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遞嬗,投石鋪路。

家裏終於沉不住氣叫人來問我意思的時候,我隻回了這八個字給他們,我想他們一定知道該怎麽做。

弘元十二年夏,宋家與石家聯手,推了另一個皇後人選出來,撫養先皇後嫡子嫡女的涵妃宋碧寧。

縱眼望去,後宮裏能與我競爭後位的,也就隻有她了。

宋碧寧此時正在忙著操持選秀事宜,而我表達了置身事外的態度。

六月,二十名新秀女中選入宮,太後甚慰,幾番誇獎,七月宋碧寧晉為賢妃,八年之後,終於有人在四妃之位裏與我比肩,立她為後也逐漸成為了一個可能,連多年前曾支持立我的李兆鬆也流露了些許擁泵之意。

同月,慕家出麵強勢爭奪,很快拉攏了一派朝臣,其中就包括了絕不可能支持宋家的倪丞相,製衡之勢初現。

.

前朝爭得再凶,後宮裏頭變化不大,對於這一切,宋碧寧沒有正麵問過我什麽,其實以她的心性,也根本不需要問出口。日常事務依舊是她在管,我依舊插手不多,因著她的晉位,需要我出麵的機會反而更少了,我們二人的相處模式並未有不同,照常時而見麵談天,間或互相走動,但在眾人眼中,再平常的舉動,也終究是有了不同。

我們擁有了各自的一係陣營,無力爭奪後位的宮妃大多按著家裏的意思依附了一邊,因著這幾個幕後人的刻意維穩,雖然偶爾小有衝突,終是沒有硝煙彌漫,況且我們都守著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做任何事絕不涉及皇子公主,日子過得平靜中有了起伏,兩個人時常笑眯眯的瞧著下頭人折騰,不點破也不成仇,倒也不失趣味。

經過了最初半年的激烈,弘元十三年,朝政重又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平穩期,平穩卻並不平靜,兩邊各自建功立業,各自揭露把柄,為防對手做大,雙方都爭搶著出頭的機會,也的確辦成了幾樁大事,各有加官進爵,也誰也沒能越過誰。

弘元十四年,麵對著風生水起的朝政,倪丞相和李兆鬆越來越無力繼續把持權力,相繼告老離去,新舊順利交接,局麵逐漸清明,控製權重回了文朗手中。

文朗擔心的事最終還是成了真,隨著我爹吏部尚書之位的卸職,麵對如日中天的石家和宋家,慕家略現了弱勢,而我因著南方大旱時試探戶部尚書的事,反被那個愚忠的年輕人不管不顧的參了一本,誰也沒想到他會有那麽大的反應,好一通的撻伐,文朗費了大力氣才勉強給壓下去,也致使立後之事徹底沒法再提。

沒什麽可後悔,戶部掌管財政要務,何等重要,愚忠總比媚忠強,看清楚了終是好事,文朗卻懊惱萬分,說是早知如此該換個人去探,不過耽擱些時日罷了,其實我們都知道那也是沒辦法的辦法,旱情賑災拖不得,一撥就是數百萬兩銀子,哪能耽擱湊合。

這件事之後,文朗總覺得對不起我,每每提起都念叨著,最艱難的時期都過去了,竟然在尾聲處翻了船,讓我這個大功臣擔了大惡的罪名,然後又會咬牙切齒的罵那個戶部尚書,惹的我每次都要哭笑不得的反去安慰他。

.

弘元十五年九月,文朗將立儲之事提上了日程。

有著多年刻意的栽培籌劃,毫不掩飾的重視,太子的人選並沒有什麽懸念,致恒早早的因身家被排除,

致銘那邊完全沒這個心,致禎又是常年體弱多病沒什麽起色,致暄的睿智沉穩早已聲名遠播,叫人反對也尋不到太好的借口。

況且文朗的勢在必行也沒有給朝臣反對的機會,人人皆看出文朗的堅決心意,這種事,石家宋家不吭聲,誰又敢公然跑出來惹文朗的不痛快,據說頭一個高聲叫好的就是那個壞大事的戶部尚書,看來是有什麽人讓他開了竅。

沒有拖什麽時日,隻是文朗言語一聲,象征性的三五交議一番,便一錘定了音。

弘元十五年十月初一,三皇子致暄被立為太子,官民共賀,大赦天下。

.

我看著手裏那黃澄澄的立儲聖旨,一時無言。

好一會兒,才抬頭看那個衝我淡淡微笑的帝王:“你是知道我最愛十月,才選了這個月份下旨麽?”

文朗一訝,沒想到我第一句話會說這個,略微失笑:“算是吧。”

“致暄才十歲,”我對著他的眼睛,略微不安,“是不是有點早?”

他聽了沒有解釋什麽,隻拉著我走了一趟勤政殿。

禦案之下,暗格之中,一個黑色的小匣子赫然現身,上頭還有明黃的皇室紋封。

我呆呆端詳了一陣沒有伸手,聽見文朗在一邊道:“還記得從海津回來的馬車上,我叫你記住的那句話麽?”

我眨眼,怔怔的:“黑色的那一個——”

黑色的那一個,他在那樣一個時刻再三囑咐我記牢的,我當然不會忘,要一直到他告訴我不用記了,或是換了別的。

“嗯,”他點頭,目光如炬,“現在,那句話不用記了。”

停一下他又道:“愉兒,打開來看一看。”

我看了他一眼,見他鄭重點頭,才伸手挑開那紋封,掀了盒蓋,並不意外的裏頭是一卷黃帛,拿在手裏又輕又軟,同時我也知道,這輕薄一片重逾千斤。

這是帝王遺詔。

展開來,一眼掃過去,無語凝噎。

內容與剛剛詔告天下的那份聖旨如出一轍,一眼就看出是文朗親筆,落款卻是弘元五年,致暄出生的那一年。

我不知道在弘元四年文朗要我記下那句話的時候這匣子裏頭是什麽內容,那時候他是要將這個天下傳給誰,但今日我所看到的是這太子之位早已定了十年,十年前致暄才剛剛墜地,睿蓉還沒有替致禎爭儲,甚至致禎還沒有出生,文朗就已然定下了致暄。

眼淚開始一顆顆的掉下來,我知道,文朗要告訴我的還遠遠不止這些。

我一直以為自己的這幾年以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文朗,他心係天下,我卻管不了那麽多,一心隻為了他,而他時常展現的心痛和惋惜也成全了我甘願犧牲又大義凜然的心情,讓我覺得安心又值得。

然而到頭來才發現,他這樣急著平穩交替,把控大局,甚至不惜允許我插手,最終導致了不為樂見的結果,並非是單純為了社稷,為了他自己,還是為了致暄,為了讓致暄接位的時候不必經曆他所麵對過的艱難混亂。

弘元十五年的立儲,並非什麽權宜平衡,也非對我丟掉後位的補償,而是在表達著他深刻的愛與堅定,一份因著大局遲了十年的表達。

文朗把我擁進懷裏的時候,我哭得像個孩子。

弘元十六年夏,太後病重,我衣不解帶日夜守在仁壽宮。

一日,太後精神尚可,吩咐了孫嬤嬤把我叫到跟前說話。

“愉兒——”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就算太後在人前對我再嚴厲,單獨相對的時候她都是這樣叫我。

我忙湊近:“太後,臣妾在這呢。”

“愉兒,”太後的表情很是平靜,不急不緩的慢慢開口,“當年,是弘元四年立後那會兒吧,哀家跟你說過,你為川兒做的事,哀家都知道。現在哀家想說,這些年你為皇上、為社稷做的事,哀家也看到了。”

我怔一下,垂下眼睛,不知該怎麽答這句話。

太後也沒打算等我的回話,停一會兒繼續道:“先帝在的時候,哀家曾經三次與後位擦肩而過,那時候,每每都是為了大局,先帝總讚哀家識大體,其實哀家嘴上不說,起初,心裏還是怨的,到後來不怨了,又覺得遺憾。”

我沒料到太後會跟我說這個,一時也是失神。

記得十六年前第一次進宮覲見,見到她的時候,她是皇貴妃,我那時候就覺得她既令人羨慕又惹人同情,現在反觀,忽然覺得自己與她何其像。

同樣的後宮第一人,是太子的母妃,膝下兩位皇子,地位無可動搖,然而擁有高位卻熬了多年成不了皇後,母妃變不成母後。

到我,甚至連皇貴妃都不是,但即便如此,我也知道,我與她又何其不像。

好一會兒,我平靜道:“太後,帝王家的感情難免摻雜了太多大局,有情,有期待,才會有遺憾,若是能將那遺憾化作餘音嫋嫋,長留心上,一樣可以讓人甘之如飴。”

太後看了我一陣,緩緩地笑了:“你能這樣想,很好。”

.

弘元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太後薨逝,舉國齊哀。

翌日,文朗在仁壽宮院子裏截住正前後忙碌的我,一聲不響的拉著我到太後的梓宮前磕頭,並不是行禮的時辰,我也沒多問,含淚陪著文朗三跪九叩,起身後,就看到了桌案上攤開的太後遺詔。

遺詔的內容並不長,大略為望皇帝勤於政務、勵精圖治,且喪儀從簡、勿擾萬民之類話語,字裏行間殷殷叮嚀,展現著一個太後對朝廷社稷所應盡的最後的義務,隻末尾一句叫我看了一顫,也明白了文朗為何不顧規矩的拉我來看。

淑妃多年惠慎,甚得哀家心意,可立為後。

默然對視,叫人收了遺詔封存,我和文朗重又端正跪於太後靈前,深深而拜。

太後始終都是看得最清楚的那一個,在這樣一場無法回頭也無從言喻的局麵之下,我們就像一對闖了禍的孩子,終是做母親的幫我們收了場。

.

弘元十六年十一月,我被冊立為弘元朝的第三位皇後,承先殿前的高階上,我將手交給他,轉身一刹,天地為之肅然低昂。

多年之後,我終於與文朗並肩站在了這個王朝的最頂端,執手天下,笑望百年。

(全文完)

(魚說:這回真的完了,寫到這裏,一個故事終於完整。這文的修改版發出來一共用了半年,而當初卻是前後寫了三年那麽久,三次錯過出版機會,到現在是再也沒機會了,不過沒關係,你們喜歡就好。可以安心去看皇後那本啦,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