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民微博政治參與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會藍皮書》中,微博曾被評價為“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並且中國微博的一大特點就是“強烈關注時事”。

正如大公網記者在《習近平:中共血統的傳承與創新者》一文中指出,近十多年來,網絡等新技術的興起,話語權的個人化擴散,構築了中國社會前所未有的變遷動力。

相比於論壇政治參與,微博政治參與在力度上更強大。其“微結構”傳播模式以及便捷、低門檻、互動特性,超越了論壇。如果說論壇政治參與是機械型的參與,那麽微博算是有機參與了;如果說論壇參與為公眾參與提供了開放的輿論氛圍,那麽微博則增強了參與者的互動,微博政治參與是政治參與的深入式發展模式。

(一)微博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微博(Micro Blog),原意為微型博客,是基於有線和無線互聯網終端發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網友共享的即時信息網絡,用戶可以通過 WEB、WAP 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每次發布的信息內容被限定在 140 個字符以內,現已發展為多媒體網絡交互傳播形式。

(1)微博本土化及發展現狀

微博目前在短時間內已經發展成為超過一半中國網民使用的主流互聯網應用,社交網站用戶對微博的使用比例高於整體網民,達到 56.4%,顯示出兩種應用的用戶群體具有較高的重合度。而在兩者的重合用戶中,約四成用戶表示使用微博的時間更長,另有 7.4%不一定,反映出微博已經搶走了相當一部分 SNS 用戶的使用時間。

2006年5月,博客技術先驅——blogger.com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創建的新興公司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務,廣受用戶的追捧;在中國,模仿類似服務的“飯否”、“嘰歪”、“嘀咕”等“中國式推特”先驅也相繼發展起來。2009 年“7· 5”事件發生後,飯否網等因頻繁出現敏感話題的討論,被強製管理而導致停止運營。

2009年開始,各大門戶網站相繼推出了微博服務“t.***.com.cn”, “t”默認了對Twitter的追隨。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並立刻迅速發展。2010年中國互聯網發展最快的應用就是微博,重要年度人物與事件微博,都成為該年度網民關注與討論的焦點。新浪微博於2011年4月7日正式啟用新的域名“weibo.com”,開啟了微博發展本土化之路,降低了微博用戶準入門檻。中國微博因其域名的本土化,使易用性增強,從而帶來了用戶數量的激增。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較2011年增長了5873萬,增幅達到23.5%,網民中微博用戶比例較上年底提升了6個百分點,達到54.7%。截至2012年底,手機微博用戶規模達到2.02億,即高達65.6%的用戶使用手機終端訪問微博。

用戶規模的激增,以及移動終端的普及應用,使微博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具發展潛力的媒體之一。自興起以來的短短幾年時間內,微博作為“個人信息即時共享綜合平台”,掀起了社會輿論新的波瀾,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的經濟生活與政治生活。

(2)微博傳播特點

微博的創新之處,在於把點對點的交流形式異步展現在網頁上,通過140字的寫作、即時傳播、自主收發等方式,形成一個基於“點對麵”及時傳播的社會關係網絡。其傳播主體、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紛紛呈現出以下新的特征:

傳播主體的草根化。微博在其“微結構”基礎上,為個人提供功能強大的個人獨立平台,空前釋放了個人在線活動的空間和自由,從根本上打破了個人參與社會傳播的傳統格局。同時,微博消除了“傳”與“受”之間的界限,激發草根群體的創作和發表欲望。這些讓草根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從而擁有了自己的“微媒體”,以前由精英掌控的媒體變成草根個體的傳播工具,形成了“人人即媒體”的傳播格局。

傳播內容的去中心化。由於傳播容量“140”字的限製,微博的信息量也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但由於它打破精英的壟斷,鼓勵創新與個性的張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傳統媒介的傳播空隙,降低了新聞傳播的準入門檻,使精英階層的話語權下移,彰顯了平民化的傳播個性,讓“沉默的大多數人有了更多的發聲機會”。

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從微博參與形式與微博文本形式來看,參與者可以應用瀏覽、關注、轉發、評論、發布等功能,實現“關注即參與、一鍵即生效”的參與體驗,同時微博文本形式精簡,支持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

作為一個開放的互動信息平台,它打破了傳統媒體對公共議程單向設置的功能,而且通過整合其他媒體的信息,借助群體傳播與多級傳播的模式,將社會信息以多渠道地傳遞給社會大眾。

因此,它帶來了人與人、人與組織、人與社會之間的更多互動,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傳播、表達的媒體平台

(二)微博信息共享對政治互動的強化

社會交換論認為社會互動是利益與懲罰的交換過程,是從社會行為的基本形式來分析社會的,其核心概念是交換和酬賞。而這兩種微觀視角的社會範式認為選擇是人類行為的最基本特征。所有人類行為都建立在合理化選擇的基礎上,而人們的行為總是趨向於最大限度的合理化,即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報酬,人們所追求的報酬中大部分來自與他們互動的其他社會成員。

(1)實現信息交換

微博信息的短、快、鮮,最為受眾青睞,微博的首要角色可以說是信息平台。那麽,公民微博政治參與中的政治信息如何在這個信息熔爐裏更好地為公眾服務,而這種交換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換,而是人性化、貼近性、高效率的交換,從而實現信息交換。

第一,微博關注的選擇性機製,使得政治信息交換更具人性化。微博的特點在於關注的自主性,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自主決定關注對象,而隻要關注了對象,就可以通過信息推送服務直接獲取信息,這種交換在單輪的交換中並不能體現對等性,但這種差序的交換機製反而使得信息的獲取更加有價值。特別是公民對政治信息的低追求和微博平台的娛樂性影響下,這種基於需要而獲取的選擇性機製更能夠體現信息交換的人性化。

第二,微博平台的自主性,使得政治信息交換更具貼近性。隻要開設了微博,每個參與者就有了屬於自己的微博廣場,而參與者通過生產信息來傳達自己的意願;同時,有關政府機關或官員也可以開設政務微博來傳達信息,並且傳達公眾想知道的信息。這樣兩個群體就可以實現信息的交換,使宏大主題微觀化,同時也降低了公民參與的難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從而使得政治信息交換更具貼近性。

第三,微博意見領袖機製,使得政治信息交換更具高效率。微博的低門檻、草根偏向使得信息泛化,甚至出現信息迷航,特別是對於較為敏感的政治信息的認知,對公眾的信息辨別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而意見領袖的參與,可以提高普通公民在進行微博政治參與過程中的盲目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培養一種公民意識,這種基於優秀榜樣的他者會在更大程度上影響參與者的認知,從而提高政治信息交換的效率。

微博用戶間的關係具有雙向性,用戶可以建立起一個強弱關係並存的網絡,從而同時滿足了其多層次的社交需求。

(2)強化政治互動

社會學有功能論、衝突論、互動論、交換論等四種理論範式。從個人的社會互動視角來看,社會互動論是從微觀上來看社會,其主要觀點為:連續不斷的社會互動是構成社會體係不可或缺的條件。社會互動就是社會上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相互依賴性的社會交往活動。群體活動和社會過程是由互為條件和結果的社會行動為基礎的。當相關雙方采取社會行動時就形成了社會互動,而其核心介質便是符號和意義。

微博這一集符號和意義於一體的傳播載體的出現,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互動,並且這種互動是有效果的、承載社會意義的互動,從而打造微博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而公民通過微博進行的政治參與可以強化政治互動。

第一,微博可以延展橫向互動,增強政治參與的傳播力。微博信息“中心—節點”的嵌入式傳播結構,以及多個雪球齊進的傳播路徑,可以形成巨大的網絡群,擴大整個互動的場域,同時信息能夠在短時間內病毒式的大規模擴散。這種虛擬的人際傳播模式,雖然感覺上“勢單力薄”,粉絲與被粉者、關注者與被關注者之間的信息傳播,可以拓寬“網底”,增強政治參與的傳播力。

第二,微博可以激活縱向互動,增強政治參與的影響力。在傳統社會科層製的影響下,政治信息的傳播總是逐級傳播,信息傳播的時間長,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會產生信息的損耗。編碼者與解碼者由於所處“場域”的不同,容易造成信息的扭曲性解讀。而在微博這

一“場域”下,信息的流動能夠通過即時互動而減少損耗,在同一平台上實現縱向政治互動,從而增強政治參與的影響力。

第三,微博可以催生意見領袖,增強政治參與的引導力。微博政治參與主體有草根和精英,都有可能成為意見領袖,這種意見領袖在多元化的微博廣場上是非常必要的。而普通參與者在弱政治效能感的支配下,也容易被在其群體中的意見領袖所引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意見趨於統一,從而增強政治參與的引導力。

(三)伍皓“公車微博”:微改革的濫觴

微博政治參與有兩大主體:一是公民,一是政府。近年來隨著微博的發展,政務微博發展也不斷被政府列入電子政務建設議程。政務微博作為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的有效方式,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受到政府的支持及公眾的認可。

據統計,截至2012年10月,新浪微博認證的政務微博綜述突破6萬,政務微博發博總數為31894816條,平均每個政務微博發博數約為531條。

2012年1月18日,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外宣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王晨在2012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微博客是信息交流、提供服務的重要平台,對於黨政機關開設政務微博持積極支持。他還指出政務微博要實實在在為群眾提供服務,不要搞形式主義的東西。

中共紅河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伍皓,被認為是國內第一個實名開微博的廳級官員。2013年大年初一,伍皓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公車牌號——“雲G·99099”,這一大膽之舉,在引來各方叫好之時,各種質疑聲也將伍皓推向了輿論的漩渦。2月11日,伍皓對外表示,此次公布公車車牌號是他的授意,目的是禁止公車私用,歡迎大家監督(見圖3-1)。他還解釋:“這部豐田越野車是前任部長留下的,自己也僅在辦理公務時使用”。伍皓的這一條微博引起和設置了“公車論”這一議題。反對者認為伍皓是在作秀,其目的是否是將其他官員拉下水,也有人質疑伍皓是否該擁有專車。支持者認為應當看到體製內此類改革的積極努力,不應過度苛責。

圖3-1 伍皓求監督微博截圖

圖3-2 《河南日報》評論員王攀支持伍皓微博截圖

圖3-3 學者吳祚來反對伍皓微博截圖

圖3-4 伍皓再次聲明微博截圖

伍皓自己也覺得委屈,他公布的是“公車”,媒體宣布的是“專車”。但網民顯然不這樣認為,曾連續8年對於公車改革提出議案的政務微博達人葉青,也對這次事件開始了關注。他認為伍皓有勇氣主動曝光自己的公車牌照是件好事。但輿論對伍皓的質疑屬於正常的監督。伍皓的公車微博引起了媒體的高度關注,2月14日,伍皓接受媒體專訪,回應公車超配問題。從國家改革和“頂層設計”層麵來談這次公布車牌號的想法,並提出了“微改革”這一議題,他提出微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公開、透明、引入公眾監督”。最後,伍皓認為“微改革”將改變中國、改變未來。公車作為“三公經費”之一,引起網民的關注在所難免也在情理之中。研究車改問題已有10年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建議,“關於副省級領導幹部退休後配車配司機的問題,製度上可以靈活一點,采取多種方式,根據實際用車需要來滿足需求,這也是車改的大勢所趨。”

這次事件中,伍皓微博設置了兩個議題,即開始的公車議題和後來的“微改革”議題。公車議題引領了媒體、學者、網友對這一現實問題的關注。“微改革”議題則引起對改革更加深入的思考,即從宏大視角入手,來分析我們改革的方式和思路。在兩次議題設置中,反映出伍皓較強的議題引導能力。微改革的議題不僅使伍皓跳出輿論的漩渦,反而引起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時至今日,這一話題仍然未見停息,在眾多媒體的報道中,始終會提到伍皓的“春節禮物”——自曝車牌,可見這一議題的深遠意義。

同時,我們不得不佩服伍皓這位吃螃蟹的人,曾經做過記者、現作為宣傳部長的他,知道信息公開的必要性。伍皓微博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別進入年度新浪政務微博報告(人民網發布)十大公務人員微博中。雖然伍皓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多次關閉微博,但是很快就繼續開通,因為微博是民眾了解政府的便捷渠道。

中國的很多事情不能靠微博這一技術來改變,畢竟中國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的複雜過程。技術與民主有著複雜的關係,庫利說過印刷意味著民主,技術一定意義上可以慢慢推進民主。文明的車輪邁進,技術的力量已經得到昭示,在社會化媒體時代,技術可以創造大發展、大利潤、大智慧、大變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