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的主體困境

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下,政治參與的主體主要包括以新意見階層為主體的網民、以網絡意見領袖為主體的網絡政治精英和以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共同的利益訴求而結成的網絡政治共同體。他們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往往麵臨著參與理念、參與方式和參與能力的困境,參與理念困境表現為民主參與理念與追求利益之爭的衝突,參與方式困境則表現為多元互動方式與“群體極化”行為的衝突,而參與能力困境表現為公民參與效能要求與現實數字鴻溝的衝突。

一、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理念的兩極差異

公民的政治參與,關乎到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建設和經濟發展。作為一項基本的政治原則——民主內在地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有權利直接或是間接參與國家事務的決策。而民主理念則往往是公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的理念基礎。在一定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條件下,公民對國家民主政治、民主權利以及法律製度在觀念上的反應,即民主參與理念,它是現代政治觀念的核心內容,這直接關乎到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也影響到政府官員行政思維的走向。現代民主政治的演化經曆了三個階段:早期的民主政治是代議製,選議員帶百姓說話;接著是協商民主,跟百姓協商做決策;後來是參與式民主。

(一)民主參與: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的基礎理念

從媒介角度看,民主參與理念首先來自於媒介規範理論中的民主參與理論,是英國學者麥奎爾提出的關於傳播製度或媒介製度的六種主要類型之一。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和媒介集中壟斷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在美國、歐洲、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出現的一種新的媒介規範理論。民主參與理論正是在一般民眾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識不斷提高,而現實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傳播資源的矛盾狀態下出現的。

民主參與理論要求大眾傳播媒介向一般民眾開放,允許民眾個人和群體的自主參與。民主參與理論的核心價值是多元性、小規模性、雙向互動性、傳播關係的橫向性和平等性。任何民眾個人和社會群體都有知曉權、傳播權、對媒介的接近權和使用權、接受媒介服務的權利;媒介應主要為受眾而存在,而不應為媒介組織、職業宣傳或廣告讚助人而存在;社會各群體、組織、社區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媒介;小規模的、雙向的、參與性的媒介比大規模的、單向的、壟斷性的巨大媒介更合乎社會理想。

而社會化媒體的特性似乎能夠滿足民主參與的核心價值,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公民政治參與的民主理念具有新的內涵:一是開放理念,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公民政治參與的平台更加開放,這種開放可以形成觀點的碰撞、意見交鋒,也可能導致用戶不負責任的現象,甚至出現“多數人的暴政”;二是多元化理念,在社會化媒體的開放平台下,多元主義應該是絕對占優勢的,而民主或者協商式的民主則需要多元化的

意見,以免形成沉默的螺旋,社會化媒體的傳播機製可以很快在無數信息碎片中將有公共價值的內容篩選出來,這種一致是交鋒後達成的一致;三是互動理念,社會化媒體建立在現實人際關係或信任關係基礎之上的互動能夠強化互動需求,能培養參與者的黏性,社會化媒體中的信息是鏈接人們關係的紐帶,其互動不僅包括橫向同質群體的溝通,也包括縱向不同階層間的流動,這種全方位的互動能夠增加參與者的政治效能感;四是社會化理念,雖然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下,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但是網民行為的相互影響也越來越深刻,建立在社會網絡基礎之上的社會化媒體信息流動,能夠與他人的行為集合形成強大的社會效應;五是參與理念,在傳統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大多數網民隻是以“觀眾”身份出現,而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的參與更具影響力,即使不發表意見隻是轉發,便極大擴展了信息的影響力,基於“關注”和“粉絲”的特殊聚集形式,使虛擬人際傳播的效果無限放大。

民主參與理念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和觀念形態,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的公民政治參與要有序進行,就必須以一定的民主參與理念為基礎。公民隻有具備民主理念,才能形成積極、富於責任感的政治人格和理性、寬容的民主心態,才能在尊重他人利益的基礎上,行使自己的政治參與權利,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政治權利主體。

(二)利益追求: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的終極訴求

“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政治行為往往是行為主體的政治心理的外在折射。通常人們所處的社會階級不同,所追求的利益也會有所不同。“政治心理顯示著社會成員對於自己利益的關心對於自己通過政治途徑實現的可能和要求的關心。”

當公民內部出現利益糾紛時,往往會爭取介入決策過程的機會,從而維護自身的利益。利益追求,是公民進行網絡政治參與的基本動機,人們需要借助政治參與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並要求其利益不受不合理、非法侵犯;需要借助政治參與來保持相關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公眾總會通過政治參與來尋求高效的政治體係和高素質的決策者,敦促他們時刻保持蓄勢待發的狀態,隨時掌握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態,及時領會群眾的利益要求並通過暢通無阻的上效下行渠道來獲取和發送政策信息。”

這也是任何公民政治參與的基本動機。

隨著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公民政治參與的意識也在不斷快速提高,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政治參與是一種合理且必需的民主訴求和政治訴求。而就目前而言,渠道還並不是很完善,製度供給也並不是十分充分。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政府高層已經認識到新媒體的巨大能量,並且中央報告中已經反複提到了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同時社會化媒體的快速發展和被運用也為之帶來了新的衝擊和門路。

2012年6月4日,陝西安康一個懷孕7個月的母親,在沒有通知家人的情況下,腹中胎兒被當

地相關部門強製引產。6月11日,網友在西安及陝西地區最大的論壇——華商論壇發帖。廣大網友迅速形成強大的輿論攻勢,在對受害者表達深切同情的同時,對相關執行部門進行了批評。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陝西省人口計生委於6月12日展開調查,對負主要領導責任的當事人給予停職調查處分。在此事件中,由論壇發起,微博聚力形成的輿論壓力使當地政府加快了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效率。

然而利益表達往往意味著衝突,因為它包括了為達到爭取利益的目標而采取的施加壓力的方式。“利益表達的需求總是產生於利益失衡和利益衝突的時候,這時,如果不開啟表達的大門,利益矛盾得不到解決且日積月累,將導致更嚴重的危機。但如果開啟表達的大門,以諸多利益矛盾為基礎的表達行動往往會以不可控製的方式和力度衝擊試圖為它提供空間的體製,甚至會造成社會動**。”

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利益表達更成為可能。利益表達是利益實現的現實基礎和邏輯起點。利益表達是指公民向政治係統提出政治要求,是政治運作的開始。某些階層、某個集團或某個人向政治體係提出政治要求的過程。它可以形成許多不同的結構,並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它是人類曆史活動的產物。

(三)民主參與與利益追求的衝突

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公民政治參與更能體現出平等、自主、互動的理念;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和交換性會促使我國從單一的同質的特征轉化為異質多元的特征。與此同時,社會分化為不同的階層,而這些階層會占據著不同的社會資源,從而產生不同的利益群體。這些不同的利益群體也不同程度地聯係上某些方麵的公眾,並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那部分的公眾利益和訴求。多元的利益階層,多元的利益結構,使得利益主體需要尋找自己不同於別人的利益追求,而社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公民必須通過利益表達去爭取和實現自己的利益追求。利益追求之爭則帶來了對政治參與的需要,從而引起不同利益追求的矛盾,從而難以實現原有的民主理念,各部分利益和訴求也很難達到滿足和平衡。為了解決利益紛爭,就需要更新民主理念,健全和完善民主機製,從而通過利益的再分配實現利益的相對平衡。

公民通過利益表達來實現利益訴求,而利益訴求的實現必須要經過其對政治的參與。各政治主體和利益群體都試圖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公眾事務進行公共政策的決定。公民也必須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才能更好地參與其中,整個體製才能運營起來。

政治參與事實上就是各政治主體進行利益博弈、妥協和尋求利益平衡的過程。《當代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一書指出,“希望通過政治參與能夠合理、有效地配置政治資源,以影響實際的政治決策過程,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各方的利益要求。”而新興的社會化媒體內在的具有公開性、平等性和互動性,使得公民更願意使用這一平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