垮的,況且他們自己拋棄了封地,要是還有臉討要,本爵自會和他們理論。”

“國公爺,這肥貓一詞用的實在是太妙了。大明的諸多藩王,早就是國家的包袱,隻是以往無人敢碰,如今也到了必須改一改的時候了!”

顧振華和徐方商量妥當之後,立刻又完善了新法令,將以工代賑和屯田救民結合起來。所有流民,都可以向安國?軍報名,要是選擇做工,前半年時間,光吃飯,不給工錢。半年之後,每個月三錢銀子,日後不斷增加。

選擇種田的,可以參加到安國?軍的莊園之中,每一百個家庭為一組,原則是每人分三十畝土地。這三十畝土地的產出,頭三年上繳七成,七年之內上繳五成,隨後降到三成。耕種十年之後,這塊地就歸自己所有。

所謂屯田,說白了就是把農民由原來的自耕農,變成了半農奴。不過隻要幹十年,就能擺脫這個身份而已。這也是給了老百姓希望,十年之後,這塊土地就是你的,因此你必須好好照料,悉心經營。

頭三年開出七成的稅率,相比明朝三十稅一的比例,簡直就是高到了珠穆朗瑪峰!不過別著急,安國?軍的稅率是實打實的,也就是交齊之後,其他雜稅一概全免。

而且對於普通佃農來說,他們的負擔可不是表麵稅率的三十稅一。各地田租不同,就河南來講,佃農要把一半以上的所得交給地主,還有承擔各種盤剝和徭役,其實苦不堪言。

幹淨利落的稅率,可能高一點,但是讓人放心,況且還能逐步降低,因此大家都格外的踴躍。說到底顧振華就是把安國?軍變成了最大的地主,將地主吞沒的利益拿到了自己手上而已,在適當的多給老百姓一些湯喝。

就是這點湯,已經讓所有饑民瘋狂了,排隊參加屯田的隊伍,像一條長蛇一般,曲曲折折,一眼都望不到盡頭。

顧振華和徐方原計劃是八二分,八成種田就行,還要兩成做工,結果現在一看,九成五以上的百姓都要種田,熱情幾乎要沸騰了!

看得顧振華直撓頭,種田雖好,但是太熱情了也不成啊,還要人生產軍火,開墾礦山,鍋碗瓢盆,座椅板凳總有有人生產啊。

顧振華和徐方緊急磋商之後,立刻又公布了幾項補充政策,第一就是廢除匠籍,做工,務農,參軍,全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律享受平等待遇。

鑒於務農人數過多,屯田田莊的百姓每年農閑時,要參加兩個月的義務勞動,青壯接受一個月軍訓,每十戶必須出一名民兵。

政策的杠杆調整,但是也擋不住饑民的熱情,參加屯田田莊的人還是占了九成以上。不過好在各地湧來的人足夠多,顧振華也不擔心軍隊和工人數量不夠,索性就由著老百姓選擇了。

“國公爺,這兩天湧到歸德的饑民就超過了三萬人,咱們糧食吃緊,恐怖隻能堅持五天了。”徐方憂心忡忡的報告。

“放心吧,糧食已經在路上了,馬上就能運到。”

就在顧振華說話之間,一個龐大的船隊正在逆流而上,直奔歸德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