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築基十年

變革中熔鑄輝煌,艱難中彰顯成就。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13億中國人民,抓住重要機遇、沉著應對挑戰,在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曆程中,在中華民族的複興征程上,鑄就輝煌成就,書寫壯麗篇章。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光耀千秋。

科學發展觀

每個重要時間的節點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深沉的曆史。它不僅連接過去與未來,也將現在標注成意味深長的瞬間。

2012年正是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是“十二五”承前啟後的重要一年、黨的十八大召開的喜慶之年,也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奮鬥崛起的第十個年頭。

十年,對於人類曆史來說,可謂彈指一揮間,但對一個奮力追趕現代化浪潮的民族而言,卻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十年前,中國GDP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十年後的今天,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二,即將接近50萬億;十年前,中國才完成與美國、歐洲的艱難談判加入世貿組織,十年後的今天,中國貿易額和GDP僅次於美國;十年前,下崗、失業帶來了種種轉型陣痛,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逐漸覆蓋億萬人民。

沒有理念的創新,就沒有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早在2009年,《紐約時報》一篇介紹中國的文章便加了這樣的題注:“西方最好還是研究一下中國戲劇般崛起背後的理念。”十年來,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以人為本、創新型國家、新農村建設、執政能力、生態文明、社會建設、文化強國、和諧世界……一個個關鍵詞載入中國發展的大詞典,成為中國轉型十年的思想坐標,成為中國發展十年的動力之源。

2001年,當中國終於加入到世界貿易組織中時,有人歡呼雀躍,將其與申奧成功、中國足球打進世界杯並稱為當年的“三大盛事”;也有人憂心忡忡,不知道國門洞開之後的中國經濟將會向何處去,驟然麵對世界的中國企業又將遭遇怎樣的衝擊。

加入世貿,隻是中國發展艱難轉型的一個側影。進入新世紀,步入發展快車道的中國,到了關鍵路口。工業化進入中後期,城市化進入快速成長期,經濟社會轉型進入攻堅期,人民群眾政治參與進入活躍期,思想文化進入碰撞期,國際地位進入迅速上升期。這些階段性特征,給一個基礎薄弱、體量巨大的發展中大國,帶來了巨大挑戰。當人口紅利、開放紅利、國企改革紅利漸漸耗盡,正在現代化進程中艱難爬坡的“中國號”列車,麵臨著不進則退的境地。

除了經濟發展因素,20世紀初,中國的動植物種類已有20%受到嚴重威脅,高於世界10%的水平。中國已有近1/3的國土籠罩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嚴重威脅中。中國現有的森林麵積,較之100年前,已經減少了50%,木材蓄積量減少了33%。就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來說,中國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供需矛盾突出,而且這非常有限的水資源也在日益受到汙染的侵害。

如何通過發展方式的轉變,謀求現代化的全麵協調可持續?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保持現代化進程的連續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更多地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需求?如何築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在經濟起飛的同時,提升國家的軟實力?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不僅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難以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難以為繼。

2002年12月5日,剛剛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來到了西柏坡,並在一組被稱為“趕考”的雕塑前久久瞻仰凝望。在這裏,胡錦濤同誌告誡全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2003年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肆虐神州大地。這年夏天,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提出,“發展絕不隻是指經濟增長”,“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同年4月,胡錦濤親臨廣東考察。當時的深圳,正在經曆著特區出路的思考和迷茫:既有發展模式已經先行遭遇瓶頸,又有政策優勢弱化後的經濟特區何去何從。

在這一次的深圳之行中,胡錦濤明確提出深圳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要求經濟特區要繼續發揮“試驗田”和“示範區”作用,在製度創新和對外開放方麵走在前麵,為全國提供更多的有益經驗。同時,胡錦濤指出,發展要有新思路,必須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同時要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麵發展。

在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前夕,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五編研部研究員張賀福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回顧說,這些重要論述,是中國新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萌芽。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錦濤在江西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要求“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麵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命題。會議提出:

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落實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堅持統籌兼顧,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

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製保障。

這是黨中央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確立,標誌著科學發展觀的正式形成。隨後,科學發展觀經曆了一係列的理論發展和豐富。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定位,強調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裏已是把科學發展觀上升為黨的重大戰略指導思想。

2007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胡錦濤代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的報告。

胡錦濤同誌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麵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科學發展觀正式被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十年來,從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些支撐“中國道路”的重大理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有力地回答了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時代命題,由此造就了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將社會主義中國送上一個從未抵達的高度。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和弟子子遊的一段對話,出自於《禮記·禮運》。表達了在兩千多年前物質匱乏的時代,孔子就已經提出了對和諧社會的憧憬。

和諧社會,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是人類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不過,在不同的生產力與物質水平條件下,和諧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方麵的內涵具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的“大同”、“小康”、“禮治”、“德治”、“法治”、“無為之治”等理論之中內含豐富的和諧社會建設的思想文化資源,傳統的“大治”、“盛世”時期則存在這種思想文化資源的製度建構。這些精神財富也是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寶貴資源。

2003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進入“黃金發展時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另一種是進入“矛盾凸現時期”,經濟社會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和倒退。

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共產黨及時調整戰略,將和諧社會的建設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決定》將構建和諧社會正式列為中國共產黨全麵提高執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報告論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時已有體現,其中有兩處比較明顯:一是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中國將要實現的小康社會比2000年有六個“更加”,其中第五個“更加”就是“社會更加和諧”;二是報告第二部分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提出,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要努力建立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社會關係。

在一年前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進一步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若幹問題的決定》中,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那麽,繼“科學發展觀”之後,中國共產黨又提出“和諧社會”的概念,二者之間究竟有什麽關係?

中共中央黨校教育長李興山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在十六大報告的基礎上提出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戰略指導思想,實際上也是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從二者的關係來說,既可以說是前提與保證的關係,也可以說是途徑與目標的關係。因為隻有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隻有不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才能保證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和目標的真正實現。所以二者是統一的。它們都統一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之中,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之中。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的李儉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關係密切,與社會主義精

神文明也密不可分。和諧社會是人與人之間、黨群之間、幹群之間、鄰裏之間都要和諧。要用和諧促發展,用發展促和諧。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和諧,而是你爭我鬥,則什麽也幹不了,不可能有什麽發展。科學的發展觀所追求的,就是文明發展、發展文明,包括發展的目的、發展的道路、發展的手段都要文明,這正是一種和諧的境界。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是思想道德體係和先進文化建設,這都與和諧分不開。沒有和諧的氛圍,思想道德體係和先進文化建設都無法進行。在新的曆史時期,承接和弘揚中國自古所崇尚的和為貴、和諧為美的和諧社會理想,建設各階層人民和睦相處、和諧共治的和諧社會,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追求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專門討論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緊迫性及一係列相關問題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和闡釋。

第一,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決定》指出,目前,中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麵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製機製尚不完善,民主法製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範,一些領導幹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明確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決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第三,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階段性目標和主要任務。《決定》指出,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製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麵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係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的道德風尚、和諧的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係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

第四,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的正確原則。即: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於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決定》從七個方麵總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問題,即: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後,2005年的《社會藍皮書》以《構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中國》為題分析了2004年的社會發展狀況和2005年若幹社會發展趨勢,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

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是:擴大社會中間層,減少低收入和貧困群體,理順收入分配秩序,嚴厲打擊腐敗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力度,把擴大就業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努力改善社會關係和勞動關係,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各種社會矛盾,建立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麵小康社會。

從此,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正如2006年《人民日報》在《為構建和諧社會大展宏圖》一文中所說: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麵利益關係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製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也是穩定有序的社會。因此,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各級黨委要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擔負起領導責任,確保中央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實處。事實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偉大實踐,也期待著每一個中華兒女去大顯身手,大展宏圖。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2005年1月18日上午9時,北京人民大會堂三樓小禮堂一派莊嚴肅穆。這裏正在舉行一場特別的報告會,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幹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坐在聽眾席上,認真聽取新時期黨員領導幹部的楷模牛玉儒同誌的先進事跡報告……

實際上,這是胡錦濤總書記提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舉辦的一場報告會,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參加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第二場重要活動。中央領導同誌為全黨作出了表率,對剛剛啟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產生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黨的先進性是指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即《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具有其他階級政黨無可比擬的先進性,黨是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大會上指出: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係、力量所在。無論是黨的整體,還是黨的成員,在自身素質、思想覺悟、政治行為等方麵,都應該具有先進性,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始終走在人民前列,充分發揮其先導、先鋒、模範和榜樣的作用。

黨的先進性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性建設,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戰略總布局的核心內容之一。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一次成功實踐。2004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見》,決定從2005年1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這次先進性教育活動,曆時一年半,到2006年6月基本結束。

根據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和總體安排,全黨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共分三批進行,每批半年左右的時間。第一批為縣以上黨政機關和部分企事業單位(2005年1~6月)。第二批為城市基層和鄉鎮機關(2005年7~12月)。第三批為農村和部分黨政機關(2006年1~6月)。活動涉及全黨7000多萬黨員、350多萬個基層組織,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參加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黨內集中教育活動。

《中共中央關於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見》一文明確指出了在全黨開展先進行教育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即:

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緊密聯係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實際和黨員隊伍建設現狀,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引導廣大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增強黨的觀念,發揚優良傳統,認真解決黨員和黨組織在思想、組織、作風以及工作方麵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影響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改革發展穩定、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的解決,不斷增強黨員隊伍和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意見》同時指出了開展先進性教育要達到的目標要求:

(一)提高黨員素質。黨員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堅定性進一步增強,對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要求進一步明確,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發揮。

(二)加強基層組織。黨的基層組織在成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上取得新進展,戰鬥堡壘作用進一步發揮,黨執政的組織基礎進一步鞏固。

(三)服務人民群眾。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進一步增強,作風進一步改進,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進一步提高,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四)促進各項工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進一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進一步樹立和落實,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保持先進性,領導是關鍵,這才有了人民大會堂內中央領導人帶頭學習聽報告的一幕。隨後,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幹分別前往各自的先進性教育聯係點,了解情況、調查研究,指導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全體黨員幹部起到了表率作用。

活動期間,中央和各級主要新聞單位共同推出的《永遠的豐碑》大型黨史人物宣傳活動,報道了李大釗、方誌敏、劉胡蘭、楊靖宇等140多位中國共產黨的優秀代表人物、革命英雄和勞動模範,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成為先進性教育活動和黨史教育的教材。

隨後,《時代先鋒》欄目陸續報道了時代忠誠衛士丁曉兵、雪域將軍醫生李素芝、領導幹部楷模牛玉儒、公正司法法官宋魚水、人民的好衛士任長霞、基層幹部模範周國知等一批當代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激勵了更多的共產黨員,在廣大群眾中產生強烈共鳴。

時代是發展的,社

會也在不斷地進步。同樣,黨的先進性建設也是曆史的、具體的。時代和實踐的發展,總是不斷賦予黨的先進性以新的內涵。

2006年6月30日,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中,係統總結了共產黨加強先進性建設的寶貴經驗,即四個必須:

必須準確把握時代脈搏,保證黨始終與時代發展同步伐;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黨始終與人民群眾共命運;必須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不斷與時俱進,保證黨的全部工作始終符合實際和社會發展規律;必須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進行,保證黨始終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保證黨始終具有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這既是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曆史總結,也是今後黨的先進性建設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律。

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社會風氣直接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是社會關係最外在的表現形式。古人雲:“風俗者,天下之大事也。”對社會而言,風氣是許多人通過思維及行為所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結果,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好的社會風氣可以陶冶、滋養人們的道德情操,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對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傳承,五千多年的發展史,就是民族精神不斷傳承、不斷發展、不斷弘揚的曆史。早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代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便提出了以“仁”、“義”為標準的榮辱觀,荀子更是說出了“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的觀點。

此後,古人又提出了不少有關榮辱的格言,如“寧可毀人,不可毀譽”,“寧可窮而有誌,不可富而失節”,“立大誌者,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等等。這充分說明古代的哲人誌士將榮辱放到了與人格同樣重要的地位。

在悠悠的曆史長河中,無論曆經多少滄桑巨變,我們的民族總是堅守著一份對於真善美的崇高且純粹的追求。公忠體國、為民立命的誌士仁人,死而後已、舍命為人的忠義之士,溫良恭儉、勤勞質樸的平民百姓,他們共同造就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豐功偉績。承載著曆史與傳統的血脈,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精神支柱。

進入現代社會,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總體良好,“十一五”規劃綱要描繪的美好生活藍圖,讓人民群眾充滿喜悅和期待。但是,一些有識之士也看到了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市場經濟在激活人們的市場主體意識、財富創造主體意識,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利己主義和“向錢看”的傾向;中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在賦予社會活力的同時增強了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社會思想的“分散化”加劇了;加之外來文化思潮的衝擊,舊的腐朽沒落思想的泛起,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蒙上了灰塵。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一些人身上泛濫成災,少數人思想混亂,道德缺失,是非、善惡、美醜混淆。

一盒天價月餅、一頓天價年夜飯,使勤儉節約教育變得軟弱無力;盜版、虛假廣告、考試作弊在不知不覺中吞噬著人們的誠信良知。這些問題的出現和蔓延,損害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成了衝擊,人民群眾對此強烈不滿。

今天的中國,不僅要在經濟上對世界有所貢獻,也要在精神文化上對世界有所貢獻。如果經濟搞上去了,社會風氣卻壞了,精神文化萎縮了,那將是我們民族的悲哀。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民盟、民進界委員聯組討論時,發表了重要講話。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著眼於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質。

二是要培養大批優秀人才。

三是要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也是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裏,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麽、反對什麽,倡導什麽、抵製什麽,都必須旗幟鮮明。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扶正祛邪,揚善懲惡,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要教育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逸為恥。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華民族曆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提煉和升華,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八榮八恥”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鮮明導向,對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理論背景。它是共產黨繼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係列重大創新理論後發表的又一重要理論。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他還說:“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

目前,中國正站在實現“十一五”規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起點上。值此之際,一定要從時代發展的高度出發,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激發全體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砥礪奮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如何執政——這是中國共產黨六十多年執政實踐中始終麵臨、不斷探索並努力回答的重大戰略課題,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關係到黨的曆史使命能否實現。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麵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麵對改革發展穩定的艱巨任務,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治國理政水平,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上闊步前進。

2002年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新課題,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並深化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等一係列執政理念,使黨在領導廣大人民實現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有了新的指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曆史性飛躍。與此同時,世情、國情、黨情不斷深刻變化,既麵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重大災害等種種內部難題,也麵臨國際競爭、金融危機等外部巨大壓力,國際國內形勢交織,執政環境更加複雜。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四大考驗”也更加突出地擺在全黨麵前……

中華民族如何走向民主富強、如何實現偉大複興?這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麵前的曆史性命題,更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考驗。

中國共產黨人從來就有與時俱進的品格,也從不缺乏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智慧。十年間,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擴展理論視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不斷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

2003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堅持全麵的發展觀;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目標;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

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

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課題;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回首十年,每一次執政理念的創新,都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業得到繁榮發展,同時也成功應對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考驗。

回首十年,每一次執政理念的升華,都與群眾心心相印,貫穿於“以人為本”的執政實踐中。每一項理論創新成果,都是向群眾問計、向群眾請教的結果;每一份民生答卷,都與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

這十年,是“發展基礎”格局奠定的十年。經濟十年間年均增長11.5%,國內生產總值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民生的黃金期、重要的增長極、最有活力的經濟體……這十年,是中國人民全方位收獲改革開放成果的十年,是中國人的生存發展權利進一步實現的十年,也是中國深入參與世界格局調整、深刻影響世界發展走向的十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從未如此緊密,世界對中國的期待從未如此急切,中國道路成為世界未來發展的重要參照。

這十年,是“製度框架”格局奠定的十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的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形成,解決了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十年間,中國堅定開啟了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曆程,深入推進了從農業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探索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格局,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製度信心。

早在2004年,觀察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的表現,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曾一連用“三個想不到”來形容:“想不到,他們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速度要比想象中快;想不到,他們威望的增加比想象中要多;想不到,中國外交政策越來越全麵、越來越自信。”四年後,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在北京奧運會後慨歎:“你隻有去中國才能看到未來。”

走出傳統的興衰周期律,大踏步融入時代潮流。中國共產黨與時代同軌,砥礪奮進,不斷加強自身執政能力的建設,在中國理念的激**下,一個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