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節 質量管理八大原則

朱迪提的這個問題非常直接,多少也讓王安感到有點尷尬。田東有心想幫王安回答,卻因加入飛馬公司的時間不長,一時還沒有搞清楚情況,所以無從下手。王安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反問朱迪:“你知道質量管理八大原則嗎?”

朱迪茫然地搖了搖頭。

田東回答道:“質量管理八項原則是在質量管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廣泛的客戶調查製訂而成、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規律,它是質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能對質量管理原則的定義取得高度的一致,國際標準化組織編製了僅包含質量管理八項原則的文件《質量管理原則》,並在1997年9月27日至29日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上,36個投票國以32票讚同4票反對通過了該文件。”

“那質量管理八項原則包括了哪些內容?”朱迪又問。

“包括以客戶為中心、領導的作用、全員參與、過程方法、管理的係統化、持續改進、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互利的供方關係等八條原則。”田東回答道。

王安有條不紊地說:“質量管理八項原則是將公司質量管理方麵帶向成功的法寶。現在我們生產車間的質量業績不如人意,我想用質量管理八項原則來作一翻反思,跟你們一起討論一下,希望能找到根本原因並采取積極的措施有效地改善我們的質量業績。首先是‘以客戶為中心’這一條,我們要將客戶看作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認識到失去了客戶便失去了公司存在的價值,急客戶所急、想客戶所想,傾聽客戶的聲音,滿足並超越客戶的要求和希望……說到這些,大家都能倒背如流了。”

“是啊,在當今社會客戶就是上帝,沒有了客戶就沒有了訂單;沒有了訂單就意味著沒有了工作,我們這些打工的都會失業了。與客戶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了解客戶現有的、潛在的需求和期望,定期測量客戶的滿意度並根據測量的結果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些工作非常重要。”田東補充道。

王安繼續他的陳述:“可是捫心自問,我們在這方麵的工作做得並不好。作為飛馬公司的質量管理人員,我們每一天都在解決質量問題、預防質量問題中戰戰兢兢地度過。為了試圖彌補漏洞,我們的生產工程師、質量工程師隔幾天就編造、優化我們的標準作業指導書和管理製度;可隨著文件、製度、流程越來越多,質量管理體係越來越臃腫,我們卻無奈地發現:質量問題一直不斷發生、甚至重複發生,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對啊,這究竟是為什麽呢?”朱迪問道。

“於是我們的質量工程師一直在想:會不會是我們的員工們‘質量意識’不強?不是有質量管理專家說了嗎?‘質量意識,始於培訓,終於培訓’!好吧,我們就‘豁然開朗’了,把培訓作為提升員工質量意識的主要途徑,並很樂觀地認為已經找到解決質量意識的方法。當遇到質量問題時,我們說要培訓員工,客戶說:‘嗯,很合理’;當第二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說要加強培訓員工,客戶說:‘嗯,有道理’;當第三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說繼續加強培訓員工、強調質量意識,客戶說:‘對不起,我對你們公司沒興趣了。’我們的現狀就是麵對客戶的投訴,相關的管理人員沒有把心思放在尋找根本原因、采取措施解決問題上,而是把一門心思放在如何敷衍客戶、蒙混過關上。從短期來看,好像是沒事;從長期來看,這種沒有以客戶為中心的做法遲早會讓客戶不滿,終於丟掉了客戶的訂單。”王安平靜地說。

“為什麽我們一直在說員工們的質量意識不強?這是真的嗎?這個問題我問過李天,他沒有給出讓我滿意的答案。”朱迪又問道。

“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二點:領導的作用。我不想針對誰,我隻是想談點事實而已。在我們機加工車間有個說法,生產主管減少產品廢品的‘法寶’就是‘孔徑要往小了做,外徑要往大了做,這樣一來就算尺寸超差了還可以返修’;於是我們樸實的員工們高效地執行一規定:孔徑始終往小了做、外徑始終往大了做,結果產品的返修成本長期居高不下。當問到這些員工為什麽總是出現不良品的時候,他會說了:‘我嚴格按照生產主管說的去做的!你看我沒有報廢產品吧?那些不良品是可以返工的啊!’”

田東想起了上次在4號組裝線壓軸承工序,有很多軸承經常壓不到指定的位置,作業員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返工產品的事情,他笑著說:“王經理說的是事實,當產品還可以返修的時候,員工就不會感到緊張了。但他沒有想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才是最高效的。”

“但是這些意識卻是他的上級主管傳遞給他的。當我們的產品出現嚴重問題時,各位管理者的質量意識是不穩定的:如果不良品隻有1個,管理者會說報廢;5個,管理者說應該會報廢;10個,管理者說要考慮考慮;20個,管理者說先考慮挽救;200個,管理者說先考慮讓步放行;500個,管理者會怎麽樣考慮呢?在這個過程中,聰明的員工們會觀察管理者是怎麽去考慮問題的,上行下效,管理者的意識逐步演化成了團隊集體的意識。所以說,大家在說員工質量意識不夠好的時候,我們要捫心自問:麵對不良品發生時,作為管理者,我們自己是怎麽想的?我們自己是怎麽做的?”

田東又想起了一件事:“我有一位在民營企業做生產主管的朋友,前段時間他招聘了一名技術員,這個人本來在某外資企業做機加工的,經常被評為‘年度優秀員工’和‘質量模範標兵’。我朋友還是安排他做機加工,卻發現這名技術員總是錯誤不斷,連一般的老員工都不如;有時候強調了很多次的問題,這個人還是會一犯再犯。前後反差這麽大,我朋友很是困惑。經過麵對麵溝通後他才發現:原來這名技術員不適應現在的環境和管理模式!原來在外企的時候,工藝文件描述很詳細,而在這裏卻模棱兩可;原來所有的錯誤都有糾正、預防機製,而在這裏卻隻有領導的口頭通知;原來出了問題就是大事、沒有商量的餘地,而在這裏卻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領導的作用的確不可小覷啊。”

王安點了點頭:“看來田主管深有感觸啊!第三條就是全員參與,剛才我跟田主管在談零缺陷的時候認識到,人們都有這種心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隻要把自己的利益放進去,就會對缺陷肯定說‘不行!’全麵質量管理也在強調全員參與。隻要將全體員工發動起來,連最困難的零缺陷都有可能達到的。而我們飛馬公司目前的現狀就是:員工們對自己的產品質量並不關心,這是我們質量業績做得不夠好的關鍵原因所在。”

“為什麽他們不關心自己產品的質量?這是他們親手做出來的產品啊!”朱迪不解地問。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剛才王經理說了,與自己利益不相關的事情,人們很難會引起重視。前一段時間我決心改革員工的業績獎金製度,就是看到員工們的月度獎金並沒有完全跟他們的業績直接聯係起來。在我們車間掛了一個很大的標語寫著‘不製造不良品、不傳遞不良品、不接受不良品’,大家都看到了,卻沒有幾個員工嚴格執行,為什麽呢?說白了,就是沒有考核到位、沒有與他們的利益掛鉤。”田東回答說。

“田主管說得對。那我繼續說下去,質量管理八大原則的第四條是過程方法。過程方法就是把做每一件事都看作是一個過程,係統地識別、管理本公司所應用的過程,特別是這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做每一件事前都應策劃(Plan)如何去做好,然後按策劃來實施(Do),不斷檢查(Check)存在哪些不足,不斷總結處置(Action),使過程處於動態的受控狀態。這是一個建立、控製和保持文件化的過程,做好了這些我們的團隊成員就會有效溝通,製定目標,照章辦事。說到溝通,問題就來了”

“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能有什麽問題?”朱迪又問道。

“像我們飛馬公司這種員工眾多的大公司,內部溝通恰恰是一個大問題。有專家說:‘溝通是一個大漏鬥。’當我們向下屬安排工作的時候,經常發現交代的事情下屬做不到位。為什麽管理者本來想出表達的意思,到最後拿到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反思溝通的整個過程:管理者心裏想的是100%,嘴巴隻講出了80%;下屬聽到了60%,聽懂的就隻有40%,搞不好做出來的就隻有20%了。我聽說過大家在一起開會,寫出同一個會議紀要,大家都會覺得自己該做的事情與別人的理解有出入。如果目前生產現場的溝通效率不進行提升的話,過程方法的有效性很難得到提高。”

說到溝通,田東眼前就浮現了李天那張囂張的臉,他歎了一口氣:“是啊,溝通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