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李煜等人睡的很晚。

占了勉縣城,這民政賦稅都還簡單,因為這是羅隱本行,人頭又數,現下時間倉促,顧不上調整,隻要羅隱看著,依舊運轉就是了。難題在軍事上。

這勉縣一戰,雖然是有了一個小城池做立腳點,但這裏既是咽喉要地,自然也是四外受敵之所,一旦消息泄露,定然有敵來攻,如今這西有鳳州,暫時是兩方對峙,數日之內當無大礙,可南邊三泉,有符積領兵一千去攻董賢,東麵興元府,那是漢中根本,兩萬多大軍,可是閑著玩的,當今之計,隻有盡快擴軍,增大勢力,也好有力量攻滅鄭鼎和符積,並趁機收服董賢和韓家諸人。

但眼下自己的力量,也隻有千人左右,其中半數還要盡快返回天策穀,如要快速擴編,就要把收降的八百多人,還有定軍山的降卒,盡快收編成軍。

這編製入軍是好辦,一個上午就可以,關鍵這些人,都是降卒,到了戰場,萬一來個臨陣倒戈,那可是麻煩大了。

當然,如果好好整訓,如果能有兩月以上的時間,以天策穀操練的嚴格,那將這些人練出來沒絲毫的問題,但關鍵是,沒有多少時間,最多兩三天,就要和董賢那邊配合,滅了符積。回頭還要收拾鄭鼎。

時間緊,任務重呀!

李煜上午,說是基幹營隻補充二百多人,就是想維持一個帶一個的狀態,讓基幹營能保持較高的戰鬥力,教導營補充的多一些,則充當輔助部隊,打打順風仗,把士氣提起來,逐步把戰鬥力磨起來。

可不管怎樣,也要想個辦法,如何讓這些人盡快融合在一塊,怎麽辦呢?

李煜猛然想起,當初解放戰爭,解放軍在戰場上,可是一邊收俘虜,一邊補充隊伍的,好像戰鬥力也是提高的很快,沒受啥影響呀,一仗下來,曆經戰場傷亡後,隊伍的人數反而增加,戰鬥力反而更強了,那是怎麽做到的?

李煜一邊回憶,一邊記錄。

對了,挖苦根,倒苦水。說明白該為誰打仗。是為地主老財還是為自己。還有呢?拉老鄉,套感情。有了感情,那就會互相幫助,共同對敵。還有呢?還有就是製度好,官兵平等,,長官不打人,不罵人。就是吃的差點,大家都一樣,心裏舒坦。

這三條,官兵平等,我也做不到,況且我還要樹立名分大義,上下有序呢,不過同甘共苦可以,對,就是這個,我團勇隻有軍法,絕無私刑。軍法麵前一律平等,官兵同甘共苦。

拉老鄉,套感情,這個也沒問題。蜀軍中也有不少收編的漢中軍卒,這招也能用。

那最靈的挖苦根,倒苦水呢?這個怎麽變變型呢?

有了,如今的藩鎮軍卒,都是強征來的農民,或者是世代為兵的悍卒,西蜀並不是傳統的藩鎮,不過是王建逐步攻占才慢慢形成的,這些軍卒,大部分都是強征的農民,或者是收編的鄉兵。打仗不過是討口飯吃,我這裏,隻要是軍卒,無論是退役,還是在軍,都可以分發田土,通過征戰,不僅可以升官,成為武將,就是普通軍卒,也可以分田地,賞爵位。這士卒不就高興了嘛!

對,就這樣,來個對比,你為王建打仗可以得到什麽,為天策府打仗是為什麽!

還有,建功立業之心,人皆有之,可以把海濤豎立起來,成為一個典型,那就是,降兵沒關係,隻要忠心效力,可以大大的重用。

李煜又看了一遍,心裏得意,有了這幾條,估計有個幾天,當可在隊伍中,形成一個相對大些的凝聚力。隻要勝了這兩仗,時間越長,凝聚力也就越強。至於戰陣紀律,廝殺技巧,紀律從訓練中來,廝殺技巧,倒是不缺,關鍵是盡快聚合成型。

當然還要爭取瞞過興元府和成都那邊一段時間,越長越好。給自己一個好好成長的機會。

次日上午,黃海和海濤興衝衝的回來,交接了俘虜,一齊來見李煜。

看兩人的樣子,大家都知道二人定是得勝而歸!紛紛開口祝賀。兩人謙遜一陣,海濤正要退出,李煜叫住他,令他坐下參會。

李煜告訴羅隱和各位長史,指揮使,為了能瞞住興元府,好讓自己騰出手來先處理三泉和鳳州,今日開城,任居民出入,隻在城東10裏設置警戒埋伏,防範興元府的探子。

鳳州、三泉前線的公文,該轉的轉,能拖的拖,當然,偷看是一定的,起碼可以獲得情報。如果有妨礙,不妨在重寫一封就是,這邊和張師爺那邊打好招呼,應該問題不大。勉縣還要按照規矩上傳公文等事,至於糧草,則必須留在本地,不可外運。此事有羅隱和周燦辦理。

周寶和黃石兩個營,要開展三講整軍運動,為期一個半月。除了前線對陣,每天都要有,第一講理想,當兵,為天策府當兵,光榮,實惠,作為軍卒一員,當兵打仗,可以掙田地,掙地位,傳給子孫爵位田土,自己還光宗耀祖,這麽好的事還能不好好幹第二講感情,新老兵之間,一定要通過各種小手段,形成老鄉、朋友等關係,不要落下任何一個人。隻要有了關係和共同點,那就很容易拉近關係,成為一體。

第三講軍法,軍法是為建立非凡的紀律而準備,紀律麵前人人平等,不許大罵士兵。

在講軍法的時候,要讓大家去講講原來的將佐待人如何,為人如何,在這些降卒裏麵評價如何,如今將佐都壓著呢,評價高的,願意降的馬上釋放納入團用隊伍,不願意的,也可以暫時在觀察觀察。隻有民憤答的,幹脆拉出來,一刀兩斷,讓他解脫人世間的煩惱。

同時,李煜宣布,所有頭像的精壯中,給基幹營增配一百五十人,合計增配三百五十人,共計海濤初到,就連立兩功,升海濤為基幹營副指揮使。

教導營增補一千人,分為兩個營,張江為教導二營指揮使,黃海為教導一營副指揮使。

其餘將佐調配,樞密長史和參軍長史拿出意見報李煜核準後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