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群連通:公民社會初現曙光

在社會化媒體平台中,用戶可以基於教育背景、興趣愛好、工作性質等不同屬性,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或共同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形成一個交流的社區,從而使得社會化媒體呈現出圈子、群體的特性。大部分社會化媒體都具有強大的連通性,通過鏈接,不同的社會化媒體平台的信息能夠融合到一起,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從而影響政府的決策。在諸如微博、博客、論壇、社交網絡、QQ群、手機短信等社會化媒體的參與下,我們看到公民社會形成的曙光。

(一)公民社會的內涵

公民社會的思想最早源於古希臘羅馬時期,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一書中使用“公民社會”一詞來指稱“城邦”,受到時代的局限性,亞裏士多德的理解帶有明顯的整體主義思維,一直到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仍然有很多當時思想先進的思想家包括洛克、霍布斯等人將公民社會等同於政治社會,雖然如此,但西方思想家們所倡導的契約觀念等政治思想依然是孕育了公民社會理論的源頭活水。具體來說,組成公民社會的是那些或多或少自發地出現的社團、組織和運動,它們對私人生活領域中形成共鳴的那些問題加以感受、選擇和濃縮,並經過放大以後引入公共領域,而這個領域是通過基本權利而構成的。

公民社會的概念在我國的興起,源自對西方的借鑒,這個概念所包含著的內容卻是任何一個現代社會所不可或缺的。但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無論各個國家的特色有何差異,它所要實現的公民社會的內涵是一樣的,即公民社會至少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公民意識,構成公民社會的每個公民要具備利益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公共意識、平等意識、愛心、同情心、寬容心、誌願精神、禮貌待人等等的覺醒。

第二,公民的利益表達和權利維護,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化,新的社會矛盾不斷出現,新的社會利益群體逐漸形成。不同的社會群體利益訴求的內容不同。暢通公民利益訴求表達渠道關係到30多年來改革的成敗,也是衡量政府執政理念的一個重要標準,更是公民社會組織應有的內涵。

第三,公民社會組織的發展,1990年代以來,建立在國家/市場/民間社會三分法基礎上的公民社會概念日益得到國內外學者們的普遍接受。

按照三分法的概念,公民社會組織應該是指相對獨立於國家和市場經濟組織的公民結社和活動組織,包括民間組織、非營利性、自治性、誌願性以及集體性等特征。

第四,公民社會組織與政府的互動,新世紀以來,公民社會和政府間組織的相互關係已經到了一個曆史關頭,傳統的對抗已經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複雜的途徑,其中包括政府的監督、對政府輿論施加壓力以爭取政府的對話等,通過各種方式與政府合作等等。

第五,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公民對公共事務參與渠道的暢通與否,是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標誌,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麵,對我國而言,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社會發展的基本內涵之一。

處於現代化縱深發展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曆著方向相反的兩種變化趨勢,一種是向下的變化即社會的衰敗,另一種是向上的變化即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具體地說:公民社會通過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公民素質的提高,會促進新的社會道德的成長,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高人際關係的誠信度,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健康的細胞。不同程度地具備上述內容的社會就是公民社會。正是這樣的公民社會便體現著社會的向上的運動,隨著公民社會的成長,就會從社會本身逐漸生長出抵製各種腐朽社會現象的力量,就可以不斷地抑製社會衰敗的趨勢,使社會逐漸地朝著良性發展的方向轉變。公民社會通過各種社會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一方麵培育公

民的意識和素質,同時形成公民社會的網絡,為公民社會的構建提供社會基礎。公民社會通過與政府之間的互動,一方麵對政府進行監督,防止和減少政治腐敗;同時與政府合作,共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二)政府強權下公民社會發展的困境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經濟運行模式,為社會獨立於政府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也為公民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可能,但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不完善、傳統的政治文化的排斥以及傳統法律文化的消極因素影響,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1)體製依賴性明顯。雖然近年來,社會組織平均增長速度較快,但總體而言,其政治工具性較強,如工會、婦聯、青聯等自治組織,與國家機關的性質類似,政治功能突出,行政化傾向明顯,如基層的城市社區和鄉村行政村組織,從組織機構到職能,均有地方基層政權組織的特性,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公民自治組織。這就影響了這些組織的自治功能,即它們本應發揮的相對獨立和自治於國家和政府的性質及功能不明顯,工具性較嚴重。

(2)政府依賴性較強。由於我國是一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製,因此在眾多的民主黨派中派生出來的相關的機構,其依附於執政黨的現象明顯,此外,在企事業單位中的工會、婦聯等組織機構,其相對獨立和自治的性質也突出,而更多的是表現於對黨的領導的依附性。當然,這種依附,有其積極的一麵:可以確保社會穩定發展。但是更多的則是對公民社會成長的不利:過強的依附必然會導致特定組織應有的功能發揮不出來或發揮不全,從而給執政黨與政府的存在和發展帶來較多負麵影響。如重複、分散或削弱執政黨和政府的政治、行政功能。

(3)法律規範性較弱。我國雖然也出台了諸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對單個組織是承認的,但由於受傳統的封建文化背景的桎梏,更希望民眾的特質是馴服與依從。因此,至今還未從整體上明確地意識到培育中國公民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沒有采取恰當的政治行政措施和法律、法規給予成長中的中國公民社會以明確整體的承認、界定、規範和管理。這種法律規範性較弱的特點,將導致在網絡虛擬平台上公民社會組織不斷成長壯大後,由於國家和政府沒有相應的法律、政策和措施來應付公民社會與國家的潛在衝突,國家和政府可能會無所適從。

(4)公共治理能力不強。中國公民社會內部關係中自由、平等的契約關係規則還很薄弱。這是因為它是從等級化的臣民社會中逐漸演變而來的,而中國的臣民社會延續時間既長,等級觀念又很頑固,所以,如果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較快地改變這種觀念和體製,則將來發展中的中國公民社會就不可能朝著自由、平等的內外關係有序發展的方向前進。中國公民社會組織以救濟、幫扶、社會服務等功能為主,在重大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主體地位還相當有限。

由於中國公民社會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因而,其獨立性、非官方性、非營利性以及自治性還沒能完全凸顯,因此,中國社會組織還很不成熟,無論其結構還是功能都還沒有定型。

(三)社會化媒體對公民社會發展的促進

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雛形已然顯現,這其中互聯網的出現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特別是基於互聯網web2.0技術的社會化媒體的應用,通過圈子關係的連通性,網民們在公共虛擬空間裏就自己關心的議題直抒胸臆、暢所欲言,他們揭露、報道、關注和討論災情、腐敗、犯罪等,高度的自發性和聚集性使得其中某些議題成為公共話題得到全社會範圍的普遍關注,他們成為了公共事件的發現者和監督者,直接在其中發揮了作用,體現了公民

的自覺性、自省性和責任感。這個龐大群體本身已經作為具有公民意識的民眾滿足了公民社會的條件之一,又從一個側麵推動了社會與製度環境的完善。

(1)社會化媒體的圈群聯通特性加速信息的傳播速度與範圍,是公民社會構建的必要條件

以當前的微博客發展為例,目前國內新浪、騰訊等網站都開設有微博平台,其中發展最迅猛、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新浪微博,據稱截至2012年12月底,注冊用戶數已經超過5億。微博是一種圈群化與連通性很強的社會化媒體,它可以通過“關注”和“粉絲”來建立聯係圈子關係,這種聯係呈網狀不斷拉大趨勢,這就使得信息通過微博這一途徑能快速大範圍傳播。2011年,廣東佛山 2 歲女童小悅悅被車碾壓事件成為了中外媒體抨擊中國人性道德水準的導火線,在新浪微博輸入“女童被碾壓”就出來相關微博 30 多萬條,這些微博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轉發和評論,在這一轉發評論的過程中,該事件傳播的範圍可想而知。社會化媒體的這一特點,使得當某一新聞事件發生時,會迅速形成一種輿論浪潮,這種來自網絡虛擬社區的監督力量無疑對推動我國公民社會的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社會化媒體圈群中內容的分享是公民社會構建的重要前提

目前,幾乎所有的在線聊天軟件,都可以在某一特定的圈子中,通過關注、上傳、轉發等功能,實現文件的互傳和共享,特別是社會化媒體具有的複製、粘貼功能使得傳播內容的共享性大大增強。例如轉發某條微博信息,隻需要點擊該博文下麵的轉發功能,同時定向地在自己的粉絲圈中公開,即可迅速地傳播該條博文的消息。正是由於社會化媒體連通、圈群化的功能,使得信息的共享範圍、共享速度迅速提高,人們可以跨時空進行自由、平等交流、辯論,這就形成了信息傳者和受者之間形成雙向互動,打破原來的單向線性的傳播模式,形成一對多、多對多的雙向互動傳播模式。這樣既可以使知識得到不斷提升又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同時這也是知識民主的表現。新媒體共享性及互動性這一特征能夠使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迅速在虛擬的網絡社區中集合,形成虛擬社區,這也是現代公民社會發展的一種現象。人們可以通過網友評論、BBS 論壇、各種社區等方式相互交流觀點、發表意見,在網上形成強大的理論空間,並賦予人們更多的政治參與的自由權利,有更多的機會對政府進行評論和監督,也使得政府官員更多地了解民意,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3)社會化媒體在激發公民精神和培育公民文化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媒體已成為公民政治社會化的最重要培養渠道,深刻地形塑著我們的社會和公眾。龐大的用戶基數標誌著網絡媒體構建的公民社會主體規模,而一樁樁具有典型意義的媒介事件則共同構成了中國公民社會建構中獨有的媒體奇觀。借助社會化媒體,公眾有了介入公共事務的平台,表現出強烈的公民精神和捍衛真相、真理、正義的勇氣和決心,既保障了自己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又維護了社會正義。如2006年廈門市政府引進PX項目,投資逾百億,但由於該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汙染等嚴重後果,在科學家、政協委員的奔走呼籲下,廈門市民認識到了其嚴重的危害。廈門市民通過論壇發帖、短信號召、QQ群討論、集體“散步”等線上線下的形式,得到了全國大範圍的關注,最後廈門市政府采取了民眾的意見,決定遷址PX項目。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社會化媒體對公民精神的激發以及對廈門人民公民文化的培養,由於自始至終,廈門人民表現出了社會化媒體中的公民的理性參政行為,有理、有利、有節地保護了美麗的家園。廈門市民也因其積極的參與意識和為自己爭取權利的意識,被集體授予2007年中國媒體年度人物。該事件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公民社會的發展初現曙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