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業績改善會議

2016年2月26日,星期五。

上午10:00,馮建國準時出現在張帆的辦公室。

張帆發現馮建國非常的緊張,眼神裏充滿了忐忑。“馮主管,把你請到我辦公室來,是想跟你談一下你部門近期的業績問題。針對你們做得不足的地方,我要提出改善意見,你要製定改善計劃並嚴格執行。我提醒你一下,我們所談的內容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會議的記錄我稍後將會以郵件的形式發給你,並抄送給人力資源部和總經理,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

馮建國機械地點了點頭,大大咧咧的說:“老板,你怎麽說都行,我聽你的!”

馮建國可能並不知道,張帆現在給他開的這個會叫做業績改善會議,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溝通,它的威力非常強大。按照公司流程,針對工作業績長期不能達標的員工,上級領導將通過這個會議給予下屬必要的指導和培訓,幫助他達成規定的業績,會議的結果是一份業績改善行動計劃,並形成書麵的會議記錄。這個會議記錄會發送人力資源部和上級做好備案,如果被約談人能夠在規定時間內達成改善,那麽對他今後的工作不會產生什麽影響;但是,如果沒有達成預期的改善目標,部門經理很有可能拿著這個會議記錄要求人力資源部介入處理,而最嚴厲的結果就是解除這名員工的勞動合同。執行這種目標管理的外企,讓各個層級的管理人員倍感壓力;但是另一方麵,這也是工作動力的來源:如果有人業績非常好超過預期目標,晉升、加薪、獎金會毫不含糊地到來,他也成為了公司的明星。可以說,這是一種強者的遊戲,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首先,我給你回顧一下你部門在這三個月以來的業績情況,計劃產量完成率目標為99%,你近幾個月的平均水平為92%,相差7%,這個數據你有疑問嗎?”

“這個……我們在產量方麵定的目標過高,而且我們存在很多困難……”

“我沒有必要跟你談這些,工作目標是在年初製定的,是你和上司一致同意的結果。我隻是在問:我提到的這兩個數據對不對?”

“對的,但是……”

張帆打斷了馮建國的話,繼續說道:“你打算怎麽改進這個產量指標?”

“我要給員工開會打打氣,要求他們繼續努力!”馮建國很堅定地說。

“我不要求你喊口號,我要求你寫實際的行動!”張帆再次發現自己與馮建國不在一個頻率上。

“你知道的,士氣對於生產團隊來說,非常的重要。所以我要鼓勵他們一下。”馮建國繼續堅持說。

“你說的士氣是一方麵,我同意。但是,不是全部因素。我要求你做出一個可控的計劃來達成你們部門的業績改善。”

“請問老板,什麽是可控的計劃?”

“可控的計劃是按PDCA的原則進行編排,並落實到具體的人員和具體的完成日期。”

看到馮建國迷茫的眼神,張帆隻好繼續說:“所謂PDCA,即是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行動(Action),無論哪一項工作都離不開PDCA的循環,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經過計劃、執行計劃、檢查計劃、對計劃進行調整並不斷改善這樣四個階段。”

馮建國很迷茫地說:“你說的這些我不懂,但是你要求達到產量,我還是有辦法的……”

張帆知道這個說法還是比較靠譜的,因為馮建國在公司工作了很長時間,對公司的各項業務和流程比較熟悉,因地製宜地讓他提出一些行動計劃可能會比自己的那一套實用一點。

於是,他用比較輕鬆的口吻說:“那好吧,我們一項一項地看一下你的業績,我們提出改善計劃,然後你確保實施到位。”

“好的,沒問題。”

“那麽,我們還是從計劃產量完成率開始吧。首先,你需要把所有機器的生產能力全部用起來。把人員合理地分配到機器上,對於重點瓶頸工序的機器確保24小時在正常運作,責任人是你下屬的四個領班,今天下班前完成人員布置。”

“老板,這個想法很好。我同意!”

“第二,將物料提前準備好,避免人等待物料的事情發生。責任人是你的四個領班,今天開始;第三,在這個周末把你的瓶頸機器全部保養一遍,確保不會在未來的幾天裏發生大的故障,責任人生產工程師,完成時間本周末。第四點……”

張帆完成了這一項業績的改善計劃布置之後,接著問:“對於這些行動計劃,你有問題嗎?”

“沒有問題,你安排得非常好!”馮建國突然間發現張帆對這些業務非常的熟悉,看來以後不能再忽悠他了……

“接下來,我再跟你談一下成品檢驗通過率、及時交貨率的問題……”

……

經過一個多小時,一個完整的行動計劃終於完成了。張帆鬆了一口氣,對馮建國說:“稍後我發郵件給你,你好好執行。”

“好的!好的!沒問題!”馮建國唯唯諾諾地退出了張帆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