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的“雁翎隊”

在冀中大地上,除了一望無際的平原外,還有不少星羅棋布的湖泊、河流。其中,白洋澱是冀中麵積較大的湖泊。它位於保定以東,連接著大清河和海河,是天津和保定之間的一條重要水上交通線。白洋澱裏盛產豐富的魚蝦、蓮藕和蘆葦,周圍種植大米,是北方有名的“魚米之鄉”。

抗日戰爭前,白洋澱一帶的人們早出晚歸,捕魚撈蝦,過著舒適平靜的日子。沒想到,“七七事變”爆發,大批日本兵侵入華北,將他們美好、寧靜的生活徹底打破了。

1938年,日本兵衝進白洋澱,占領了周圍的村子,並建立了據點,胡作非為,無惡不作。昔日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如今焦土累累,斷壁殘垣,宛如人間地獄一般。

為了反抗日寇的侵略行徑,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白洋澱的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紛紛組織起來,利用白洋澱的有利地形,開展水上遊擊戰爭,常常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其中,“雁翎隊”是白洋澱最為出名、戰功最為卓著的一支隊伍。

“雁翎隊”,源自水上遊擊隊在每次行動成功後,勝利返航時將十幾條小船排成“人”字形,好比大雁在空中飛行的隊列而得名。“雁翎隊”的遊擊隊員們都是土生土長的白洋澱人,從小就熟悉水性,且對白洋澱的河汊、蘆葦**相當熟悉。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與敵人有著不共戴天的家仇國恨。

“雁翎隊”的隊員們常常埋伏在密密的蘆葦**裏,當遇到敵人的汽船路過時,就從蘆葦**裏衝出來,殲滅敵人並繳獲物資。在一次次激烈的戰鬥中,“雁翎隊”不斷壯大起來。到1940年底,全隊已有180多人,船隻50多艘,成為插在天津通往保定線上的一把利劍。

1941年初夏,日軍為了拔掉這根眼中釘,出動了大批的兵力,對白洋澱裏的水上遊擊隊進行“圍剿

”。敵人調來了30多艘汽船,不分晝夜地在白洋澱裏來回穿梭巡邏,還在周圍的村子裏布下不少偽軍和特務,嚴密監視水上遊擊隊的動向。

鑒於敵人如此瘋狂地“掃**”,“雁翎隊”決定避其鋒芒,化整為零地分散在白洋澱的蘆葦**裏,與敵人巧妙周旋。餓了,就從水裏抓些魚蝦吃;渴了,就捧起河水解渴。由於缺少油鹽,隊員們隻能用河水白煮魚蝦吃,難聞的腥味讓人吃了直作嘔。可為了填飽肚子,大家不得不硬咽下去。就這樣,水上遊擊隊員們在蘆葦**裏足足過了兩個月清湯寡水的生活。

7月1日天剛破曉,白洋澱裏一片寧靜,隻有兩個“漁翁”舉著荷葉,悠閑地坐在船上垂釣。事實上,這兩個“漁翁”是“雁翎隊”的隊員喬裝打扮而成。因為,他們一早就得知,今天將會有50多個敵人乘坐兩艘汽船,從安新駛向趙北口,並預計下午返回。大家決定,在大張莊的蘆葦**設伏,給敵人來次突然襲擊,好讓敵人知道“雁翎隊”還在白洋澱。

為了這次戰鬥,大家搬出了許久沒用的槍支,隱藏在秘密的蘆葦叢中。中午時分,溫度漸漸升高。遊擊隊員們每人折了一支荷葉頂在頭上,既能遮擋太陽,還能做偽裝,一舉兩得。

下午五點左右,埋伏在蘆葦**中的“雁翎隊”真真切切地聽到了從遠處傳來的馬達聲。看來,敵人就要靠近了。一直在河麵上扮作“漁翁”垂釣的兩名遊擊隊員,快速地將船駛進蘆葦**,戰鬥一觸即發。當敵人的汽船駛入埋伏區時,遊擊隊員們先一槍擊斃掌舵者,讓船隻失去舵手,隻能在水麵轉圈而無法前行。趁此機會,遊擊隊員們接二連三地射向敵人。不少敵人應聲倒下,還有的敵人跳入水中試圖逃跑。不過,他們遊泳的速度可比不上子彈飛行的速度。不大一會兒,所有的敵人都被消滅,中了彈的汽船也漸漸沉入水底。

這時,岸上的敵人聽到白洋澱裏的

槍聲,駕駛著另一艘汽船飛奔而來。“雁翎隊”的隊員們見狀,趕緊駕駛著小船開進蘆葦**。然後把小船蹬翻,頂著荷葉慢慢地向蘆葦深處遊去。敵人的汽船體積過於龐大,進出密不透風的蘆葦**並不方便,最後隻能在水麵上巡邏幾圈後開走了。

1943年的中秋節前夕,“雁翎隊”得到情報,敵人的一個包運船隊即將經過白洋澱。不過,敵人似乎害怕水上遊擊隊的襲擊,加派了不少重兵進行護送。護送大隊共有100多人,分乘三艘汽船,跟隨在船隊的尾部。“雁翎隊”決定,埋伏在趙莊子村西、王家寨村東的蘆葦塘裏,消滅護送大隊,截獲敵人的包運船。

這天天還沒亮,“雁翎隊”就進入了設伏圈。透著微微光亮,遊擊隊員們發現,敵人的包運船隊由100艘組成,最後的三艘船上均有哨兵拿著望遠鏡在觀察周圍的情況。不過,遊擊隊員們隱蔽得好,是不會被敵人發現的。

天一點一點變亮了,戰士們在心裏默默數著船隻的數量。待100艘運貨船過了埋伏圈後,戰鬥打響了。“雁翎隊”的隊員們一槍擊中船上哨兵,繼而向三艘護送船開火。猝不及防的敵人被四麵八方響起的槍聲,嚇得直打哆嗦,大部分敵人還未來得及抵抗就一命嗚呼,其餘的敵人見大勢已去,乖乖地投了降。

半個小時後,戰鬥結束了。“雁翎隊”幹脆利落地消滅了敵人,繳獲了100多條槍。更重要的是,前方100艘船上的軍火、物資也成了“雁翎隊”的戰利品。許多隊員看到如此豐厚的戰利品,心裏樂開了花,笑稱這真是慶祝中秋節的一份厚禮啊。

此後,“雁翎隊”的聲威傳遍了整個白洋澱、冀中地區,乃至延安。敵人一聽到“雁翎隊”三個字,嚇得扭頭就跑。不過,中國抗日軍民則對“雁翎隊”讚美有加,連當時的《解放日報》上都刊登了“雁翎隊”勇敢與敵人作鬥爭的英勇事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