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7章 馬其頓方陣

子偃得到塞琉西王國入侵的消息,不禁勃然大怒。

好啊,自己還沒去征伐這個白皮豬的國家,他自己倒是找上門來了!

子偃當即下令,調集帝國內部的十萬精銳,會合西域附近的陳、齊、秦、趙四國之軍,以白起為統帥,率領幾十萬聯軍出征。

此一戰,不僅自衛,還要反擊,爭取如攻滅孔雀王朝一般,滅了還處於上升期的塞琉西王國!

塞琉西王國繼承了馬其頓人的特性,窮兵黷武,侵略成性。有這麽一個強大的鄰居在自己的身邊,子偃始終是不怎麽放心。

當然了,子偃還是貪圖塞琉西王國的富庶的。

塞琉西王國,不同於貧瘠的東胡、匈奴和百越等這些遊牧民族,這是一個真正的希臘化的王國,武力鼎盛,文化和經濟都十分繁榮,吞並塞琉西王國,宋帝國的勢力將滲透入中亞、歐洲東部,將整個中東地區都納入版圖中。

公元前287年七月初,還沒等到帝國的軍隊抵達,秦、趙、齊、陳四國的軍隊,就在秦公白起的統率之下,在樓蘭城外擊敗了來犯的塞琉西人。

那一戰,聯軍殲敵九萬餘,俘虜兩萬人。

白起又率軍,進攻塞琉西王國,相繼攻下摩蘇爾、古爾奈、亞美尼亞等八個巨大的城市,依靠著霹靂炮的威力,宋軍一路所向披靡,攻城掠地,無往而不利。

塞琉古一世隨即親率大軍23萬,進駐塞琉西王國的重要城市塞琉西亞,與宋軍在底格裏斯河一線展開激戰。

“風,大風!風,大風!……”身穿白衣黑甲的宋軍將士們,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在天命玄鳥的旌旗的引領之下,擺開架勢,一副視死如歸,煞氣凜然的模樣,看上去十分的震撼。

這裏是位於底格裏斯河的支流小紮卜河沿岸一帶,往日放牧的地方,卻即將淪為一片焦土。

宋軍的方陣依舊強勢,密密麻麻的,人頭攢動,看起來就讓人感到頭皮發麻。

“這就是擊敗了印度人的宋帝國的軍隊嗎?不錯,看上去的確很強悍。”塞琉古一世看著眼前的宋軍方陣,在震撼之餘,不由得連連驚歎。

而在宋軍的中軍大纛那裏,看著眼前的馬其頓方陣,白起亦是連連點頭,說道:“看來我們的敵人,亦是一支軍紀嚴明,令行禁止的軍隊。這陣勢擺的挺好,就是不知道打起來會怎麽樣。”

身邊的子啟說道:“秦公,你可莫要小覷了塞琉西人的方陣。塞琉西人繼承了亞曆山大帝國的戰爭因子,繼承了馬其頓方陣,當年亞曆山大,就是依靠著這個馬其頓方陣橫掃希臘、波斯、埃及、印度等強國大國的,不容小覷啊。”

“陳公莫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的威風!”

在一側的匡梁道:“我看這塞琉西人,不過如此。我大軍進擊塞琉西王國,不過一個月,便橫掃其八個大的城市,殲敵十萬人不止!這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遇到過什麽像樣的阻擊啊,這些身材高大,皮膚白皙,滿身狐臭的塞琉西人,根本就是外強中幹嘛!”

白起聞言,擺了擺手道:“不可大意。敵人的馬其頓方陣,能做到打遍天下無敵手,其優點可見一斑,我遠征軍之前能所向披靡,那是因為沒有遇上馬其頓方陣,沒有碰上塞琉西王國的真正的精銳。這一戰,可畢其功於一役也!”

槍林聳立,軍號長鳴。

漫天黃沙中,似有錐牆矗立。當整齊的步伐震動大地之時,一列騎兵從殺進宋軍的視野前。

匡梁見狀,說道:“秦公,此番我軍有騎卒二萬人,皆為久經戰陣之兵。不如秦公命寡人從側翼出擊,隻需一萬騎卒,寡人便可包抄過去,切斷了塞琉西人的後路,然後大軍可頃刻而殲滅之!”

白起搖搖頭道:“再等等。兵法有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現在敵情不明,不可貿然出擊。”

“秦公說的是,倒是寡人冒昧了。”

“這個馬其頓方陣,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步兵方陣,而是多兵種配合作戰的方陣!難怪,亞曆山大能靠著這個方陣,打遍天下無敵手。隻可惜,他們碰上了咱們宋帝國的方陣!”

白起想教馬其頓人做人,教他們打仗了!

其實真正的馬其頓方陣,從廣義上而言,馬其頓方陣並不僅僅指重裝步兵組成的長槍陣。除了世人熟知的重步兵方陣,還有一擊必殺的重騎兵,以及使用短矛和大盾的輕步兵、投擲標槍的輔助步兵和輕裝騎兵。

它是西方第一支多兵種協同作戰的部隊,也是亞曆山大軍事才能的傑作。若非天才率領他們,否則在一般將軍的指揮下,可能尚未開戰就已亂成一團。

在馬其頓軍團中,最主力的部隊當屬重裝步兵組成的長槍方陣了,亞曆山大的一切戰術都圍繞著他們展開。

他們手上的武器是長槍,長度往往有三、四米,需要雙手才能端起來。他們的盾牌比斯巴達人的小,用皮帶掛在脖子上,再穿在左臂上,以便他們空出左手來端長矛。

他們同時穿著銅製胸甲和馬其頓式頭盔,以脛甲保護腿部。

這些重裝步兵在作戰中通常組成16x16的方陣,前六排的人平放長槍,後十排的槍尖則斜指向天。16個這樣的基本方陣組成一個“小方陣”,而四個“小方陣”組成一個完整的大型方陣,人數高達16384人。

在沙場上,龐大的方陣軍容嚴整,步伐整齊,擔任軍隊中的中堅力量。他們用密集的長槍方陣拖住敵人的主力,在戰場上擺出堅不可摧的防線,吸引敵人主力部隊前來進攻。

推薦下,我最近在用的追書app,緩存看書,離線朗讀!

然後,他們利用數不勝數的長矛迫使敵人與之纏鬥,為軍團中的“鐵錘”創造戰機。當敵人被糾纏在這槍林之中時,這把鐵錘便尋機狠狠砸下,把麵前的敵人打得首位難顧,狼狽不堪。

而這把鐵錘,就是軍中另一重要力量:重騎兵。

馬其頓北部溫和的氣候和山地地形,使當地十分適宜牧馬,馬其頓人因而掌握了優良的馬匹來發展騎兵。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夥伴騎兵了。他們頭戴銅盔、身披鱗甲,使用長矛和短劍戰鬥。他們往往被配置在軍陣的側翼,甚至由亞曆山大本人親自率領。

在衝鋒時,他們向著敵人陣中薄弱環節發出致命的一擊,是馬其頓的一把尖刀。

以重步兵為“砧板”,像盾一樣堅守住防線,再以重騎兵為“錘”,配合其它兵種出其不意重創對手,這就是馬其頓著名的“錘砧戰術”。

在東征的路途上,亞曆山大大帝將這一戰術發揮到極致,幾乎所有敵人都敗在馬其頓這一戰術之下。

在亞曆山大征服波斯的伊蘇斯戰役中,波斯人正是將主力都放在中央,無奈地被馬其頓方陣纏住,抽身不得,最終敗在了新興的馬其頓帝國手下。

憑借著這一戰術,馬其頓方陣橫掃希臘、波斯、埃及、印度……大軍所到之處,隻要是有平原可以施展開的地區,皆攻無不克,為亞曆山大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帝國。

然而,亞曆山大病逝之後,繼承者並沒有善用馬其頓軍團的力量。步兵的裝備越來越沉重、用於保護側翼的騎兵反而被削弱,方陣的戰鬥力每況愈下,最終被羅馬軍團擊敗。再加上方陣必須依托平原而戰,因而一旦進入複雜的地形,就難以施展甚至不攻自破了。

正如孫子兵法上所說:軍無常勢、水無常形。無論曾經多麽強大的軍隊,終有一天會難逃失敗的命運。想必亞曆山大怎麽也沒料到:他的後人不僅沒有他的睿智,還沒有發展和完善方陣,反而是帶領它一步步走向分裂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