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澄清和明確社會主義本質

社會主義是一個曆史實踐,它以馬克思設想的未來社會藍圖為指向,但如何在生產水平不發達的國家找到實現社會主義之路,需要根據實踐的要求對社會主義的具體內涵積極地探索。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首先需要確立關於什麽是社會主義的共識。其中,鄧小平同誌關於建設社會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三大改造,我們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製度。但是,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是“**”中推行極“左”的路線,割資本主義尾巴,消滅資本主義殘餘,搞向共產主義的“窮過渡”,追求又高(級)又純(粹)的社會主義,使我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1978年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實事求是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正確地指明我國所處的曆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1987年黨的十三大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形成的標誌。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就明確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麽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製定規劃。”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著特定的指向和內涵。就屬性和性質來說,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曆的開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要經曆的特定階段”,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具有和中國特點相結合的內涵,這個內涵是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是一致的:“總起來說,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貧窮、擺脫落後的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的工業國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製的階段;是全國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階段。”

澄清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對於明確改革開放的目標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是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五大進一步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黨的十七大又重申:“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可見,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曆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的基本立足點和根本依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首要問題。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和發展目的

1.經濟建設中心論。社會主義階段的經濟建設中心論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根本論決定的。鄧小平同誌對社會主義經濟學的貢獻,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指出了“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並指出,生產力是檢驗一切工作成敗的根本標準。同時,他還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科學論斷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鄧小平一再指出:“說到最後,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科學認識來之不易。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這是硬道理。迅速把經濟搞上去,我們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同時,鄧小平同誌還指出,速度與效益的關係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鄧小平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認為速度與效益要統一起來,並且要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講速度。他說:“講求經濟效益和總的社會效益,這樣的速度才過得硬。”這是對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

黨的十五大報告全麵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麵存在著種種矛盾,階級矛盾由於國際國內因素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隻有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依靠自己的發展。”黨的十七大又告誡全黨:“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貢獻。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糾正過去對市場和商品經濟的一些看法和錯誤認識。長期以來,人們把市場經濟看作是屬於社會基本製度的範疇,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搞資本主義。鄧小平同誌始終把市場經濟作為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社會基本製度的問題。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個精辟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製度範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計劃與市場關係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2.公有製主體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正確解決所有製結構的調整問題。所有製結構問題處理不好,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就會有整體上改變性質的危險。對此問題,鄧小平一再指出公有製占主體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他說:“一個公有製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針對傳統體製片麵追求“一大二公”、搞窮過渡、搞純而又純的公有製的危害,他科學地指出:“我們允許個體經濟發展,還允許中外合資經營和外資獨營的企業發展,但是始終以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這就科學地澄清了發展多種所有製過程中需要堅持的原則和需要把握的方向,使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和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統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中。鄧小平提出的這些論點既保證了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又體現了所有製要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理論,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

義政治經濟學。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配是生產的反麵,分配首先是生產條件的分配,因此分配問題始終是由所有製決定的。鄧小平同誌將共同富裕原則與公有製占主體聯係起來,使我國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從而避免了改革中的風險。針對傳統計劃體製下搞平均主義、大鍋飯等分配領域的弊端,鄧小平指出,需要通過適當拉開差距的方式調動積極性,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然後帶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他非常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三)科學回答“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從理論上回答好“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正確選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關鍵,也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麵的關鍵。隻有緊緊抓住這一首要的根本問題並加以解答,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確道路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實際上毛澤東在探索過程中已經提出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早在1961年6月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就曾說到:“現在同誌們解放思想了,對於社會主義的認識,對於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大為深入了。”但當時就全黨來說認識仍然是初步的,隻是提出了這個問題。麵對世情國情的變化,鄧小平集中地解答了這一難題,第一次科學地係統地回答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問題。

1985年,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談到:“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麽,馬克思主義是什麽,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鄧小平同誌旗幟鮮明地引導全黨在“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上解放思想。他明確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封閉不是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製也沒有社會主義建設;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他認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誌對社會主義本質做出了獨創性的科學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馬克思主義對“什麽是社會主義”的科學結論。

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鄭重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經驗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決摒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和路線,科學確定了時代主題,正確判斷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製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了改革開放的一係列方針政策和策略,提出並製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領導和推動下,中國進入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軌道。

(本章完)